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一中学校高三历史1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龙泉中学2015级高三上学期1月月考试题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第Ⅰ卷(选择题共140分)
1. 一位学者在1708年写道:“我们的商业是全世界最大的,不列颠的确是各国中最
适于商业的国家,这是由于它的岛国的位置,同样也是由于它的政体的自由和优越所致。
”
导致“政体的自由和优越性”确立的历史事件是英国
A. 《权利法案》的颁布
B. 宗教改革的进行
C. 内阁制度的确立
D. 1832年议会改革
【答案】A
【解析】根据时间信息“1708年”来看,导致“政体的自由和优越性”确立的历史事件应当
是英国《权利法案》的颁布。
1689年颁布的《权利法案》确立了英国的君主立宪政体。
故答
案为A项。
英国的宗教改革是在16世纪,也没有带来政体的变化;内阁制度的确立是在18世纪20年代;1832年议会改革,从时间上看均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
点睛:本题的解答主要是根据时间信息。
导致“政体的自由和优越性”确立的历史事件只能
是材料中的时间点“1708年”之前的事件,据此可排除CD项;B项时间相距较远,且该事件
没有导致英国政体的变化,由此可以作出正确选择。
2. 有学者说:清初,摄政王多尔衮挟持幼主,权倾朝野。
顺治朝修史夸赞他的功绩,回避其
杀害功臣的事实;康熙帝夺回权力后修史记录了他擅权欺君的罪行;乾隆朝修史时则为称述
先祖功业肯定了他的功绩。
这位学者意在
A. 强调史学理论是影响历史解释的重要因素
B. 指出政治需要损害历史记载的真实性
C. 倡导对同一历史人物必须要有不同的评价
D. 说明史学家的个人经历和立场不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不同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材料可知,顺治、康熙、乾隆三朝对多尔衮的评价不同,这说明历
史记载及官修史书与当时的政治需要密切相关。
A项与题意无关;C项说法错误;顺治、康熙、乾隆三朝史官都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D项错误;故选B。
考点:史学理论和研究·历史研究方法·政治环境的影响
3. “直到1500年以前,大西洋一直是一道栅栏,一个终点。
到1500年左右,它一变而为一座桥梁,一个起程点了。
”架起这座桥梁的开拓者是
A. 迪亚士
B. 哥伦布
C. 达迦马
D. 麦哲伦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分析材料根
据所学,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下,哥伦布率领三艘帆船,开始横渡茫茫的大西洋。
经
过两个多月的艰苦航行,终于到达了陆地,哥伦布以为这里就是印度②。
他称当地人为“印
第安人”,意思是印度居民,其实那只是今天美洲巴哈马群岛中的一个小岛。
在以后的十多
年时间里,哥伦布又进行了三次横渡大西洋的航行,到达了美洲大陆沿岸的很多地方。
哥伦
布虽然没有到达他梦想中的亚洲,但他开辟了从欧洲前往美洲的航路。
本题应选B项。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过程
4. 在古代雅典,因为控辩双方的言辞差别,陪审法庭会判处无辜的人有罪,也会因恻隐之心
或辩护人的雄辩而把事实上有罪之人释放。
这说明
A. 辩词在法庭具有决定作用
B. 程序公平不代表结果公正
C. 陪审法庭的辩论忽视事实
D. 公民的法律专业素养缺失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古代雅典的法庭上,控辩双
方的陈述和辩论是法律要求的程序,而题目中“判处无辜的人有罪”和“把事实上的有罪之
人释放”体现出结果并不公正,B项正确。
在法庭起作用的有恻隐之心和辩词,辩词并不一定
具有决定作用,A项错误;C项表述过于绝对;D项题目中无法体现。
考点: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陪审法庭
5. 苏联时期,曾流传一则笑话:一个美国代表团访苏,参观“伟大的建设成就”。
陪同的苏
联官员得意地说:“到下一个五年计划时,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美国
人惊讶:“你们要飞机干什么呢?”苏联官员说:“当然有用啊……譬如我在莫斯科听说列
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我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上队。
”出现上述现象是因为:
A. 严重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减产
B. 长期战争破坏了社会经济
C.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食品短缺
D. 斯大林模式的弊端
【答案】D
【解析】材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弊端,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
经济生活中
重工业比较发达,能够制造各种重工业品,但人民物质生活极度落后,基本的生活用品等不
能满足生活需要,本题选D项;材料说的是经济建设的成就,而不是战争对经济的破坏,故B 错误;材料中所述现象和自然灾害无关,故A错误;这是在斯大林体制之下造成的国民经济
比例失调,而不是战时共产主义时期,故C错误。
点睛:斯大林体制是1936年建立起来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这种体制片面的发展重工
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国民经济比例严重的失调,忽视了商品货币关系,单纯的依
靠国家的行政性指令,越来越僵化,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但是这种体制的积极方面也需
要掌握。
6. 一位士人经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
以下评论最符合这位士人
的是:
A. 西晋八王之乱导致中原各个民族互相仇杀
B. 中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
C. 北宋由于中央集权不当导致灭亡
D. 明朝皇权高度集中导致灭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
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而莫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北宋由于中央
集权不当导致靖康之变而灭亡,故C正确。
西晋八王之乱导致中原各个民族互相仇杀,没有
反映国家集权太甚的原因,故A排除。
中唐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说明中央集权破坏,故B排除。
明朝皇权高度集中,但没有导致积贫积弱,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宋代集权
7. 关于冷战起因的研究,有人指出:“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是被西欧请来打冷战的”。
该
观点
A. 表明了冷战源于西欧国家的主导
B. 反映了英国等西欧国家对冷战的推动
C. 揭示了美苏失去对冷战的控制权
D. 说明了西欧与美国战略目标的一致性
【答案】B
【解析】“西欧国家被请来”说明在冷战时期,西欧国家充当了美苏争霸的中介,故B正确;冷战是美苏主导,故A错误;美苏仍然控制了冷战点的主动权,故C错误;D中目标一致错误。
8. 1494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教皇仲裁下,划定了一条如图所示的分界线。
这意味着
A. 两国当时的航海成果得到承认
B. 大西洋是两国争夺的焦点
C. 其他国家被永远排除在殖民争夺之外
D. 开辟新航路的主要目的是传播基督教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寻找黄金和
白银是新航路开辟的主要动因,最先开辟新航路和走上对外殖民扩张道路的是西班牙和葡萄
牙,它们在世界范围内抢夺,而并非大西洋继西葡之后,荷兰、英法也先后加入到殖民争夺
的行列,教皇子午线的划定只是暂时承认了西葡殖民掠夺的成果。
考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与发展·新航路开辟?原因
9. 隋唐初创时,以儒经作为考试内容,“儒学多门,章句繁杂”,李世民令颜师古订五经文,
撰成《五经定本》,又令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作为儒学经典的正统解释。
从此以后,经
有定本,疏有正义。
其主要目的在于
A. 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
B. 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
C. 确立儒家的社会地位
D. 规范儒学的学术研究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据材料提到,“儒学多门,章句繁杂”,李世民令颜师古订五经文,撰
成《五经定本》,又令孔颖达等作《五经正义》,作为儒学经典的正统解释,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其主要目的在于加强思想上的大一统,故B正确。
唐朝不存在减轻考生的课业负担的说法,故A错误。
确立儒家的社会地位,早在西汉,故C排除。
材料主旨不在于规范儒学的学
术研究,故D排除。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科举制
10. 美国学者享廷顿曾说过:“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
非西方社会在没有放弃它们
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代化。
”
可以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A. 二战后日本经济腾飞
B. 不结盟运动蓬勃发展
C. 新中国成立及其成就
D. 区域集团化加速推进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
材料中“非西方社会在没有
放弃它们自己的文化和全盘采用西方价值、体制和实践的前提下,能够实现并已经实现了现
代化”的信息说明没有按照西方的模式进行的近代化,显然中国的模式适合材料主旨。
故C 项正确;A是西方模式;B属于第三世界国家反抗美苏模式;D属于西方模式。
考点:现代中国政治·新中国初期政治·新中国成立
11. 下表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所占额(﹪)
1800 1830 1860 1880 1900
欧洲28.0 34.1 53.6 62.0 63.0
中国33.3 29.8 19.7 12.5 6.2
据此可知
A. 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势
B. 中国所占份额减少缘于制造业衰退
C. 工厂的出现加速了欧洲工业化发展
D. 工业化是欧洲超越中国的主要原因
【答案】D
【解析】随着列强的侵略,中国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因此传统手工业在中国越来越占据优
势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中国所占份额减少主要在于欧洲工业革命后,制造业迅
速发展,而非中国制造业衰退,故B项错误;工厂的出现是工业化发展的表现,不是推动欧
洲工业化发展的原因,故C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1800~1900年欧洲和中国在世界制造业产量中所占份额欧洲明显多于中国,这主要是因为欧洲完成了工业革命,故D项正确。
12. 唐朝前期,担任国子祭酒(中央官学最高长官)一职的官员总共有48人,基本上都是大儒。
唐德宗以后,可考的国子祭酒共78人,其中仅藩镇军将兼任祭酒的就有24人。
国子祭酒的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成为文臣武将的迁转之资。
材料意在说明唐朝
A. 藩镇割据削弱了中央集权
B. 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转变
C. 儒学地位遭受佛道的冲击
D. 科举制度下儒学逐渐僵化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材料描述了国子祭酒在唐前期人数相对少但“都是大儒”,唐德宗以后
人数增多,“职事作用相对缩小”,沦为“文臣武将的迁转之资”,这说明作为中央官学最
高长官的国子祭酒地位下降,重要性降低,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统治者对儒学的态度发
生了变化,B正确。
“藩镇割据削弱丁中央集权”与材料无关,排除A;材料没有提到佛道对儒学的冲击,排除C;儒学走向僵化是在明清时期,排除 D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唐代儒学新发展?表现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慈善的概念实际上等同于社会保障。
孔子认为只有调均才能维护社会稳
定,这一思想被汉代的董仲舒作了更为直白的阐述,认为要使社会易治就必须“使富者足以
示贵而不致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致于忧”。
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使得历代统
治者把天灾看成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
在统治者看来,灾害的发生在极大的程度上来源于自
身,因此自己有责任解除臣民的生存危机。
古代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有官办、民办、宗教开办、宗族内部救助、商人互助等种类。
在
频繁的自然灾害风险中,我国更加重视灾后的救助。
对于弱势群体,官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
机构总是将对他们的保障当作自己的责任,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保障制度与措施,其内容
主要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保障、老年保障、临灾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保
障。
为了使有关社会保障的诏令或制度落实到实处,中央政权往往建立对各级官员的考核监
督体制,并保障实施中可能出现的漏洞予以防范。
——摘编自王君南《基于救助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国古代社会保障体系研究论纲》材料二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它的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
问题。
19世纪70年代后,许多人开始将贫困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
在贫
困问题上,国家开始采取更为积极的措施。
1861年到1891年,英国每年增加的1000张病床中,有3/4是在济贫院医院。
政府还建设一批条件较好的济贫院,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济贫院
的物质与精神娱乐。
1891年后,开始为老年贫民购买书籍报纸,为儿童购买玩具。
从1875-1888年14年间总共完成了16项贫民窟的改造工作。
在贫民的教育方面,政府也加大干预力
度,英国政府于1880年开始推行《强制教育法》,将初等教育视为民众必须遵守的国家义务。
1891年,初级教育做到了完全免费。
——摘编自郭家宏《19世纪末期英国贫困观念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形成的思想基础和主要特
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济贫政策的变化。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对
中国建立现代社会保障制度有何启示。
【答案】(1)思想基础:儒家思想的影响(仁义、民本思想);天人感应观念;政府的责任意识;宗教观念。
(任答三点即可)特点:思想基础的多样性;举办主体的多元化;保障项
目的全面性;强调监督管理;重视灾后救助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
(2)变化:19世纪前期认为贫困是道德问题,强调惩治贫民;70年代以后,将贫困视为社会问题;政府注重对贫民物质、医疗和精神方面的救助;通过加大教育投入解决贫困问题;
启示:发挥政府重要作用;通过多种手段解决社会保障问题。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孔子认为
只有调均才能维护社会稳定”“董仲舒还认为天和人是相通的,使得历代统治者把天灾看成
是上天对自己的警示”“古代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有官办、民办、宗教开办、宗族内部救助、
商人互助等种类”“对于弱势群体,官府以及其他社会保障机构总是将对他们的保障当作自
己的责任”归纳概括即可。
第二小问由前一问可以得知思想基础的多样性;根据材料一“古
代社会保障机构主要有官办、民办、宗教开办、宗族内部救助、商人互助等种类”可知举办
主体的多元化;根据材料一“在频繁的自然灾害风险中,我国更加重视灾后的救助”可以得
知重视灾后救助和对弱势群体的救助;根据材料“其内容主要基于国家减灾和储备的防御性
保障、老年保障、临灾生活保障、弱势群体或不幸人群保障”可以得知保障项目的全面性;
根据材料一“为了使有关社会保障的诏令或制度落实到实处,中央政权往往建立对各级官员
的考核监督体制”可知强调监督管理。
(2)本题考查英国济贫政策。
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1834年英国颁布了新济贫法,它的主题和基调是通过惩治‘懒惰’贫民根治贫穷问题”“19世纪70年代后,许多人开始将贫困问题视为影响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障碍”“采取一定措施改善济贫院的物质与精神娱乐”“英
国政府于1880年开始推行《强制教育法》,将初等教育视为民众必须遵守的国家义务”归纳
概括即可;第二小问从变化中可以看出政府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手段多样。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中国古代社会保障制度?思想基础和主要特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
形成与发展?工业革命?英国济贫政策的变化
【名师点睛】史料解读的步骤:
(1)明确问题:在解读史料之前必须明确需要回答的问题,读材料时要处处想着问题。
(2)抓关键词:材料的含义往往都在几个关键词上。
(3)划分层次:很多问题的答案结构是于材料的层次对应的,要注意对材料划分层次,一般
以句号、分号、省略号为依据,尤其是要注意省略号两侧的语句。
要理解各层次的含义及它
们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画出关键词句,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4)回归教材:虽然材料题一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但必然与教材有着某种不可
分割的联系。
这里的联系,一是指题目以教材内容为背景;二是指题目的一两处设问需要根
据教材内容来确定大致的方向,确定了材料和教材内容的联系后,回答问题就不会太难;三
是结合材料出处的说明(时间、会议、著作、人物等),大体了解时间、人物、地点、事件,
完整准确地掌握题干的内涵、外延和考查意图,以界定考查的时空阶段,弄清楚考查的知识
点。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
材料:江西师范大学校史摘要
1940年10月31日,国立中正大学在江西泰和县杏岭正式创立,直属教育部领导。
蒋介
石发来“训词”,原则上规定实施“文武合一”,“政教合一”的三民主义大学教育。
1945年1月底,因日寇进攻,学校撤离泰和,搬迁至宁都长胜。
抗战胜利后,学校暂迁至南昌西郊望城岗,1946年元月7日,正式复课。
1949年5月22日,解放军开进校园,学校获得解放。
1949年8月,“国立中正大学”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
出于“改造旧大学,建设新
大学”的需要,9月6日学校成立了“南昌大学改革委员会”。
1950年2月14日,学校迁至南昌市城东青山湖畔的老飞机修配厂。
1951年5月28日,中央教育部批准南昌大学设立师范部。
1953年学校进行院系大调整。
此次调整中,南昌大学数学系43人调入中山大学,生物系51人调入中山大学,理学院物理系48人调入武汉大学,文法学院文史系39人调入武汉大学,俄文系及俄文科144人调入武汉大学。
调整结束后,学校改名为江西师范学院。
学校性质亦
由综合性大学改为培养中等学校师资的高等师范学校。
“文革”开始后,学院大量老师被下放。
1969年1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下令撤销江西
师范学院,以之为主体,并入同时撤销的江西大学之政教、中文、生物三系和江西教育学院,
成立“井冈山大学”。
1972年11月6日,撤销井冈山大学,恢复江西师范学院。
1976年恢复高考和招生。
1978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1983年江西师范学院升格更名“江西师范大学”
2002年12月24日,学校隆重举行了瑶湖校区奠基典礼。
解读上述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论述。
(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
)
【答案】观点:政治形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江西师范大学的发展变迁
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
(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亦可)
示例:
观点:政治形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论述:近代以来,伴随着国门被迫打开,西式教育和西方科技文化随之传入中国。
江西地处
内陆,近代化进程较为缓慢。
20世纪30、40年代在蒋介石的直接关照下,江西创立了第一所
西式综合性大学“国立中正大学”。
受抗战时局的影响,全国各地学校难以发展,迁址频繁,
中正大学等即如此。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接管中正大学并对其进行改造。
50年代,为适应加强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和学习苏联的方针指引下,全国范围进行院系大调整,改造更名后的“南昌大学”受到很大冲击。
“文革”时期,中国教育停滞不前,各地学校教师遭批判、下放,
经院系调整更名后的“江西师院”停办。
改革开放后,特别是“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后,在
全国高校扩招和兴建新校区的形势下,江西师大建设瑶湖校区,迎来发展的新时期。
综上所述,江西师大发展历程的各阶段都深受政治形势的影响。
由此可见,一个国家的国情
和政治形势对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甚至起到决定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归纳、概括材料信息和结合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题在总体上
具有一定难度,属于观点评析题,解答本题,要做到:一、要对材料所表述的史实进行准确
归纳、概括,二、对提炼出来的相关观点,要结合所学相关史实进行论证说明,做到有理有
据,论证说明要充分;第三,论证说明的过程,要符合史实,言之有理,言之成文。
第一.根据材料“1940年10月31日,国立中正大学在江西泰和县杏岭正式创立,直属教育部领导。
蒋介石发来‘训词’”“ 1949年8月,更名为‘国立南昌大学’”“ 1953年学校进行院系大调整…学校改名为江西师范学院”“1969年1月,江西省革命委员会下令撤销江西师范学院”“ 1978年,学院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 2002年12月24日,学校隆重举行了瑶湖校
区奠基典礼”可概括观点为政治形势对中国近现代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二.根据材料和运
用所学知识从时代背景角度(主要是政治局势、经济发展)分析影响江西师大各阶段发展的
因素,只要史论结合、思维严谨清晰、言之有理即可。
第三.根据影响江西师大各阶段发展的
因素,得出升华总结:一个国家的国情和政治形势对教育的发展影响重大,甚至起到决定作
用。
请考生在第44、45、46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道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错误铅笔把所选题目对应的题号涂黑,并用签字笔将所选的题号填入括号内。
15. 【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议会改革后,工业资产阶级及其代表为了更多地吸引选民,打出了地方改革的旗帜。
1835年9月,议会《市镇自治机关法》规定所有市镇自治机构的人员——市长、市府参事、
市议会议员等均由投票选举选出。
1848年议会通过《公众卫生法》,要求各地改善卫生条件,
地方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随之加强。
1870年政府颁布《教育法》,原由教会和民间经管的教育
事务移交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向民众提供的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据1966年的《莫德报告》,地方政府的工作多达3类60余种。
1972年议会通过《地方政府令》,新设6个城市郡,每个
城市郡都是以一两个较大城市为中心,形成专门的城市管理系统。
英国议会为了加强对地方
政府的监督,还于1974年通过地方政府法,建立起地方查弊制度。
1985年议会通过新《地方
政府令》,力求精简机构,完善地方民主。
在日常管理中,地方政府十分注重发挥委员会的作
用。
地方委员会承担着地方政府的大部分工作,经常根据地方议会授权提出报告,采取行动,
并可代表地方议会对各部门实行监督。
——阎照祥《英国近现代地方政府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英国地方政府改革的特点。
(2)英国地方政府改革为我国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提供的什么启示?
【答案】(1)特点:渐进改革;通过立法方式推进改革;地方政府职能不断加强;管理
专业化、科学化;强化民主监督机制。
(2)启示: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紧紧抓住职能转变;
行政体制和机构改革以服务为主要导向;行政体制改革文件的制定过程公开透明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根据材料“1835年到1985年”、“系列法律”、“地方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随之加强”、“地方委员会承担着地方政府的大
部分工作,经常根据地方议会授权提出报告,采取行动,并可代表地方议会对各部门实行监
督”等信息可知,英国地方政府的改革是通过不断立法逐渐解决问题的的方式推进,体现了
渐进改革和立法改革的特点;在改革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卫生管理职能、教育职能、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