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培兰《组织行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培兰《组织⾏为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圣才出品】
第⼗五章组织理论与组织结构
15.1 复习笔记
⼀、组织及组织理论
1.组织的定义
组织是为达成某些⽬标⽽设计的集合体,是成员进⾏各种活动的基本框架。
它满⾜以下⼏个特点:(1)是社会实体;(2)有确定的⽬标;(3)有⼀定的结构和协调模式的动态系统;(4)与外部环境相联系。
2.组织的重要性
(1)组织将资源组合在⼀起完成特定的⽬标。
组织能够通过运⽤现代的制造技术和新的信息技术,重新设计组织结构和管理实践以增进效率,并为创新提供条件。
(2)组织适应并影响着迅速变化的环境。
通过所有这些活动,组织为所有者、消费者和雇员创造价值。
(3)组织也必须应付和适应当今劳动⼒多样化的挑战,更加注重伦理和社会责任,改变雇员的职业⽣涯模式,找出有效的办法激励雇员完成组织的⽬标。
3.组织理论
(1)组织理论研究的回顾
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现代组织理论主要有以下⼏个⽅⾯的特⾊:
①采⽤系统理论。
把组织视为⼀个复杂的社会技术开放系统。
传统的组织理论是⼀个封闭系统,不考虑组织与外界的联系。
实际上,组织并不是孤⽴
的,外在的复杂多变的因素对组织内在因素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组织是⼀个投⼊⼀产出系统,是⼀个与环境相互作⽤、相互影响的开放系统。
②对⼈际关系⼗分重视。
改进⼈际关系,特别是管理者和职⼯的关系是现代组织理论发展的⼜⼀⼤趋势。
具体表现为:
a.组织平衡理论。
参加者按照个⼈效⽤来衡量组织,组织则根据组织⽬标的完成程度来衡量成员的贡献,诱因与贡献的平衡决定成员加⼊、保留,还是退出。
b.交叉⾓⾊理论。
组织是由许许多多交叉的⾓⾊所组成的集合体。
管理者必须充分注意交叉的⾓⾊组之间、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注意其等级、希望、冲突、绩效,利⽤⾓⾊组之间的相互交叉和影响使组织充满活⼒。
c.交叉群体组织理论。
组织是由互相关联的交叉的群体组成的,这些群体是由⼏个群体交叠处的个⼈来连接的。
这就突破了传统组织理论中⼀⼈⼀职⼀位、各部门之间严格划分界限的观念。
d.把组织看做信息处理系统。
组织既然是开放系统,组织必须通过⼀定的组织形式有效地收集、解释和使⽤适当的信息。
⼯作任务不确定性越⼤,在任务执⾏期间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也越⼤。
所以组织本⾝就是⼀个不断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系统。
(2)后现代组织理论的范式
范式就是某⼀学科或体系的理论框架,包括定律、原则、基本思维⽅式、判断标准、应⽤模型等。
范式的转换意味着科学体系的根本性变⾰,它反映了⼈们观察和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式的转变。
今天,迅速变化的环境引起了⼀系列的挑战,如全球竞争、多元化等。
在组织领域,⼯⼈对完全意义上的⼯作和个⼈发展与职业成长机会的期望,要求组织及其管理者作出新的不
同的反应。
组织已经发⽣了重⼤变化,以对社会的重⼤变化作出反应。
表15-1反映的是组织理论从现代范式向后现代范式的转变。
表15-1 现代与后现代组织范式
(3)权变观点
①权变的含义:在⼀种环境下所适合的⽅式可能不适合于另⼀种环境,不存在⼀个普遍适⽤的、最好的⽅式,⽽只能视情况⽽定。
②权变理论强调组织⾃⾝的设计是可变的,并不存在⼀种简单的普遍适⽤的组织设计,⼀切都依具体情况⽽定。
组织⾏为与设计的有关研究表明,处于急剧变化环境中的企业组织结构和处于稳定环境中的组织机构不相同。
同⼀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的设计也不是千篇⼀律的,也要根据具体环境的需要去设计⾃⾝,在达到总⽬标的要求下去完成各⾃的⽬标。
③组织是⼿段⽽不是⽬的,在组织设计⽅⾯不存在⼀种“最好的”结构或⽅法。
因此,正确的管理⽅法应该视组织的具体状况⽽定,这样,就能较好地应对外部的变化和内部的冲突,使组织的适应能⼒增强。
⼆、组织设计
1.组织设计的原则
(1)并没有绝对形式的组织,现实中的组织往往是混合式的。
(2)组织的层数越多,权⼒越集中,沟通和处理问题的时间越长,越容易滋⽣官僚主义。
(3)组织的层数越少,权⼒越分散,沟通和处理问题的时间越短,员⼯越⾃主。
(4)产量、效率和销售额等,与组织的⼈员数量并不成任何⽐例。
(5)产品⽣命周期越短,产品种类越多,批量越少,组织越趋于扁平化。
(6)组织的层数越少,越难以监督和稽核,越需要信息化。
(7)组织越扁平化,越容易授权,员⼯越⾃主,越容易产⽣和运⽤创新技术。
(8)越专业化和分⼯化,越趋于功能化和官僚化。
由以上原则可知,⾯对⽬前快速变化的经营环境,企业应舍弃⼀成不变的组织形式,针对顾客、产品、服务、环境、经营理念、⽬标、资源、分⼯、合作等因素,选择适当、适时、适地、适⼈的具体形式。
2.组织设计选择
(1)职能式结构和事业部式结构对于开展专门化经营的⼤型组织具有较好的效果。
它们两者在本质上都是官僚性机构或称机械式结构。
当员⼯⼈数较少,或者组织是新建的,规模较⼩、环境简单但动态的时候,简单结构效果较好。
(2)矩阵式结构可以获得专业化的优势,当组织有多个规划或产品时,可以设置规划和产品经理来指导跨职能部门的活动。
(3)⽹络结构是计算机技术⾰命的产物。
⽹络结构对于刚开业的制造业企业是⼀种特别有效的⼿段,它可以使风险和投⼊⼤⼤降低。
(4)任务⼩组和委员会结构是机械式结构的附加⼿段。
它们是临时性设计,当组织中有些重要任务具有特定期限或⼯作标准,或者任务是独特的、不常见的、需要跨职能界限的
专门技能时,常常可以使⽤这两种设计。
三、组织结构
1.组织结构的概念
任何组织,都以使其得以实现有效运⾏的⼀套互相关联的任务为特征。
组织中的⼈员和任务如何相互联系和依赖得相对稳定的⽹络结构,就是组织结构。
通常,⼀个组织的结构会反映在其组织结构图上。
组织结构图是对⼀个组织的⼀整套基本活动和过程的可视化的描述。
2.影响组织结构的因素
管理者在进⾏组织结构设计时,要考虑以下⼏个因素:
(1)协调机制
要达到组织的整体要求,⾸要和基本的决策就是确定组织中相互依赖的⼈员和群体如何相互协调。
组织整体的活动得以完成的基本协调机制有互动调整、直接督导以及标准化。
互动调整是指通过相同等级的员⼯之间共享与⼯作相关的信息、⼈际沟通的⽅式来实现组织的协调。
直接督导是指由⼀个⼈对其他⼈的⼯作负责的机制。
标准化是指通过向员⼯提出固定的⼯作标准和程序使他们明确⾃⼰的职责和任务。
包括⼯作流程、产出、技能和规范四个⽅⾯的标准化。
表15-2对上述机制作了概括。
表15-2 基本的协调机制
互动调整
(2)正规化
正规化是指制定组织⾏为的规则并将这些规则诉诸⽂字。
在⾼度正规化的组织中,有明确的⼯作说明书,有繁多的组织规章制度,对于⼯作过程有详尽的规定,做这种⼯作的⼈对⼯作内容、⼯作⼿段、⼯作时间没有多⼤⾃主权。
(3)专门化
专门化是指组织的⼯作被划分成具体到个⼈的任务。
其实质是:⼀个⼈不是完成⼀项⼯作的全部,⽽是先把⼯作分解成若⼲步骤,每⼀步骤由⼀个⼈独⽴去做。
因此,每个⼈专门从事⼯作活动的⼀部分,⽽不是全部。
通过实⾏⼯作专门化,有利于提⾼组织在某些⽅⾯的运⾏效率,从组织⾓度来看,有利于提⾼组织的培训效率。
(4)部门化
⼀旦通过⼯作专门化完成任务细分,就需要按照类别对它们进⾏分组以便使不同的⼯作可以协调进⾏。
部门化的⽅法有很多:
①根据活动的职能部门化。
例如,制造业的经理通过把⼯程、会计、制造、⼈事、采购等⽅⾯的专家划分成不同的部门来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