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龋齿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及社区预防保健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儿龋齿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及社区
预防保健措施
【摘要】目的:调查小儿龋齿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特点并制定相应的社区预防
保健措施。
方法: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为研究时段,纳入200例儿童参与
此次研究,对全部儿童的基线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了解其生活习惯、龋齿发生率。
并明确儿童龋齿发生率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存在密切关系,指出造成小儿
龋齿的危险因素。
结果:小儿5~7岁时发生龋齿的几率相比于0~3岁、3~5岁小
儿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3~5岁小儿发生龋齿的几率高于0~3岁,组间数据有明
显差异(p<0.05);儿童龋齿的发病因素与经常食用甜食、酸食、刷牙次数、
饭后不漱口等存在直接关系,针对其制定针对性预防保健措施,使小儿和家长重
视保护儿童牙齿,将其龋齿发生率。
结论:经常食用甜食、酸食、刷牙次数、饭
后不漱口等均可导致小儿出现龋齿,进而实施健康宣教和预防保健措施,对龋齿
发生具有明显的预防效果。
【关键词】小儿;龋齿;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社区预防保健措施
龋齿常发生在儿童中,在小儿发育中属于常见的口腔疾病,严重影响患儿的
生长发育。
小儿龋齿主要症状为食欲不振、牙痛等情况,病情严重可发生牙髓炎、牙槽脓肿等口腔疾病,还可造成全身性疾病发生,已纳入WHO重点防治疾病[1]。
临床上需对龋齿发病危险因素、龋齿流行病趋势等予以了解,并对其制定相应的
预防措施,可使龋齿发病率降低,进而使小儿健康成长得到保证[2]。
1.
一般数据与方法
1.
一般数据
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为研究时段,纳入200例儿童参与此次研究,其中有男性儿童112例,女性儿童88例,年龄段介于2~7岁,年龄均数为
(4.21±0.15)岁,病程时段为1~8天,病程均值为(4.21±0.35)天;将研究中数据实施整理、分析,录入统计学软件中,计算结果为差异性不明显(p>0.05)。
1.
1.
方法
对全部儿童的口腔情况进行检查,让儿童保持站立位,并在充分光源条件下进行检查,对社区医师实施检查,并采取观察、询问、探查等方式进行检查,使用5F探针对儿童乳牙健康情况进行检查,主要包含缺损、龋齿、龋补等。
将检查结果录入在表格中,并使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
利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明确咀嚼、饮食习惯、刷牙等情况,将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总结。
1.
1.
判定指标
对全部儿童的基线资料进行分析整理,了解其生活习惯、龋齿发生率。
并明确儿童龋齿发生率与年龄、性别、生活习惯等存在密切关系,指出造成小儿龋齿的危险因素。
1.
1.
统计学分析
运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算研究中相关数据,将其充分录入至统计学软件中,使用率(%)形式表示计数资料,实施卡方检验;使用(均数±标准差)形式表示计量资料,实施t检验,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1.
结果
2.1 对比不同年龄段龋齿发生几率
小儿5~7岁时发生龋齿的几率相比于0~3岁、3~5岁小儿具有较高的发生率,且3~5岁小儿发生龋齿的几率高于0~3岁,组间数据有明显差异(p<0.05);
见表1。
表1对比不同年龄段龋齿发生几率[例(%)]
年龄例数占比
0~3岁7842(53.85%)
3~5岁6042(70.00%)
5~7岁6248(77.42%)
7.4308/8.3606
0.0064/0.0038
2.2 分析龋齿发生因素
儿童龋齿的发病因素与经常食用甜食、酸食、刷牙次数、饭后不漱口等存在
直接关系,针对其制定针对性预防保健措施,使小儿和家长重视保护儿童牙齿,
将其龋齿发生率。
见表2。
表2分析龋齿发生因素[例(%)]
组别比例X2值p值
食用甜食
一般(n=80)36
(45.00%)
29.187
4
0.0000
经常(n=120)98
(81.67%)
食用酸食
一般(n=75)40
(53.33%)
19.434
8
0.0000
经常(n=125)103
(82.40%)
刷牙次数每天2次及以上
(n=70)
32
(45.71%)
5.09740.0239
每天2次以下
(n=130)
81
(62.31%)
饭后不漱口漱口(n=98)48
(48.98%)
31.947
5
0.0000
不漱口(n=102)88
(86.27%)
1.
讨论
根据文中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制定相关社区预防保健措施,主要包含:(1)重视口腔健康知识宣教:在社区中定期举办小儿口腔健康知识讲座,将小儿口腔
卫生保健意义告知家属,并积极参与口腔健康保健工作,定时带领儿童到医院进
行健康检查,予以尽早发现和治疗,满足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原则[3]。
(2)不
同发育时间需定期检查口腔,从孕妇时期需重视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宣教,鼓励孕
妇母乳喂养,保证科学饮食。
当小儿出生后,需使用温水进行漱口,针对2岁之
上的小儿需让其正确刷牙,形成2次以上刷牙习惯,指导小儿在饭后要漱口。
社
区需定期随访,针对不能有效配合保健和依从性差的家属实施教育,保证小儿龋
齿预防、保健工作顺利实施,获得显著效果[4]。
(3)宣传治疗知识:小儿龋齿在
初期无明显症状,不实施口腔检查,不易被发现,因小儿年龄较低,出现抵抗和
畏惧治疗情况,影响治疗效果,使费用增多。
在宣教时告知家长定时带领小儿去
医院检查,做到尽早发现和治疗,使对龋齿的预防治疗重视度提升[5]。
综上所述,小儿龋齿疾病发生率较高,进而影响小儿身体成长和发育,为确
定龋齿发生危险因素,需使健康宣教力度提升,使家长对龋齿预防保健工作予以
重视,尽早帮助小儿形成良好的饮食和刷牙习惯,定期检查口腔组织,可将龋齿
发生率降低,将龋齿对小儿机体造成的损伤予以避免。
参考文献:
[1]代莉红.小儿龋齿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及社区预防保健措施[J].中国保
健营养,2020,30(4):278-279.
[2]吴秀芹.小儿龋齿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及社区预防保健措施[J].中国农
村卫生,2017(4):55-56.
[3]李展兴,黄怡微.小儿龋齿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及社区预防保健措施[J].黑龙江医学,2016,40(4):338-339.
[4]邵若蘅.小儿龋齿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及社区预防保健措施[J].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5):2440-2442.
[5]刘艳华.社区小儿龋齿流行情况与危险因素分析及预防保健措施探究[J].中国保健营养,2016,26(25):23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