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一 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练习 人民版必修2-人民版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一、选择题
1.在殷墟贵族墓葬中发现了许多随葬的贝壳,甲骨文中也有如图所示的带“贝”的文字。

这说明( )
A.贝用于占卜
B.贝用于祭祀
C.贝是装饰品
D.贝是货币
解析:在殷商时期,用于占卜的是龟甲,祭祀用牛、羊等牲畜,甚至出现“人牲”,排除A、B 两项。

C项最具有迷惑性和干扰性,但从图片中对甲骨文的翻译可以看出三个字均与货物交易或流通相关,所以D项最为恰当。

答案:D
2.(2015·某某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
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
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

材料中的诗歌主要描述了吴江县丝绸贸易繁盛的景象,并未表明集市是否有时空限制,故A项表述错误。

“走中原”的不是“家庭纺织工”,而是商人,B项错误。

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时代最基本的经济政策之一,虽然清朝民间商业发展繁荣,但该政策并未改变,C项错误。

从材料看,之所以会出现“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故D项符合题意。

答案:D
3.明代徽州商人佘文义“少贫困……辛勤以振其家。

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

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以固水口,以利行人”。

材料中反映出中国古代商人的优良品质有( )
A.勤俭致富,守法经营
B.乐善好施,注重诚信
C.勤俭致富,乐善好施
D.注重诚信,守法经营
解析:材料中“性不好华靡,布袍芒履,游名卿大贾间泊如也”体现了勤俭致富,“置义田以养族之不给者”“捐四千金建石桥”体现了乐善好施。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注重诚信和守法经营。

答案:C
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某某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解析:从材料中的“某某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可知,清朝前期某某出现很多商人用钱买官的现象,可知商品经济发展带来了社会风气的变化,选B项。

答案:B
5.(2015课标全国Ⅱ,27)明成祖朱棣认为,“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某某迁至。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
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
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解析:本题考查明成祖迁都。

明成祖迁都使得国家的政治中心逐渐转移到,这使得经济发达的南方要为北方的政治中心提供物资支持,因此在客观上促进了南北的贸易繁荣,故B项正确;A项是主观目的,而不是客观作用,故A项错误;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的发展,有利于区域性商帮的形成,故C项错误;明成祖迁都后,我国的经济文化格局没有发生重大变化,其重心
仍然在南方,故D项错误。

答案:B
6.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
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
D.兑换货币的凭证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

宋代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异地兑换的票据业务。

由“[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可知,“便钱”是兑换货币的凭证,因此D项正确。

由“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便钱”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故排除A、C两项;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故排除B项。

答案:D
7.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经济的发展状况。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在某某出现了纸币——交子。

最初的交子实际上是一种存款凭证。

北宋初年,某某某某出现了为不便携带巨款的商人经营现金保管业务的“交子铺户”。

存款人把现金交付给铺户,铺户把存款数额填写在用楮纸制作的纸卷上,再交还存款人,并收取一定保管费。

它最先出现在民间,后期由官府发行,因此A 项正确。

民间商业纠纷是交子出现后带来的影响之一,而不是交子出现的原因,排除B项;材料与富商的社会地位无关,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是由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

答案:A
8.自唐代后期,中国城市开始摆脱中央政令的束缚,向自由化发展。

两宋时期城市的发展表现
出极大的灵活性,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下列诗句能够揭示这一特征的是( )
A.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B.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X
C.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D.纵居鼙角喧阗处,亦共云溪邃僻同
解析:宋代城市发展的突出特征是打破了对商业活动的时间和地域限制,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9.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
《清明上河图》(局部)
A.“……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解析:《清明上河图》主要描绘了北宋时期京城汴梁以及汴河两岸的繁荣景象,充分体现了北宋大都市的商业繁荣。

而B项强调的是“草市”,C项强调的是“夜市”,故排除B、C两项。

结合所学知识,北宋的商业发展,突破了时间、空间限制,故排除A项。

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是D项。

答案:D
10.下列对“草市”的描述正确的是( )
A.出现于宋朝时期
B.政府对“草市”实行行政管理
C.“草市”在南北朝时期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
D.唐代的“草市”已有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
解析: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再认再现能力。

草市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在唐代逐渐演变为相对集中的地方商业中心,宋代的草市已具备比较完善的饮食服务设施,所以A、C、D三项均错误。

《南齐书》中提及“草市尉”一职,说明政府对于草市也实行行政管理,所以B项正确。

答案:B
11.某同学在写一论文,其中涉及“宋代商业活动不断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这一论点,下面能作为他写作论据的是( )
A.商业场所的时空限制由严格到弱化
B.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
C.工商皆本思想出现,出现著名的商帮
D.离城镇较远的地方民间集市开始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情况,意在考查调动知识进行判断的能力。

注意题眼“宋代”“冲击着官府重农抑商政策”。

B、C两项都是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具体表现,不符合宋代的情况,排除;D项是草市,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应排除。

答案:A
12.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

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矣。

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

”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解析:首先明确材料中的“游手之人”并非“无业游民”,而是工商业者,故D项错误。

“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说明弃农经商的人数增加;“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说明从事农业人数骤减,因此材料体现了工商业的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的变动,B项正确。

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农业衰退和社会贫富分化的信息,故A、C两项不正确。

答案:B
13.“盛泽镇……明初以村名,居民止五六十家。

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迄今(乾隆)居民百倍与昔。

绫绸之聚亦见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

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

”上述材料表明( )
A.乾隆皇帝支持手工业的发展
B.江南手工业发展日益迅速
C.棉纺织业发展超过丝织业
D.明清江南工商业市镇发展
解析:从材料信息“嘉靖”“乾隆”看出所反映的时期为明清时期。

“盛泽镇……以绫绸为业”“此类江南亦不止一地”反映的是工商业市镇的发展。

答案:D
14.乾隆三十七年,某某海防同知朱景英称:“台地多用宋钱,如太平、元祐、天禧、至道等年号,钱质小薄,千钱贯之。

”据此可知( )
A.宋代商品经济比清代更为繁荣
B.当时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C.海峡两岸有着不同的货币体系
D.宋代以后某某经济发展迟缓
解析: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乾隆三十七年”“某某海防同知朱景英”“台地多用宋钱”,说明清朝时期宋代的钱币在某某地区仍在流通,由此可知清朝前期海峡两岸经济交往尚不密切。

故答案为B项。

答案:B
15.据清代叶梦珠《阅世编》载,晚明某某“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某某动以数万两,多或数十万两,少亦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

这说明明代( )
A.某某已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B.商业较繁盛但是缺乏竞争
C.某某已成为繁华的商业城镇
D.政府已改变重农抑商政策
答案:C
二、非选择题
16.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中说:“政治中心的转移,常常导致城市的盛衰,北宋都城东京某某,自五代后梁建都以后日益繁华兴盛,到北宋时已发展为当时世界上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代的商业繁荣是建立在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生产的专业化和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大为提高的基础上的。

宋代城市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前代有较大幅度的扩展,城市人口大量增加。

——史仲文《中国全史》材料二某某强大的文化活力,蓬勃的贸易经济,突破了宋以前京师关于夜市的禁令……坊市制度的崩溃,商业街取代商业区的市,御街两旁“许市人买卖其间”,这些都是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

——冯天瑜《中华文化史》材料三当时某某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七十二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

……酒楼、茶坊适应商业大潮,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

——樊树志《国史十六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京城市商业繁荣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材料三,概括东京出现“前代都市所未有过的经济生活景观”的表现。

(3)综合上述材料,以东京为例,简述中国古代城市的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1)原因:农耕经济的发展;政府宽松的商业经济政策;政治中心的影响。

(2)表现: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的界限;政府放松了对商业活动的限制;商户多,贸易繁荣;有完善的饮食、娱乐服务设施。

(3)趋势:①传统的政治性城市逐渐向商业性城市发展。

②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

③随着商品经济发展,市民阶层不断扩大,生活和思想观念不断变化。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
并与民居隔开,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

《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声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材料二宋神宗时,某某已有户20万……城内店铺林立,各地的货物云集于此。

处处都有商铺、邸店、酒楼、质库(即后来的当铺),以及各种手工作坊。

晚间有夜市至三更,到五更又再开X。

“耍闹去处,通晓不绝”。

——《中国古代史》材料三草市是民间“自为聚落”、私相贸易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经济发达和交通方便的地方出现各种集市,如“山市、河市、庙市”等,解决了农民“买食用盐茶农具”问题。

“民计每岁种食之外,余米尽以贸易”(叶适《水心文集》),明州农民,同时“为工、为匠、为镊、为负贩”。

草市镇内小儿学、义塾、镇学的兴办日益增多,有的镇市还建立了书院。

——傅宗文《宋代草市镇研究》材料四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了一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中小工商业市镇,尤以江南地区为盛。

这些市镇商业繁荣,人口密集,有的多达数万人。

——《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至唐代“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分析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发生了什么变化。

(3)比较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指出“草市”与“市”的区别。

“草市”的出现有何意义?
(4)“市”的发展、“草市”的兴起和商业市镇的繁荣说明了什么?
参考答案:(1)“市”为政府所设置,设在都邑之中,设置官吏管理,有一定X围,交易有时间限制。

(2)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区别:“市”设在都邑中,“草市”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形成;“市”为政府所设置,“草市”为民间兴起的集市。

意义:方便百姓日常生活,促进了农村商品经济、手工业技术和文化的发展。

(4)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并且逐步向农村扩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