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教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课中古时期的欧洲
一、教学理念
以立德树人为课程的根本任务;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目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分析
本课《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位于《中外历史纲要(下)》第二单元“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的第1课,是继上一单元后继续探究中古时期的欧洲。
从单元角度来看,本单元属于世界古代史,一共有三课,本课分为三个子目,本节课为此单元的第一课,作为整个古代史最为典型的欧洲,影响了后几课其他地区的发展,同时要明了不同国家的不同特点,明了西欧的封建制度并不是普遍现象。
本课包括三个字母,第一个子目是“西欧封建社会”,第二个子目是“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第三个子目是“拜占庭和俄罗斯”,三个子目之间的逻辑关系是:遵循历史思维,首先说明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即封君封臣制度、庄园制与农奴制,随后说明西欧封建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趋势——城市的兴起和王权的加强。
拜占庭帝国和俄罗斯作为补充,丰富和完善了中古时期欧洲历史发展的总体面貌。
三、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经过初中和《中外历史纲要(上)》的学习,初步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分析能力和思考能力,对于世界古代历史这部分的基础知识有所掌握,知道西欧封建社会,但是对于西欧封建社会只是停留在知识层面。
对西欧封建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还不理解。
对东罗马和基辅罗斯也比较陌生。
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材料,观察图片,帮助学生建立对西欧社会的时空观念,增强学生对欧洲整体的认识,理解欧洲社会内部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联系。
四、教学目标:
1.通过地图和时间轴,对中世纪欧洲的整体面貌有整体认知。
通过阅读材料,观察图片理解封君封臣制的产生原因以及特点。
通过填写表格、分析材料,梳理庄园制的基本内容,理解西欧农奴制与奴隶制的区别。
2.通过分析材料,观察图片,从王权加强、经济发展、城市兴起三个角度理解西欧封建社会在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3.通过观察拜占庭帝国领土变迁情况,认识拜占庭帝国有兴盛走向衰亡的过程了解拜占庭的地理位置及文明影响,知道《查士丁尼民法大全》通过比较拜占庭和俄罗斯的纹章,理解文明之间存在交流互鉴。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西欧封建社会的产生与发展,认识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
2.难点:认识西欧封建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的整体趋势;理解中古时期的欧洲存在多元文明。
六、学法教法
本课为1课时,课型为新授课。
相应的学法有阅读法、材料分析法、问题探究法等;教法有阅读指导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及多媒体演示法等。
七、教学过程
【ppt展示】14世纪中古世界的地图和时间轴
【讲述】我们今天来学习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的第三课《中古时期的欧洲》,从这一课开始,我们就进入了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
根据单元导语可知,中古时期是5-15世纪,具体到欧洲则是从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灭亡,这中间将近1000年的历史有一个我们更为熟悉的名字——中世纪。
这一时期对应古代中国的那一时期?(学生回答……)是的,是南北朝到明朝这一时期。
【ppt展示】
中世纪是野蛮、专制、愚昧的黑暗时代,文艺复兴将人类从一个罪恶痛苦的深渊中解放出来,带进一个科学自由光明的伟大时代。
——布克哈特【讲述】在历史研究中我们总会用一个词去形容中世纪,就是“黑暗”,布克哈特眼里的中世纪更是充斥着野蛮、专制和愚昧。
因为在欧洲的古代被视为是一个光辉灿烂的时代,在古代的希腊诞生了非常优美的文化艺术还有民主政治,古代罗马则诞生了非常系统的法律。
而在近代尤其是工业革命以来,对世界而言欧洲一直处于领跑的姿态,可是中间的时间却一直是停滞落后的,所以这中间的时间就被称为“黑暗的中世纪”,但事实真的是如此吗?别急着肯定或否定,史论要用史实去支撑,下面让我们亲身去领略中古欧
洲的风貌,去做出自己的判断。
(板书:中古时期的欧洲)
【ppt展示】
【讲述】这节课我们会西欧和东欧两个角度来学习,在这里我们要先简单学习一下为什么欧洲会有东欧和西欧的分别,在公元前395年的时候,罗马帝国的皇帝因为想把自己的领土分为两个儿子,所以就把罗马帝国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面的叫西罗马帝国,东面的叫东罗马帝国,又因为东罗马帝国的首都拜占庭是希腊的古城,所以东罗马帝国又被称之为拜占庭帝国。
到了476年,因为西罗马帝国没有办法抵抗蛮族人,即日尔曼人的入侵而宣告灭亡。
在此后,西欧就形成了一系列的蛮族国家,所谓日尔曼人是源自西北欧或北欧的一些民族,因为他们讲的语言不是罗马和古希腊人所使用的拉丁语,因此就用“蛮族”来形容这些不讲拉丁语的人,就是对少数民族的一种蔑称。
【ppt展示】
【讲述】西罗马帝国的终结使得西欧国家林立,秩序大乱,也由此进入到封建社会。
西欧中世纪的发展分
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1世纪,称为中世纪的前期,那么从11世纪到14世纪,可以视为中世纪的后期。
那么我们可以先描绘一下西欧中世纪前期社会发展的特点。
我们可以从三个维度入手。
首先,从政治上来看,西欧长久的分裂带来不可避免的频繁混战,在这种情况下,领主寻求武装士兵维持自己的权势,而士兵寻求生存和发家致富的机会,二者一拍即合,催生出西欧独特的封君封臣制。
该制度的内容并不复杂:封君赐予封臣土地和保护,封臣献上军队和效忠,土地可以被层层向下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的占有者,享有司法、行政、经济各方面的权力。
【ppt展示】
中古西欧初期王权衰落……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别人。
这些武装扈从(叫做封臣)原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后来渐改为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
这种以服军役为条件终身领有的土地称为“采邑”。
——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讲述】这种制度的前身是采邑制。
刚刚我们提到西欧中世纪的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会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进行自卫或攻击别人。
这些武装扈从原来只是由主人供给衣食装备,后来渐改为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
而以服军役为条件终身领有的土地称为“采邑”。
为了应付频繁的战争,法兰克王国的宫相查理·马特(714--741年为宫相)尽量增多自己的封臣,并授给他们土地作为采邑,以后封臣取得采邑渐成惯例。
就这样,公元八世纪,采邑制度开始逐渐向封君封臣制转变。
【过渡】这样的一种制度听上去是不是似曾相识,同学们想到了什么?(西周分封制)是的,中国周代的分封制,那么这两者有着怎样的不同呢?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
【ppt展示】封君封臣制的图示
【讲述】通过图示我们可以看到,在封君封臣制度之下,封君赐予封臣土地和保护,封臣献上军队和效忠,那么主要强调的是谁向谁履行义务呢?主要的义务是?所以仅仅是通过这幅图示来看,权力和义务似乎是单向的,封君有权力,封臣有义务,那么究竟是不是单向的?大家请看材料。
也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
【ppt展示】
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要无偿的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讲述】请问,权利义务是单向的吗?(学生回答:不是)那应该是什么?是的,二者之间存在相互或双向的权力义务关系。
所以说,封君和封臣之间各有权力,也各有义务,所以权力义务是双向的。
封君和封臣之间是双箭头。
那么,再回到这幅图示,结合我们之前所提到的封君封臣制产生的过程,可以看到其中有一个因素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土地。
而封君和封臣之间的等级是层层分明的。
这就是封君封臣制的第二个特征:以土地为纽带,等级森严。
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从帝王到大封建主再到小封建主,他们之间是怎么样的?没错,是一层一层的,是逐级的保护与负责。
那请问帝王与小封建主之间有没有权力和义务的关系?(学生回答:没有)
【过渡】这种权力义务关系的达成,需要在一定的典礼下才能形成,被称为是臣服礼。
【ppt展示】封臣(解下武器,脱帽,下跪,双手放在封君合拢的手掌之中):阁下,我是您的人了。
封臣(作发誓状):从现在起,我将像一个封臣对封君那样真诚无欺地效忠于您。
封君(拉起封臣,亲吻他的脸颊):我的封臣,我会尽我所能保护你。
——《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讲述】你们认为哪个是封君,哪个是封臣?是的,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到,左边的是封君,右边的是封
臣。
他们正在进行臣服礼,那么这个臣服礼具体是怎样的呢?(……教师进行讲解……)这样的一个臣服礼在不同的地区会有细微的差异。
但是都会有的动作是:1,手掌合拢;2.互相亲吻。
请问,这两个动作说明二者权力义务的关系的达成强调什么?——仪式感。
这种动作很简单,但是必须存在。
只有完成了这样的仪式,才能达成这种关系,而且双方必须要宣誓。
这说明这是二者双方形成的一个约定,而且这个约定是双方必须需要去遵守的。
这是不是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签合同?这样的一种约定暗含其中的是契约精神。
而这样的一种契约关系,不仅仅停留在中世纪,直到今天,今时今地也依然存在,并且发挥这重要作用,所以中世纪的发展某一些因素已经超越了时空的界限,成为现代社会的要求。
【过渡】学到这里,我们已经了解了封君封臣制的几个特点。
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观察两幅图示,来思考封君封臣制和西周分封制之间有什么异同。
【ppt展示】
【讲述】他们有什么共同之处?首先,从目的上看,两者施行这样的制度都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其次,不论是周天子和诸侯之间,还是大小封建主之间,他们都互有权力和义务,因此,他们之间都存在相互交织的权力和义务。
还有什么?(学生回答……)是的,受封者都会得到土地。
最后,我们通过观察这两个图示,可以发现,他们都是层层分封,等级严密。
那么,这两者之间的差异体现在哪些方面?——西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天子是最高统治者;西欧以土地为纽带,不可越级统治。
【设问】这种维系形式上的差异和封君封臣制层级之间相互独立的特点极容易造成的后果是什么?
【ppt展示】
国王、皇帝或教会等理论上的所有者往往不能对其领土实行有效管辖,而直接行使管辖权的
当地贵族又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这就很容易引起国王与贵族、王国政府与地方诸侯之间,以及贵族、诸侯之间争夺权力的斗争。
——《中世纪欧洲战争起因类型计量分析》许二斌【过渡】相对于西周封建制,封君封臣制极容易引发的不良后果是极容易造成分裂割据的状态,很难形成集权和统一的政权。
如果我们把视野缩小,仅仅观测某一个封君或某一个封臣在领地之内的生活,是以怎么样的经济活动展开的话,那么西欧时期的经济状态主要就是庄园制。
请大家根据课文内容,将表格补充完整。
【ppt展示】相关表格
【讲述】那么通过填写表格,我们可以看到庄园之中的劳动人群主要是谁?没错,是自由农和农奴。
自由农能够理解,就是在法律享有自由的农民。
那么农奴,他和自由农和奴隶又有这样的区别呢?他和奴隶相比又具有那些权力?我们可以通过材料来看一看当时农奴的生活状态。
【ppt展示】
材料一:另一方面,与古代的奴隶身份相比,农奴的地位稍为高些。
农奴的日常生活要遵守村社的习惯,他在村社有发言权。
最重要的是这些习惯保证了他拥有自己土地的权力,并且可以把土地传给继承人。
——【美】布莱恩·蒂尔尼西德尼·佩因特《西欧中世纪史》
材料二:问题探究课本P21
【设问】
1.西欧农奴制与古代奴隶制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农奴的地位相对奴隶较高;与奴隶相比,农奴受到的束缚更宽松。
2.这一时期生产关系产生了怎样的变化?——即由奴隶制经济转变为封建制经济
【讲述】奴隶作为奴隶社会的主要生产者,没有独立人格,和任何自由与权利,他们被奴隶主当作“会说话的工具”和私有财产;可任意买卖、屠杀。
那么农奴呢?他们和奴隶一样也是非自由人,但是通过阅读材料我们可以发现,农奴比奴隶有更多的人身自由,还有自己的私有财产。
这说明在一定程度上,农奴的地位相对奴隶较高。
当时西欧已经进入封建社会,而我们知道封建社会的主要阶层是农民和地主,这是封建社会区别于奴隶社会的一点,那么由奴隶制到农奴制的转变,这实际上反应了生产关系怎样的变化?是的,这时的经济发展从奴隶制经济转变为封建制经济。
这实际上是生产关系的进步。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可以发现庄园之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人,有农奴、有农民、有领主,那么这些人生活的庄园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们可以一起来看一下。
【ppt展示】
【讲述】我们一起看这个庄园图解,庄园可大可小,但是里面的机构却非常完善。
有土地、有草地,关键是里面有谷仓、教堂还有法庭,还有一些没有展现在图片中的比如说烘烤间、铁匠铺等等人们生活需要的生产设施,在这个庄园里都一应俱全。
这说明这个庄园的设施是不是足够完备?可以不和外界产生任何经济联系就可以自己生活并生存?这种经济形态是什么?有没有同学能回答?——是的,自给自足的一种经济形态。
而且,我们可以看到领主居住的是城堡,城堡有什么意义呢?为什么要建城堡?——军事防御功能。
因此,如果庄园遭遇外敌入侵,他可以把所有农奴和农民迁入到城堡中,具有军事防御的效果。
所以,一个庄园
几乎是一个独立和封闭的经济和政治实体,这只是一个庄园,那么如果在一个国家里面有十个、一百个甚至更多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庄园,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分裂割据。
【过渡】咱们说完了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内容,提到了在政治上分裂,但是在精神上却几乎是统一的。
【讲述】在上节课中,我们学习到基督教在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
此后,基督教不断发展,到中世纪时期,基督教会在西欧已经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西欧社会的人的一生都和基督教有关。
洗礼、结婚、临终时期的涂香油仪式以及死后的葬礼,都会在教堂由神父主持。
【ppt展示】
【讲述】而在基督教会内部,也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再到信徒的完备的等级制度,罗马教廷按照这一森严的教阶制度,将西欧的所有基督教组织及神职人员纳入一个巨大且完整的组织体系之中。
而在经济上,教会实际上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他拥有大量的庄园和广袤的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那么这样一个力量如此强大的封建领主,会对当时的社会造成怎样的影响呢?
【ppt展示】卡诺莎之耻
材料:1075 年,格里高利七世召开宗教会议,规定世俗国王不得有主教授职权,指责德皇亨利四世下属的几位贵族和主教犯有买卖圣职罪。
1076 年 2 月,教皇又下诏开除亨利教籍,废其帝位,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约,煽动德意志大封建主反对皇帝。
亨利迫于形势不得不向教皇求免,于1077 年 1月,到意大利教皇居住的卡诺莎城堡前赤足冒雪哀求三天才得以觐见,教皇表示同意恢复亨利四世的教籍和统治权利。
——《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吴于廑、齐世荣》【讲述】这是发生于1077年的卡诺莎城堡事件,德国皇帝亨利四世于1076年被教皇开除教籍,国王却被迫在向教皇赤足冒雪哀求三天,最后由教皇表示同意恢复亨利四世的教籍和统治权利。
从这个事件中我们
可以看出,教权和皇权之间矛盾重重,教权几乎凌驾于王权至上,不断的干涉王权,那么这样的一个教会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分裂。
【过渡】所以,当我们从政治、经济、文化三个维度来解读西欧封建社会后,你会惊奇地发现,他们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西欧封建社会的分裂。
所以,用黑暗的、野蛮的这些词来形容中世纪前期,应当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问题来了,今天的西欧是分裂的吗?很显然不是,它是有多个主权国家形成的。
由此可见,由中世纪走向近现代的趋势一定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
那么我们就要重新思考,在分裂割据的表象之下,中世纪后期的哪些因素推动着西欧的统一。
【ppt展示】
【讲述】依然是这幅图,你从中能看到什么?——在封建初期,虽然层级之间较为独立,权力分散。
但是国王仍然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是最高的领主。
这就说明王权从一开始在法理上就高于其他封臣,便于他推进统一的进程。
【过渡】那还有别的吗?请大家看这则史料,思考材料中所体现的新的因素是什么。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一读。
【ppt展示】地产的继承、分割、转让、买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现象,不可能完全按照封君封臣制度的要求进行。
封建主在逐渐发达的商品经济关系冲击下也越来越要求巩固和扩大他们处分直接封土的权力。
封君对封土的各种权利都逐渐废弛,整个封土制趋向解体。
——《世界史·古代史编下卷》吴于廑、齐世荣【讲解】商品经济冲击了封君和封臣之间的关系,而土地所有者的主体开始不断发生变化。
这两个因素都
属于经济范畴。
所以社会经济的发展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封君封臣制下的分裂割据的局面造成冲击。
【过渡】那么随着王权势力的不断增强促进了社会稳定,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10-11世纪城市重新兴起。
【ppt展示】
【讲述】对于城市,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因为中国也有城市。
但是西方城市和中国城市是有很大区别的。
第一点:居民。
西方城市里面的居民主要是手工业者、商人,以工商业为谋生手段。
以工商业为基础,这点就很不寻常,为什么呀?因为中国古代最早一批城市的发展一般都属于政治中心,而且这些城市都有城墙,护城河,具有极强的军事防御功能。
经济不是主要职能。
第二点,城市还有大学。
如,巴黎大学。
第三点,这个城市还有一个特点:自治权西欧有句谚语: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
城市内部的事物有城市自己管理。
那中国古代呢?中国古代的城市,是中国统治地方的主要行政机构,会加强集权。
但是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西欧的城市同样加强了王权。
但是这个王权的加强是城市市民的诉求——西欧分裂割据的局面使得各地区之间的经济交流、商品贸易存在阻碍,而这城市中的商人、手工业者就迫切想要统一的,因为只有统一,才能减少各地区之间的交流障碍,那么他们就会通过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促进王权的统一事业。
第四点,是从城市人口上看,中西方人口不是一个量级的。
当时的中国开封有人口140万,而英国伦敦只有人口4万,法国巴黎只有人口5万。
那么你们认为是中国城市发达,还是西方城市发达?
【课堂讨论】是中国城市发达,还是西方城市发达?
同学甲:我国宋代的城市比西欧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热闹得多,市民阶层也庞大得多,所以更为先进。
同学乙: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现象。
实际上西欧市民阶级力量强大得多,而且从中产生了后来的资产阶级,孕
育了西欧的资本主义萌芽和资产阶级文化。
【讲述】中国的城市体量很大,而且中国古代尤其是唐宋时期,中国的经济体体量,在全球也占据重要地位,人口众多。
而西欧人口较少,但中国城市和西方城市中,哪一个城市的发展更具有创新性?更能带动社会与国家的政治往不同的方向去迈进?必然是西方城市。
虽然宋代的城市比欧洲同时期的城市规模大得多,热闹得多,也有市民阶层。
但在西欧城市重新兴起和工商业迅速发展的过程中,不仅形成了市民阶级,而且它还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
富裕的商人和银行家发展成早期资产阶级,他们的出现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
西欧城市虽然体量很小,但是它内部有很多先进的点,比如城市自治、大学,这都推动了西方向近代发展。
【过渡】以上三个因素推动了西欧由分裂走向统一的进程,在此过程中不论是英国、法国还是西班牙、葡萄牙,都在王权统一的过程中得到不断发展,并最终形成民族国家,总体的历史发展进程是由分裂走向统一的。
现在,我们把目标转向东方。
【讲述】东欧封建社会主要看谁呢?看拜占庭帝国,即东罗马帝国。
我们在课堂开始之前已经提到,西欧封建社会分裂割据的局面时建立在西罗马帝国灭亡的基础之上的,所以罗马帝国的文化将由东罗马帝国继续发扬光大,那么拜占庭帝国的文化、经济等内容,我们在初中曾学过。
我们今天将从土地或领土的视角,来看拜占庭帝国。
【ppt展示】
【讲述】
第一个关键词是:扩张
公元前476年,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一年,在这一年,东罗马帝国的领地主要集中在爱琴海地区,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公元前564年,他的帝国变大了,意大利地区、伊比利亚半岛的一部分以及北非的一部分地区,拜占庭帝国的土地再次横跨欧亚非三个大洲,几乎看到了罗马帝国中兴的希望。
那么,如此庞大的帝国,依靠什么来统治和治理是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