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魏武帝文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康八年,机始以台郎出补著作,游乎秘阁,而见魏武帝遗令,忾然叹息,伤
怀者久之。
客曰:夫始终者,万物之大归;死生者,性命之区域。
是以临丧殡而后悲,睹
陈根而绝哭。
今乃伤心百年之际,兴衰无情之地,意者,无乃知哀之可有,而
未识情之可无乎?
机答之曰:夫日食由乎交分,山崩起于朽壤,亦云数而已矣。
然百姓怪焉者,
岂不以资高明之质,而不免卑浊之累;居常安之势,而终婴倾离之患故乎?夫
以回天倒日之力,而不能振形骸之内,济世夷难之智,而受困魏阙之下。
已而
格乎上下者,藏于区区之本;光于四表者,翳乎蕞尔之土。
雄心摧于弱情,壮
图终于哀志,长算屈于短日,远迹顿于促路,呜呼!岂特瞽史之异阙景,黔黎
之怪颓岸乎?
观其所以顾命冢嗣,贻谋四子,经国之略既远,隆家之训亦弘。
又云:“吾在
军中,持法是也。
至小忿怒,大过失,不当效也。
”善乎,达人之谠言矣!持
姬女而指季豹,以示四子,曰:“以累汝!”因泣下。
伤哉!曩以天下自任,
今以爱子托人。
同乎尽者无馀,而得乎亡者无存。
然而婉娈房闼之内,绸缪家
人之务,则几乎密与?又曰:“吾婕妤妓人,皆著铜爵台。
于台堂上施八尺床
篔帐,朝晡上脯糒之属。
月朝十五辄向帐作妓。
汝等时时登铜爵台望吾西陵墓田。
”又云:“馀香可分与诸夫人。
诸舍中无所为,学作履组卖也。
吾厉官所
得绶,皆著藏中。
吾馀衣裘,可别为一藏。
不能者,兄弟可共分之。
”既而竟
分焉,亡者可以勿求,存者可以勿违,求与违,不其两伤乎?悲夫!爱有大而
必失,恶有甚而必得,智惠不能去其恶,威力不能全其爱。
故前识所不用心,
而圣人罕言焉。
若乃系情累于外物,留曲念于闺房,亦贤俊之所宜废乎!于是
遂愤懑而献吊云尔。
二、译文
元康八年,陆机刚以尚书郎的身份出补著作郎,游览秘阁,见到魏武帝的遗令,忔然叹息,内心哀伤了好长时间。
陆机回答他说:日食是由于日月交会,山崩是起于土壤朽坏,也可以说是自然
的运数而已。
然而老百姓却对此感到奇怪,岂不是因为日月这样具有高明之体
也不免有缺蚀的祸累;高山这样处于安稳之状也最终遭遇崩溃的灾难吗?以回
天转日之力,而不能拯救血肉之躯;有救世平难之智,而依旧困厄朝廷之下。
结果,顶天立地的英雄也收敛在区区的棺木之中;声名远播的伟人也掩埋在小
小的土堆之下。
雄心被无情疾病所摧毁,宏图为生死大限所结束,高明的计谋
屈服于短暂的岁月,远大的功业终止于短促的寿数。
唉呀,岂但观测天象的史
官以为日食值得惊异,普通的百姓感到山崩令人奇怪吗?
考察魏武帝临终向太子曹丕嘱托国事,对其他四子也代为谋划,不仅经国的方
略远大,而且治家的遗训也弘通。
他还说:“我在军中,执法是对的。
至于小
的忿怒,大的过失,则不应当效法。
”说得多好,真是通达之人的正直之论啊!但他抱着小女儿高城公主,指着小儿子曹豹,把他们指点给四个儿子,说:
“因为他俩要拖累你们了。
”说着,黯然泪下。
这又多么令人伤感啊!过去以
天下为己任,如今把爱子托后人。
随着生命的终结,精神也同归于尽;伴随肉
体的死亡,识知也不复存在。
然而曹操对亲人的爱慕眷恋,对家庭事务的牵肠
挂肚,近于细密琐碎。
他又说:“我的嫔妃歌妓,都可安置在铜雀台上。
在台
堂上张挂八尺细布床帐,早晚供祭干肉干饭一类的祭品。
初一、十五就向灵帐
表演乐舞。
你们要经常登上铜雀台,眺望掩埋我的西陵墓地。
”还说:“剩下
的香料可以分给各位夫人,众妾如果无事可作,就让他们学做丝鞋卖吧。
我历
任官职上所得到的绶带,都随葬在我的墓穴中。
我留下来的衣裘,可以另放在
一个柜橱中;要不,你们兄弟可以一起把它分了。
”不久,竟然都分了。
曹操
作为将死的人,应该不必有所要求,曹丕兄弟作为活着的人,应该不必违背遗命,因而曹氏父子的要求和违命,对双方的为人不都是一种伤害吗?
可悲啊,人最挚爱的是生命,生命却必将丧失;人最憎恶的是死亡,死亡却必
然到来。
一个人再有智慧,也不能彻底排除所憎恶的死亡;再有威力,也不能
永远保住所挚爱的生命。
所以先贤达者对此从不过分用心,圣人孔子也很少谈
论命。
倘若对身外之物维系着过多的情累,对儿女之情萦绕着过细的顾念,那
恐怕是贤明杰出的人所应该抛弃的罢!于是,我在愤闷感慨之余献上这篇吊文。
三、参考赏析
《吊魏武帝文》由序文和吊文两部分组成,内容各有分工。
序文叙述哀吊的缘起、遗令的内容和引发的感慨,提纲挈领地概括出主题。
吊文则着重叙述魏武
帝生平功业,临终遗言和死后执行的情况,穿插着作者对曹操的评价和对人生
的认识,深化了主题。
在表现形式上,两者也各有侧重,相得益彰。
序文采用
骈散相间的句式,散句居多,清通流畅,而吊文则全篇六言骈偶,句式整齐,
辞藻典丽,风格沉郁悲怆。
《文心雕龙·哀吊》以为这篇文章“序巧而文繁”,即序文比吊文更精彩。
整篇序文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简述吊文的起因和客人的问难,作为引子,
铺垫下文。
第二部分是陆机的答词、叙述和议论,构成序文的主体,其中第一
层是否定客人的批评;第二层是围绕曹操《遗令》展开的叙述和议论。
作为名篇,这篇序文有不少地方是值得借鉴的。
其一,设问反诘,组合浑成。
文章以作者睹《遗令》而伤怀开头,却并不直接
交代原因,而是借“客”设问,先用“意者”,再用“无乃”,使设问语气更
觉委婉,以反引出陆机的回答,来阐明吊文的宗旨。
唐人李周翰指出,这是
“假设客言以发意”。
设问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使用得当,能使文章不显得板滞,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堪称典范。
在序文第二部分,陆机首先借日食山崩
为喻,以“岂不…乎”的句式反诘,作为下一层反诘的铺垫。
然后着力描写曹
操生前英雄盖世和临终英雄末路的不同侧面,再用“呜呼!岂特瞽史之异阙景,黔黎之怪颓岸乎”的强烈反问,证明自己兴哀是情理中事,既与上一反诘遥相
照应,又否定了客人的指责,完成了答客问。
在其后正面述评《遗令》时,作
者又用了两个语气较为和缓的反问句,婉转而明确地表达自己的取向。
其二,反衬对比,凸现主题。
吊文的主题是在肯定曹操不朽事功的同时,对其
在死亡面前不能摆脱对儿女伎妾的牵挂之情暗含讥讽。
为此,陆机充分运用了
反衬对比的手法。
从结构看,客人的疑问与作者的回答形成一种对比。
而客人
的提问中,“睹陈根而绝哭”与“伤心百年之际,兴哀无情之地”,也构成对比,说明发问之有据。
在陆机回答中,日食的高明之质与卑浊之累,山崩的常
安之势与倾离之患,以及“格乎上下者”与“区区之木”、“光于四表者”与“蕞尔之土”、雄心与弱情、壮图与哀志、长算与短日、远迹与促路,无不形
成鲜明的反差,以烘托死亡的无可奈何和不可抗拒。
在叙述《遗令》的那段,
作者也有意让达人谠论与分香卖履先后对照,将曹操在死亡面前种种失态刻划
得纤毫毕露,难怪明代张溥说《吊魏武帝文》足令“老奸掩袂”。
作者一方面
浓墨重彩地勾勒出一个力足以回天倒日、智足以济世夷难的英雄形象,一方面
精雕细刻地渲染了一个临终缠绵婉娈、琐碎悲酸的凡人形象,前热后冷,突出
了主题。
其三,围绕主轴,曲折布局。
纵观全文,陆机以魏武《遗令》为贯穿序文的主轴,使文章聚而不散。
作者开笔即以睹《遗令》而伤怀,切入正文,却不立即
转述《遗令》,而是以客问主答的形式,先后将客主双方的读后感慨表达出来。
然后才涉及《遗令》的内容,却依然不是一泻无余地把《遗令》全文托出,而
是根据先扬后抑的布局需要,一层叙述一层议论。
叙述的文字委婉细腻,议论
的文笔峭拔豪放,夹叙夹议,曲折道来。
先是叙述《遗令》经国之略和隆家之
训的内容,发“善乎达人之谠言”的议论,把扬的文章搞定;然后娓娓交代曹
操临终托付姬女爱子的场景,作“绸缪家务几乎密与”的点评;再述《遗令》
分香卖履的有关内容,抒“求与违不其两伤乎”的感慨,把抑的文章做足。
最后,作者以“悲夫”以下一段议论作结,点明主题,但议论仍由《遗令》而生发,并不游离其外。
诚如刘勰所称赞的,在文章构思布局上,陆机确实“思能
入巧”。
其四,寄托遥深,吊古伤今。
李兆洛评点此文道:“岂为武帝言?”确实,凭
吊历史人物的好诗文,都是借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其中既应有对被吊
者的评价,更不能缺少吊者的寄寓。
陆机在高度评价曹操同时,也委婉有所讥
评。
曹操应对死亡,令陆机生出三层悲叹:一是曹操虽有雄图大略,却敌不过
生死大限,终未能一统天下;二是即便曹操这样的英雄,死后也不过厕身于
“区区之木”、“蕞尔之土”;三是曹操见识高超,智慧不凡,但对儿女之情,生死之关,还是了不断,勘不破,被后人讥诮“英雄气短,儿女情长”。
但陆
机不仅在吊曹操,而且在吊他自己。
他对自己也有三层感慨:一是叹息自己也
已老大不小,却功业无成,只怕魂形俱散之日,“志匡世难”仍不能如愿以偿;二是联想到自己这样的英俊人物,到头来也“纵须一个土馒头”,再“负其才望”又有何用?三是在非议曹操临死摆脱不了“情累”时,他自信自己在死亡
面前是能从容应对的。
在他看来,一个杰出人物,生前应该象曹操那样志匡天下,临死却不应该象他那样为情所累。
这正是陆机对生死和功业的根本价值观,也是他在吊文里所要寄托的。
但从陆机临死所发的“华亭鹤唳”的感喟看来,他还是摆脱不了生之所恋、情
之所累。
实际上,曹操被陆机所讥抨的那些分香卖履的遗言,正反映其极富人
情味的另一侧面。
唐人罗隐诗云:“英雄亦到分香处,能共常人较几多?”对
生命的留恋,对身后亲人的牵挂,是大多数将死者正常的临终表现,即便是大
英雄、大思想家也在所难免。
鲁迅将死,不也关照“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
寻点小事情过活,”么?就陆机的本意说,他对“大恋所存,虽哲不忘”并不
以为然,这也是这篇吊文的主旨。
但倘若肯定“大恋所存,虽哲不忘”是合乎
情理的(只要不是死人抓住活人),换个角度读《吊魏武帝文》,曹操倒是完
全不必掩袂羞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