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独木舟的思考——读《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曾思琪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独木舟的思考——读《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曾思琪1
发布时间:2021-09-02T02:48:50.470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7期作者:曾思琪1 祝艺华2 [导读] 出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而出行的工具是我们联系各地的媒介,是促进各地交流与发展的桥梁。
1.西南民族大学 610041;
2.沈阳师范大学 110000
摘要:出行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而出行的工具是我们联系各地的媒介,是促进各地交流与发展的桥梁。
在《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中,作者描述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的出行受到自然条件、社会条件以及原始观念的束缚,出行是一件重大并且充满危险性的事情。
土著人虽畏惧远行,但在必须情况下使他们不得不远航时,他们会做相当多的准备。
例如制造独木舟、准备全套装备、为远航备粮、确定出行日期等,在这期间伴随着诸多远航前的仪式和相关联的习俗活动。
本文写作基于《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关于独木舟的一系列描写,具体包括与之有关的建造过程、信仰、仪式等方面的介绍。
笔者试图以小见大地对独木舟进行分析,进而联系古代、现代社会中出行情况以及相关现象与习俗,描写自己的感受和思考,谈谈自己的体会。
关键词:独木舟;出行仪式;古代出行;现代出行
一、本书主要内容
《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是一本经典的民族志读物,是功能学派创始人马林诺夫斯基的成名之作,其行文完全符合马林诺夫斯基对于民族志的要求。
我们将全书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一至三章)是对整书框架的描述,对特罗布里恩和多布进行了整体的描述,并对库拉的规则进行了理论性地阐释;第二部分(四至十六章)和第四部分(十九至二十一章)是具体的描述,涉及新几内亚东部的特罗布里恩群岛,进而从特罗布里恩群岛的视角来描述一次大型库拉活动,从其准备工作即独木舟的制作、西纳科塔的起航、穆哇的短暂停泊,到达古玛希拉主岛的一次库拉,安菲列特相关贸易以及社会学问题,到达多布的交换以及返航中所有的贸易仪式,整个过程中相关的巫术、禁忌、信仰、社会制度等;而第三部分(十七至十九章)是对库拉交换中巫术的意义、土著人的心态和咒语的词语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解释。
最后一部分(二十二章)是对本书的总结。
二、有关独木舟的描写
独木舟作为原始人进行库拉活动时必须的交通工具,贯穿于整本书的始终。
从第四章到第七章,作者花了四章的篇幅重点描写独木舟的内容。
第四章讲述了独木舟对土著人的价值和重要性;分析独木舟的构造;阐述大型独木舟的社会性。
第五章是对独木舟的礼仪性建造的具体描述,包括独木舟建造的两个阶段过程中涉及的巫术行为。
第六章则涉及独木舟下水的程序和巫术。
第七章海外远航的启程,主要叙述与独木舟备航和装货有关的巫术仪式。
库拉航行所需要的独木舟,当地人称之为“瓦加”。
在特罗布里恩群岛一共存在三类独木舟,它们的功能价值和实用目的各不相同:第一类是小而轻便的克沃乌,主要用于泻湖上的沿海运输;第二类是稍大而经得起风浪的卡利保洛,主要用于海外捕鱼;第三类是深海远航的马萨瓦,它是三类独木舟中最大的一类,“其运载能力相当大、排水量更大、结构也更结实[1]”,这就是库拉航行需要的独木舟。
而“瓦加”不止是航海所需要的独木舟,它是所有类型船只的统称。
三、从土著人的独木舟看到中国古代人的海上交通工具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独木舟在古代早已盛行。
《说文》中,船为舟的意思,段注:“古人言舟,汉人言船,毛以今语释古,故云舟即今之船也[2]。
”船主要有独木舟和木板船之别。
独木舟发明于新石器时代早期,延用有数千年之久,直到金属工具(主要是铁器)出现以后,由于独木舟载量有限,木板船才得以出现[3]。
那时的独木舟同样用一整木头凿空做成的,叫俞。
《舟部》:“俞,空中木为舟也。
”段玉裁汪:“空中木者,舟之始。
”《玉篇?舟部》:“俞,空木为舟也。
”义与《说文》同[4]。
其制造工艺与上文的土著人大同小异,《易经?系辞下》的记载:“刳木为舟,剡木为楫,舟楫之利,以济不通,致远以利天下。
”孔颖达疏:“舟必用主大木刳凿其中,故云刳木也。
”刳木为舟,剡木为楫,即剖凿木头制成小船,削木头一制成船桨。
原始人把粗大的树木用火烧烤之后,再用石刀、石斧、石锛、石锯之类的石器工具把已经烧烤过的木材刳成凹形,以增强独木舟的浮动性和稳定性[5]。
由此可见,中国古代的舟与土著人的独木舟也有相似之处。
智慧的中国古代人与原始人一样聪明,他们通过启发得知木头可以漂浮在水面上,进而开始建造独木舟。
他们最初的制造技艺,都是先挖空原木中心,已达到载物载人的效果;再在此基础上增添工具,以保持更好的浮力和稳定性。
而与原始人不同的是,中国的造船工艺在历代的发展中不断丰满,在古代物质条件落后的情况下仍然能创造出精美的物质文化。
四、从土著人的独木舟看到现代航海技术
中国有着悠久而光辉的造船与航海历史,在世界造船与航海史上也占有非常重要的一席之地。
随着造船技术的发展古代船舶形式繁多,功能齐全,从独木舟的发明到巨型海船的创制,从内河航行到穿越印度洋的壮举,都表明中国船舶在水上活动的历程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和创造性[6]。
纵观中国古代船舶史的发展历程,从原始社会开始船舶便一直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给人们的出行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直到现在发展海洋依然对每个国家的未来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海洋的广博空间和无法估量的海底资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海洋文化会成为新的蓝色未来。
进入现代社会,船只的发展更是令人瞠目。
船只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由小型到大型,制造的工艺也由粗劣到精湛,由经验性建造到科学性建造。
船舶形式设计与建造仍然在追求更快更稳定和安全性,中国的船舶发展在不断的追求更快更强。
从目前我国的国情来看,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持续提高,我国船舶设计建造行业得到了十分迅猛的发展。
以往传统的船舶设计建造技术,已经不能够满足人们对船舶设计建造需求和社会的发展,为了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船舶设计建造的需求以及跟随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相关单位以及专业人员对船舶设计建造技术进行不断的改革发展。
他们加强现代高新技术、工艺及材料设备等方面的应用,引入数据库、智能机器人、计算机技术等其他学科的知识,以最大限度保障船舶自身的质量与使用寿命,有效提高船舶设计建造更加科学化、准确化。
并将传统船舶制造过程的缺陷问题进行处理,强化提高现代船舶设计制造的效率与质量,以此来促进我国现代船舶工业的健康发展,并在另一方面促进我国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
虽然我国的船舶建造技术已经跻身于世界领先位置,但是距离世界领先水平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船舶建造技术只有时刻保持向世界领先标准看齐的态度,才能够充分的发挥船舶建造技术的优势[7]。
五、总结
常言说“衣食住行”,可见出行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
我在论文写作过程中通过对《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一书进行阅读,发现了独木舟的巨大魅力。
而通过思考,我把土著人的独木舟与中国古代的船舶发展进行联系,进而才有了中国现代船舶的伟大设计。
这让自己重新回顾我国古代悠久而光辉的造船和航海历史,是如何从独木舟的发明到巨型海船的创制。
也许有人认为现在的高科技不再会运用到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甚至觉得那些都是原始、腐朽的传统工艺技术,毫无借鉴性可言。
但事实并非如此,本文书写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希望人们可以重新认识我国的船舶发展历程,去了解、去学习、去明白中国有着自己悠久而光辉的造船和航海历史,而不是不善于造船和航海的民族。
其二是对于原始人的态度。
在现代社会,有太多文化和知识都有原始人的影子,我们的研究也可以尝试短暂的进入原始野蛮人的意识里,通过他们的眼睛去观察世界,感受一下他们的感受。
但我们最后的目的是丰富和深化我们的世界观,了解我们的本性和社会。
这也许能让当今浮躁的世界认识到从事对遥远时代及遥远地点的人们的生产生活研究的必要性。
人类学者深处文化的漩涡之中,但其实是漂泊在文化的边缘。
我们很容易让自身陷入一种情感上乃至意识上的困境,我们不知自身身处何种文化之中,不知何种文化为其信仰。
也许我们真的应当回到森林中去,回到原始的生命状态和生活仪式;进入原始人的意识世界中,通过他们的眼睛去观察外面的世界,感觉他们的感觉。
在其独特的生活秩序中,建构其独特的思想、记忆与认同,建构起想象的共同体。
或者我能向你伸出手,或者我们更了解彼此,通过彼此的了解建立我们生活的联系。
参考文献:
[1]英]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上的航海者》[M].弓秀英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7年,第164页.
[2]汉]许慎撰,[宋]徐铉校定:《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 2013 年版,十一上二水部.
[3]车广锦.论船棺的起源和船棺葬所反映的宗教意识[J].东南文化,1985(00):49-61+33.
[4]叶磊. 上古交通工具研究[D].湖北师范学院,2012.
[5]陈洪波,王然.婆罗洲的独木舟造船术及其启示[J].国家航海,2014(04):1-11.
[6]顿贺. 中国古船木构技术的演进[A].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人海相依:中国人的海洋世界[C].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中国海外交通史研究会、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2014:16.
[7]万玉华.船舶设计建造技术现状及未来展望[J].科技风,2020(29):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