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_《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质循环与地质作用》练习【思维框架】
读某地地质剖面图,回答问题。
1.通常能找到化石的岩层是( )
A.花岗岩
B.石灰岩
C.砾石
层 D.石英岩
【解析】化石往往分布于沉积岩中,岩浆岩和变
质岩不可能含有化石(花岗岩属于岩浆岩,石英岩属于变质岩),砾石层是尚未成岩的砾石疏松层,即沉积物,还没有固结成岩,不能称作岩层。
答案选B。
(区别:砾石是按颗粒大小划分的,砾岩是按成因划分的,它是由多个砾石胶结而成,属于沉积岩。
)
读右图,回答2~3题。
2.图中区域所示的板块个数
为( )
A.3
B.
4 C.
5 D.6
3.以下对图中事物描述正确的
是( )
A.①②之间地震发生概率高于②④之间
B.板块挤压处⑤的地层年龄较轻
C.板块消亡边界附近②地多石灰岩矿
D.③附近的海域有岛弧链
【解析】板块的边界是海岭、海沟或大断裂,而不是大陆边缘。
图中②③是海沟,⑤是海岭,故图中所示有4个板块(从西至东: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南极洲板块和美洲板块);板块交界处多火山地震,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海岭处岩层最新,远离海岭,岩层越老,海沟处岩层最老,板块消亡边界受挤压容易发生变质作用,易形成变质岩,结合图形可知③处为安第斯山山脉,是海岸山脉而不是岛弧链。
【答案】2.B 3.A
例1.读下面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回答问题。
(1)图中板块A是,B是。
(2)图中海底地形C是,D 是。
(3)由C处到D处,海底岩石年龄越来越。
(4)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板块向下俯冲而形成,在大陆板块受挤上拱而形成。
(5)图中板块的俯冲带E又是带。
【解析】这幅图表明了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的情况和后果。
大洋板块从大洋中脊诞生,向两侧移动,遇到大陆板块的阻挡,大洋板块俯冲到大陆板块下方,形成俯冲带,俯冲带向下进入软流层,重熔为新的岩浆。
大陆板块受挤上拱而形成褶皱山脉。
板块间的接触地带凹陷为海沟,俯冲带地壳运动活跃,成为火山地震的多发地带。
【答案】(1)大陆;大洋。
(2)海岭;海沟。
(3)年轻。
(4)大洋;褶皱;山脉(海岸山脉)。
(5)火山、地震。
例2.(2010重庆一中期中)“板块构造示意图”中的板块共有()
A.1块B.2块C.3块D.4块
解析:本题考查板块边界的判断。
边界类型分消亡边界和生长边界两类,海沟、造山带是消亡边界的标志;海岭、断层是生长边界的标志。
答案:C
读下图,完成4~6题。
4.按照发生的顺序,下列排列正确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①③
② D.②①③
【解析】②表示板块张裂,岩浆上升,地表开始隆起;③表示板块张裂处扩大,地壳变薄,岩浆上升明显;①表示岩层断裂,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B项正确。
5.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位于( )
A.大洋板块与大陆板块的张裂地
带 B.大陆板块与大陆
板块的碰撞地带
C.大洋板块与大洋板块的碰撞地
带 D.大洋板块与大洋
板块的张裂地带
【解析】图中表示的现象发生在板块的张裂地带,张裂处的板块高度相当,没有明显的高低起伏,应该同为大洋板块或大陆板块,D项正确。
(解惑)地壳可分陆壳和洋壳两部分。
陆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双层组成,平均厚度33KM,洋壳主要由硅镁层构成,几乎没有硅铝层(即缺失硅铝层),平均厚度5~6KM。
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是根据地壳的构成划分的,属于洋壳部分的为大洋板块,属于陆壳的为大陆板块。
全球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全部由洋壳构成,故称为大洋板块,其余板块习惯上称作为大陆板块(其实这五大板块既有陆壳部分也有洋壳部分,故不能直接称为大陆板块,要因题而异,把握问题情境。
)
6.图中所示的地理现象,可能是( )
①裂谷②海岭③山系④海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图中所示现象如果是两个大陆板块张裂则形成裂谷,如果是两个大洋板块张裂则形成海岭,A项正确。
7.下面为某地地质地貌剖面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①处的地表形态主要是风蚀作
用的结果
B.②处的地貌形态主要是由崩塌
作用造成的
C.③指示的岩层分解面曾遭受过
风化作用
D.④指示的岩层弯曲现象是内外
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解析】答案选C。
①处为石林、峰丛,是流水溶蚀的结果;②处为溶洞,是流水溶蚀作用的结果;③处所示的界面是由于地质时期背斜顶部出露地表发生风化、侵蚀作用,然后地壳下沉发生沉积作用;④指示的岩层弯曲,是由于内力挤压作用形成。
(区别:风化作用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大体可分为物理风化、化学风化和生物风化等。
侵蚀作用是由于海水、流水、移冰、降水或风的作用而使土壤或岩石磨损、腐蚀并由一点至另一点迁移。
可分为机械侵蚀(风力、流水等)和化学侵蚀(喀斯特地貌)。
风化作用对岩石产生崩解破碎,风化一般不涉及物质迁移,风化物留在源地,形成风化壳,风化壳是成土母质。
侵蚀作用对岩石和风化壳都可能造成破坏,涉及到物质迁移,往往与搬运、堆积联系在一起,侵蚀产物往往离开源地。
)
读某大陆海岸变迁示意图,回答8~9题。
8.引起海岸变迁的主要外力是
A.海浪B.流水C.风力 D.冰川
9.下列地貌类型中,在图中所示海岸地带不能见到的是
A.三角洲B.海滩C.沙丘D.沙堤
【解析】海岸线变迁往往跟流水沉积作用和海浪侵蚀作用有关,关键在于看哪个因素是主导作用(类似于我国锋面雨带的推移)。
流水沉积作用会使海岸线向海洋延伸(如我国黄河三角洲),海浪侵蚀会使海岸线向陆地退缩(如阿斯旺大坝建成后,下游泥沙减少,海岸线遭侵蚀而后退)。
答案:8.B 9.C
沙坡是河床底部的一种微地貌类型,一般
河流中均有存在。
它是流水搬运、沉积作用的
结果。
读图回答10~11题。
1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泥沙在缓坡一侧被搬运,在陡坡一侧沉积
②泥沙在陡坡一侧被搬运,在缓坡一侧沉积
③该河流从左向右流动
④该河流从右向左流动
A.①③
B.①④C.②③ D.②④
11.若该河流位于南半球,则能正确表示沙坡脊部走向与河岸位置关系的是(箭头代表河流流向,阴影代表沙坡脊部)( )
【解析】根据河流沙坡两侧的坡度差异判断河流流向,可以借助我国西北地区的流动沙丘的知识,判定图中河流自左向右流。
沙坡在缓坡一侧被侵蚀,在陡坡一侧沉积。
南半球的河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河流向左偏,导致河流左侧流速快,泥沙搬运快,泥沙向河流下游堆积推进,沙坡脊部向左侧倾斜。
答案:10.A 11.B
【链接】沙坡是河床中由沙砾堆积的地貌。
它为平行状排列,或呈鳞片状分布。
沙坡的两侧面斜坡不对称,陡坡朝向河流下游,达30度左右,迎水面的一坡较缓。
水流不断搬运沙坡迎水面一坡的沙粒,在背水面一坡堆积下来,沙坡便
不断向下游移动。
沙坡的脊线走向与河床中水流方向垂直,与河岸线斜交。
沙坡的存在使枯水期河岸的岸边线成为很多小沙嘴,它们略向下游斜伸,沙嘴之间成为小河湾。
下图为某地沉积岩层剖面图,读图回答12~13题。
12.下列关于该地岩层
结构形成过程的描述,最合
理的是( )
A.沉积—褶皱—断裂—
抬升—侵蚀—下沉—沉积
B.沉积—断裂—褶皱—
沉积—侵蚀—下沉—沉积
C.褶皱—断裂—抬升—
侵蚀—下沉—沉积
D.褶皱—断裂—侵蚀—沉积
13.关于①、②、③、④四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处为良好的储水构造
B.②处构造是由于外力作用形成的
C.④处为良好的储油构造
D.如果要修建隧道,①处最为理想
【解析】首先图示下层存在部分沉积岩层,曾发生沉积作用,岩层存在褶皱、断层,说明岩层受到挤压,褶皱、断层顶部受侵蚀,是抬升后外力作用的结果,上层又存在水平沉积岩,说明曾下沉,由沉积作用形成。
①处为背斜构造,可以修隧道。
答案:12.A 13.D
读下图,回答14~15
题。
14.图中内外力作用
的先后顺序是
A. 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B.断裂、褶皱、岩浆喷出、沉积、岩浆侵入
C.岩浆喷出、褶皱、沉积、岩浆侵入、断裂
D.褶皱、岩浆侵入、岩浆喷出、沉积、断裂
15.图中①、②、③、④所示地质或地貌的成因正确的是
A.①泥沙沉积B.②岩层断裂C.③侵蚀作用D.④水平挤压
【解析】沉积岩一般是越老越在下,岩浆岩是被侵入的岩层老于侵入的岩层,断层会使岩层发生错位。
①岩浆喷出②流水溶蚀③断层使岩层错位④水平挤压使岩层弯曲。
答案:14.A 15.D
下图示意某地的沉积岩层与火成岩体
的相互关系。
回答16~17题。
16.各岩层、岩体的生成时代按由老至
新的顺序依次是()
A.火成岩1 沉积岩1 沉积岩2 火
成岩2 沉积岩3
B.沉积岩3 火成岩1 火成岩2 沉积岩2 沉积岩1
C.沉积岩3 火成岩1 沉积岩2 火成岩2 沉积岩1
D.沉积岩3 沉积岩2 火成岩1 火成岩2 沉积岩1
17.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喷出岩,没有喷出地表的火成岩为侵入岩,图3中()
A.火成岩1为喷出岩
B.火成岩2为喷出岩
C.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喷出岩
D.火成岩1、沉积岩2都为侵入岩
【解析】沉积岩一般是越老越在下,岩浆岩是被侵入的岩层老于侵入的岩层,喷出岩喷发时间一定在它所穿插的所有岩石形成之后,并且在喷出岩上覆岩石之前。
没有喷出地表的岩浆岩是侵入岩,喷出地表的岩浆岩是喷出岩。
答案:16.D 17.B
地壳深处的断层运动会引发地震,并造成地层断裂错位。
分析下列某地区
地层剖面示意图,完成18~19题。
18.该地区地质历史上发生过地震至少()
A.2次B.3次C.4次D.5次
19.根据图中断层与岩层的关系,可以推断()
A.c断层早于②地层B.b断层早于④地
层C.a断层早于b断层D.c断层早于b断层
【解析】第18题图中有3次断层的构造运动,所以至少是3次大的地震。
第19题A和B选项应是先沉积之后再断裂,然后在外力作用下被填平;若是断裂之后再沉积的话,图中圆圈(右上图)不可能有裂隙。
根据沉积岩沉积规律和断层知识可知,三次断层早晚次序是c早于b,b早于a。
答案:18.B 19.D
【链接】岩层的新老关系:
(1)根据岩石的形成年龄,越古老的岩石形成年代越早,反之越晚。
①若都是沉积岩,从上往下岩层一般越来越老。
(与③等同)
②若是洋底岩层,海岭处岩层最新,离海岭越远,岩层越老,海沟处岩层最老。
③生物层序律:由于生物进化总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绝对不会相反(返祖情况罕见,略),因此保存复杂、高级生物化石的岩石总比那些保存简单、低级生物化石的岩层新。
(2)根据岩浆活动的状况判断→被穿插的岩层老于穿插的岩浆岩
①侵入岩,被侵入的岩层老,侵入者新
②喷出岩,喷发时间一定在它所穿插的所有岩石形成之后,并且在喷出岩上覆岩石之前。
(3)如果是变质岩地层→先观察变质岩地层的存在位置,分析产生变质的原因
一般地,变质岩所需求的高温、高压条件往往是岩浆活动中提供的。
故变质岩地层应晚于相应岩浆岩形成。
【例析1】下图中丙侵入岩脉存在于①②③④岩层中,即丙侵入,故丙地层应晚于①②③④地层,而①②③④地层属于沉积岩地层,按照一般规律,形成的先后顺序是④③②①,⑤为变质岩地层,其形成应晚于丙的形成。
【例析2】下图中E最老,其次是D、B、A、F,C属于侵入岩,穿过E、D,说明时间一定比E、D晚,但是和B、A、F无法比较。
【例析3】下图为某地岩石剖面图,其中甲、乙、丙、丁四处岩石形成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甲、乙、丙、丁
B.乙、甲、
丙、丁
C.乙、丙、丁、甲
D.丁、丙、
乙、甲
答案:B
宁西铁路东起南京,西至西安,途经五个省,总长1 075千米,是我国跨世纪铁路建设中一条横贯东西的铁路干线。
下图为宁西铁路经某地形区的示意图。
读图回答20~21题。
20.铁路选择在图中地形区通过,主要原因是( )
A.该部位为山脊,地势较高
B.该部位为山谷,工程量较小
C.该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
D.该部位岩层松软,易于开挖
21.为防止图中切坡处滑坡、崩塌,应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砌石护坡
B.植树造林
C.种花植
草 D.修建梯田
【解析】20题图中显示地形部位为鞍部,地势较低,施工工程量小,造价低。
21题因为铁路经过之处进行了工程切坡处理,使得道路两侧山坡变陡,只有砌石护坡才能防止滑坡、崩塌。
答案:20.C 21.A
(09年重庆文综)图5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
读图回答22~23题。
22.最适合形成天然绿洲的地带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3.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A.夏季流量小
B.补给以降水为主
C.水量向下游增大
D.径流年际变化小
答案:22.C 23.D
24.读某河道示意图,回答下
列问题。
(1)某港务局拟在A、B两
处河段建港,请问是选在A处还
是B处
好?,理由
是。
(2)某勘探队在C处钻探获得粘土、砾石、粉砂、砂等沉积物标本,自上而下钻取的沉积物应依次是,其理由是。
(3)小岛D因泥沙不断堆积而扩大,最终将与河流的哪岸相
连?。
为什么?。
(4)河流的下游常常造成什么堆积地形?。
其成因和特征如何?。
【解析】流水的作用强大而普遍。
瀑布、峡谷就是河流侵蚀作用的强烈表现。
我国的黄土高原,由于质地疏松,夏季多暴雨,再加上地表植被多遭破坏,流水侵蚀严重,造成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
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携带的物质便沉积起来。
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沉积,形成山麓冲积扇;在河流中下游沉积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流水、风力的沉积作用都有一定的规律,一般是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
【答案】(l)A 因为A处位于河流的凹岸,流水的侵蚀作用显著,河床深(2)粘土、粉砂、砂、砾石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3)与北岸(即左岸)相连因为该河位于北半球,河水在流动过程中,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向右偏转;因而南岸侵蚀,北岸则泥沙堆
积(4)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沙堤等它们是河流带来的泥沙,在流速减
缓的情况下以及海潮的顶托下泥沙沉积形成的,其地形特征是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交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