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必备单元知识清单(部编版)学生版+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2-2023学年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必背知识清单(部编版)
第二单元自然奥秘
必背知识清单5 大自然的语言
一、【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生动、有趣、颇具散文色彩的说明文,同时也是一篇极具条理的说明文。
以形象生动的语言说明了、和,号召人们进一步加强对物候的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
二、【文本链接】
竺可桢是我国物候观测网的倡导者和组织者。
早在1934年,他就推动当时的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选定了21种植物、9种动物、几种水文气象和差不多全部农作物进行观测工作。
1953年开始观测冬小麦、棉花、水稻的物候现象。
1961年,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建立了全国物候观测网,制定了《物候观测方法(草案)》,确定了国内共同物候观测种类。
竺可桢带头撰写物候知识的科普文章,其中《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发表了他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
课文就是根据这篇文章改写的。
三、【必背要点】
(一)重点词语
【纬.度】wěi【蓑.衣】suō【阻挠.】náo【忌讳.】huì【簌.簌】sù【海棠.】táng【连翘.】shū:。
:。
【荣枯.】kū:。
发】méng:。
】:。
【孕.:。
【融.化】róng:。
:。
【衰.草连天】shuāi:。
【风雪载.途】zài:。
【周而复始】:。
飞】zhǎng、yīng:。
【悄.然无声】qiǎo:。
【花香鸟语】:。
.迹】xiāo、nì:。
(二)文学常识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
他对建立和发展中国现代气象
事业和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事业有重要贡献,长期关注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是“可持续发展”思想
与实践的先行者。
竺可桢一生在气象学、物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很高。
主要著作有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三)文体知识
事理说明文
解释事物本身的道理或内部的规律的说明文,叫事理说明文。
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
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既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
事理说明文与事物说明文的区别是:前者针对,后者针对。
四、【好句积累】
诗词谚语中的物候
1.柳絮飞时别洛阳,梅花发后到三湘。
——[唐]贾至《巴陵夜别王八员外》
2.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唐]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唐]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4.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5.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宋]赵师秀《约客》
6.穷山候至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官居荒凉草树密,撩乱红紫开繁英。
花深叶暗辉朝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宋]欧阳修《啼鸟》
7.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8.二月春归风雨天,碧桃花下感流年。
——[清]袁枚《题桃树》
9.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唐]韦应物《观田家》
10.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唐]王之涣《出塞》
11.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唐]柳宗元《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12.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宋]欧阳修《戏答元珍》
13.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
14.柳树发芽暖洋洋,冷天不会有几长。
——谚语
15.荷花开,秧正栽,菊花黄,种麦忙。
——谚语
五、【诵读积累】
荷花像是清明栽种。
我们吃吃螺蛳,抹抹柳球,便可看佃户把马粪倒在几口大缸里盘上藕秧,再盖上河泥。
我们在泥里找蚬子,小虾,觉得这些东西搬了这么一次家,是非常奇怪有趣的事。
缸里泥晒干了,便加点水,一次又一次,有一天,紫红色的小嘴子冒出来了水面,夏天就来了。
鸡头米老了,新核桃下来了,夏天就快过去了。
——汪曾祺《人间草木》随着白天逐渐变短,冬眠季节一天天地临近了。
那些生活在我们周围,在花园中“做客”的小型哺乳
动物和昆虫正在为漫长的冬日深眠做准备。
许多小型哺乳动物,像仓鼠和松鼠,会呈现一种“蛰伏”的轻睡眠状态。
沉沉睡过一段时日之后,它
们会醒来吃点儿东西,然后再倒头继续睡。
不过,“睡眠之王”还得数榛睡鼠,这是一种喜欢在树上活动、爱吃榛子的“小可爱”,以特别能睡
而闻名。
如果天气太恶劣,它们一年中能足足睡上9个月。
为了睡好,榛睡鼠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在
睡眠准备阶段,它们会搜集榛果、黑莓、接骨木莓、花和昆虫等,来丰富食物储备。
然后关掉自身的新陈
代谢,降低心率,把体温降到摸上去身体冰凉,就如同死了一般。
爬行动物也是冬眠的参与者之一,但它们的代谢过程与哺乳动物的代谢过程有所不同。
当秋天来临,
气温逐渐下降,要开始为数月冬眠做准备时,青草蛇和其他爬虫类不是选择大吃特吃,而是选择少吃,甚
至不吃。
不过偶尔,它们会喝点儿水然后再去冬眠。
蛙一类的两栖动物需要依靠冬眠熬过寒冷少食的冬天。
天气变冷的时候,大部分青蛙会离开它们生活
了一夏的池塘,去附近的地下寻找能够躲开天敌的庇护所。
青蛙新陈代谢的速度、呼吸和心跳频率都会降
到极致。
即使大地被冻得硬邦邦硬的,它们也能顽强地存活下来。
一些青蛙会滞留在池塘里,它们也靠降低新陈代谢的速率来抵御严寒。
但如果池水结冰,它们会缺氧,从而出现生命危险。
所以,如果你在冬日池塘里看到一只冬眠的青蛙,可以将它上面的冰块敲碎或者浇热
水融化冰层来帮助它。
或者,你也可以在冰层表面放一个乒乓球以防池水冻得过于结实。
为什么许多动物选择冬眠呢?归根结底,促使大部分动物选择冬眠的主要原因是外界的环境变化,像日照时间变短、气温下降等。
寒冬迫近时的一个比较重要的信号是食物短缺,这让它们关闭身体的新陈代谢来维持生命。
——解笑棠《动物冬眠知多少(节选)》
六、【素材积累】
1.近代科学的目标是什么?就是探求真理。
科学方法可以随时随地而改换,这科学目标,蕲求真理也就是科学的精神,是永远不改变的。
——竺可桢
2.科学永远对抗着迷信以及一切蒙昧无知的思想。
——竺可桢
3.30岁时,竺可桢为了取得第一手的研究素材,他开始写物候日记,详细记载周围大自然事物随季节变化而产生的各种变化。
例如,春天到了,冰雪何时开始融化,柳树何时开始发芽,燕子何时归来等等。
自然界的万物万事,都成为竺可桢记载的对象。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竺可桢的物候日记越来越多。
他坚持记了50多年的日记,积累了800多万字的有关物候的珍贵资料。
必背知识清单6 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一、【主要内容】
《恐龙无处不有》一文依据在南极发现恐龙化石的事实,证明了学说。
文章说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产生、分布、特性等的介绍,证明了的观点。
表明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可以互相启发,从而发现新的论据或得出新的结论。
二、【文本链接】
这两篇科普短文选自阿西莫夫晚年的著作《》(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500万年前,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的恐龙突然灭绝了,这成为生物史上一大谜团。
美国科普作家阿西莫夫根据不同领域的科学发现,受到启发,写成这两篇短文。
《恐龙无处不有》通过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来证明“板块构造”学说;《被压扁的沙子》通过“被压扁的沙子”来探讨恐龙的死因——再次证明“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
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三、【必背要点】
(一)重点词语
【深渊.】yuān:。
】shì:。
:。
【劫难
..】jié:。
【趋.势】qū:。
【迁.移】qiān :。
【膨胀
..】péng zhàng:。
移】:。
【两栖.:。
】gé:。
【排斥.】chì:。
【陨.:。
【地壳.】qiào:。
【岛屿链.】liàn:。
【追溯.:。
【褶皱
..zhòu:。
星】huì:。
】cháo xī:。
【冰天雪地】:。
【不解之谜】:。
】:。
(二)文学常识
阿西莫夫(1920—1992), 、。
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
代表作
有《基地》《新疆域》和“银河帝国三部曲”等
(三)文体知识
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
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其特点为:内容,篇幅,语言,形式主要有自述式、谈话式、故事式等。
四、【好句积累】
富有理趣的句子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
【赏析】诗歌既描写了农村的自然风光,又蕴含理趣:遇到人生的困境不要绝望,总有峰回路转,拨云见日的时候。
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赏析】只有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活水长流。
这两句诗已凝缩为成语“源头活水”,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3.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元稹《离思》
4.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王维《终南别业》
5.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赏析】既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也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诗经·大雅·荡》
【译文】开始还能有些法度,可惜很少能得善终。
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周南·关雎·序》
【赏析】指提意见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确,也是无罪的;听取意见的人,即使没有对方所提的缺点错误,也值得引以为戒。
8.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断章》
9.给时光以生命,给岁月以文明,而不是给文明以岁月。
10.生存在宇宙中,本身就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但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你们有了这样一种幻想,认为生存是唾手可得的,这就是你们失败的根本原因。
11. ——知道在哪儿,世界就变得像一张地图那么小了;不知道在哪儿,感觉世界才广阔。
唯一不可阻挡的是时间,它像一把利刃,无声地切开了坚硬和柔软的一切,恒定地向前推进着,没有任何东西能够使它的行径产生丝毫颠簸,它却改变着一切。
——你们的孩子不怕日落吗?
——不,因为她知道太阳明天还会升起来的。
——刘慈欣《三体》语录
五、【诵读积累】
机器人究竟会不会有意识?
韩松
关于人和机器的关系,1758年的时候,法国一个哲学家梅特里写过一本书叫《人是机器》。
1944年,冯·诺伊曼也写了一本书叫《计算机与人脑》,他的逻辑是讲计算机是人,或者机器是人,这很有意思。
到了现在,随着并行计算、大数据、深度学习等这些词的出现,人工智能不断加热,人们对机器人的定义也不同了。
在科幻作品里,人工智能都是以孤独的形象出现的。
机器是人,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按科幻里的观点,最高级的人工智能一定不会意识到自己是机器或者是机器人。
1818年,第一部科幻作品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坦——现代普罗米修斯的故事》就涉及人工智能这个话题,就是人能创造一个跟自己一样,甚至比自己还强大的生命体出来,但他可能会产生破坏性或者带来什么危险的东西。
1921年,科幻作品里第一次出现机器人的概念——万能机器人。
人可以制造机器人,机器人长得跟人一样,智能跟人也一样,但他们都是奴隶,为人类从事繁重的工作。
后来他们不满意了,就造反,把人类全部杀光。
杀光人类以后机器人想繁殖,但没办法繁殖,怎么办?机器人进化,进化出什么东西?他们进化出人类最高级的情感:爱。
有了爱之后就产生了机器人的亚当、夏娃,不断繁殖下去。
最典型的是阿西莫夫,他在自己最著名的作品“机器人”系列中,给机器人设立了三条定律: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个体,或者目睹人类个体将遭受危险而袖手不管;二、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给予它的命令,当该命令与第一定律冲突时例外;三、机器人在不违反第一、第二定律的情况下要尽可能保护自己的生存。
它一开始的底线思维就是先考虑到要去限制,限制之后通过这三个定律创造出五花八门的未来世界,最后宗教的、哲学的东西都在里面。
我不知道我们科学界对这个如何考虑,我的感觉是这个大变革的时代,我们应该有更多的人文关怀、责任感和使命感。
六、【素材积累】
1.创新是科学房屋的生命力。
——(美)阿西莫夫
2.假说是一种假设,有时提出假说只是为了看一看将会出现什么结果。
如果结果与已知的观测结果出现矛盾,那么假说就是错的,可以将它取消。
——(美)阿西莫夫
3.合作范围的扩大产生了惊人的效果。
现在,我们能够利用十倍百倍的人手,百倍千倍的知识技能,在全世界范围内调动资源,效率千倍万倍地增加,产量和质量极大提高。
人们利用素不相识甚至远在天边的人的成果,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弄不懂完整的过程,只需做好经手的那一点工作。
没有人能弄明白整个过程,但一切井井有条,各就各位,简单高效,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操控。
必背知识清单7 大雁归来
一、【主要内容】
本文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回归情形、日常生活及其联合观念,抒发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同时也启迪人们:应保护野生动物,与它们和谐共处。
本文简直是一篇爱鸟的抒情诗,作者笔下,大雁是如此可爱,人与大雁和谐相处,情趣盎然。
二、【文本链接】
1.本文节选自《》(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侯文蕙译。
有改动。
为了更好地体验和研究生态平衡,1935年4月,利奥波德在威斯康星河畔购买了一个废弃的农场。
在此后的十几年里,这个被称作“沙乡”的地方,就成了他及家人亲近自然的世外桃源。
《沙乡年鉴》就是他在这里对生态和环境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观察和思考的结晶。
2.关于“大雁”
大雁是一种大型游禽。
大雁群居水边,往往千百成群,夜宿时,有雁在周围专司警戒,如果遇到袭击,就鸣叫报警。
主食嫩叶、细根、种子,间或啄食农田谷物。
每年春分后飞回北方繁殖,秋分后飞往南方越冬。
群雁飞行,排成“一”字或“人”字形,人们称之为“雁字”,又因为行列整齐,人们称之为“雁阵”。
大雁的飞行路线是笔直的。
中国常见的有鸿雁、豆雁、白额雁等。
雁队多以六只或六只的倍数组成。
据说大雁还能传送书信,因此很容易牵动人们的羁旅愁情、岁月之感。
自古以来,诗人们睹雁伤情或托雁寄怀,留下了许多伤感的咏雁作品。
三、【必背要点】
(一)重点词语
【鹬】【顾忌.】jì
【缄.:。
【窥.探】kuī:。
【邀请】:。
】shū:。
【凋.:。
.】rǎng:。
【衡量】:。
猎】shòu:。
】ǎi:。
准】miáo:。
【盘旋.】xuán:。
【频繁】:。
:。
【沼.:。
【赌.注】dǔ:。
【滑翔.】xiáng:。
zào:。
【迁徙.:。
【一声不响】:。
【偷偷摸摸】:。
【目空一切】:。
(二)文学常识
利奥波德(1887—1948), 家,著名环境保护主义者,环保先驱人物,“美国野生生物管理之父”,被称为美国新保护活动的“先知”,“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又被称为“一个热心的观察家、一个敏锐的思想家和一个造诣极深的文学巨匠”。
《》是他的代表作。
四、【经典诵读】
有关描写大雁的古诗词名句
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唐]王维《使至塞上)'
2.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唐]高适《别董大二首》(其一)
3.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4.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5.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6.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7.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宋]李清照《一剪梅》
8.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宋]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9.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10.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
五、【诵读积累】
惊蛰
苇岸
二十四节气令我们惊叹叫绝的,除了它与物候、时令的奇异吻合与准确对应,还有一点,即它的一个
个东方田园风景与中国古典诗歌般的名称。
这是语言瑰丽的精华,它们所体现的汉语的简约性与表意美,
不仅使我们后世的汉语运用者感到骄傲,也感到惭愧。
“惊蛰”,两个汉字并列一起,即神奇地构成了生动的画面和无穷的故事。
你可以遐想:在远方一声初始的雷鸣中,万千沉睡的幽暗生灵被唤醒了,它们睁开惺忪的双眼,不约而同地,向圣贤一样的太阳敞开
了各自的门户。
这是一个带有“推进”和“改革”色彩的节气,它反映了对象的被动、消极和等待状态,
显现出一丝善意的冒犯和介入,就像一个乡村客店老板凌晨轻摇他的诸事在身的客人:“客官,醒醒,天亮了,该上路了。
”
仿佛为了响应这一富有“革命”意味的节气,连阴数日的天况,今天豁然晴朗了(不是由于雨霁或风后)。
整面天空像一个深隐林中的蓝色湖泊或池塘,从中央到岸边,依其深浅,水体色彩逐渐减淡。
小麦已经泛青,在朝阳的映照下,望着满眼清晰伸展的绒绒新绿,你会感到,不光婴儿般的麦苗,绿色自身也有生命。
而在沟壑和道路两旁,青草破土而出,连片的草色已似报纸头条一样醒目。
柳树伸出了鸟舌状的叶芽,杨
树拱出的花蕾则让你想到幼鹿初萌的角。
在田里,我注意到有十只集群无规则地疾飞鸣叫的小鸟(疑为百灵);它们如精灵,敏感、多动,忽上忽下;它们的羽色近似泥土,落下来便会无影无踪;我曾试图用望远镜搜寻
过几次,但始终未能看清它们(另一吸引我注意的,在远处外缘公路边的人行道上,一个穿红色上衣的少女手捧一本书,不停地走过来走过去)。
可爱的稚态、新生的活力、知前的欢乐、上升的气息以及地平线的栅栏,此时整个田野很像一座太阳照看下的幼儿园。
“惊蛰过,暖和和。
”到了惊蛰,春天总算坐稳了它的江山。
六、【素材积累】
1.腊月大雪半尺厚,麦子还嫌“被”不够。
2.麦苗盖上雪花被,来年枕着馍馍睡。
3.天上钩钩云,地上雨淋淋。
4.一年里,从一月到六月,大自然赠予人们的消遣乐事是按几何级数递增的。
在一月,可以追踪臭鼬的
足迹,寻找山雀的脚环,或者看看鹿儿啃过哪些幼松的枝叶,水貂破坏了哪些麝鼠的家,偶尔才会把注意
力转移到其他事情上。
在一月,能进行的观察就像白雪一样简单平静,像寒冷一样持久不变,不仅有充分
的时间观察谁做了什么事,而且可以探究它们做这些事情的原因。
必背知识清单8 时间的脚印
一、【主要内容】
本文是一篇科普读物,同时又是一篇很好的文艺性事理说明文。
生动地说明了岩石能够记录“”的原因、岩石记录的内容和人类读懂大自然这种记录的重大意义,以丰富的实例和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引
起人们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二、【必背要点】
(一)重点词语
【钟鼎文】ding
】hè:。
:。
【掸.:。
【低洼.】 [wā]:。
【龟.:。
【琥珀
..】hǔ pò:。
迹】zōng:。
【烘烤
..】hōng kǎo:。
幕】wéi:。
【孔隙.】xì:。
【刨.刮】bào:。
【垫.高】diàn:。
【沉淀.】diàn:。
【浑浊
..】hún zhuó:。
【粗糙.】cāo:。
】shí:。
:。
】:。
【崩.落】bēng:。
【铜壶滴漏.】lòu:。
【楔.形文字】xiē:。
【海枯.石烂】kū:。
(二)文学常识
1.陶世龙,1929年生,四川安岳人。
笔名石工、柳风、今明等。
1949年开始写作普及地质矿物知识的文章,之后陆续发表科普小品及其他科普作品数百篇,部分结集《揭开大地的秘密》《地球的画像》和《时间的脚印》出版。
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评为有突出成就的科普作家。
2.高士其(1905—1988),福建福州人, 作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
高士其文章的特点是融科学、文学与政论为一体,夹叙夹议,既通俗浅显,又生动形象,并富有见地,别具一格。
代表作有《菌儿自传》《人生七期》《人身三流》《细胞的不死精神》《病的面面观》《霍乱先生访问记》《伤寒先生的傀儡戏》等。
三、【经典诵读】
时间:周而复始之物
公元前3000年前后,古埃及人发现,当东方既白出现大犬座的天狼星,这便是尼罗河将要泛滥的前兆。
据此,他们把一年分成了泛滥期、土地恢复期、干期三部分。
作为以农耕业为中心的文明,详细了解一年中季节的转换是必要的。
可以想到,他们会认真观察形形色色的星辰、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努力理解时间推移的含义。
经过长时间观测和经验的积累,他们发现,太阳在天空规则地改变着位置,经过一定时间后,月亮在天空的移动也有一定的周期。
久而久之,古代人类知道了天文现象各有其固有的周期性,具有了历法和时间的概念。
在古埃及遗留下来的卡尔纳克神庙中,就有能够正确判断夏至日没、冬至日出方向的回廊。
古埃及人通过观测太阳在天空经过的“路径”,了解了一年的长短,据此制订了“太阳历”。
通过详细的天文观测,他们发现一年之长为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天狼星拂晓前升上东天的周期是1460年。
根据天文现象计算时间推移的不光是埃及人。
英国有一座巨石阵,其中有一条被称为“大街”的平坦道路。
它指向可以看到夏至日出的方向,这里还可以观测冬至日出的方向,一年里月亮在天空的移动情况,形状各异的巨石被安排得各有其位。
古代苏美尔人和巴比伦人通过观测装点着夜空的星群,发现一年之长差不多是365天,还找到了与之对应的36个星座,通过星座的移动,了解一年中四季的变换。
在这些星座中,他们把位于太阳运行“路径”上的12个星座称为“兽带座”,一直保留至今。
他们根据月亮在天空的运行,把表示月亮在每天晚上位置的星座划分为28个星宿,通过观测这些星宿来判断时间。
其实,月亮在天空运行一周的时间是二十七又三分之一天左右,28星宿的划分并不正确,可是古代人类并没有分数和小数的概念,他们只能想象出月亮停留在28个星宿上。
迄今为止,我们划分时间的方法都是周期性的,可以想到,古代人类会觉得一天也好一年也好都是循环往复的,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凭着时间周而复始的想象,制订了历法。
四、【素材积累】
1.在所有的批评家中,最伟大、最正确、最天才的是时间。
——(俄)别林斯基
2.明天,明天,还有明天,人们都在这样安慰自己,殊不知这个明天,就足以把他们送进坟墓。
——(俄)屠格涅夫
3.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瞬间即逝。
——(法)伏尔泰
4.世界上有一种最快而又最慢,最长而又最短,最平凡而又最珍贵,最容易被忽视而又最令人珍惜的东西——时间。
因为任何工作都要在时间中进行,任何才智都要在时间中显示,任何生命都要在时间中诞生,任何财富都要在时间中创造。
时间就是生命和财富,就是知识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