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亲社会行为、道德推脱和民族性质的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论坛 /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
70
1 引言
大学生作为一群具有高素质水平的群体,必须努力使自身的思想和行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从而促进民族复兴。

然而近几年来,大学校园里出现各种程度的道德败坏的事件,而在发生这类事件之后,涉案的主要负责人总会去推辞或推卸责任,而为了达到自己不被责罚或归错的目的,个体在群体中会使用各种手段去达到这种目的,但多多少少都会伤害到其他人的利益。

该研究将围绕着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和道德推脱这两个主题进行探索,将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作为自变量,将大学生的道德推脱作为因变量,探索两者之间的关系和内在机制,并据此对大学生道德素质低下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2 文献综述2.1 亲社会行为
(1)概念界定。

对亲社会行为进行研究的切入点不同,得出的研究成果也是不同的。

亲社会行为指的是个人在对其他个体实施帮助时,使帮助对象受益的同时也对其个人产生自我受益。

此行为的显著特征在于,个人实施帮助行为时,不仅可使其个人和帮助对象产生受益,也可以使自身和社会各界的关系更加和谐。

(2)理论基础。

积极情绪的扩展——建构理论包括拓展个体的思维——行动空间、增强灵活性,促使个体积极主动地参与活动,有利于个人建构持续性较长的身心、社交等方面,从而体现出亲社会行为。

自我决定理论决定身体的健康成长和最佳功能的实现是基于三种基本的心理需求:自我需求、能力需求和归属需求,他们是影响个体行为的环境因素的驱动力。

当个体感知到来自他人的社会支持越多,个体的胜任感会增加,从而使个体的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越高。

(3)相关研究。

将亲社会行为作为自变量,对与亲社会行为有关的结果变量进行整理和讨论。

将亲社会行为作为自变量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亲社会行为
表现更多的个体拥有更高的积极地情绪。

以亲社会行为为因变量,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共情、人格、感恩等方面。

同理心是指从他人的角度理解他人在特定情况下的情绪状态,并基于这种理解而产生的同理心。

一般认为共情是亲社会行为产生和持续的情感基础,其可以帮助个体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进而刺激他们的帮助行为。

2.2 道德推脱2.2.1 概念界定
是指个体在做出不道德行为之后进行自我安慰,使所做出的行为看上去伤害性变小,最大程度减少自己在行为后果中所要承担的责任,同时降低对受害者痛苦的认同和同情。

2.2.2 相关研究
总体来说,在将道德推脱设为因变量时,个体因素和周围环境因素都是与之息息相关的。

(1)在个体因素方面。

①人口学变量。

研究发现,个人性别、年级、专业、生长环境和教育水平等都是影响道德推脱的人口学变量。

其中,个体的受教育水平越低,其道德推脱程度越高;反之,受教育水平越高,其个人的道德推脱水平则越低。

②个体心理因素。

影响道德推脱的重要因素之一表现在责任心方面,并且可以明显体现出预测作用。

具体表现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的个体责任心更强,不会轻易将失误归因给他人,大大减少了道德推脱现象的发生。

另外,也有学者对高中生道德推脱与自尊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自尊与道德推脱呈现出显著的负相关。

自尊越强,道德推脱的程度越低。

(2)在周围环境因素方面。

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对子女道德推脱水平也有显著差异和影响。

研究表明,权威型父母教养方式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水平最低;而在放任式教育下,青少年的道德推脱水平最高。

社会环境:特定地区的文化对当地居民的心理和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研究发现,道德推脱与监狱的特殊文化环境正相关。

服刑过程是囚犯由于长期在监狱中生活,逐渐被灌输一些扭曲的价值观的过程,这些扭曲的认知有利于道德推脱的产生。

另外,来自
摘要:为了研究民族院校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对道德推脱的影响,此次研究采用基本信息问卷、道德推脱问卷和亲社会行为问卷,在西北民族大学发放500份问卷,有效问卷为490份,将民族性质作为调节变量,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和道德推脱进行量化分析。

同时,探究在民族院校中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对道德推脱的内在影响机制,有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道德素质水平,为培养少数民族地区优秀骨干提供建议。

关键词:民族院校;亲社会行为;道德推脱;调节作用万九鑫
个体亲社会行为、道德推脱和民族性质的研究
(西北民族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30)
A c a d e m i c F o r u m /学术论坛
71
同伴的压力也是影响道德推脱的重要的情境因素。

2.3 亲社会行为和道德推脱的相关研究
在18岁以上人群中,道德推脱和反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证明。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道德推脱在青春期相对稳定,但从14~20岁开始下降;在控制性别和早期反社会行为的背景下,道德推脱预示着反社会行为的出现。

由于道德推脱可以将个体内在的道德标准与不道德行为所引起的惭愧分开,从而减少自我控制,因为道德推脱会增加不道德行为的发生频率。

3 研究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从甘肃省某民族院校中抽取500名大学生作为被试,发放问卷500份,剔除漏答、不认真作答等无效问卷后共回收有效问卷490份。

其中男生257人,女生233人,汉族235人,少数民族255人,平均年龄在17~20岁,且专业随机,地区随机,不影响结果。

4 结果
(1)通过道德推脱对亲社会行为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发现两者之间也都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详情见表1)
表1 亲社会行为与道德推脱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M
SD 亲社会行为
道德推脱
亲社会行为77.8114.221道德推脱
65.41
25.20
-.289**
1注:**表示0.01水平上显著;*表示0.1水平显著。

(2)根据研究假设,以亲社会行为为自变量,道德推脱为因变量,民族性质为这两者之间的调节变量,进行分层回归分析。

表2 以民族性质为调节变量对亲社会行为与
道德推脱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
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
Beta t Beta t Beta t X
0.289 3.226**0.291 3.377**0.113 4.187*U ————-0.241-2.766**-0.052-1.934UX ————
————0.9233.418**R 20.0760.1270.922△R 20.0840.0580.78F
10.409**
9.334**439.918**
注:*表示0.05水平显著;**表示0.01水平显著。

第一步检验自变量与因变量的预测作用;第二部检验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对因变量的预测作用;第三步检验自变量和调节变量同事对因变量的预测作用。

以民族性质作为调节变量对亲社会行为和道德推脱做分
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UX=33.418,在0.01水平上显著,表示民族性质这个变量在其中起调节作用,∆R 2=0.78>0.02,在0.01水平上显著,表明民族性质这个调节变量的存在有意义。

5 讨论
此次研究得出,民族性质在亲社会行为与道德推脱之间存在调节作用,将民族性质作为定性变量也是符合调节作用的条件。

少数民族群体来自于相对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所接收到的教育水平相比而言较低一些,而教育水平又与道德认知和社会行为有关。

受教育程度相对其他地区的学生在自我行为规范上相对来说没有那么高,对于社会的归属感较低,比较难于意识到自己的社会定位。

在非汉族组和汉族组中,亲社会行为对道德推脱都有正向预测作用。

6 结论
(1)亲社会行为与道德推脱存在负相关。

(2)民族性质在亲社会行为和道德推脱之间存在调节作用。

7 不足和展望
首先,由于各方面的因素,该研究的被试量无法扩大,导致进行数据处理之后的结果,虽体现出差异,但差异没有达到预期,所以在以后的研究中要考虑扩大样本量,使研究结果更具代表性。

其次,该研究只采用了问卷调查法,在今后的研究中可以尝试与访谈法、实验法等相结合使得研究更加科学和合理,使结论更具说服力。

最后,对于民族性质所下的操作性定义,过于宽泛,数据化处理只是分为二分变量,之后的研究中可以具体细化这一变量,使研究更加完善和靠谱。

作者简介:万九鑫(1999-),男,籍贯:重庆,学历:本科,研究方向:民族心理、心理咨询与治疗、人才测评。

参考文献:
[1]寇彧,张庆鹏.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概念表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05):169-187,245.
[2]张璐斐,吴培冠,马庆强,等.青少年行为研究新模式的实证探讨[J].教育探索,2002(01):38-40.
[3]杨继平,王兴超.道德推脱对青少年攻击行为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效应[J].心理学报,2012,44(8):1075-1085.
[4]卢永兰,李林.大学生道德推脱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6(9):113-116.
[5]岳红.大学生责任心与道德推脱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