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解析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宁夏银川一中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
一、选择题
1.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 出生率死亡率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
B. 银川一中校园内的全部花草树木构成一个群落
C. 利用黑光灯诱捕法可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D.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A错误;B.群落指同一时间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所有生物,全部花草树木并不是所有生物,B错误;C.利用样方法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利用黑光灯诱捕害虫是利用害虫的趋光性,C错误;D.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生态系统成分和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D正确。

考点:种群的特征;生态系统的结构;群落的空间特征
2.某片成熟竹林里竹子长势整齐,没有明显的高株和矮株,可以说这个群落在垂直结构上
A. 有分层现象
B. 无分层现
C. 分层不明显
D. 分层未开始
【答案】A
【解析】竹子是一个种群,一个种群不能实现群落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但群落在垂直结构上是具有分层现象的,故A正确。

3.为调查某池塘中草鱼的种群密度,用网捕获了70条鱼,其中草鱼20条,做标记后放回池塘。

半个月后又捕获了20条鱼,其中有标记的草鱼6条,没有标记的草鱼12条,则该池塘中草鱼大约有
A. 7条
B. 20条
C. 25条
D. 60条
【答案】D
【解析】根据公式该池塘中的种群个体数量=第一次捕获×第二次捕获÷第二次捕获标记的=20×20÷6=66,故选D。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记住标志重捕法中关于种群密度的计算方法,即种群中的个体数=第一次捕获数×第二次捕获数÷重捕中标记个体数。

4.用大牛奶瓶培养果蝇,观察成虫数量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下列结果正确的是
A. 第13〜25天,成虫数量增长快的主要原因是个体生长加快
B. 第17〜29天,成虫增长率上升,死亡率下降
C. 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
D. 第1〜37天,成虫数量成“J”型增长
【答案】C
【解析】根据题意和图表分析可知:第13-25天,由于环境条件适宜,成虫数量个体繁殖加快,而不是生长加快,故A错误;第17-29天,成虫的数量虽然增加,但其增长率下降,说明死亡率增加,故B错误;第21-37天,成虫增长率的下降与种群密度的改变有关,因为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加剧,导致成虫增长率的下降,故C正确;第1-37天,成虫数量先增加后基本不变,呈现“S”型增长,故D错误。

【点睛】区分种群增长的2类曲线:
项目“J”型曲线“S”型曲线
前提理想状态:资源无限、空间无限、不现实状态: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受
条件受其他生物制约其他生物制约
增长
模型
增长
率和
增长
速率
K值无K值有K值
5.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甲、乙种群在一段时间内数量变化情况。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两个种群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
B. M时甲种群的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 两个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了信息传递是双向的
D. 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正在衰退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在捕食关系中,被捕食者呈现先增加者先减少的趋势,捕食者呈现后增加者后减少的趋势,因此图中甲种群为被捕食者,乙种群为捕食者,则能量流动方向是甲→乙,A正确;M点时甲种群的曲线是下降趋势,出生率小于死亡率,乙种群的曲线是上升趋势,出生率大于死亡率,B正确;分析两个种群曲线可知,当甲数量的增多,会使乙的数量随之增多,当乙增多到一定数量,甲的数量会随乙的增多而减少,两种群数量变化说明信息传递是双向的,C正确;两种群数量波动幅度减小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且正趋于稳定,D错误。

考点:本题种群,涉及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波动及其调节、生态系统的稳态,重点考查学生对图形的分析和理解能力,图形联系知识点的能力,难度中等;解题的关键是要通过图示分析出两个种群的关系;判断出甲是被捕食者,乙是捕食者。

6.下列关于实验“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
B. 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
C. 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采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土壤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
D. 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答案】C
【解析】为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作为对照试验,A正确;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收集土样中的小动物时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B正确;由于土壤小动物身体微小,活动能力强,不能用校方法和标志重捕法调查丰富度,可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调查,C错误;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保证实验结果可靠性,D正确。

7.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
A. 培养液和培养用具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
B. 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应将培养瓶轻轻震荡几次
C. 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后再计数
D. 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等量培养液进行计数
【答案】D
【解析】实验探究的是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因此为了避免其它杂菌对酵母菌数量的影响,在实验前应对培养液和培养用具进行灭菌处理,A正确;培养过程中,酵母菌可能会沉在试管底部,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底部,实验数据则会偏大,如果取样取的是试管上部,则实验数据则会偏小,因此制片前要轻轻震荡试管使酵母菌分布均匀,B正确;由于后期培养液中菌体数量多,不易计数,因而为了便于计数先要进行稀释再计数,C正确;应在每天的同一时间从同一培养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不一定是等量,D错误。

8.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
A. 种群密度
B. 水平结构
C. 垂直结构
D. 丰富度
【答案】D
【解析】
9.在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
A. 地衣阶段
B. 苔藓阶段
C. 草本阶段
D. 灌木阶段
【答案】C
【解析】经过苔藓阶段,在土壤能保持一定水分时,草本植物的种子就能够萌发生长。

竞争的结果是较高的草本植物逐渐占据了优势。

这时,各种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这个地区。

所以各种昆虫及其他小动物开始进入生物群落的阶段是草本阶段,故选C。

10.生活在一个生物群落中的两个种群(a、b)的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种群与b种群为捕食关系,a种群依赖于b种群
B. 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竞争程度由强到弱
C. a种群数量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D. b种群数量为“J”型增长,始终受到a种群的制约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解:A、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与图不符合,故A错误;B、由图可以看出,a、b 两种群刚开始个体数均迅速增长,但因为食物、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两者发生竞争,最终导致b种群死亡.因此,这两个种群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但竞争的程度应该是由弱到强,故B错误;C、再分析a种群整体的曲线较长,不难发现:a种群的增长呈“S”型,这是在有限环境中受自身种群密度制约的结果,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D、b种群数量先增加后减小,不为J型增长,故D错误.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考点:种群的特征种群的数量变化
【名师点睛】据图分析,由b最后消失,而a逐渐到达最值,可以知道a种群与b种群为竞争关系,a种群为S型增长,其增长受本身密度制约.
11.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从生态学角度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完成了物质循环
B. 蛇破坏了生态平衡
C. 青蛙不能适应环境
D. 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从能量流动的的角度看,当一条蛇捕食了一只青蛙后青蛙的能量流向了蛇。

D正确,物质循环是指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额循环,A错误,BC的叙述不符合题意,本题选D。

考点:能量流动
点评:本题考查了学生的识记能力,难度不大,只要记住相关知识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2.下图表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有机物分解状况,则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
A. a>b>c
B. c>b>a
C. c=b>a
D. a>c=b
【答案】A
【解析】从图中分析,落叶供给量大,土壤有机物的含量少,说明残枝落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快;反之,落叶供给量小,土壤中有机物含量高,说明残枝落叶中的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的速度慢.而b介于二者之间.图中所示a、b、c三地区森林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a<b<c,所以分解者的作用强弱依次是:a>b>c。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结构
13.探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所采用的方法是
A. 样方法
B. 标志重捕法
C. 取样器取样调查法
D. 实验室培养法
【答案】C
【解析】许多土壤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而且身体微小,因此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在进行这类研究时,常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

即用一定规格的捕虫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故选C。

14.图示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增长,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增长,下列关于种群在某环境中数量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
B. 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 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生存下来的个体数量
D. 若该种群在C点时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400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据图分析,曲线中的两个关键点:c点时,增长率达到最大,它意味着种群的繁殖力最强;e点时,种群数量达到最大,这时种群增长率最小,它意味着
出生率与死亡率或迁入率与迁出率接近于等值.
“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S”型曲线:是受限制的指数增长函数,描述食物、空间都有限,有天敌捕食的真实生物数量增长情况,存在环境容纳的最大值K,种群增长率先增加后减少,在K/2处种群增长率最大.
解:A、当种群数量到达e点后,即K值时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种群数量增长率为0,A 正确;
B、从图中可以看出阴影部分代表环境阻力,所以“S”型曲线的环境阻力出现在c点之后,B错误;
C、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克服环境阻力淘汰的个体,C错误;
D、c点为K/2处,种群数量为100,则该种群的K值是200,D错误.
故选:A.
考点:种群数量的变化曲线.
15.a→b→e→d是某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测得a,b,c,d四种生物所含能量分别为m1,m2,m3,,m4.对这一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a所固定的太阳能为流人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B. m1,m2,m3,m4之和为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C. 四种生物所含能量多少是a>b>c>d
D. 能量沿该食物链单向流动
【答案】B
【解析】a是生产者,其固定的太阳能就是用于系统流动的能量,A正确;量流动的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

传递效率:一个营养级的总能量大约只有10%~20% 传递到下一个营养级,B错误;由于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过程中逐级减少的,因此四种生物所含能量多少是a>b>c>d,C正确;根据能量流动的特点,能量沿食物链是单向流动的,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清能量流动的来源和去向,知道能量流动的特点。

16.某种植物原产于南美洲,生性喜光、善于攀援、生长迅速,后来引入我国某地,导致入侵地许多植物被其覆盖后因缺少阳光而死亡。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植物与被其覆盖的植物间一定是竞争关系
B. 引入外来生物一定是对当地生物有害的
C. 引入一个生性喜阴植物可以恢复入侵地原有的生态系统
D. 导致该植物在入侵地疯长的原因一定是其基因发生了突变
【答案】A
【解析】外来物种大多会因缺乏自然天敌而迅速繁殖,并抢夺其他生物的生存空间,进而导致生态失衡及其他本地物种的减少和灭绝,根据当地情况科学引入外来物种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本题中的外来植物和本地植物形成的是竞争关系,本地植物因不能获得阳光而死亡。

17.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跨宁夏、内蒙古两自治区,座落在北温带草原向荒漠过渡地带,位于银川平原与阿拉善高原之间,属阴山山系。

建立该自然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
A. 物种
B. 种群
C. 群落
D. 生态系统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的措施之一是就地保护,其主要形式是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措施。

综上所述,D正确。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18.在决定鲸的捕捞量时.需研究下图。

该图表示了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图中哪条线表示生殖的数量,P点代表什么( )
A. 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B. 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各种群的最大数量
C. 曲线1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D. 曲线2表示生殖数量,P代表环境的负载能力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因素。

随种群数量的增加,由于密度因素导致死亡速率上升,生殖速率下降。

P点是死亡速率和生殖速率相等,即代表环境已达到负载能力时的情况。

19.我国西部大片的耕作区将退耕。

若将大面积的退耕地封闭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会发生一系列的生态演替。

下面列举的情况中除哪项外,均是未来生态演替的趋势()
A. 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增强
B. 每年同化的太阳能增加
C. 群落的结构复杂化
D. 非生物的有机质(生物的遗体或脱落物)减少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生态演替会使得生物种类增多,群落的结构复杂化,自动调节能力增强,A不符合题意;B.演替过程中生产者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因此同化的太阳能也会增加,B正确;C.演替的结果使生物种类增多,群落的结构复杂化,C正确;D.随着演替的进行,非生物有机质将增加而不是减少,D错误。

考点:群落的演替
20.很多同学都曾尝试设计制作小生态瓶,但有相当一部分同学的设计并不成功。

下面罗列了设计生态瓶应遵循的原理,其中不合理的是
A. 瓶内各种生物之间应有营养上的联系
B. 瓶内各种生物的数量搭配应合理
C. 应定时向瓶内通气,保证生物的有氧呼吸
D. 瓶内生态系统应获得充足的能量供应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小生态瓶应该是一个密闭的环境,包含生成系统的成分,并且放在光下,有能量的输入,故选C。

考点: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结构等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1.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正确叙述是
A.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B. 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抵抗力稳定性
C. 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可以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
D. 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其恢复力稳定性强
【答案】A
【解析】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A正确;生态系统“遭到破坏、恢复原状”属于恢复力稳定性,B错误;人们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不应超过其抵抗力稳定性,C正确;热带雨林营养结构复杂,恢复力稳定性小于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D正确。

【点睛】解答本题关键能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以及稳定性大小与营养结构的关系。

22.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生物资源的唯一手段
B. 人为因素是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
C. 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很难再生
D. 几十年来,随着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出现了空前的环境危机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A.保护自然环境和野生生物资源的手段有:①就地保护。

包括建立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地;②易地保护:将濒危生物迁出原地,移入动物园、植物园、水族馆和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进行特殊的保护和管理,是对就地保护的补充;③建立濒危物种种子库,保护珍贵的遗传资源等,A错误;B.人为因素是野生生物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B正确;C.一种野生生物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很难再生,C正确;D.人口的急剧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很大的负担,出现了空前的环境危机,D正确。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3.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

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逃出、繁殖,并杀死宿主,最后线虫以分解中的虫体为食。

这一事实说明()
A. 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
B. 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物
C. 同一宿主同时可被多种寄生物危害,寄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物所寄生
D. 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
【答案】C
【解析】A中的什么基因工程与题目无关。

线虫与昆虫--是寄生与宿主的关系,非天敌关系本句话说明的是一种寄生关系,即昆虫病原体和线虫存在一种类似寄生关系。

强调的是事物之间的联系。

24.农业的发展已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现代农业虽大大提高了产量,但又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我国现在农村大力推广生态农业,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生态农业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高
B. 生态农业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C. 生态农业设计的指导原则是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 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越少
【答案】D
【解析】
2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描述,正确的是()
A. 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 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 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 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源于生物,如花朵鲜艳的颜色,故A项错误。

B项,除了化学信息外,植物经常利用光来传递信息,不少植物利用花朵鲜艳的颜色吸引昆虫为其传粉,故B项错误。

C项,信息可以在同种生物间传递,可以在不同物种间传递,也可以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传递,故C项错误。

D项,食物链上相邻的物种的个体行为和种群特征为对方提供了大量有用信息,例如狼可以利用兔留下的气味去捕食兔,可见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故D项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6.使用性引诱剂能专一性杀害某种性别的昆虫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这种方法属于
()
A. 化学防治
B. 机械防治
C. 生物防治
D. 无法判断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方法有机械防治、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

其中用器械捕捉属于机械防治;用杀虫剂属于化学防治;用信息传递的方式处理属于生物防治,包括释放信息素、释放天敌等。

性引诱剂属于信息素,使用性引诱剂能专一性杀害某种性别的昆虫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属于生物防治。

综上所述,C正确。

考点: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27.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保护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生物多样性是指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所拥有的全部基因
B. 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C. 生物多样性的保持是指对珍稀濒危物种要严格保护,禁止猎杀和采伐
D.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就是指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生物多样性指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故A错误,B正确。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是合理开发和利用,不是禁止猎杀和采伐,故C错误。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还有异地保护,故D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生物多样性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识记理解掌握程度。

28.生物多样性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以下例举事实不符合其价值的是()
A. 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锯,属于直接价值
B. 沿海地区加大人工种植红树林的力度以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属于间接价值
C. 科学家研究苍蝇在垃圾场所不染疾病的原因,属于潜在价值
D. 研究发现,近几十年来,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生态系统的价值包括:①直接价值。

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包括文学鉴赏、科学研究、食用和药用等价值;②间接价值。

间接价值是与生态系统功能有关,如森林具有防风固沙,保持水土的作用。

生态系统的间接价值远远大于其直接价值。

③潜在价值,即暂时还未开发的价值。

野生生物种类繁多,人类对它们已经做过比较充分研究的只是极少数,大量野生生物的使用价值目前还不清楚。

根据上述的定义,A.鲁班通过观察某种叶片的叶缘得到启示,研制出锯,属于直接价值,A不符合题意;B.沿海地区加大人工种植红树林的力度以减少台风带来的损失,属于间接价值,B不符合题意;C.科学家研究苍蝇在垃圾场所不染疾病的原因,属于直接价值,C符合题意;D.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明显大于它的直接价值,D不符合题意。

考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意义和措施
29.下列中,哪项不是生物圈中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例子( )
A. 各种环境因子对生物进行自然选择,使生物产生适应性
B. 光合生物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大气的无氧气状态,并逐渐形成富含氧气的大气和对生物有保护作用的臭氧层
C. 氧气的积累是需氧型生物出现和大发展的前提条件,需氧型代谢使生物的生命活动更加活跃,进化速度加快
D. 地壳中放射性同位素的衰变
【答案】D
【解析】
30.如图甲表示某生态系统的能量锥体图,P为生产者,Q1为初级消费者,Q2为次级消费者。

现对图中的各营养级所含有的能量进行分类剖析,其中分析不正确的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