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新课标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新课标下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一般是指对思维主体来说是别出心裁,突破常规的首次出现的思维活动,它包括发现新方法、揭示新规律、建立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开发新产品、解决新问题等的思维活动。
创新教育,是指依据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要求,有目的地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教育。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没有科学的创新,总是步人后尘,经济就只能受制于人,更不可能缩短差距”。
因此,《数学新课标》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数学课程的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此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
新课标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的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主要途径。
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塑造创新人格,是当今创新教育和教学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为此,本文结合《数学新课标》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1.发挥主体作用,创设创新环境
《数学新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亲自实践,从而开发潜能,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给学生提出问题和充分的、自由的讨论机会,初中生好奇心强,但思维还欠成熟,他们的头脑中有许许多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鼓励猜想,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否正确,甚至有些离奇古怪,教师都要先肯定他们的精神,然后再加以引导,充分保护那份可贵的好奇。
在新授课教学中,可以创设一些实际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新知识,并用新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在巩固知识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开放题让学生自由讨论。
给学生提供发展智力的环境,智力是创新能力的基础,良好的“智力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的客观条件。
因此,教学中还可多组织课外数学兴趣小组,多开展课内外的智力活动,如:智力竞赛、参加科技活动、举办数学竞赛辅导讲座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促进创新能力的发展。
2.加强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培养创新意识
《数学新课标》指出:“要将数学与其他学科密切联系起来,从其他学科中挖掘可以利用的资源(如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文遗产)来创设情境,利用数学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
辨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的各种事物之间,都是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之中。
知识的分化是为了更深入的研究某一领域,但是分科不是目的,能相互补充,相互启发、学科内的知识综合转为学科间的知识综合必然成为各学科教学的发展趋势。
数学与政治、物理、化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可渗透任何事物都“相互转化”而且存在矛盾“对立统一规律”及“量变到质变”的普遍原理……,通过渗透,不仅使学生领悟哲学的魅力,而且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近年来,中考数学试卷中不断出现与物理、化学、生物、地理、英语等其他学科知识互相渗透、创意独特的题型,令人耳目一新。
因此,我们必须认真钻研各学科,弄清各学科之间的哪些有联系,哪些知识可以渗透,灵活运用到教学中去,可以使学生的各科知识逐渐形成一个活的网络结构,为学生的创新奠定必要的综合基础,而且通过渗透,能教给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及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使学生的思维更具有广阔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3.加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我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为中心的生活教育理论,主张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与社会相结合,这对现代教育的发展有着极强的指导意义。
随着数学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正向更有利于素质教育、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方向发展——开展应用领域的教育,在教学中积极倡导学以致用的教学模式。
只有这样才会使数学更加新鲜活跃起来,也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更将会有质的变化,为此,我们要在以下四个方面予以加强:
3.1 加强课本知识与实际的联系。
课本上大多数的数学知识都有其实际背景的,用这些数学知识可以解决或解释许多贴近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
在教学中,应尽量设计贴近我们学生生活的新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多接触社会问题,多了解常识,可以提高学生理解、概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用数学的意识。
3.2 加强对课本“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的重视。
现行教材上有很多“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的内容,这些内容大多是数学在生产、生活实际中的应用。
教师切不可对此视而不见,应切实引导学生认真去做一做、读一读、想一想,并指导学生参阅有关书籍。
这样不仅会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了动手、动脑能力,而且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应用的重要性。
3.3 加强课本题目的改编。
教师要特别注重对教材的钻研,注重教学与实际的联系。
积极为课本上的数学题创设问题的情景,将其改编为实际问题,可以培养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意识。
3.4 加强数学建模教学。
《数学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新课标从内容上强调了过程,不仅与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紧密相连,而且使学生的探索经历和得出新发现阶段体验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途径。
近几年各地中考试题也出现了不少以现实生活为背景的数学应用题,这类问题通常要求学生根据已掌握的数据及信息,充分运用数学知识,建立数学模型,然后作出合理的解答。
在教学中常用的数学建模有不等式模型、方程模型、函数模型、几何模型等。
4.创设“探究性合作学习”学习的氛围,发展创新能力
所谓探究性学习,指的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以发现、发明的心理动机去探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数学新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认知心理结构出发,用再创造的方法处理教材,抓住典型、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让知识内容完成形式变为知识的待建形式,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探索数学规律,在交流竞争中自主地发现数学知识。
在探究合作学习中还应当注意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定理的提高过程;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解题方法和规律的概括过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形成获取发展新知识,运用新知识解决问题,以及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的能力。
就是说,在数学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努力创设“探究性合作学习”的氛围,当好导演,搭成戏台,让学生唱主角,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活动,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在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地投入到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过程中去,形成乐于探索,积极地寻求规律的习惯。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创新人才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正如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所说:“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因此,教师要抓住每个有利时机,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为将来在社会中的创造性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