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学案:第1部分专题1提分攻略3条分缕析突破论述类三大题型 打印带解析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分攻略3 条分缕析,突破论述类“3
大题型”
(对应学生用书第4页)
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
[技法点拨]
[典例剖析1]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②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对应A项)③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①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②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③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对应B项)
①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
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②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③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④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⑤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⑥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⑦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⑧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对应C项、D项)
①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②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地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对应D项)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
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解题流程】
候正义”的提出者就是“非政府组
织”。
B项对应原文第二段的第③句: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B项,“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第二段的第③句可知对于发展中国家的基本排放需求应该满足,而对于奢侈排放应遏制。
C项对应原文第三段的第⑧句: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C项,“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合文意,由原文第三段的第⑧句可知,当代人“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并无权利“为后代设定义务”。
D项对应原文第三段的第⑧句: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设定义务。
还对应原文第四段的第②句: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义务和成本。
D项,说法正确。
原文最后,在前面阐述的基础上,重申了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答案】 D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技法点拨]
附:论述类文本基础知识
[典例剖析2]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本专题“典例剖析1”),完成后面的题目。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解题流程】
一读全文,把握文章思路: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总式,第一段是总述,第二、三段是分述,第四段是总述。
二析层意,明确论证内容:第一段总述气候正义的产生背景和关注核心。
第二、三段分别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审视气候正义。
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因果论证的方法。
第四段总结中心论点并明确气候正义的内涵。
三比题文,确定正确答案:A项,对应原文第二段和第三段;B项,对应原文第一段的第③句;C项,对应原文第三段的第⑤⑥⑦⑧句;D项,对应全文。
C项,“立足未来”说法错误,第三段在阐述代际公平时说“我们这一代……我们作为……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可见作者的立足点是当代。
其他三项,通过比对,可知分析正确。
【答案】 C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技法点拨]
[典例剖析3]
(2017·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字(文本见本专题“典例剖析1”),完成后面的题目。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解题流程】
一读全文,把握主要观点:本文的主要观点是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二析材料,理解关键语句:分析这道题时,可以找到与本题相关的关键句:原文第一段的第③句(对应A项),第二段的第②句(对应C项),第三段的第③④句(对应D项),第三段的第⑦句(对应B项)。
三比题文,去伪存真定答案:根据第三段的第⑦句,B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是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而气候系统可能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干扰,因此不能说“如果气候变化公约……能落实”,后代的需求就能得到保证。
【答案】 B
[对点即时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创造”,文化繁荣的基石
范周
近年来中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壮大,但文化产品缺乏创造力仍然是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
山寨、抄袭、剽窃、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层出不穷;创新成本高盗版成本低、创新收益低盗版收益高的利益怪圈,打击了文化原创者的自信,也助长了抄袭盗版者的嚣张;原创力不够,产业链不健全,致使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薄弱……
激发文化创造力,需要以深层次改革为动力。
从国家文化发展规律和市场运行规律来看,一旦文化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产业政策的调整、文化投融资体制的创新、文化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等,都将成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机组成部分,也会更加直接地提出文化生产关系适应文化生产力的要求,成为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动力。
在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必须改弦更张,从创新中找出路,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的时代背景下,体制机制创新成为激活创造力的前置条件。
新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将努力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直接管向间接管、由单一行政方式管向多种方式管的转变。
推进文化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完善保护创新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将为创造力的释放提供“催化剂”和“保护伞”。
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层次改革,将从体制机制上解放生产力,释放文化发展活力。
激发文化创造力,需要优化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
人才是文化不断创新与永续发展的“永动机”,要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发挥社会资本在文化原创和资源整
合方面的积极作用,将文化内容研发与制作、生产、传播及衍生开发的环节有效链接,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发展环境,才能涌现出更多敢为人先、执着求索的创新人才。
保护知识产权是激发创造力的基础,只有当创造力真的成为一种财产,并像其他财产一样受到法律保护时,创造力才能成为生产力,因而,培育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是当务之急。
通过各种价值杠杆,有效引导企业主动创新、大胆创造,强化创新创造在文化产品与服务价值链上的高端地位,提升文化创新创造活动的质量和效益。
激发文化创造力,需要打开全民创新的闸门。
全民文化创造力的充分释放是文化繁荣的基础。
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是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
只有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才能使创造力不断迸发,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持续不断的动力。
当前,以“众筹模式”为代表的文化产业融资模式创新,已经凸显出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众筹模式”和传统项目融资最大的不同是,它的投资方是大众,决策投资的主要动机是兴趣爱好。
这一有利于激活民间资本、激发社会力量的创新方式,正展现出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山寨、抄袭、剽窃、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层出不穷,致使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薄弱。
B.在经济转型时代,我国原有的经济发展方式已难以适应,必须调整思路,努力从创新中寻找出路,才能让有限的资源产生更大的效益。
C.营造新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文化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就必须彻底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真正让市场来主导文化发展方向。
D.只要把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就能使创造力不断迸发,成为文化产业发展持续不断的动力。
B[A项,强加因果,“山寨、抄袭、剽窃、盗版等侵犯知识产权的现象层出不穷”和“文化产品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力薄弱”是并列关系,没有因果关系;C项,曲解文意,原文“新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将努力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由管微观向管宏观、由直接管向间接管、由单一行政方式管向多种方式管的转变”,并非就是“彻底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而
“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层次改革”也不表明“真正让市场来主导文化
“只要……就……”应为“只有……
发展方向”。
D项,条件关系理解不当,
才……”。
]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列举了我国当前文化产品缺乏创造力的原因,目的是引出文章的观点,即如何激发我国文化的创造力。
B.文章从三个角度论证了激发文化创造力的必要条件,这三个角度也是文章的三个分论点。
C.文章第三段是围绕本段第一句话来论证的,作者从尊重人才、保护创造力谈起,得出“培育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是当务之急”的论点。
D.作者通过比较“众筹模式”与传统项目融资的不同,论证了“众筹模式”这种融资模式在融资方面的巨大优点。
D[D项,比较“众筹模式”与传统项目融资的不同,并不是为了论证其在融资方面的优点,而是为了论证其在激发文化创造力方面的巨大作用。
]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只有调整文化产业政策、创新文化投融资体制、彻底开放文化市场准入条件,推动国家经济转型,才能激发文化创造力。
B.推进文化管理的法治化进程,完善保护创新的知识产权体系建设,优化文化创新的社会环境,才能有利于释放文化创造力。
C.不断完善市场机制,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文化发展环境,才能涌现出更多的创新人才。
D.“众筹模式”凸显出了群众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激发社会力量,展现出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作用。
A[A项,夸大程度,原文“文化市场准入条件的放宽”,并不就是“彻底开放文化市场准入条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