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三顾茅庐》——分析对比的修辞手法(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4.三顾茅庐——群文阅读
分析对比的修辞手法
对比是文学创作中常用的一种修辞手法,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

运用这种修辞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考点解读】
分析对比是中考小说阅读的重要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
01.某段或某句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请结合原文分析其作用;
02.文章在多个地方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请从文中选择一两个地方做简要分析。

【技法点拨】
解答这类题目,一定要着眼于全文,抓住两个字:叙、析。

“叙”就是先说一说文中的谁与谁进行了对比,是怎样对比的;“析”就是把对比后的表达效果写出来。

常见的答题模式:此(怎样)+彼(怎样)+对比+效果分析。

【真题演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明子出师
曹文轩
夏日将近的一天晚上,三和尚慷慨解囊,请明子和黑罐在一家很不错的酒店吃了一顿饭。

回到窝棚后,三和尚点亮了四五支蜡烛,把小窝棚照得很明亮。

接着,他从门外搬进来一个很大的木头墩。

他把一把锋利的斧头稳稳地放在木头墩上,对明子和黑罐说:“我不想再留你们。

各人有各人的前程。

但谁能出师,总得有个说法,你们瞧见了,这是一个木头墩,还有一把斧头。

你们每人砍三斧头,谁能三斧头皆砍在一个印迹里,谁就可以离开我。

”他看了看明子和黑罐,“听明白了?”
明子和黑罐点了点头。

烛光静静地照着。

三人沉默着,脸上的表情很严肃很认真,仿佛有人要进天堂或要进地狱,仿佛面对着世界上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

三和尚再一次看了明子和黑罐一眼。

明子和黑罐互相对望了一阵,又把目光挪开去望那把斧头和木头墩。

“谁先来?”三和尚问。

“黑罐先来吧。

”明子说。

三和尚说:“明子懂规矩。

黑罐大,理应让他先来。


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三和尚掉过头去,“噗噗”几口,将所有蜡烛吹灭。

他见黑罐半天没有动静,便叫道:“砍呀!”
黑暗里终于响起“咚”的一声,又一声,再一声。

三和尚又重新点亮蜡烛。

烛光下的木头墩上,是三道清晰的斧痕。

黑罐把斧子搁下,垂头丧气地站到了一边。

三和尚把木头墩掉了一个头,又把斧头稳稳地放在上面。

一切停当之后,他看着明子,但不说话。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搡起斧头。

三和尚又看了明子一眼。

明子稳稳地站着,只是一脸的平静,没有半点其他表情。

三和尚“噗噗”几口,又将蜡烛吹灭。

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

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砍呀。

”三和尚催促道。

明子没有反应。

三和尚又等了一会,见仍无动静,便欲要大声地喊“砍”,然而这“砍”字刚吐出一半,只听见“咚”“咚”“咚”连着发出三声斧头砍击木头墩的声音。

那声音的节奏告诉人,砍者动作极其坚决,毫不犹豫。

三和尚重将所有蜡烛点亮。

烛光下,光光的木头墩上只有一道有力的斧痕。

明子把斧子靠在木头墩上,退到一旁。

三和尚好半天看着明子,然后说道:“你可以走了。

”他坐到床上去,点起一支烟,朝明子说道:“你只砍了一斧头。


黑罐忽地抬起头来。

明子很镇定地站着。

三和尚说:“还有两声,是你用斧背敲击木头墩发出的。

世界上,手艺再绝的木匠,也不能在黑暗里把三斧头砍在同一道印迹里,因为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烛光里,明子眼睛最亮。

三和尚对明子和黑罐倾吐了一番肺腑之言,那也是他半辈子的人生经验:“认真想起来,这个世界不太好,可也不太坏。

在这个世界上活着,人就不能太老实了,可又不能太无心肝。

”他专门对着明子说,“这个道理,黑罐不懂,你懂。

但这分寸怎么掌握着,全靠你自己了。

我只把手艺教给了你,但没有把这分寸教给你,这是我做师傅的罪过。

”他充满深情和信赖
地看了明子一眼说,“天不早了,你们俩睡觉吧。

明子明天走时,带上我的那套家伙,就算是你师傅的一点情意吧。

”说完,他整了整假发,走出了窝棚。

(节选自《山羊不吃天堂草》)01.阅读小说要注意把握情节。

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对话。

我认为故事就是情节,本文的情节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展开,分别用四个字概括,就是“①师傅请客→②黑罐斧击→明子斧击→明子出师”。

我认为有因果关系的故事才构成情节。

我这样梳理情节:因为③明子三声斧响却只留下一道斧痕所以明子出师了。

【解答】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

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根据题干中所给出的情节提示,找到相对应的段落内容,然后再用与示例相同的句式来概括情节即可。

文章在写“明子击斧”之前,先写的是三和尚请客,可用“师傅请客”概括;然后写三和尚给出出师的任务,明子让比自己在的黑罐先来,可用“黑罐斧击”来概括;最后明子出师了,是因为他完成了师傅的任务,三声斧响却只留下一道斧痕。

02.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括号中的问题。

①黑罐走近木头墩,手微微颤抖地抓起了斧头。

明子走上前去,一把操起斧头。

(从黑罐和明子拿斧头的动作,你读出了他们各自怎样的心理?)
黑罐的胆怯不安,明子的镇定自信;
②小窝棚里满是蜡烛油的气味。

小窝棚里绝对黑暗,只有三个人的喘息声,再无其他声响。

(此处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渲染了小窝棚里紧张、严肃的氛围,以环境的凝重来反衬人物内心的波澜,预示着明子将有不俗的表现。

【解答】①本题考查人物心理的分析。

解答此题要抓住句中的人物描写来分析体会。

首先根据文意知道,这三次斧击直接关系到二人的前途,事关重大。

黑罐是“微微颤抖”双手,可以看出他在任务前的紧张与不安;而明子却是“一把操起斧头”,可见他的动作的果断,对任务的完成充满信心。

②本题考查环境描写的作用。

两个环境描写句,第一句以小窝棚中只有“蜡烛油的气味”来渲染出一种严肃、紧张的气氛,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第二句则重点突出小窝棚的黑暗,也是为渲染紧张气氛,引起读者的注意力,这样的任务究竟谁能完成呢?为后文的明子的表现埋下伏笔。

03.作家将三和尚的徒弟分别取名为“明子”和“黑罐“,有什么寓意?
这两个名字对比的意味强烈,体现了作家的情感倾向。

“明子”有聪明的意思,人情练达,明白事理,自然胜人一筹;“黑罐”有实诚的意思,纯朴自然,雕琢不精,尚在暗中摸
索。

【解答】本题考查小说中人物名字的意义。

小说中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作者往往将自己的情感倾向在人物的名字中表现出来。

“明子”与“黑罐”,两个名字一“明”一“黑”,形成鲜明的对比,结合二人的行为来看,作者的情感倾于“明子”,“明”有聪明之意,表现明白事理,会让人生更光明;而“黑罐”的“黑”则表现了人过于诚实,往往会在黑暗中摸索人生路。

04.如果你来评判,明子和黑罐哪一个应该出师?结合小说内容,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

①应该是明子出师。

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

示例一:明子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明子很聪明。

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简单分析。

示例二: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砍了三下,只留下一道斧痕,得到了师傅的赞许。

明子比黑罐聪明,他知道做人不能太老实,他也知道师傅是在考验他们。

第三层:理解深刻,能联系阅读积累和生活经验全面阐述。

示例三:明子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得到了师傅的赞许,达到了师傅的预期。

在这个过程中,明子不仅有黑罐所没有的镇定与自信,而且表现出了黑罐不具备的胆识与智慧。

明子的表现正契合了师傅半辈子的人生经验。

人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就不能太老实,因为太老实容易受气,但是也不能太没心肝,因为太没心肝容易作恶。

把握好这个分寸,明是非,知进退,才是做人的智慧。

②应该是黑罐出师。

第一层:理解肤浅,只是笼统地说出理由。

示例一:黑罐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

第二层:有一定的理解,能结合文本内容简单分析。

示例二:虽然黑罐没有达到师傅的预期,也没有得到师傅的赞许,但是他老老实实地按照师傅的要求去做了,这种诚实做人的品质是难能可跟班的。

相信他今后一定能成功。

【解答】本题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

此题为开放性题,只要能结合文本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出充足的理由,认为哪一个出师都可以。

明子的优点在于做事灵活,懂得变通;黑罐的优点在于老实憨厚,做事扎实。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青梅煮酒论英雄
罗贯中
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以为韬晦之计。

关、张二人曰:“兄不留心天下大事,而学小人之事,何也?”玄德曰:“此非二弟所知也。

”二人乃不复言。

一日,关、张不在,玄德正在后园浇菜,许褚、张辽引数十人入园中曰:“丞相有命,请使君便行。

”玄德惊问曰:“有甚紧事?”许褚曰:“不知。

只教我来相请。

”玄德只得随二人入府见操。

操笑曰:“在家做得好大事!”唬得玄德面如土色。

操执玄德手,直至后园,曰:“玄德学圃不易!”玄德方才放心,答曰:“无事消遣耳。

”操曰:“适见枝头梅子青青,忽感去年征张绣时,道上缺水,将士皆渴;吾心生一计,以鞭虚指曰:‘前面有梅林。

’军士闻之,口皆生唾,由是不渴。

今见此梅,不可不赏。

又值煮酒正熟,故邀使君小亭一会。

”玄德心神方定。

随至小亭,已设樽俎:盘置青梅,一樽煮酒。

二人对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

从人遥指天外龙挂,操与玄德凭栏观之。

操曰:“使君知龙之变化否?”玄德曰:“未知其详。

”操曰:“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

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

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

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

请试指言之。

”玄德曰:“备肉眼安识英雄?”操曰:“休得过谦。

”玄德曰:“备叨恩庇,得仕于朝。

天下英雄,实有未知。

”操曰:“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

”玄德曰:“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操笑曰:“冢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玄德曰:“河北袁绍,四世三公,门多故吏;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可为英雄?”操笑曰:“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操曰:“刘表虚名无实,非英雄也。

”玄德曰:“有一人血气方刚,江东领袖﹣﹣孙伯符乃英雄也?”操曰:“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

”玄德曰:“益州刘季玉,可为英雄乎?”操曰:“刘璋虽系宗室,乃守户之犬耳,何足为英雄!”玄德曰:“如张绣、张鲁、韩遂等辈皆何如?”操鼓掌大笑曰:“此等碌碌小人,何足挂齿!”玄德曰:“舍此之外,备实不知。

”操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玄德曰:“谁能当之?”操以手指玄德,后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玄德闻言,吃了一惊,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下。

时正值大雨将至,雷声大作。

玄德乃从容俯首拾箸曰:“一震之威,乃至于此。

”操笑曰:“丈夫亦畏雷乎?”玄德曰:“圣人言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闻言失箸缘故,轻轻掩饰过了。

操遂不疑玄德。

(节选自《三国演义》,有删改)
01.文章写了刘备、曹操二人对“当世英雄”的评价,请根据文章内容,填写表格。

“当世英雄” 刘备的评价
曹操的评价 袁术
① 兵粮足备 冢中枯骨 袁绍 四世三公,门多故吏。

今虎踞冀州之地,部下能事者极多 ②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
惜身,见小利而忘命
刘表③名称八俊,威镇九州虚名无实
孙策血气方刚,江东领袖④藉父之名
【解答】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掌握。

根据“淮南袁术,兵粮足备,可为英雄”,可知①可填写:兵粮足备;根据“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可知②可填写: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根据“有一人名称八俊,威镇九州﹣﹣刘景升可为英雄”,可知③可填写:名称八俊,威镇九州;根据“孙策藉父之名,非英雄也”,④可填写:藉父之名。

02.曹操特意请刘备喝酒,是不是为了笼络刘备?由此可以看出曹操怎样的性格特点?
不是,只是为了试探刘备。

由此可以看出曹操老奸巨猾的性格特点。

【解答】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分析能力。

细读文本,并结合原著内容可知,曹操请刘备来喝酒,并不是为了笼络他,因为他一直认为刘备是可以与自己相提并论的人,是有远大志向与才干的人,之所以请他来喝酒,是为了试探他此时的心意。

由此可见曹操的奸雄本色,可知他的老奸巨滑。

03.其实曹操心中对天下英雄已有评定,为何却一定要刘备来品评?刘备所说的英雄是否果真是他心目中的英雄?
曹操为了试探刘备是否才略过人、胸怀大志,将来是否会变成他的对手。

刘备所说的英雄不是他心目中的英雄,刘备是故意装拙,以图骗过曹操,让曹操不对他起疑心。

【解答】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

根据上一小题的分析可知,曹操明明心中对天下英雄早有定论,却还是问刘备的意见,只是在试探他而已,借以判断刘备以后会不会成为自己的敌人。

而刘备则一味遮掩,不敢让曹操看出自己真实的想法,所以他的回答都是为了掩饰,让曹操不对他起疑心。

04.结合选文,你认为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刘备是一个善于隐忍、为人低调、反应极快、心计更胜曹操一筹的人。

【解答】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刘备立志复兴汉室但此时寄人篱下,所以在故作木讷中处处设防,在谈吐中步步后退,在危急时刻巧度难关,体现了他的机智从容、大智若愚、韬光养晦。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同学
邓洪卫
①许攸跟曹操是老同学。

两人打小趴在一张课桌上念书。

有什么好吃的分着吃,有什么好玩的一起玩。

两人关系很铁。

许攸喜欢叫曹操“阿瞒”。

阿瞒是曹操的小名。

两人还经常一起谈论志向。

许攸说,我想做一名太守,治理好一个州郡。

曹操说,我想做一名宰相,治理一个国家。

曹操便戏称许攸为太守,还让许攸叫他宰相。

但许攸还是叫他阿瞒。

曹操说,你怎么不叫我宰相呢?许攸很难受地说,我叫你阿瞒已经叫顺嘴了,一时改不了口。

曹操笑
笑说,那你还叫我阿瞒吧。

②多年以后曹操果然做了宰相。

许攸呢?在曹操手下做一个谋士。

跟小时候一样,许攸还是称曹操为阿瞒。

不光私下里这么叫,在许多公共场合也这么叫。

有一次,曹操为一件棘手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在相府开一个高级政治会议,参加会议的都是曹操手下的重要官员,气氛十分严肃。

这时,许攸走到曹操跟前,拍着曹操的胳膊说,阿瞒,你怎么这么笨呢,简直是一头猪,你只需这么做,准能解决问题。

一屋子的人都愣住了,很多人都面露不平之色,而曹操却哈哈大笑。

③谋士程昱来见曹操。

程昱说,我听说,一个人的小名,只有在他未成年的时候才能使用,而这小名应由他的父母兄弟来称呼。

许攸不过是您的一个同学,却多次在大庭广众之下,叫您的小名,无异于羞辱丞相。

您为什么不怪罪于他呢?曹操说,许攸不仅仅是我的同窗好友,而且是我的救命恩人。

小时候,我特别顽皮,有一次,爬到树上去摘桑葚吃,一不小心,跌到树下的污水塘里,是许攸把我从塘里拉出来,才救了我一命。

许攸对我有救命之恩,我怎么能因为他叫我的小名,就治罪于他呢?
④程昱说,自三皇五帝,礼仪一直传到今天。

您作为一国的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有着神圣不可侵犯的威严。

许攸虽然跟您交谊深厚,但他依然只是您的一个下属而已,下级理所当然应该尊重上级,而不能因为救过您的命就可以随意冒犯您的威严。

请丞相尽快制止他这种行为。

⑤曹操说,一年有四个季节,四季有它不同的特点。

每个人因为自己的成长环境不同而形成不同的习惯。

许攸叫我的小名,只不过是他的一个习惯而已,这丝毫不影响他给我带来许多有益的一面。

我记得当年我与袁绍战于官渡,两军相持不下。

当时,我的粮草只够维持三天,是许攸从袁绍那边过来投奔我,给我出谋划策,才使我一鼓作气打败袁绍,统一了北方。

如果当初没有许攸的计策,我早已被袁绍所灭,就不会有我今天宰相的职位,更谈不上宰相的威严。

与许攸的功劳相比,他叫我的小名是多么不足一论呀!
⑥程昱不再说什么,只好退了出去。

⑦许褚、张辽等许多武将也多次来找曹操,都被曹操一一劝退。

⑧这一年,许都大旱,粮食歉收。

曹操问许攸该怎么办。

许攸说,一方面,老百姓没有粮食吃;另一方面,达官显贵家里却用成堆的粮食酿酒,造成许多粮食浪费。

当务之急,应该禁止这种浪费粮食的事情发生。

曹操立刻传令,全城即日起禁止饮酒,违令者斩。

曹操还令许褚、张辽等武将昼夜巡逻,如遇饮酒之人,就地正法。

⑨晚上,曹操悄悄把许攸领进相府,说,别人不准喝酒,老同学例外,今日得闲,咱俩好好叙叙旧。

⑩许攸晃晃摇摇离开相府,已是深夜。

天空一轮明月虚悬,许都城的街道清清白白。

许攸伸了伸胳膊,微风拂面,许攸关关节节都舒坦。

⑪忽地,马蹄声疾。

大将许褚奉丞相之命巡夜。

许褚令军校将饮酒之人拿下。

⑫许攸叫,我跟阿瞒饮酒,何罪之有?
⑬许褚抬手,长枪一抖。

许先生像秋天的树叶,飘落在地上。

⑭许攸的葬礼在一天清晨举行。

全城百姓都聚拢来争看这位据说是绝顶聪明的丞相的老同学。

响器班在哀伤地吹打,城中最好的歌手在动情地唱着挽歌。

曹丞相哭得最悲伤,几欲昏过去,旁边的侍从看他嘴在不停蠕动着,终于努力听清他一遍遍念叨的是:今后还有谁叫我阿瞒呀!
⑮曹操被侍从努力拉出灵堂,文武官也跟了出来。

⑯最后走的是行军主簿杨修。

⑰杨修拍了拍许攸的棺木,叹道,你是最聪明的人,也是最愚蠢的人呀!
⑱杨修还说,丞相的话,你怎么能当真呢?
01.这篇小说的线索是:曹操的小名。

【解答】本题考查记叙线索的判定。

解答此题关键要了解有关线索的知识。

线索,是贯穿文章始终的脉络。

一般以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换、人物、事件、物品、作者的思想感情变化等为线索。

从全文的内容来看,主要写了曹操与许攸从小到大的关系与不同事件,而这些事件都与曹操的小名有关,所以曹操的小名就是全文的线索。

02.小说中曹操的性格特点是怎样的?
虚伪、狠毒、虚荣
【解答】本题考查人物性格的分析。

曹操并不喜欢许攸叫自己的小名,却还在众人面前说这样是可以的,可见他的虚伪;许攸为他出解救无粮的忧患,他表明上高兴,说是答谢许攸,却又给他酒喝而让他丧命,可见他的阴险、狠毒,没有任何的同学情份。

03.品析下面描写曹操的句子。

(两句中任选一句)
①一屋子的人都愣住了,很多人都面露不平之色,而曹操却哈哈大笑。

曹操的“哈哈大笑”是掩饰自己的尴尬和不快,此句生动传神地刻画了他虚伪的个性。

②旁边的侍从看他嘴在不停蠕动着,终于努力听清他一遍遍念叨的是:今后还有谁叫我阿瞒呀!
曹操的话一语双关,耐人寻味,表面上是痛惜失去同学,实质上是表明:今后谁还敢对我不敬呀!
【解答】本题考查句子的品析。

题干要求从两句话里任选一句进行。

第一句话,写了一屋子人的神态:“愣”“不平之色”,以及曹操的表现“哈哈大笑”,二者对比看起来是曹操很大度,很高兴,便是联系后文的内容,可以理解出这里的笑是他对许攸喊自己小名的不满的一种掩饰。

第二句话主要写的是侍从所听到的曹操的语言,他在葬礼上反复的念叨“今后还有谁叫我阿瞒呀!”看起来是对喊自己小名的许攸失去的痛惜,可实际表现的意思是“今后还能有谁敢叫我阿瞒啊”,是对叫自己小名人的痛恨。

04.文中多次写许攸和曹操的关系以及许攸对曹操的贡献,这对刻画曹操的形象和性格有什
么作用?
写许攸贡献之大,越发表明曹操的不讲感情,狠毒。

【解答】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文中多处写许攸对曹操忠诚,并做出很多的贡献,可他最终还是被杀。

鲜明的对比,更能突出曹操的阴险狠毒。

05.这篇小说以“同学”为题有什么深意?可以改为“许攸之死”吗?
用“同学”为题,既交代了故事主要人物关系,更显示了曹操和许攸关系的不一般,这样,更能表现曹操的狠毒之极、虚伪之至。

不可以,改为“许攸之死”就没有这种强调的效果了。

【解答】本题考查标题的赏析。

阅读全文可知,本文重在表现曹操的阴险狠毒,而他的性格特点突出表现在许攸的死上。

他们是同学却没有同学的情份,以“同学”为题主题更深刻,也更具有力。

而以“许攸之死”只是概括出了文中的一件事,不能突出文章的主旨,所以不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