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主持人大赛邹韵稿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下粮心》
大家好!
就在我刚刚停顿的这几秒钟里,在非洲可能就会有一个人因为饥饿离开这个世界。
饥饿在我们看来,已经是一个有些遥远的话题,但是在非洲,却仍然这样的真实和残酷。
饥饿的问题在近些年得到了一些改善,而其中一个重要的贡献因素是中国和我手中的杂交水稻。
今天我们就带您聚焦一个非洲国家和一个来自中国的科研团队。
马达加斯加,这个在我们很多人眼里,是一个梦幻般的地方,当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团队在2006年去到那里的时候,却发现理想很丰满,现实有点骨感。
生活上的困难,团队成员们可以克服,可是当他们满怀热情地告诉当地人,我们来自中国,来帮你们种杂交水稻,这种水稻的产量至少可以翻倍,这个国家又是如何回应的呢?
此外团队成员们还要面临很多之前没有想到的技术性问题,比如说青蛙,在我们的稻田里,他是吃害虫的,可是在马达加斯加共和国就有这么一种青蛙,不爱吃害虫,更爱吃水稻。
再比如变色龙,他们稍微好一点不吃水稻,可是呢喜欢在成熟的稻田上爬行、冲浪,会压倒大片的稻田,导致减产。
像这样的问题还有很多很多,袁隆平的团队就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攻克,一位农民一位农民手把手地去教课,一粒米一粒米地播种收获。
如今团队的农业专家和当地人在一起
的时候,在肤色上已经不分伯仲,而这种坚守的背后,还有一位灵魂人物的支持,那就是“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
用产量和事实说话,如今当地人再提到杂交水稻的时候会说:“擦拉贝。
”也就是当地语里最好的东西。
从“魔稻”到“擦拉贝”。
这种转变源于杂交水稻十几年出色稳定的产量,让他们相信这种水稻可以帮助马达加斯加共和国近两百万的饥荒人群吃上饭保住命。
这种转变来自于2017年的一场水灾,马达加斯加共和国的农业专家划着船去看稻田,发现当地的秧苗都倒了,只有我们中国的杂交水稻还屹立在那里。
十几年的光阴,这些水稻不光立在了稻田里,也立在了人们的心里,十几年的付出,中国的杂交水稻不光在马达加斯加,而是在非洲的十六个国家都结出了金黄的稻穗。
如今杂交水稻还登上了我手中的这张马达加斯加面额最大的纸钞,并被列入国家的发展国策。
其实我们采访袁老的那一天,他已经工作了一个上午,有些许的疲惫,但是当我用英语问他,Why do you want to promote hybrid rice in Africa,您为什么要在非洲发展杂交水稻?袁老立刻就有了精神。
我想这句英语的回答不光我们听到了,我们的国际观众也听懂了。
其实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可能都曾经吃过袁隆平院士的米,这些水稻不光让我们牢牢地把饭碗端在了自己的手里,更让中国从一个世界粮食救援的接收者到国际粮食安全的保卫者,这是一群人的努力,
是几代人的坚持,更是一个国家的担当。
在未来会有越来越多非洲的孩子吃上袁隆平爷爷的米,我想我们要感谢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更要感恩那些面朝土地心怀世界的播种者们。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