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褒禅山记》看王安石变法失败的个人因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游褒禅⼭记》看王安⽯变法失败的个⼈因素
凡事成败皆有其内外因素,抛去外因,我们来看王安⽯变法失败的个⼈因素。

王安⽯是⼀个什么样性格的⼈呢?我们看⼀看他写的《游褒禅⼭记》,就可以知道了。

公元1054年4⽉,王安⽯⼀⾏五⼈游览褒禅⼭,探访华⼭洞。

同⾏的四个⼈,有庐陵⼈萧君圭,长乐⼈王回,另外两个是王安⽯的弟弟王安国和王安上。

⽂章写到:“余与四⼈拥⽕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见愈奇。

有怠⽽欲出者,⽈:‘不出,⽕且尽。

’遂与之俱出。

盖余所⾄,⽐好游者尚不能⼗⼀……⽅是时,余之⼒尚⾜以⼊,⽕尚⾜以明也。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余亦悔其随之⽽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当时⼀⾏五⼈的体⼒尚⾜以深⼊,所持⽕把尚⾜以照明,想不到的是,作为领头⼈的王安⽯竟然听取消极懈怠者的话返回。

王安⽯性格当中软弱的⼀⾯从这件事上给鲜明表现出来。

1、缺乏主见。

2、缺乏领导⼈的魄⼒和震慑⼒。

3、缺乏冒险精神和强⼤的意志⼒。

此次进洞,他们到达的地⽅,尚不及好游者的⼗分之⼀。

游览尚且达不到⽬的,更何况进⾏⼤的社会变⾰。

想⼀想⽑泽东领导的万⾥长征,以及“不到长城⾮好汉”的名⾔,就知道什么叫“相形见绌”了。

4、缺乏坚定有⼒的⽀持者。

接下来,王安⽯⼤发感慨,“于是余有叹焉。

古⼈之观于天地、⼭川、草⽊、⾍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不在也。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者少。

⽽世之奇伟、瑰怪,⾮常之观,常在于险远,⽽⼈之所罕⾄焉,故⾮有志者不能⾄也。

有志矣,不随以⽌也,然⼒不⾜者,亦不能⾄也。

有志与⼒,⽽⼜不随以怠,⾄于幽暗昏惑⽽⽆物以相之,亦不能⾄也。

然⼒⾜以⾄焉,于⼈为可讥,⽽在⼰为有悔;尽吾志也⽽不能⾄者,可以⽆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王安⽯认为,⼀个⼈要成功,需要四个⽅⾯的因素。

第⼀、志。

“志”包括志向以及意志⼒。

第⼆、主见。

第三、⼒。

这⼉的“⼒”,指⽔平、能⼒。

第四、物。

指外因,即辅助物。

以上四个⽅⾯,王安⽯最为⽋缺的当属主见和意志⼒,其次就是可以辅助的“物”,在变法中,就应该是那些有能⼒辅佐王安⽯的⼤⾂了。

附:北宋王安⽯变法有关资料
1、变法作⽤:
增加了财政收⼊,⼤⼤缓解了北宋的财政危机;
增强了北宋的军事实⼒,在⼀定程度上扭转了极贫积弱的局⾯。

兴修了许多⽔利⼯程,较⼤改善了农业问题。

(注意,变法并没有改善民⽣问题及扭转北宋极贫积弱的局⾯)
2、变法失败原因:
⼀定程度上触犯了⼤地主、⼤官僚的利益。

⽤⼈不当,出现了⼀些危害百姓的现象。

变法本⾝存在极⼤弊端,被贪官污吏利⽤,成为其搜刮地⽪,扰民害民的⼯具。

⼴⼤劳苦⼈民负担加重。

在新法扰民害民的情况下,很多知识分⼦开始反对变法。

变法期间,北宋王朝遭到了两次极为严重的⾃然灾难,这直接导致了王安⽯的两次罢相并严重动摇了改⾰派对变法的信⼼。

宋神宗死后,保守派当政,新法被废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