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郎溪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徽省宣城市郎溪县郎溪中学2022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末试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航天飞机在布放卫星、发射航天器、观天测地、进行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它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航天飞机是由轨道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三大部分组成的。

由于航天飞机是以发射火箭的方式发射,又以轨道器绕轨道运行的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再以飞机的方式降落的,因此航天飞机不仅需要大型的设施,还需要有约4000—5000个工作人员来为其服务;当航天飞机进入轨道之前,必须把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抛掉,抛掉的费用约占发射费用的42%,而且,它的发射准备工作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

由此可见,要大幅降低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就必须研制性能更加理想的航天运输工具。

人们从普通的航空飞机那里得到了启示:在大气层中飞行时,飞机不携带氧化剂,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这样可以大大减轻飞机重量。

能不能把航天飞机与航空飞机结合在一起呢?于是一种新的设想即航空航天飞机(简称空天飞机)出现了:它既能在大气层中像航空飞机那样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又能像航天飞机那样在大气层外利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飞行。

空天飞机是一种可以在普通机场水平起降、可以重复太空与地面之间往返的飞行器。

这是一种将航空航天技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新型飞行器。

它能像普通飞机那样从地面起飞,以高超音速在大气层内飞行,在30—1300千米高空飞行速度可达12—25倍音速,并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成为航天器。

它可以完全重复使用,大幅度降低费用。

据估计,其费用可能降到目前航天飞机的十分之一。

现在,美、英、德、法、日等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研制空天飞机。

英国航空及航天公司与著名的罗依斯——罗尔斯公司正在加紧研制一种名为“霍托尔”的空天飞机。

目前已进入包括风洞试验和发动机鉴定在内的概念论证阶段。

按设想,“霍托尔”起飞后靠吸气发动机加速至5倍音速,升至2.6万米高空时,开动火箭发动机,将其推入地球轨道作太空飞行。

“霍托尔”的研究费用预计达50亿美元。

1.下列句子中不能证明“航天飞机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的一项是
A.航天飞机是由轨道器、固体火箭助推器和外贮燃料箱三大部分组成的。

B.需要大型的设施和大量的工作人员为其服务。

C.航天飞机发射成本和使用费用高。

D.它的发射准备工作时间长,每月最多只能发射两次。

2.下列不属于“空天飞机”特点的一项是
A.空天飞机能从地面起飞,可以直接加速进入地球轨道。

B.空天飞机既能在大气层中利用大气层中的氧飞行,又能在大气层外利用自行携带的氧化剂飞行。

C.空天飞机可以重复使用,大幅度降低了费用。

D.空天飞机在布放卫星、发射航天器、进行材料科学和生命科学的实验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3.下列表述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航天飞机以发射火箭的方式发射,又以轨道器绕轨道运行的方式在空间执行任务。

B.发射一架空天飞机的费用可能只是发射一架航天飞机费用的十分之一。

C.英国航空及航天公司研制出的名为“霍托尔”的空天飞机耗费了约50亿美元。

D.航天飞机与空天飞机的发射方式不同,降落方式也不同。

参考答案:
1.A (A项,仅仅说明航天飞机的组成,不能说明它不尽如人意。

)
2.D(该项见首句,航天飞机具有该作用,并不只是空天飞机的特点)
3.C (该项有多处错误。

名为“霍托尔”的空天飞机正在研制,并未研制出;研究费用预计达50亿美元,并非耗费了约50亿美元。

)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农耕文明时代留下的思想遗产中,具有深远价值的一种是上遵天道、下循地理的观念。

先秦哲人谈及此点,多半是论证伦理、政治问题的借喻,农学家则是正面探讨这一问题。

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总结中国传统农业经验时,概括出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如图所示):
因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不高,此类经验概括还是浅层次的,但所包蕴的意义却很深远,与当下正在觉醒的“绿色意识”在理念上相通。

“绿色意识”主张人类应仿效绿色植物,取之自然,又回报自然,以利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实现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的相互促进与协调。

从“绿色意识”中还可引申出“绿色消费”的观念,即适度消费意识。

当下发达国家的高消费已经造成资源的巨量损耗;而发展中国家消费观念更新的速度,大大快于科技与经济发展速度,形成一种浮躁、超前的消费取向。

值此之际,倡导天人协调的绿色意识及其表现——绿色消费,可以改变高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主体与客体协调互济。

人类对自身和外在自然界相互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主客浑然一体阶段”、“主客体两分对立阶段”和“主客体辩证统一阶段”。

东亚的思维方式未能充分展开主体与客体的分离,总体而言,天人合一观念占优势,天人相分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

这一倾向与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程特别艰难曲折互为因果。

但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理念,对于当下正在形成之中的“主客体辩证统一”思维方式富于启迪。

这正是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注目于东亚智慧的原因所在。

东亚智慧没有也不可能树立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资仿效的完备样板,它所提供的只是闪耀着真理之光的某些启示,但它阐扬的人与自然一体观,对于祛除工业革命以来人与自然二元对立导致的种种弊病,无疑具有精神疗治作用。

印度思想中也有此类资源,泰戈尔说:印度人强调人和宇宙和谐。

这种思想与中国先秦哲人“人与天调”的理念是相通的,它们对现代人克服主体与客体截然对立造成的生态危机富于启示性。

当然,这种“克服”绝不是否定现代文明,重回古代的“主客不分”,而是利用现代科技,将现代生产力引导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绿色运作轨道上。

现代西方一些思想家,开始超越人与自然两分对立观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美国新环境理论的创始者奥尔多·利奥波德指出:“一个事物,只有在它有助于保持生物共同体的双向互助式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候,才是正确的。

”这种认识与中国一千年前的哲学家张载提出的“民胞物与”的命题一脉相通。

(摘编自冯天瑜《古典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之道》)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先秦哲人和农学家对上遵天道、下循地理这一观念的探讨,观点虽然有分歧,但都具有深远的价值。

B. 传统农畜产业的循环生产模式,蕴含了有机循环、生生不息的思想,在理念上与当下“绿色意识”是相通的。

C. 贾思勰总结概括出来的农畜产业循环生产模式,它尽管有时代的局限性,但对后世的积极影响却是深远的。

D. “绿色消费”是一种适度消费,它能够有效抑制资源的过度损耗,有利于缓解主客体对立失调。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会影响社会发展,在中国,天人相分的观念没有获得充分发育,因此现代化进程特别艰难曲折。

B. 传统的天人合一观念属于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界相互关系认识的第一阶段,它对第三阶段思维方式的形成富有启示。

C. 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问题上,无视东亚智慧是不明智的,而想从中找到可仿效的完备样本也是不切合实际的。

D. 只有完成主客体从“两分对立”到“辩证统一”的转化,回归到“浑然一体”,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高消费和超前消费都背离绿色意识,不利于自然的生态平衡,也不利于经济、环境和生活质量之间的和谐发展。

B. 东亚智慧之所以对现代社会弊病具有精神疗治的作用,是因为它得到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的关注。

C. 利用现代科技化解人与自然对立所导致的生态危机,把现代生产力引导到正确轨道上,是现代人面临的课题。

D. 文章援引并梳理了古今中外关于人和自然关系的许多看法,旨在阐明“绿色意识”应成为人类当下的共识。

参考答案:
1. A
2. D
3. B
1. 试题分析:原文“可以改变高耗的生产、生活方式,达到主体与客体协调互济”,选项“它能够有效抑制资源的过度损耗”无中生有。

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此题D项无中生有。

2. 试题分析:原文:这种“克服”绝不是否定现代文明,重回古代的“主客不分”,选项“回归到‘浑然一体’”错误。

3. 试题分析:“东亚智慧对现代社会弊病具有精神疗治的作用”和“它得到了具有现代意识的东西方哲人的关注”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豪迈洒脱蒙文通
经学大师蒙文通,在执教成都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期间,有不少故事流传。

现代成都的几位文史巨匠各具风采,蒙文通则是其中豪迈洒脱的一员。

关于蒙文通的豪迈洒脱,留给学生印象最深的,是他上课。

蒙文通在讲课时,因为学富五车,每每刹不住车;讲到尽兴处,便不管什么下课铃声,照讲不误。

往往等到下一节课的老师已经站到教室门口,蒙先生才不得不打住,收拾好几页讲稿。

在一阵爽朗的大笑声中,学生们终于可以下课了。

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可以说是蒙先生的标志之一。

他的学生隗瀛涛曾这样描述:“先生身材不高,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三位一体之风。

”这一根长烟杆,和长蒙文通一辈的林山腴的水烟袋,是老成都高校的一方风景,为学界所熟知。

蒙文通喜欢听川剧,“杀馆子”,他的酒量也不算小,喝黄酒有两斤的量。

他的朋友也并不局限在学术圈,社会上的三教九流他皆有所交往,且对不同的人都一视同仁。

在他眼中,商贾小贩,工人农民,和尚道士,只要人对了的,他都会与之海阔天空地摆龙门阵。

他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1933年,蒙文通经汤用彤推荐,到北京大学讲授魏晋南北朝及隋唐史。

未料,时任北大文学院院长的胡适对蒙文通不感兴趣,蒙文通被解聘。

这是他执教生涯中第一次被解聘,他还有一次被解聘是在川大,时间是抗战后期。

当时某军阀执掌校印,行龌龊之事,将一干学者拒之大学门外,蒙文通却照常为学生上课,他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霸道得很,他说:“聘不聘我是你学校的事,上不上课是我的事,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


耿介率直、我行我素是蒙文通性格的又一特征。

他常言:“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学生有不同见解,他总是不回避矛盾,即使朋友之交亦如此。

汤用彤、钱穆、熊十力还有蒙文通,间或还有林宰平和梁漱溟,在1933年的北京,几人有过一段谈学论道的美好交往。

熊十力好辩,蒙文通亦口若悬河。

其实,熊十力正用新唯识论驳斥其老师欧阳竞无的小说,蒙文通不以为然。

二人唇枪舌剑,上下古今,旁征博引,每每由一个问题的争锋转入另一个问题的考辩,彷佛两位旗鼓相当的斗士,你来我往,不遑多让,让钱穆在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钱穆说:“余时为十力、文通缓冲”,未几,二人“又自佛学转入宋明理学,文通、十力又必争。

又惟余为之缓冲”。

然而争论归争论,二人却是相互推崇的。

有一次,熊十力有事不能上课,学生们问谁来代替,熊十力答四个字:“蒙文通好。


(摘自《华西都市报》)
相关链接:
①就其论著的科学性质说,中国思想学术史占的比重最大,包括了先秦两汉的经学及诸子学,晚周、六朝、两宋史学,佛学中的禅学史和新罗学,道家和道教学等。

他多年寝馈于宋明理学,历时既久,用力亦深。

另外,还在中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历代社会经济史各个方面,也发表了大批高质量的论文。

(摘自《蒙文通先生的治学与为人》)
②蒙先生30年代在北京大学任教,从不登文学院长胡适之门,后来他被解聘。

据钱穆先生说:“文通在北大历史系任教有年,而始终未去适之家一次,此亦稀有之事也。


(摘自钱穆《八十忆双亲·师友杂记》)
4.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蒙文通讲课时常常刹不住车,尽兴处,便不管下课铃声,照讲不误,一方面因为其学问渊博,另一方面也可看出其不拘小节的性格。

B. 蒙文通喜欢听川剧,“杀馆子”,所以他的朋友圈子包括三教九流的人,他对他们也都一视同仁,只要人对了就行。

C. 蒙文通在被川大解聘时,照常为学生上课,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霸道解释,表现了他的傲慢,说明他做事不按规矩,不顾他人感受。

D. 蒙文通做学问不回避矛盾,他和熊十力之间唇枪舌剑的论辩,是他耿介率直的性格使然,同时表现了他坚持学术求真的精神品质。

5.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一把仙风道骨的长髯,一根长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是蒙文通的形象写照,说明一个有学问的人,必定有不同常人的形象气质。

B. 在北大时,蒙文通被胡适解聘与他孤高的性格不无关系,因为他在北大任教多年,却从未登门拜访胡适,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

C. 蒙文通与熊十力的学术论争,是因为二人在学术上有不同的观点,而在生活中,二人确实互相推
崇的。

D. 作为一代经学大师,除了为人行事独具风貌,蒙文通在中国思想学术史、中国古民族史、古地理学、巴蜀地方史等诸多领域都有重大贡献。

E. 蒙文通为人做事我行我素,无论做学问还是结交朋友,他都坚持心术要正,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学术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

6. 请结合原文材料,简要概括学者蒙文通的“豪迈洒脱”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4. C
5. CD
6. 学富五车,课堂随性,不顾铃声;形象从容,仙风道骨,长髯飘飘,烟杆随身;交游广阔,不论身份;面对强权耿介率直,我行我素;学术争论,务实求真,不避矛盾。

4. 试题分析:本题重点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和筛选文章信息的能力。

题干要求选出“不符合原文意思”,选项中C项强加因果,由原文“蒙文通却照常为学生上课,他对自己行为的解释霸道得很,他说:‘聘不聘我是你学校的事,上不上课是我的事,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

’耿介率直、我行我素是蒙文通性格的又一特征。

”推测。

5. 试题分析:这是对文本内容、手法的综合考查。

选项中A“说明一个有学问的人,必定有不同常人的形象气质”没有依据;B项“因为他在北大任教多年,却从未登门拜访胡适,这在当时是绝无仅有的”因果关系不成立;E项中“他都坚持心术要正,正因为如此,他才会在学术研究方面有重大贡献。

”没有绝对的因果关系。

点睛:解答此类题的方法:①读全文,概括主要内容;②抓标题,概括主要内容;③辨文体,概括主要内容;④找线索,概括主要内容;⑤理层次,概括主要内容。

第一步:整体感知。

明确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是评价的基础。

文章的主旨是指文章的主要意义或目的,整体把握中要抓住文章的主旨,这是评价的根本。

第二步:筛选文中的关键信息。

无论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显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评价。

第三步:评价要具体、客观,不可含糊笼统。

分析和评价都必须紧密结合文学作品实际,避免离开作品去进行漫无边际的分析。

分析和评价要以正确的思想为理论基础,以辩证法为基本的分析法,并结合文学作品创作特有的艺术规律,对作品进行分析和评价,而不应依据个人的好恶去随意评说。

文章是传记,传记最重要就是真实性,时间、时间力求准确。

本题中错误的选项基本都属于,曲解文意,只要回到文本中一一对照,便可发现错误。

6.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豪迈洒脱’主要表现”角度进行概括,联系文章内容答题,找到相关答题区间,筛选关键语句,概括形成答案。

点睛: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就要去粗取精。

基本要点有二:一是切块法,即在锁定与答案有关信息句段的基础上,进一步缩小包围圈,将目光锁定在一段或几段中的某一“块”。

可以依据写作的角度切块,也可以依据内容上的关键词切块,还可以依据语句上的连接词(关联词、序数词、插入语、介词等)切块。

本题的块应该集中在中间段落中。

二是抽条法,即在锁定“块”的基础上,分出“条”来抽取答案信息,然后再提炼概括。

有时候与答案有关的信息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块”,而是分布在全文的各部分,这就要对全文进行整体把握,点面结合,逐一摘取,避免遗漏。

瞄准目标。

目标语句使指代表有用信息的语句,它不一定就是文章的段落或全篇的核心语句或精要语句。

瞄准目标语句,依题干要求进行提取和整合是迅速、准确地解决问题的关键。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

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诸侯,未尝屈辱。

齐威王之时,喜隐①,好为淫乐长夜之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

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

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赏一人,诛一人,奋兵而出。

诸侯震惊,皆还齐侵地。

威行三十六年。

语在《田完世家》中。

威王八年,楚大发兵加齐。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淳于髡仰天大笑,冠缨索绝。

王曰:“先生少之乎?”髡曰:“何敢!”王曰:“笑岂有说乎?”髡曰:“今者臣从东方来,见道旁有禳田②者,操一豚蹄,酒一盂,而祝曰:‘瓯窭③满篝④,污邪⑤满车,五谷蕃熟,穰穰满家。

’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白璧十双,车马百驷。

髡辞而行,至赵。

赵王与之精兵十万,革车千乘。

楚闻之,夜引兵而去。

(选自《古文观止》)【注】①隐:隐语。

②禳田:为田地求丰收。

③瓯窭:高地狭小之区。

④篝:竹笼。

⑤污邪:地势低下的田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②冠缨索绝
③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
④于是齐威王乃益赍黄金千镒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①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飞又不鸣,王知此鸟何也?”
②臣见其所持者狭而所欲者奢,故笑之。

参考答案:
答案:
(1)①且:将;②绝:断;③之:到,往;④益:增加。

(2)①淳于髡用隐语来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停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
②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

【考点】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

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
“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①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

且:将;②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

绝:断;③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

之:到,往;④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

益:增加。

(2)①说之以隐:状语后置句;何怎么。

句子翻译为:淳于髡用隐语来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停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
②狭:少;奢:多。

句子翻译为: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

参考译文:
淳于髡是齐国的一个入赘女婿。

身高不足七尺,为人滑稽,能言善辩,屡次出使诸侯之国,从未受过屈辱。

齐威王在位时,喜好说隐语,又好彻夜宴饮,逸乐无度,陶醉于饮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托给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淫放纵,各国都来侵犯,国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间。

齐王身边近臣没有一个敢进谏。

淳于髡用隐语来规劝讽谏齐威王,说:“都城中有只大鸟,落在了大王的庭院里,三年不飞又不叫,大王知道这只鸟是怎么一回事吗?”齐威王说:“这只鸟不飞则已,一飞就直冲云霄;不叫则已,一叫就使人惊异。

”于是就诏令全国七十二个县的长官全来入朝奏事,奖赏一人,诛杀一人;又发兵御敌,诸侯十分惊恐,都把侵占的土地归还齐国。

齐国的声威竟维持长达三十六年。

这些话全记载在《田完世家》里。

齐威王八年(前371),楚国派遣大军侵犯齐境。

齐王派淳于髡出使赵国请求救兵,送(赵国)黄金百斤,驷马车十辆。

淳于髡仰头朝天大声地笑,将系帽子的带子都笑断了。

威王说:“先生是嫌礼物太少么?”淳于髡说:“怎么敢嫌少!”威王说:“那你笑,难道有什么说辞吗?”淳于髡说:“今天我从东边来时,看到路旁有个祈祷田神的人,拿着一个猪蹄、一杯酒,祈祷说:‘狭小的高地上收获的谷物盛满竹笼,低田里收获的庄稼装满车辆;五谷繁茂丰熟,
五谷丰盛堆积满仓。

’我看见他拿的祭品很少,而所祈求的东西太多,所以笑他。

”于是齐威王就把礼物增加到黄金千镒、白璧十对、驷马车百辆。

淳于髡告辞起行,来到赵国。

赵王拨给他十万精兵、一千辆裹有皮革的战车。

楚国听到这个消息,连夜退兵而去。

5. (12分,每小题3分)
三梦记(节选)
白行简
天后时,刘幽求为朝邑丞。

尝奉使,夜归。

未及家十余里,适有佛堂院,路出其侧。

闻寺中歌笑欢洽。

寺垣短缺,尽得睹其中。

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刘初愕然,不测其故久之。

且思其不当至此,复不能舍之。

又熟视容止言笑,无异。

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

刘掷瓦击之,中其罍洗,破迸走散,因忽不见。

刘逾垣直入,与从者同视,殿序皆无人,寺扃如故,刘讶益甚,遂驰归。

比至其家,妻方寝。

闻刘至,乃叙寒暄讫,妻笑曰:“向梦中与数十人游一寺,皆不相识,会食于殿庭。

有人自外以瓦砾投之,杯盘狼籍,因而遂觉。

”刘亦具陈其见。

元和四年,河南元微之为监察御史,奉使剑外。

去逾旬,予与仲兄乐天,陇西李杓直同游曲江。

诣慈恩佛舍,遍历僧院,淹留移时。

日已晚,同诣杓直修行里第,命酒对酬,甚欢畅。

兄停杯久之,曰:“微之当达梁矣。

”命题一篇于屋壁。

其词曰:“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

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

”实二十一日也。

十许日,会梁州使适至,获微之书一函,后寄《纪梦诗》一篇,其词曰:“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

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

”日月与游寺题诗日月率同。

贞元中扶风窦质与京兆韦旬同自毫入秦,宿潼关逆旅。

窦梦至华岳祠,见一女巫,黑而长。

青裙素襦,迎路拜揖,请为之祝神。

窦不获已,遂听之。

问其姓,自称赵氏。

及觉,具告于韦。

明日,至祠下,有巫迎客,容质妆服,皆所梦也。

顾谓韦曰:“梦有征也。

”乃命从者视囊中,得钱二镮,与之。

巫抚拿大笑,谓同辈曰:“如所梦矣!”韦惊问之,对曰:“昨梦二人从东来,一髯而短者祝酹,获钱二镮焉。

及旦,乃遍述于同辈。

今则验矣。

”窦因问巫之姓氏。

同辈曰:“赵氏。

”自始及末,若合符契。

9.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就:靠近,走进去
B.同诣杓直修行里第诣:拜访
C.刘亦具陈其见具:详细地
D.宿潼关逆旅逆旅:客舍,旅店
10.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妻在坐中语笑∕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B.一髯而短者祝酹∕今行而无信,则秦不可亲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