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重器解说词梗概及感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国重器解说词梗概及感想
《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
据央视《大国重器》摄制组负责人刘宝恒介绍,这部电视纪录片历时两年多的时间,摄制组北上南下,深入中国装备制造业的机床、工程机械、电气装备、重型装备、通用装备、港机装备、船舶、轨道交通、关键零部件、节能装备等十余个重点领域,最后精选了18家行业领军企业。
纪录片共6集,每集50分钟,分别为《国家博弈》、《国之砝码》、《赶超之路》、《智慧转型》、《创新驱动》、《制造强国》。
第一集:《国家博弈》
装备强则国强。
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
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
2007年11月,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臵的选矿项目。
他们管理团队又拿下了工程未来的管理项目。
作为项目总承包商,他们提振了约100亿元人民币的国内GDP增长。
带动上百家中国装备制造业企业走出去。
当全世界的港口都在使用着中国的港机设备时,振华港机又走向更高更远的远洋海工装备,
具有国际水准的深水钻井平台、海上石油铺管船、大型海上浮吊已经制造完成。
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
目前,收购了有“风车王国”之称荷兰的风电制造企业达尔文公司,并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下一代太阳能和陆地、海上风电设备的研制,这将在未来国际核心产业竞争中赢得先机。
第二集:《国之砝码》
装核心技术是王道。
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从百万吨乙烯工程到高端数控机床,再到工程机械的全面超越,国际垄断被一一冲破。
2009年,沈鼓集团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台百万吨乙烯装臵的心脏———裂解气压缩机组试车成功。
这标志着国家重大化工项目的核心主机从此实现自主独立制造,进口产品的价格被迫下降一半,价格的国家砝码越来越重。
大连光洋集团承担了国家的重大专项研制任务,走上了自我研制高端精密数控机床的艰难历程,打破了国外对精密机床出口中国的控制。
目前,其面积12000余平方米的“地下工厂”已经封顶,成功离他们越来越近。
与美国卡特彼勒同台较量,徐工集团实现了。
从50吨到12 00吨全地面起重机,再到3600吨履带式起重机,徐工在不断超
越。
不久前,徐工收购了德国的一家生产活塞的企业,三年后,受制于日本人的活塞产品将实现自给,这将使工程机械上的部分核心部件掌握在自己手中。
国际竞争力的砝码将徐工高高托起。
第三集:《赶超之路》
后来者居上。
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唐山客车厂制造了清末第一辆火车和新中国的毛泽东号机车。
如今的中国北车唐车公司已经能够接受西门子发来的订单,制造难度更大的宽体客车,他们制造的CRH3动车组各项技术参数均达到世界一流的先进水平,创造了运营速度、载客量、节能环保、舒适度四个世界第一。
北京第一机床厂已成为数控铣床的领跑企业。
通过成功的并购,它极大缩短了技术创新的时间,并以“独门绝活”保持世界领先的技术创新领域。
沪东中华集团早在10年前就已经把目光锁定在造船业公认的三颗“明珠”之一的LNG船,登上造船极端制造赶超的顶峰。
而沪东人当时对LNG船的制造技术完全陌生。
一份图纸,给沪东带来了机会,获得机会的沪东人抱着必死信念研发LNG船,摘下了世界造船业“皇冠顶上的明珠”。
第四集:《智慧转型》
“智”造转型势在必行。
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向“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
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机械的关键零部件,打入了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山推借助研制成功巨无霸的900吨大马力推土机,正在向产品的全产业链进军。
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让陕鼓集团在金融危机冲击制造业的年代反而利润上升。
西门子、GE、爱默生等知名跨国公司加盟其中,共同为客户提供高质量的解决方案,已经有超过10年历史。
过去10年,陕鼓通过协作网的采购额超过了100亿人民币。
沈阳机床集团将高附加值的“机床大脑”———“飞扬”智能操作系统作为主攻方向取得成功,并独创机床4S店销售网络并全面布局,试图颠覆中国机床业的游戏规则,更可能改写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第五集:《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关键。
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
2011年12月,济二机床获得了福特汽车美国两个工厂全部5条大型快速智能冲压生产线订货合同。
这次济二第一次实施了
“交钥匙”工程,实现了从分包商到总包商的“蝶变”。
沿着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道路,上海电气集团不断跨越。
其世界上最大的120万千瓦超超临界汽轮机正在这里研发。
其研制的大型船用曲轴,使中国实现了半组合曲轴制造的零的突破。
双良集团参与制定溴化锂制冷机、智能化锅炉、立体停车设备等产品的国家及行业标准,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并引领世界产业潮流,运筹帷幄,将要革命性地解决全球能源问题。
第六集:《制造强国》
制造强国渐行渐近。
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2012年底,沈阳新松把自己的移动机器人装上了位于长春的德国汽车制造生产线上,打破了德国企业绝不使用其他国家自动化装备的神话。
现在,新松机器人已经进入全球机器人制造第一梯队,移动机器人已接近垄断全球市场。
在无锡经济开发区一排崭新的建筑上赫然镌刻着这样的字“全球叶片供应商”,这就是无锡叶片的追求。
在中国,近乎所有的电站都使用着他们的叶片,一半的产量均服务于全球企业。
从注重质量的小作坊到走向世界的正泰集团,在与世界第一的电气企业德国施耐德的品牌与技术的诉讼之战中,最终以胜诉为中国装备制造业呐喊。
现在,
全球顶尖的太阳能设计制造专家加盟正泰,共同致力于太阳能科技发展。
第一集:《国家博弈》
装备强则国强。
古往今来,国与国之争,实质是装备制造业之争。
当前阶段,高端装备之争已上升为大国之间博弈的核心和不可或缺的利器。
中国瓮福集团在与欧美20多家公司的角逐和博弈中取胜,成功中标沙特全球最大磷肥装臵的选矿项目;振华港机通过不断地钻研,以具有国际水准的技术占据了全世界的港口;湘潭电机厂以电机为动力驱动轮子转动的几层楼高的300吨矿山电动轮自卸车,驰骋在国内外的大型矿山;
第二集:《国之砝码》
讲述了沈鼓集团,大连光洋集团和徐工集团凭借着自主研制的核心技术冲破了我们一直依赖进口的尴尬局面,并且打破了国际垄断的格局。
事实证明核心技术是王道。
实现技术突破,才有讨价还价的资格,才能勇敢地对老外说不。
第三集:《赶超之路》
唐山客车厂,北京第一机床厂,沪东中华集团在借鉴国外技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仅消化了原来的技术还加以创新,达到更高的水平。
后来者居上。
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在实现赶超的征程中,中国的装备企业默默坚守并勇往直前。
第四集:《智慧转型》
“智”造转型势在必行。
在智能制造引领全球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背景下,“智造”转型,向“高端”升级,中国企业深谙顺其“自然”。
山推集团将自己生产的各类工程的关键零部件打入其他发达国家并且借助研制的心产品向全产业链进军,陕鼓集团转型作能量转换的系统服务商和总包商使其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不仅转危为安而且利润上升,沈阳机床更是改变了世界机床的生产销售和服务方式。
第五集:《创新驱动》
创新驱动是关键。
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我们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向装备强国的阵营进发。
济二机床和双良集团凭借着自己的研发分别实现了从分包商变成了总包商和解决了全球能源问题,在创新驱动的战略下实现了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装备强国出发。
第六集:《制造强国》
制造强国渐行渐近。
随着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克和突破,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沈阳新松把自己的移动机器人装上了位于长春的德国汽车制造生产线上,无锡叶片和正泰集团凭借对质量的苛求向世界进军,他们都用着各自的努力缩短着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距离。
《大国重器》观后感
《大国重器》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中国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历史。
该片将镜头对准了普通的产业工人和装备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创新中的关键人物,真实记录了他们的智慧、生活和梦想,通过人物故事和制造细节,鲜活地讲述了充满中国智慧的机器制造故事,再现了中国装备制造业从无到有,赶超世界先进水平背后的艰辛历程,展望了中国装备制造业迈向高端制造的未来前景。
每每看到我们取得的巨大成就我就感到无比自豪与兴奋,为我们中华民族的智慧而骄傲。
看过这部纪录片后,对我触动很大,作为中国大机械的一份子,一种民族荣誉感油然而生。
让我深刻的体会到大型装备制造业是国家强盛的脊梁,是国家现代化的基石,是国家产业安全的重要保障。
抓住核心产品,核心技术,核心工艺,核心人才,不断的在学习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不断的固化学习的成果,坚持持续的改进和升级,形成具有自己核心竞争力的创新能力。
注重核心员工的国际化的培训和学习,给创新人才以充分的信任和支持,使其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和能力,发挥其标杆和榜样的作用,支撑企业的发展。
注重核心团队的建设,注重向国际先进企业学习,注重产学研的长期合作,培养核心人才,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培养规范的企业核心工艺,培养具有严谨工作态度的员工队伍,有力的保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注重整合资源,注重系统的
集成能力,以国际化的视野,已自身的核心技术为主导,整合全球化的供应链,作好产业方向的调整,持续不断的在产业升级和技术提升方面持续的投入,引领和突破行业的技术凭瓶颈,推动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和扩展。
最后应该注重行业系统服务的能力建设和创新,在研发,服务领域的创新推动创造更大的价值,提高产品的品质和企业适应市场/客户需求的能力,让核心竞争力落到实处。
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在现阶段经过近30年的技术追赶我们再装备制造业取得了一部分成就,也在缩短着和世界顶尖水平的差距,但作为机械行业的一员我们更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现在很多方面特别是高精尖技术上与国际顶尖水平的差距,不能沉醉于目前取得的一部分成就,以强烈的危机感鞭挞自己,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自主开发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突破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技术垄断,争取更为有利的贸易地位和竞争优势,为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提供重要支撑。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核心技术缺乏任然是一个不争事实,这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一方面,以传统制造业为主导的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另一方面,“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模式,只一味热忠搞招商引资的发展思路,使我们受制于人,为他人“做嫁衣”。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国家战略已经摆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臵。
要发展就要创新,个人是这样,企业是这样,一个国家一个
民族更是这样。
只有坚定不移地走创新之路,我们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大国重器》企业一览及船舶企业简介
考虑了好久觉得还是放海版好,毕竟主要写的是船舶企业
大国重器第一集:瓮福公司沙特项目、湘电集团400吨自卸车、2兆瓦和5兆瓦风机制造,振华重工。
大国重器第二集:沈阳鼓风机集团压缩机(包括叶轮和外壳制造)、大连光洋科技的数控机床、徐工集团。
大国重器第三集:唐车集团、北一机床、沪东中华LNG。
大国重器第四集:山推(大马力推土机),陕鼓(轴流压缩机),沈阳机床厂
大国重器第五集:济南第二机床厂、上海汽轮机厂、阳泉煤矿发电厂热电余热回收热泵、江苏双良集团(发电厂空冷岛)。
大国重器第六集:正泰集团(输变电和光伏)、无锡透平叶片、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公司。
好像就提到了这些,如果有的话再补充。
主要说说其中提到的船舶类企业
1上海振华重工/showroom/index.html是一家很有名的企业它的主要产品有:
(1)起重机类产品:港口用大型集装箱机械和矿石煤炭等散货
装卸机械。
如遍布全世界73个国家主要集装箱码头的岸桥、场桥,产量已占世界市场75%以上份额。
散货装卸设备如装卸船机、斗轮堆取料机、环保型链斗卸船机等也居本行业前列。
2013年3月29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迈阿密港口发表演说,鼓励美国人使用“美国制造”时,一阵风吹落了奥巴马身后起重机上的美国国旗,露出了露出了“ZPMC”(振华重工)的标志。
(2)大型钢构钢桥梁。
有年生产40万吨的能力,正在建造世界桥梁界视为高难项目的美国旧金山新海湾大桥
(3)海工产品。
浮吊:
注意起重能力最大12000吨,确实很厉害。
铺管船:
振华重工建造带DP2动力定位的4200吨起重铺管船成功交付阿联酋用户阿布扎比。
这也是振华重工继西班牙4400吨起重船
之后建造的第2艘带动力定位的深水起重铺管船。
该铺管船集起重、铺管、动力定位为一体,作业水深为300米,最大起重能力高达3800吨,全船总吨位为57000吨。
每天可铺设管道4公里,带自航能力,可在深水水域铺设输送石油和天然气管道,是目前全球最高效的铺管船之一。
该船集成了国际先进的动力定位系统、“S”型双节双点铺管系(产品库求购供应)统等,系统多、信号接口复杂。
铺管船是开发海洋油气资源不可或缺的铺管设备,在国内铺管船市场上,公司已处于领先地位。
早在2008年,公司就设计、建造国内首艘起重铺管船,并且成功实现国产铺管船首次出口国外。
2009年,公司筹建了国家海上起重铺管核心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也是国家在海工装备制造领域设立的唯一一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5年来,公司不断在起重铺管船的建造技术上寻求突破,作业海域上从浅水延伸至深水,作业功能上从单一铺管延伸至铺管、起重、动力定位三位一体。
自升式钻井平台,说实话自升式钻井平台由于自身的限制只能用于浅海的油气开发,作业水深300英尺(91.44M)、350英尺(106.68M)、400英尺(121.92M).这个工作水深对于南海来讲不够,得用半潜式钻井平台。
龙门吊:
振华重工的龙门吊也是做得很不错的,比较著名的就是英国苏格兰的罗塞斯船厂,伊丽莎白女王号航空母舰由中国振华港口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建造的1000吨级龙门吊负责将模块起吊组装。
2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旗下的核心企业,具有80多年深厚历史积淀。
沪东中华年造船能力超过220万吨,年销售总额超过130亿元人民币。
在沪东中华发展历程中建造过3000多艘各类舰船,创造了多项国内第一。
沪东中华主厂区分布在上海黄浦江下游两岸,占地100万平方米,码头岸线2600米,拥有360米×92米干船坞一座,配备二台700吨龙门吊;沪东中华还拥有12万吨级和8万吨级船台各1座,2万吨级船台2座,以及平面分段流水线、大型数控激光切割机、大型数控铣边机、LNG船绝缘箱流水线等一大批先进造船装备。
建造产品涵盖多型军用舰船、超大型液化天然气船、超大型集装箱船、成品油船、原油船、散货船、特种船等上百种船型,以及海洋工程产品、超大型钢结构工程等产品,建造船型种类丰富、实力雄厚,是中国综合竞争能力最强造船企业之一。
沪东中华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拥有1400余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在船舶研发、设计方面走在中国造船企业前列。
尤其是在被誉为世界造船“皇冠上的明珠”的LNG造船及相关产业领域,沪东中华是当之无愧的行业领军企业,包揽迄今中国五个LNG能源引进项目的16艘LNG船建造合同。
已建成交付的6艘LNG船性能优异,运行良好。
在LNG产业链延伸方面,公司依托集团大力支持和国家能源局在我公司设立的LNG实验室,抓紧LNG船和相关装备研发,目
前已经完成小型LNG船和 22万立方米特大型LNG船的设计。
在穿梭LNG船、LNG-FPSO、LNG-FSRU、LNG海上转运和天然气动力技术等方面,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其中穿梭LNG船、LNG海上转运技术研究已成功申报国家科技部863计划。
沪东中华建立了四大数字造船信息管理系统,基本实现了设计、制造和管理的协同和集成。
自主研发的SPD造船设计系统,在全国200多家企业和科研院所中得以应用。
沪东中华造船工艺技术先进,实施精度造船技术,广泛应用预舾装、模块化安装工艺,建立了以中间产品为导向,组织生产的总装造船模式。
沪东中华严格按照国际通行的质量标准建造船舶产品。
沪东中华建立并运行了经ABS船级社认证的ISO9001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和CCS船级社、ABS船级社、LR船级社、GL船级社、DNV船级社等世界主要船级社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沪东干LNG确实不容易,在船市最好的的时候沪东却在因为LNG 亏钱,而且前后两次龙门吊倒塌。
2001年7月17日上午8时许,在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船坞工地,由上海电力建筑工程公司等单位承担安装的600t×170m龙门起重机在吊装主梁过程中发生倒塌事故,造成36人死亡,3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
2001年7月17日早7时,施工人员按张海平的布臵,通过陆侧(远离黄浦江一侧)和江侧(靠近黄浦江一侧)卷扬机先后
调整刚性腿的两对内、外两侧缆风绳,现场测量员通过经纬仪监测刚性腿顶部的基准靶标志,并通过对讲机指挥两侧卷扬机操作工进行放缆作业(据陈述,调整时,控制靶位标志内外允许摆动20mm)。
放缆时,先放松陆侧内缆风绳,当刚性腿出现外偏时,通过调松陆侧外缆风绳减小外侧拉力进行修偏,直至恢复至原状态。
通过10余次放松及调整后,陆侧内缆风绳处于完全松驰状态。
此后,又使用相同方法,和相近的次数,将江侧内缆风绳放松调整为完全松驰状态,约7时55分,当地面人员正要通知上面工作人员推移江侧内缆风绳时,测量员发现基准标志逐渐外移,并逸出经纬仪观察范围,同时还有现场人员也发现刚性腿不断地在向外侧倾斜,直到刚性腿倾覆,主梁被拉动横向平移并坠落,另一端的塔架也随之倾倒。
事故造成36人死亡,2人重伤,1人轻伤。
死亡人员中,电建公司4人,机器人中心9人(其中有副教授1人,博士后2人,在职博士1人,据说一个教研室都搭进去了),沪东厂23人。
事故造成经济损失约1亿元,其中直接经济损失8000多万元。
2008年5月30日沪东中华造船公司两个各600吨的龙门吊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意外,巨大的塔吊倒塌导致三个操作的驾驶员当场死亡,另有多名伤者被送往东方医院抢救。
事故发生时,3名工人正在离地面数十米高的龙门吊驾驶室进行作业。
零时25分
许,龙门吊的一根柔性腿突然断裂,造成了整个龙门吊垮塌,3名工人从驾驶室摔下当场死亡。
2名伤者为夜间巡逻的保安,其中一名重伤,一名轻伤。
不过沪东终究挺过来了,值得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