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4单元 古典诗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 粤教版必修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第4单元古典诗歌单元过关检测试题粤教
版必修3
第四单元古典诗歌(2)
(测试时间:150分钟评价分值:150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蝴蝶.(dié)浊.酒(zhuó)
锦瑟.(sè) 潦.倒不堪(liáo)
B.蟾.宫(chán) 南柯.(gē)
耽.搁(dān) 福祉.(zhǐ)
C.骤.雨(zhòu) 凝噎.(yī)
戏谑.(xuè) 桎梏.(kù)
D.寻觅.(mì) 巷陌.(mò)
跋扈.(hù) 纤.细(jiān)
解析:B项,柯kē;C项,噎yē,梏ɡù;D项,纤xiān。
答案:A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性格比较内向,平时沉默寡言,但是一到课堂上就变得振振有词
....,滔滔不绝,所以他的课很受学生欢迎。
B.泰山几千年来都是文人墨客们向往的圣地,在浩如烟海
....的中华典籍中,留下了众多颂扬泰山的诗词文章。
C.张经理语重心长的一席话,如电光火石
....,让小余心头郁积的阴霾顿时消散,再次燃起争创销售佳绩的激情。
D.迅速崛起的快递行业,经过几年的激烈竞争,大部分企业都已经转行或倒闭了,市
场上只剩他们几家平分秋色
....。
解析:A项,振振有词:形容理由似乎很充分,说个不休。
这里是望文生义。
这里可用“滔滔不绝”。
B项,浩如烟海:形容文献、资料等非常丰富。
使用正确。
C项,电光石火:比喻事物瞬息即逝。
现多形容事物像闪电和石火一样一瞬间就消逝。
这里是望文生义。
D项,平分秋色:指双方各占一半。
指的是“双方”,此处是“几家”,用错对象。
答案:B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对于传说中这类拥有异常可怕力量的动物,尚武的古代欧洲人的真实心态恐怕还是敬畏多于憎恶的。
B.杜绝过度治疗,除了加强宣传教育外,还要靠制度保障医疗机构正常运转,调控盲目扩张的逐利行为。
C.作者观察细致,一泓清潭、汩汩流水、朗朗歌声,都能激发他的灵感,都能从中找到抒情叙事的切入点。
D.过于重视教育功能,文学作品会出现理性捆绑感性,思想大于形象,甚至全无艺术性,变成干巴巴的说教。
解析:B项,动宾搭配不当。
应将“调控”改为“严惩”。
C项,偷换主语。
第二个“都能”应改为“使他”。
D项,成分残缺。
应在“形象”后加“的问题”。
答案:A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当代艺术博物馆近日举办名为“风物”的展览,展出了几位画家、摄影师的作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启发我们发现身边的奇景和诗意。
①因此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物都可变成艺术主题
②展出的作品大都体现出用细节带出重点的风格特点
③彰显出艺术独具的神奇力量
④作品展示的都是他们在美国南部腹地、新西兰北岛旅行时留下的记录
⑤内容从自然环境、建筑、各类标志,到人物、室内布置,覆盖面很广
⑥而且带有叙事意味,每件作品都像日常世界的一个短篇故事
A.②⑥⑤④③①B.②③①④⑤⑥
C.④⑤②①⑥③ D.④⑥⑤①③②
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着眼于考虑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④⑤是说摄影的地点和内容,应连在一起。
②是对这些作品的风格的总体评价,①是对“细节”的进一步说明,所以②①应相连。
⑥是这些作品的又一个特点,“而且”表递进关系,⑥应在①之后。
至此,便可得出C。
答案:C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5~9题。
(22分)
白居易传
(元)辛文房
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弱冠,名未振,观光上国,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因谑之曰:“长安百物皆贵,居大不易。
”及览诗卷,至“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乃叹曰:“有句如此,居天下亦不难。
老夫前言戏之耳。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下进士、拔萃,皆中,补校书郎。
元和元年,作乐府及诗百余篇,规讽时事,流闻禁中。
上悦之,召拜翰林学士,历左拾遗。
时盗杀宰相,京师汹汹。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
权贵有嫌其.出位,怒。
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赋《新井篇》,言既浮华,行不可用。
”贬江州司马。
初以勋庸①暴露不宜,实无他肠,怫怒奸党,遂失志。
亦能顺适所遇,托浮屠死生说忘形骸者。
久之.,转中书舍人,知制诰。
河朔乱,兵出无功,又言事,不见听,乞外,除为杭州刺史。
文宗立,召迁刑部侍郎。
会昌初致仕
..,卒。
居易累.以忠鲠遭摈,乃放纵诗酒。
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尔索寞。
卜居履道里,与香山僧如满等结净社。
疏沼种树,构石楼,凿八节滩,为游赏之乐,茶铛酒杓不相离。
尝科头②箕踞,谈禅咏古,晏如也。
自号醉吟先生,作传。
酷好佛,亦经月不荤,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燕.集,皆高年不仕,日相招致,时人慕之,绘《九老图》。
公诗以六义为主,不尚艰难
..。
每成篇,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后人评白诗如山
东父老课农桑,言言皆实者也。
鸡林国③行贾售于.其国相
......。
与元
....,.伪者即能辨之
...,.率篇百金
稹极善胶漆,音韵亦同,天下曰“元白”。
元卒,与.刘宾客齐名,曰“刘白”云。
公好神仙,自制飞云履,焚香振足,如拔烟雾,冉冉生云。
初来九江,居庐阜峰下,作草堂,烧丹。
今尚存。
(本文有删节) 注:①勋庸:这里指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
②科头:不戴帽子,裸露发髻。
③鸡林国:朝鲜半岛古国名。
5.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会昌初致仕
..致仕:做官
B.居易累.以忠鲠遭摈累:屡次
C.与胡杲……李文爽燕.集燕:通“宴”,宴饮
D.不尚艰难
..艰难:艰涩
解析:A项,致仕:辞官归家。
答案:A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B.久之.,转中书舍人/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
C.权贵有嫌其.出位/必令其.家老妪读之,问解则录
D.与.刘宾客齐名/与.生彘肩
解析:A项,介词,给/介词,在。
B项,助词,无实义/代词,他。
C项,都是代词,他。
D项,连词,跟、同/动词,给。
答案:C
7.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及览(其)诗卷
B.流闻(于)禁中
C.(老妪)问解则录
D.伪者(国相)即能辨之
解析:C项,“老妪”应改为白居易。
答案:C。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本文开篇以顾况对白居易的前“谑”后“叹”,侧面表现了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非凡才华。
B.白居易性格耿直,常上书直言论事,触怒了权贵奸党,这给他的仕途蒙上了阴影,也是他“放纵诗酒”的重要原因之一。
C.白居易的诗歌内容真实,辞句晓畅,风格平易,在当时流传甚广。
内至宫廷,外达异邦,诗名远播。
D.白居易居庙堂之上,则“兼济天下”;处江湖之远,则“独善其身”。
儒、释两家思想的影响,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
解析:D项,“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他“独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
答案:D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既复用,又皆幼君,仕情顿而索寞。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鸡林国行贾售于其国相,率篇百金,伪者即能辨之。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
(“恃”“可”、句意各1分)
(2)(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复”“索寞”、句意各1分)
(3)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
(“行贾”“率”“辨”、句意各1分)
参考译文
白居易字乐天,太原下邽人。
他在年近二十名声未起的时候,(有一次)去京城游玩,拜见(当时名流)顾况。
顾况,是吴地人氏,自恃有才华,很少有他推荐认可的诗文(或诗人),于是就取笑白居易说:“长安城什么东西都贵,要想‘居’于此,是非常不容易的。
”等到翻阅白居易诗卷,读到其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诗时,他就又感慨道:“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想居天下都不难。
老夫我之前的话是开玩笑的了。
”贞元十六年,中书舍人高郢主持进士考试,选拔英才,白居易全都考中,被朝廷授任为校书郎。
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作乐府及诗歌一百多篇,讽谏时事,流传到了宫中。
皇帝读了他的诗后非常喜欢他,召见他并且授任他翰林学士一职,接着又历任了左拾遗。
当时有盗贼刺杀了宰相,京城议论纷纷。
白居易第一个上疏皇帝,请求紧急抓捕盗贼。
有权贵厌嫌他越职行事,对他十分恼怒。
不久就有传言说:“白居易的母亲落井而死,他却写了篇《新井篇》,词句十分浮夸华丽,如此品行不可重用。
”后来白居易就被贬为江州司马。
起初白居易只是认为不应当让被刺杀的宰相武元衡暴尸街头,其实并没有别的想法,(想不到却)触怒了奸党,于是志向受挫。
但他能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借佛教的生死之说超脱形体的痛苦。
很长一段时间后,又调任中书舍人,主管制定朝廷的政令。
有一年,河北发生暴乱,朝廷出兵无功,白居易又
向朝廷进谏,没有被采纳,于是请求外调,担任了杭州太守。
唐文宗即位后,下诏升任白居易为刑部侍郎。
会昌初年辞职回家,最后死在家中。
白居易多次因为忠诚耿直遭到排斥,于是就纵情喝酒作诗。
(白居易)被重新任用后,(由于)遇到的又都是年少君主,(所以)做官的心情顿时消沉。
在履道里购宅定居,与香山僧人如满等成立净社。
每天开挖沟池,栽种树木,建造石楼,开凿八节滩,作为游玩之乐,茶壶锅子酒杯不离身。
曾经有一次光着头,像箕一样张开腿盘坐着,谈论佛理,吟咏古诗,十分清静安闲。
自己号称醉吟先生,并且还为此作了篇传记。
白居易十分喜欢佛教,也常常几个月不吃荤,自称香山居士。
与胡杲、吉皎、郑据、刘真、卢贞、张浑、如满、李文爽等人宴饮集会。
这些人都是年纪大却不肯做官的人,每天互相招待邀请,当时人们很羡慕他们,有人给他们画了一幅《九老图》。
白居易的诗以风雅颂赋比兴六义为主,不推崇艰涩难懂,每写成一篇,必定让他家里的老婆婆先读一读,询问老婆婆直到她理解了才抄录下来。
后人评价白居易的诗作就像崤山以东的百姓谈论农桑之事,字字句句都是非常朴实的话。
鸡林国的商人把他的诗作卖给他们的国相,每篇都是一百两银子,如果是伪造的,鸡林国相马上就能分辨出来。
白居易与元稹关系十分要好,友情可谓如胶似漆,写诗追求的音韵也相同,天下人把他们并称为“元白”。
元稹死后,白居易与刘禹锡齐名,并称为“刘白”。
白居易喜欢神仙,曾经自己造了一双飞云鞋,点起香举起脚,好像在腾云驾雾,云雾冉冉降临。
刚来九江时,居住在庐阜峰下,建了一座草堂,炼制丹药。
这座草堂如今还保存着。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2)题。
(7分)
途中见杏花
吴融
一枝红艳出墙头,墙外行人正独愁。
长得看来犹有恨,可堪逢处更难留。
林空色瞑莺先到,春浅香寒蝶未游。
更忆帝乡①千万树,澹烟笼日暗神州。
注:①帝乡,此指长安。
长安多杏树。
(1)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的首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流露出诗人的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首联运用了反衬的表现手法(或:以乐景衬哀情)。
(1分)早春时节,一枝俏丽鲜艳的杏花伸出墙头,昭示着春天的生气,可是作者面对这美好的景象,却感到忧愁、苦涩。
(2分)(注如果回答触景生情且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2)①惜春之情。
(1分)杏花开放了,带来春天的消息,却无蜂蝶采赏,只能自开自落;自己行色匆匆,更无法等到花朵开尽。
(1分)
②流离之苦(或:身世之叹)。
(1分)诗人飘零在外,纵逢赏心悦目之景也难停留;杏花独自盛开于早春,无蝶欣赏,正是诗人孤独寂寞的写照。
(1分)
③故国之思。
(1分)诗人由眼前鲜艳的杏花联想到当年在京城看到的千万树杏花盛开的绚丽景象,这幅长安杏花图代表着作者深情怀念着的长安生活,与今日的流离在外形成对比,说明诗人虽然落魄飘零,却依然心系朝廷,点出了愁怀所在。
(1分)
(任意答出两点即可)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泥何盘盘,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2)沧海月明珠有泪,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此情可待成追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商隐《锦瑟》)
(3)故国神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1)猿猱欲度愁攀援百步九折萦岩峦
(2)蓝田日暖玉生烟只是当时已惘然
(3) 多情应笑我一尊还酹江月
三、本大题7小题,共31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5题。
(16分)
中国古典诗学里的钟声
刘士林
中国古人写“钟声”的诗句很多,其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佳句,如杜甫的“晨钟云外湿”、张继的“夜半钟声到客船”等。
在这些诗句中,“钟声”以其自身特有的存在方式,构成中国古典诗学一个饶有兴味的审美意象。
钟声从一开始就与人类的文化活动有密切的关系。
黑格尔说:“塔楼上的钟塔是专门为宗教仪式而设的,因为钟声特别适合于基督教的礼拜,这种依稀隐约的庄严的声响,能感发人的心灵深处……”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缥缈、崇高、严静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
在中国,情况则有不同。
在有关记载中,钟声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中的钟声,这种宗教音乐带给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惧、松弛和宗教性迷醉。
另一类是与古代庆典活动相关的钟声,多用来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钟鼓乐之”。
后来这类钟声又演变成显示身份地位的象征信号,如王勃《滕王阁序》的“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随着这层意义的出现,钟声也就逐渐具有了审美属性。
但这些都还不全是古典诗学中那种发人深省、令人超升、使人有所领悟的“钟声”意象。
它的生成还有一个更为直接、也更为深层的原因,这就是:钟声昭示着时间。
无论中西,钟声都与时间有特殊的关系,或者说,钟声常给时间一种特殊的内涵。
在西方,《圣经》中就常用“丧钟”一词提示尘世的虚幻。
在基督教的生命观里,钟声能提醒人类:生命的短暂和上帝的永恒。
钟声的这层时间含义实质上包含了两种意义:一是表示日常生活时间,如早钟、晚钟;二是表示带宗教色彩的时间,如丧钟,我们可称之为“精神时间”。
钟声的这两种意义,在中国古代也有昭示,但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积淀成分。
在中国文化里,钟鸣常与桑榆之年等特定意象连用,表达对时光消逝的感觉和对生命的领悟。
尤其在佛教东渡,带给中国传统思想以“空”的观念后,寺院的钟声被赋予了一切皆空的佛教思想,从而逐渐变成人们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
钟声作为一种信号,它展示出生命在时光中消耗、磨损的程度,从心灵深处提醒人们:夕阳西下或早晨到来,旧的结束或新的开始,以及“我们向何处去”或“何处是归程”等。
钟声又常与年华已逝、风尘碌碌的惆怅心情联系在一起,其缥缈而又严静的音律也最易把精疲力竭的生灵,引
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
在西方,对“钟声”意象最为关注和凝神思考的当推德国哲学家马丁·海德格尔。
他晚年一直思考用“诗”去追寻在现代社会中“隐去”的上帝。
他认为,对诗来说,重要的是“说出”(蕴含)“精神能量”。
这蕴含的精神能量,被他比喻为“沉默的钟声”。
他要求诗人用这“钟声”去寻回上帝和神性事物,让人们通过诗,聆听到内心深处“沉寂的钟声”,最终完成向上帝皈依的历史旅程。
中国人真正悟出这“沉寂的钟声”的悠长意味的,则应首推唐代诗佛王维。
诗如: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过香积寺》)
谷口疏钟动,渔樵唯觉稀。
悠然远山暮,独向白云归。
(《归辋川作》)
这些可以说是古典诗学中“钟声”意象的最佳表现。
它充满了一种真正经心灵领悟、体验到的空寂。
它具有那种令人大悟的“精神能量”。
与海德格尔“沉寂的钟声”不同的是,它不是召唤人们皈依上帝,而是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
在古典诗学中还有一种召唤,它不是召唤人们走向“空寂”,而是召唤人们回归自然,如唐人于良史云:“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钟声借助它积淀在人类心灵深处的宗教情感,往往能一举将人从现实世界引入虚幻王国。
这对那些在现实世界中遭受挫折、困顿的人们来说,尤其如此,如常建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声”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而成为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12.根据文意,以下说法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无论东方还是西方,钟声最初都是一种表达宗教意味的信号。
B.在中外文化中,钟声或传递宗教的情感,或表示庆典的气氛。
C.中国“钟声”的审美属性是伴随宗教属性同时产生和发展的。
D.中国古典诗歌中的“钟声”常用来表达一种生命超越的情感。
E.在真正悟出“沉寂的钟声”的意味这方面,西方要早于中国。
F.“钟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已失去宗教内容,仅存审美属性。
解析:A项,“在欧洲,钟声所传达的……宗教意味,是自始至终贯穿下来的”,可见西方的钟声最初就是一种宗教信号。
而在中国古代,钟声的其中一种就用于“纯粹的宗教祭祀仪式”,可见也是一种宗教信号。
B项,“表达庆典气氛”仅存在于中国文化中。
C项,中国“钟声”的审美属性不是与宗教属性同时产生的,而是后来逐渐形成的。
D项,钟声将人“引入宗教的虚幻精神境界”,“召唤人们皈依……佛家宣扬的空寂的世界本原”,这说的就是“生命的超越”。
E项,文本仅指出“中国人真正悟出……首推唐代诗佛王维”,究竟谁更早真正悟出“沉寂钟声”的意味,文本中并无提及。
F项,原文只是说钟声“已失去原始宗教内容,也部分失去佛教内容”,并不是说钟声仅存审美属性。
)
答案:AD
13.下列诗句中的“钟声”,与“精神时间”无关的是(3分)( )
A.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B.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C.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
D.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解析:A项,是用以表示喜庆的钟声,与“精神时间”的内涵无关。
B、C、D三项都是表达了一种对生命、对人生的思考或超越,都与“精神时间”内涵有关。
答案:A
14.“钟声”在中西文化中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在西方,“钟声”自始至终只是传递宗教情感(2分);而在中国,“钟声”除传递宗教情感外,还常用来表达庆典的气氛等。
15.中国古典诗学中的“钟声”具有哪些文化内涵?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表达一种宗教的情感。
②表达一种阔大、热烈的喜庆气氛。
③是人类反省、忏悔、探视内心和领悟生存的象征 (或:表达一种要求超越生命的情感)。
④是—种特定的审美意象。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8题。
(15分)
阳关古道苍凉美
寅公
一到敦煌,我就想起了阳关。
阳关在哪里?它还是那么荒凉、那么令人感伤吗?于是,一缕思绪把我带到了古阳关遗址。
古阳关位于敦煌城西75 公里的古董滩上,三面沙丘,沙梁环抱。
它与玉门关遥相呼应,像两颗明珠镶嵌在一段汉长城的两端,因在玉门关以南,故名阳关。
阳关这样的边塞之地之所以闻名遐迩,并不起始于王维的那首《渭城曲》,而是因为它自汉魏以来就是通往西域诸国最西边防上的重要关隘,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必经关口。
后来,“阳关道”成为光明大道的代名词。
在去阳关古城的路上,只见沿途平沙千里、荒无人烟,戈壁滩与蓝天相互对峙,偶尔有岌岌草、骆驼刺等沙生植物零星地点缀在远处,把广裘的戈壁滩映衬得更为荒凉。
车轮飞转,发出沙沙的声响,远方地平线,隐隐约约出现了一线锯齿形的屏障。
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
我们的汽车驶进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就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汽车穿过禾田,钻出林带,向荒丘起伏的墩墩山上的一座烽火台驶去。
我们登上烽火台,但见南边有一块铁牌,上面写着四个工整的字“阳关古城”。
然而,向四面看,却只见红沙渺渺,不见古城的一砖一瓦。
阳关古城,以雪山为屏,原也有过美丽的环境,一千多年前,它曾是湖水碧清、林草丰美的地方,只是由于种种天灾人祸,才成了连天的荒漠。
如今,古阳关已被流沙掩埋,当年筑城用过的石头也已经风化为红尘,只有在沙丘之间暴露出的板结地面。
山下南面从东到西自然排列成二十余座大沙梁。
沙梁之间,为砾石平地。
汉唐陶片,铁砖瓦块,俯拾皆是。
如果看到颜色乌黑、质地细腻、坚硬如石的阳关砖,千万莫要小瞧它,昔日有名的“阳关砚”就是用这种砖磨制的。
用阳关砚磨的墨冬不结冰,夏不缩水,用来写毛笔字十分方便。
听着旅伴的介绍,我不由感慨起来,好像这凄冷的阳关古城也有几分暖意了。
阳关,昔日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关隘,原本不过是一道关,却被赋予了许多哲思和诗情。
哲学家站在这儿宣称,即使人生从同一起点出发,也有不同的道路。
“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过我的独木桥”,抽象的对立概念如此生动地写在阳关之下。
诗人站在这儿,与朋友依依不舍,“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尽多少离愁别绪和万般无奈。
然而,最初在阳关道上留下足印的并不是哲学家与诗人,而是戍守边关的将军和士兵。
这阳关古道对他们来说,无异于是一道生死关,归乡的路成了夜晚奢侈的梦,像阳关上的那弯月,清冷而高远。
他们在这条原本传播文明的古道,冲冲杀杀……于是,这些走进生死之劫的将军和士兵,便成了哲学家与诗人,他们留下的点滴感慨,震撼着无数人的心灵。
自古以来,阳关在人们心中,总是烽火连天,黄沙穿甲,满是凄凉悲惋。
然而,今天阳关附近,则已出现柳绿花红、林茂粮丰的景象。
游人漫步这里,既可凭吊古阳关遗址,还可以远眺绿洲、沙漠、雪峰的自然风光。
“何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样的苦酒何须进,且把它还给古诗人!什么‘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诗句不必吟,且请把它埋进荒沙百尺深!”这是郭小川的诗句吧!
16.根据文意,说说古阳关为什么闻名遐迩。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是通往西域边防的关隘;②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关口;③王维《渭城曲》诗中对古阳关的咏叹;④有关“阳关道”的民谚广为流传。
(每点1分)
17.结合文中对阳关古道的描述,谈谈你对“苍凉美”的理解。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古代的军事重镇和交通要道,如今已是平沙千里,广袤雄浑;②昔日“林草丰美”的阳关古城,如今已是红沙渺渺,苍凉悲壮;③古人对生死离别的感慨,道尽人间沧桑,凄凉悲惋。
(每点2分)
18.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表现了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对今天美丽富饶的阳关的赞美。
(2分)回应了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3分)
四、本大题2小题,每小题6分,共12分
19.下面是关于“感恩教育”的评论文章中的一段文字。
请联系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近年来,不少学校开展的感恩教育活动都要求学生给父母洗一次脚”。
这引发了有关知识人士的质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明史的伟大民族,知恩图报是我们的传传统美德。
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无疑是正确的,但,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年龄以及生理与心理的差异和特点,只是简单地采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