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研究古气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怎样研究古气候
《雪国列车》中南宫民秀表面上是一个瘾君子,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认真、细腻的人。
南宫民秀根据列车外一架飞机上的雪越来越少,十年之前只能看见机尾,而十年后能看见机身,而且窗外还有雨滴,判断气温在回暖。
那么问题来了,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温度计、湿度计等仪器来研究气候变化,这些仪器还没发明以前的气候变化,该怎么研究呢?接下来为大家介绍几种让人脑洞大开的研究古气候的方法。
方法1:日记、史书等古文献
是的,你没有看错,就是日记。
我们每个人小时候都被要求写过日记,还记得“日记三要素”吗?日期、星期、天气。
这里的天气,就是气候情况的记录啊!还有我们在日记中记录的事情,比如“今天下雪了,冻成狗了”、“今天好热,估计有四十多度,在马路上煎了个鸡蛋”,这些都是天气情况的反映。
当然,不是谁的日记都可以用来研究气候。
要选取那些有记日记的好习惯的、坚持几年甚至几十年记日记的名人的日记。
比如清朝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够档次!他的日记从1858年7月31日开始,止于1904年6月27日。
他在日记中除了记载光绪皇帝小时候“作诗极迟,三刻余得两句”、“生书前后四日尚未成诵,难极矣”等不争气的事情外,还写道:
“忽雨忽晴,如入炊笼中,郁蒸特甚”——说明天气闷热;
“晴,风转西南,甚暖”——是个好天气;
“秋风起,颇凉,可棉衣”——这是穿了秋裤还觉得冷……
外国人也有记日记的好习惯。
1989年在韩国公州发现的《丙子日记》就是一部研究气候变化的好材料。
该日记的记录者是南平曹氏,记录了1636年清军入侵朝鲜,南平曹氏痛失三个儿子、丈夫被清军掳走的情况下逃难的曲折生活。
在逃难中还能坚持记日记,让从来不记日记的笔者惭愧啊!该日记中也记录了相关的天气情况,比如记录三月时节就下暴雨夹杂冰雹,过后没几天又连续下雪的诡异天气。
日记能作为气候研究的资料,史书当然也可以了。
日记可以以天
为单位,史书可能就要以季度、年为单位了。
但是,史书的时间跨度比日记要长很多。
在我国的许多古文献中有台风、洪水、旱灾、冰灾等记载,这是气候研究的重要依据。
安阳殷墟甲骨文记载,安阳人在三月份就种稻,现在安阳地区要四月中旬才能种稻,说明当时要比现在温暖。
《竹书纪年》记载了周孝王时汉水两次结冰,这表明那时天气寒冷。
从古诗中也可以判断当时的气候情况。
唐朝诗人张籍的诗《成都曲》写到;“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说明当时成都有荔枝,间接反映当时的气候情况。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等诗句中都有关于天气情况的记载。
方法2:考古、化石
古代人类的生活遗址、墓穴等,包含有大量的动物骨骼、碳化的植物等,这些也是研究古气候的较为准确的资料。
考古学家在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发现了竹鼠。
竹鼠是亚热带动物,现在西安地区已经没有竹鼠了。
说明当时西安地区的气候比现在温暖潮湿。
在河南安阳殷墟除了发现有竹鼠外,还发现有水牛等热带、亚热带的动物化石。
说明那时的安阳地区也比现在温暖。
科学家在北京猿人生活的山洞中的土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这里的土可以分为七层。
根据每一层里残存的动植物化石,科学家推断,北京猿人在这个山洞中陆陆续续居住生活了大约35万年,这期间的气候环境是温暖湿润、干旱半干旱气候相互更替。
当时间足够长,动植物遗体就会变为化石。
从化石的形态、埋藏特点、分布,就可推断当时的气候情况。
在山东临沂发现了一只象牙化石,由此推测临沂地区几万年前是一片温暖潮湿的热带雨林。
还可以根据树木化石的年轮来判断古气候。
树木化石年轮明显,说明该地区是季节变化明显的温带湿润气候。
年轮少或没有年轮,说明是季节变化不明显的热带雨林气候。
上述提到的动植物骨骼、化石,都是可遇不可求的,因为很稀少。
有一种特殊的化石——孢粉化石,几乎每个地方都存在。
孢粉,就是
孢子植物的孢子和种子植物的花粉。
植物的孢粉可以传播到很远的范围,使得地面上几乎处处都有孢粉。
经过漫长的时间,孢粉会变成化石。
现在,我们在地层中把孢粉化石提取出来,判断出是哪种植物的孢粉,再根据这种植物的生活习性,来判断当时的气候情况。
比如,有科学家在上海地区距今至少1万年前的地层中发现了松树、柏树、冷杉、云杉、环纹藻等植物的孢粉,这些植物是生长在寒冷地区的,说明上海地区当时气候干冷。
方法3:地质特征
气候环境和地形地貌互相影响。
从风沙弥漫的大沙漠,到茫茫戈壁滩,再到郁郁葱葱的热带雨林,都是气候环境的反映。
经过沧海桑田,千百万年、几十亿年前的地球留给今天的是一块一块的岩石。
这些岩石,就是地球的历史记录,见证了地球的气候变化。
黄土、冰芯、石笋、海洋沉积、湖泊沉积、河流沉积等地质体,都可以用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历史。
比如,最典型的冰川遗迹,是寒冷气候的代表。
再比如,现在的盐湖几乎都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生成。
我国著名的青海茶卡盐湖所处的柴达木盆地就是典型的干旱气候区,有戈壁滩、沙漠、盐湖。
如果在某一地质时代的地层中发现石膏、盐的聚集,就可推测当时的气候是干燥的。
与石膏、盐相反,如果有煤、铁矿、铝土矿、锰矿或者高岭土,就说明当时的气候是温暖湿润的。
岩石的颜色,也可以反映气候情况。
比如我国北方黄土高原广泛发育的黄土,如果气候干冷,沉积的黄土颜色较浅,红色不明显;如果气候温暖湿润,黄土的颜色则偏红。
地质体中所含的某些化学元素,如氧、炭、硫、铷、锶等,也可以成为气候的记录者。
比如我们熟知的石笋,在生长过程中,是一层一层生长的,每一层都记录了当时的气候情况。
有科学家利用石笋中每一层所含的氧同位素差异,不但判断出了石笋所代表的地质时代的气候变化情况,还计算出了当时的温度。
如未注明 , 均为原创!
喜欢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