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事件的启示和教训1500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窦娥冤事件的启示和教训1500字
我国著名戏剧家关汉卿的《窦娥冤》,写的是一个弱小无助的寡妇在流氓恶棍的坑害下,被诬为“药死公公”而斩首示众的故事,它反映了昏官的贪赃枉法,当时社会的不公正性,至今读来对人们仍有着很大的教育意义。
元代穷苦书生窦天章要进京赶考,因欠下蔡婆的高利贷,被迫将7岁的小女窦娥抵给蔡家做童养媳。
窦娥在蔡家长大成人,成婚两年后就成了寡妇,窦娥认了这不幸的命运,愿意恪守封建道德,与婆婆相依为命,度过自己寡居的一生。
然而,在那样的社会里,连这一低下的要求也不能得到满足,流氓张驴儿父子俩要霸占她婆媳俩为妻窦娥遵守妇德,坚决不从。
张驴儿想用毒药毒死婆婆,留下她一人好下手。
不料毒药被张驴儿的父亲误食而死,接着张驴儿嫁祸窦娥,并告到官府。
官府接到此案,理应详加审理,然而他们贪赃枉法,草菅人命,毒打窦娥。
窦娥怕连累婆婆,违心成招,被判成死罪。
窦娥痛斥官府,指天发誓,最终被无辜杀害。
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
临刑前窦娥呼天抢地,发出了“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的呼喊。
窦娥性格中既有温柔贤慧的一面,又有刚烈坚毅的一面。
贤慧媳妇的苦难令人回肠荡气,悲从中来;刚烈性格的抗争,叫人义愤填膺,怒火中烧。
窦娥的刚烈性格满足了悲剧在这方面的要求,从而使《窦娥冤》的悲剧冲突具有不可调和的尖锐性。
窦娥在临死前,怨天责地,并发下三桩誓愿:一要刀过处头落,一腔热血飞溅悬挂在旗枪上的丈二白练上;二要在三伏天,降下三尺瑞雪,以证其冤;三要楚州亢旱三年,窦娥死后,这三个誓言都应验了,死后窦娥千方百计寻找父亲申冤等等这些情节都反映了她对命运的抗争。
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这种既任命又不任命的矛盾性格,才使窦娥这个人物形象更真实可信。
这桩案子实际上并不复杂,是很容易查清楚的。
官府只要稍有一点维护社会公正的责任性,对弱者表示一点同情,稍微用脑子想一想事情的原委,并做一点简单的调查,真相就会大白于天下。
然而这些贪官污吏不顾人民的死活,简单从事,偏听偏信,屈打成招,致使窦娥冤屈而死。
我们说,一个社会由于人们的身份、地位、遭遇等方面的不同,人和人之间实际上是不可能真正平等的,所以社会上总是存在着一个相对的“弱势群体”,像窦娥和她的婆婆那样的人。
当这些弱势群体在他们遇到困难与遭到不幸时,需要的是社会的更多帮助和关爱,需要维护这些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与要求。
而这种维护就依赖于国家法律的健全和执法者的公正无私。
窦娥所处的社会虽然也有所谓的“王法”,当然那是很不健全的,特别是那些执法者,他们横行霸道,贪赃枉法,不但无法来保护那些弱小者、善良者,制约那些强横者,惩罚那些邪恶者,而且欺辱、鱼肉人民,这就是造成窦娥冤屈的主要原因,造成社会“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的不公正、不合理性。
那么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应该从中得到怎样的启示呢,我们说要维护社会的公正性,首先社会要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利益与要求。
而要做到这一点,一是要健全整个社会的法律体系,二是要求执法者的公正无私。
试想,一个社会没有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无法可依,社会就会造成一片混乱。
然而仅仅这样是不够的,因为“法立于上而成可下”,要维护社会的公正性,还要求执法者有一定的素质,严格执法,秉公办事。
如果不这样,整个社会就会清浊不辨、是非颠倒、善恶错位、真假难分,生活在这个社会里的弱势群体,就会担惊受怕、谨小慎微,他们就会就生活得猥琐、卑贱。
目前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建设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完善法律,并依法治国,公正执法。
这样使我们整于社会人人才有安全感,有尊严,人民就会齐心协力奔小康。
不然像窦娥以及她的婆婆这样的“弱势群体”她们今天可以不遇见“张驴儿”,明天可能遇到“赵驴儿”和“李驴儿”,他们的结果又是可想而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