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改革与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改革与探索
陶尚武
【摘要】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对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指导思想历程进
行回顾,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历经技术教育、体制教育、快乐体育、终身体育
到现今的“健康第一”.在“健康第一”体育思想指导下的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
存在着结构不合理,内容不健全和评价体系不科学等问题.提出设立高校体育俱乐部、校内体育竞赛和改良评价体系的课程设置改革构想.
【期刊名称】《延安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17(036)004
【总页数】4页(P98-100,105)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设置改革
【作者】陶尚武
【作者单位】延安大学体育学院,陕西延安 716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807.4
普通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的主要任务,影响着我国各方面的建设与发展,是我国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大学承担未来责任的核心是培育一种不断改变的文化,这种文化甚至是无法控制,这也是大学的本质。
课程教学是大学教学和培育人才的重要手段,成功高效的的教学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接受新知识和技能的效果,提高培育人才的质量,是大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在高等教育中,不仅有知识和专业技能的
培育,也有对身体健康和体质水平的要求。
1978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这份大纲的体育指导思想是技术技能教育。
1979年“扬州会议”确立“将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的出发点和归宿”为统一的体育思想认识,体质健康教育成为我国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1]。
1992年,国家教委发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在发展体质和提高技能的基础上提出了终身体育,强调课程与教材的建设。
2002年,教育部又出台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2005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
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同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切实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意见》,同年又协同共青团中央颁发《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
200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标准》的颁布主要是为了加强高校体育工作,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推进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
这么多关于学校体育工作和学生体质健康文件的连续颁发,表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学校的体育工作和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公体课程设置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优秀人才应该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体育课程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培育学生“健康第一”思想方面是任何其他学科不能替代的。
普通高校体育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高校公体教学是否需要改革,如何改革等都是高校体育工作者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V学习新的理论知识,技术教育思想就是指重视对运动项目的的动作技术的学习,教授,这也是一种竞技体育思想。
这种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三基”和“三个中心”,这里的“三基”指的是基本知识、基本素质和基本技能;而“三个中心”就是指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注重学科的知识体系和教师的主导地位。
“体质教育”是1978年徐英超先生首次提出,认为体育是面向全体学生,增强学
生体质的教育的理论,1979年的“扬州会议”正式将“体质教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
1979年,教育部、国家体委发布《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将“指导学生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列为学校体育工作的首要任务。
体质教育思想是我国本土学者提出的理论体系,对我国的学校体育工作起到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进步,该理论也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和更新。
快乐体育思想一般认为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在研究游戏与人性,不同类型游
戏与体育运动,以及体育竞技与游戏的关系等问题,日本在70年代首先出现了“快乐体育”的概念,这种思想流传入我国,同我国的快乐体育思想进行了交流融汇,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的快乐体育思想。
但我国的快乐体育课程和日本的快乐体育在实践上有很大的不同,日本的课堂上常常能看到学生精疲力竭,挣扎着完成某项任务,身心都得到很大程度的锻炼;但在我国的快乐体育课堂上,能看到的是嘻嘻哈哈、玩玩闹闹一节课,表面上看学生很快乐,实际的课程被曲解成为了“放羊”,对学生身体健康和学校体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困恼。
1965年,法国教育家朗格朗发表《论终身教育》,首次提出终身教育的概念,终身教育思想提出后,迅速在各个教育领域得到广泛认同,1970年朗格朗在《终身教育引论》中说,“一个人身体中的生命成为他整个个性中的一个有机部分和支柱,与身体上各种形式的无能做斗争,实际上正是终身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在这里将终身教育拓展到了体育教育的领域中[2]。
通过终身教育理论,我们可以认识到,体育不能仅仅只是局限于某个学习发展阶段,而是应该贯穿于自己一生的整个人生中。
终身体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重新审视后的必然选择。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我国曾两次提出,首次提出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当时居民生活水平较低,多数学生营养不良,健康问题突出,各类学校体育工作开展薄弱。
针对这种情况,毛泽东同志在1950年6月19日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的
信中说“各校注意健康第一,学习第二”。
第二次是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1995
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通知》,目的是全
面提高国民体质和健康水平,初步建成有我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3]。
2007年7月,国务院颁发《中央〈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强学生体质〉七号文件》,要求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体质健康成为评价学生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落实和推进“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表现。
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课程都是以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为指导,该《纲要》先在教育部直属高校施行,2003年在全国普通高校进行推广。
2014年我国制定和推广新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些文件是指导我国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工作的方向,高校公共体育课程要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下进行设置。
在高校一、二年级开设大学体育公共课程的必修课,其他年级开设体育选修课,课程成绩计入学生学分,《标准》还规定学生测试成绩达到良好以上才能参加评优评奖,测试成绩达不到50分着不予毕业。
但部分学校受到场地、师资等教育资源的限制,在公共体育课程的设置和开设上有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体育选项课的开设不够。
普通高校公体课程设置和实际的操作上还有较大的差距,课程设置的内容大部分还是以传授技能和提高体能为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形式单一,教师在课程中的主导作用明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不突出。
同时由于使用同一个教学大纲,但我国地域辽阔,南北跨度大,导致全国各普通高校开设的公共体育课程大同小异,没有因为地域和环境的特点进行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中还是以传统项目为主,新式和时尚的运动项目的开展较少,不能跟随社会和时代的发展,顺应时代潮流。
随着高校教
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公体课程内容设置不健全的情况会不断改善。
不同的学生身体素质水平有很大的层次差异,不同专业、不同地域的学生个体差异很大,公共体育课程的考核很大部分是进行身体素质的测试,这一部分主要是参考《标准》进行。
统一的考核标准不能反映学生体育课堂和平时体育锻炼的实际表现,也不能反映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提高程度,导致身体素质差和运动能力弱的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受到压制。
在目前,高校执行《标准》,实施课程考核评价主要以对学生的单方面为主,学生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并不能参与到对自我进行的评价中,最后得到的结果主要是身体素质测试和期末考试的综合,评价过程缺乏一定的科学性。
我国现在有部分高校已经开始建立各种形式的单项体育俱乐部、课外活动俱乐部和教学俱乐部,这些体育俱乐部的成立,为我国高校公体教学课程设置开辟了新的思路。
这些俱乐部面向全体学生,将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锻炼,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前提下,自愿申报加入各个体育俱乐部,成为俱乐部中的一员。
学员通过参与俱乐部的活动,来达到锻炼身体,培育健身习惯,提高终身体育意识,期末学生体育成绩的考核将俱乐部成绩和体育课成绩的进行综合评价。
可以将校内体育竞赛纳入高校公共体育教育的课程设置中,将广泛参与和不同竞技水平的学生都能享受到体育竞赛的乐趣。
这种校内体育竞赛可以在学校公共体育竞赛部的统一组织下进行,也可以是各个单项体育协会来组织,对学生的运动竞技水平不做限制,任何学生都可以组队参赛。
在对赛事编排的时候少用淘汰制,多用分组循环,增加比赛场次,让校内体育竞赛在竞技的过程中,同时达到健身、娱乐和教育的多重效果。
在公共体育课程的考核中,要改变单一的结果评价体系,建立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系统,评价的过程中不能只关注学生运动技能达到的成绩标准,同时也要发现学生在课堂学习和课余体育锻炼中所展现出来的各方面的潜质,了解学生的需求,
承认学生在原有基础水平上的进步,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主体评价和客体评价合理的结合起来,建立一种趋于合理的评价体系,使公共体育课程评价能更加合理和科学化。
同时在课程评价中,要更多的关注体育运动的“弱势群体”,特别是肥胖的学生要多关注,多鼓励,使其有信心和兴趣更多的参与到体育运动与健身中来。
【相关文献】
[1]张红坚,段黔冰,王涛.改革开放三十年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改革回顾与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35(9):81-84.
[2]李清柔,胡卫群.从终身教育观看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与发展[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109-111.
[3]黄向平.高校扩招对公共体育教学的影响及对策[J].体育科技,2003(3):5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