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港口应急物流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港口应急物流研究综述
摘要: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的高效运作能够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危害,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

文章从港口应急物流基本理论、系统构建、政策法规和技术方法四个方面对港口应急物流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港口;突发事件;应急物流;综述
0引言
我国加入WTO以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更深入发展,港口成为了联结生产和贸易及其相关物流活动的重要节点,其经济和社会地位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然而,在2008年雪灾和2010年我国方海域严重冰情时,我国港口应急物流成为了电煤抢运的瓶颈。

所以港口物流应急体系能否充分有效的应对突发事件,成为了我国学者研究的一个重大问题。

1港口应急物流基本理论方面的研究
港口应急物流基本理论研究主要包括港口应急物流的定义、产生原因、特点和分类。

1.1 港口应急物流定义研究
港口应急物流其实是港口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的物流,所以其定义和应急物流的定义基本一致。

我国学者在应急物流的定义上有以下几种认识。

一是认为应急物流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物流体系为了保障紧急物流所采取的一系列保障措施(高丽英,2003);二是认为在紧急状态下,非正常性地组织物品从供应地到接受地满足突发物流需求的实体流动过程(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2004);三是对应急物流理解为当突发事件发生时,为了应对突发性事件所采取的一种物流运作模式(赵勇,封少娟,刘佳,2006);四是把应急物流理解为由突发性因素或事件引起的特殊物流活动(王丰,2006;王宗喜,阳波,2008);五是认为应急物流是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突发事件造成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单向或双向的特种物流活动(高文军,陈菊红,2009)。

以上几种观点一致认为应急物流产生的原因是突发事件,目的是满足紧急需求,而本质是物流活动或模式,但对应急物流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强调不够。

综合以上观点以及笔者对应急物流的认识,可以将其定义为:应急物流是在紧急状态发生时,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损失最小化的全社会综合物流系统。

1.2 港口应急物流产生原因及分类研究
港口应急物流的产生原因,主要认为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地震、台风、海啸等自然灾害引起的港口应急物流;二是由于轮船触礁、污染物泄漏等事故原因引起的港口应急物流;三是疫情、食品安全等公共原因引起的港口应急物流;
四是恐怖袭击事件、经济安全事件等社会安全原因引起的港口应急物流(杨贺,李学功,2007);还有观点认为港口应急物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由台风、海啸、飓风、水灾、轮船触礁、污染物泄漏、进出口物资数量剧变和海上战争等(郭亚飞,2011)。

1.3港口应急物流特点研究
港口应急物流系统与它自身的特点,一是认为港口应急物流具有快速反应性、一次性和临时性、开放性和扩展性、非常规性以及需求的随机性等特点(张江华,2009);二是认为港口应急物流具有突发性、弱经济性、不确定性和非常规性等特点(杨贺,李学功,2007)。

2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研究
港口应急物流系统是一个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织、新闻媒体)、港口和企业联动组成的组织,由完善的基础设施、指挥机构、预警机制、应对机制和善后机制的形成的协调体制。

关于港口应急物流系统方面的研究主要有:一是将供应链管理思想应用到港口应急物流系统当中,提出了联动型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的理念(杨贺,李学功,2007);二是在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结构模式方面,有观点认为应急物流由系统本部和加盟物流中心构成,并形成了由领导机构、情报信息中心、协调委员会等组成的结构图(李滢棠,2008);有观点认为港口应急物流系统更强调行政指导,由应急物流指挥中心、监测预警信息平台、物质管理、交通管理和物流企业三级机构且涵盖信息流、物流于一体的结构模式(张江华,2009);三是对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结构层次进行分类,提出港口应急物流系统结构层次由控制层、决策层、数据层和环境层四层组成(王旭平,2005);
3政策法规方面的研究
在政策法规方面,主要是为了打造平安港口,确保港口的和谐发展,着力在宣传工作、港口应急工作基本框架的搭建,港口应急工作机制的完善等方向上下功夫(邵宏慧,2008);同时随着政府和港口企业对应急管理的进一步认识,各地各部门先后出台了许多相关方面的政策与措施,主要有:《南通港口码头重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佛山港口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黑龙江省交通厅港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镇江市沿江港口重大特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宁波港口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烟台港口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嘉兴港口危险货物事故应急预案》、《东莞港口应急预案》等。

4港口应急物流系统技术方面的研究
在这方面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集中在评估体系和油船溢油事件的研究上,早些的研究主要有由于疲劳对船舶配员的影响,从思想素质、业务能力、心理状况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层次分析,进行量化评估,提出了评估体系和科学性建议(陈国际,1998);利用灰色系统的统计方法对港口航道操船环境的危险度进行研究(马会,吴兆麟,1998);采用系统灰色理论和方法对港口危险度进行研究(赖
强,高岩松,1998)。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溢油事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溢油概率的预测和溢油因素的分析上。

一是采用条件概率研究手段,针对舟山海域突发性溢油事故进行分析与评价(竺诗忍,1997);二是应用人工神经网络理论、数理统计与概率、线性规划等理论和方法,在海上溢油事件的概率、因素和危害预报等问题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与研究(肖景坤,2001);为了最大限度地降低突发事件所带来的损失,利用供应链模型协调应对突发事件进行分析,提出了港口应急物流供应链模型(李学工,杨贺,2007)。

参考文献:
[1] 高丽英. 应急物流与军事物流[J]. 中国物流与采购,2003(23).
[2] 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等. 应急物流[J]. 重庆大学学报,2004,27.
[3] 赵勇,封少娟,刘佳. 应急物流风险分析研究[J]. 物流科技,2006,29.
[4] 王丰,姜玉宏,王进. 应急物流[M]. 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7.
[5] 王宗喜,阳波. 论应急物流的地位与作用[J]. 物流技术与应用,2008(7).
[6] 李学工,杨贺. 港口物流供应链应急管理机制[J]. 物流技术,2007(8) 4.
[7] 竺诗忍.舟山海域突发性溢油环境风险评价[J].海洋环境科学,1997,16(l).
[8] 肖景坤.船舶溢油风险评价模式与应用研究[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1.
[9] 陈国际.船员配员疲劳因素和安全的综合评价[J].广西交通科技,1998,23(4).
[10] 马会,吴兆麟.港口航道操船环境危险度的综合评价[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1998,24(3) .
[11] 赖强.水域危险度的灰色评价及其在广州港的应用[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2.
[12] 高岩松.厦门港港口水域航道环境危险度的分析与评价:「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
[13] 郭亚飞.港口应急物流系统运作预案及评价「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
5—10.
[14] 杨贺.港口物流应急管理系统设计「D]. 曲阜师范大学,4—12.
(广西教育厅项目《北部湾港口应急物流体系研究》(200103BY068)中期成果)
(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物流特色专业建设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