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团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国古典戏剧的大团圆结局
07级汉语言文学2班魏婧睿0727010212
“大团圆”式的结局是中国古代叙事文学比较普遍的叙述模式。
无论小说还是戏剧,总是有一个美满的团圆。
而且,叙事文学的“大团圆”结局,在唐代已成风气,再至宋元明清,繁荣空前。
“大团圆”结局的作品,一般都是先悲后喜,以喜悦欢乐的气氛冲淡或消除作品的压抑悲愤氛围。
“大团圆”是指“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佛家的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的观念相类似,封建社会后半期的小说、戏剧中充满了善恶报应的空头说教,故事的结局自然是好人得善报,坏人得恶报,如才子佳人模式,惩恶除奸模式等等;又或是指悲剧作品中的“大团圆”结局,如昭冤和解模式等等。
这种模式为广大接受者喜闻乐见并长期流传,从而发展成为民族文化的一个传统。
这种传统的形成有其深刻的文化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
首先,“大团圆”结局是儒家“中和之美”的体现,“中”就是正,就是合适、合宜“和”就是和谐,强调符合“无过无不及”的适中原则的和谐。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不论自己人生多么坎坷,也不论穷与达,总是怨而不怒地对待社会与人生,故而他们的戏剧作品也就缺少西方戏剧那种振撼人心的悲剧意蕴,常常是才子佳人终团圆,恶势力最终被铲除,再一次回到封建正统模式上来,达到“怨而不怒,哀而不伤”的艺术效果。
就观众而言,作品结尾的大团圆有补偿他们现实生活中的缺陷的功能。
观众可以在皆大欢喜的结局中,在分享剧中人物幸福与快乐的同时获得精神上的短暂愉悦,从而冲淡内心的痛苦,暂时忘记生活中的种种不公与不快,在心灵上获得一种安宁与慰藉。
其次,“大团圆”结局是中国古代“科举入仕”制度的派生物,古人常说人生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可见“科举入仕”在中国古人心目中的崇高地位,它给中国广大贫寒士子提供了脱离贫困生活与摆脱低贱身份的机会,就像那一道“龙门”。
所以在古典才子佳人爱情婚姻戏中,尽管才子佳人密约偷情、海誓山盟、爱情真炽热烈,但并不能使他们的婚姻美满且合法。
士子如果榜上无名,穷困潦倒,即使他才高八斗,情深似海,封建家长也不会允许他与佳人结为眷属。
以著名的杂剧《西厢记》为例:张生如果不是考中状元,他有实力去和郑尚书的儿子竞争吗?崔老夫人最终能同意他与莺莺的婚事吗?
再次,自北宋城市经济发展以来,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儒家的伦理道德受到了现实生活强烈的冲击与破坏。
新兴的市民阶层渐渐觉得庸俗社会里的社会地位与物质利益比情感与道德更为重要。
表现在戏剧中,则出现了一种“情变戏”,即男子负心,后经人撮合,男女主人公“重归于好”的大团圆戏。
主人公不计情感,不计恩怨,为了实际利益,携手一道走向了“美满的团圆”。
这种没有情感的大团圆戏,是古代城市经济发展以来,庸俗的市民意识在古典戏剧中的表现。
南戏《张协状元》是典型的没有情感的大团圆戏。
成都府秀才张协赴京赶考,在江陵地界遭强盗打劫,身负重伤,被住在古庙中的王贫女救下,双方结为患难夫妇。
后来张协高中状元,他认为王贫女会影响自己将来的仕途,便不承认与王贫女的婚姻关系。
王贫女上京寻夫,险些被张协杀死。
“恨消非君子,无毒不丈夫”,“这回铲草不除根,唯恐明年春再发”。
张协的势利与残忍,使他们彻底丧夫了团圆的基础。
但戏文的结局却出人意料:王贫女被外任梓州的王德用救下,收为义女,为了联姻以获得更大的现实利益,已经恩断情绝的男女主人公重新结为夫妻。
这类戏在我看来多少有些粉饰太平,违背人性的嫌疑。
最后,“大团圆”结局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尚圆”心理。
“圆”即圆通,圆满。
既指物
体形态上的完满也代表着一种理想的精神境界。
中国人“因果报应”,“生死轮回”的观念就体现着一种“圆”,这种文化心理折射在戏剧上便是对“大团圆”结局的追求。
综上所述,“大团圆”结局既是中国文化的衍生物,又是中国文化的表征之一。
它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同时又与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紧密相关。
它有着它存在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并呈现出独特的审美价值。
参考书目:《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大团圆结局体现的民族文化心理》(作者:李琰)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大团圆结局的文化意蕴》(作者:潘东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