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代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代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
郑希德
【摘要】目的:第二代探讨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效果。

方法:将抑郁障碍患者分为两大组,即联合组(第二代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和单用组(单用第二代抗抑郁药物),疗程8周。

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并对患者进行自知力评定和社会功能评定。

结果:治疗第二周末HAMD评分,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对抑郁症病人早期进行心理干预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而第4、8周末的减分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最终疗效两者无明显差别.治疗期结束,药物治疗联合心理治疗组自知力评定结果与单纯药物治疗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1),康复期第4个月末两组的社会功能评定结果有显著差异(P<0.001)。

提示心理治疗对抑郁障碍患者无论在治疗期还是康复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结论: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同时,无论治疗期还是康复期,联合心理治疗对于改善患者的认知,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质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第二代抗抑郁药物、心理治疗、抑郁障碍、自知力、社会功能。

抑郁障碍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最主要的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

第二代抗抑郁药物(SSRI、SNRI、NaSSA)以其疗效肯定、毒负反应小、服用方便,一改既往TCA一统抑郁药物天下的局面,成为当前治疗抑郁障碍的一线用药。

在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为导向的时代,对抑郁障碍进行单一的药物治疗,其方法是不完整的,也是不科学的。

鉴于此,我们江山第四专科医院心身科门诊负责开展对第二代抗抑郁药物联合心理治疗在抑郁障碍治疗中的应用这一新项目进行实施,并对抗抑郁药物(第二代)联合心理治疗的疗效及其必要性和科学性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对象和方法
1、对象江山第四专科医院心身科门诊2010年1-2月从全市城镇人口中筛查出抑郁障碍患者共301人入组。

入组标准:(1)、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2)、基线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评分≥18分;(3)、年龄18-75岁,性别不限;(4)、入组前一个月未服用抗抑郁药物,未进行过心理治疗和其它治疗方法;(5)、妊娠或哺乳期妇女、药物过敏者、严重自杀倾向者和其它器质性抑郁障碍者除外。

随机分成两大组。

一般资料见表1。

表1 一般资料
联合组文拉法新米氮平舍曲林单用组文拉法新米氮平舍曲林男24 25 25 26 24 25
女26 25 26 25 25 25
平均年齡47.09±12.76 45.69±13.75 44.38±13.95 47.95±10.39 46.93±12.90 43.98±11.07 疗程(月)11.84±9.49 10.65±8.89 9.89±7.83 12.67±10.43 10.67±9.43 12.03±10.34 基线HAMD 30.01±8.05 31.80±7.04 29.60±8.91 30.51±8.40 39.81±9.10 31.02±7.80
2、方法
⑴、联合组病人151名分为三小组,分别给予文拉法新缓释剂(怡诺思),可变剂量75-225mg/d,8周未平均剂量(144.68±38.80)mg/d;舍曲林(左洛复)可变剂量25-200mg/d,8周未平均剂量(83.64±25.09)mg/d ;米氮平组(瑞美隆)可变剂量7.5-45mg/d。

8周未平均剂量(28.94±8.92)mg/d。

所有患者在治疗期前2周内联用心理治疗每周3次,后6周每周2次.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提供心理支持,挖掘和完善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认知心理治疗(用理性情绪疗法纠正患者错误的认知和不合理的信念)[2]。

治疗期结束后进入
4个月的康复期,继续给予心理治疗每2周1次。

包括认知行为治疗,重点进行自信训练、社会技能训练、家庭治疗[2]。

单用组病人150名分为三小组,分别给予文拉法新缓释剂(怡诺思),可变剂量75-225mg/d,8周未平均剂量(143.07±39.01)mg/d;舍曲林(左洛复)可变剂量25-200mg/d,8周未平均剂量(84.05±25.07)mg/d ;米氮平组(瑞美隆)可变剂量7.5-45mg/d。

8周未平均剂量(29.04±9.01)mg/d。

治疗期为8周。

不合用其它抗抑郁药和精神病药。

失眠者可短期联用苯二氮卓类药。

康复期为4个月。

长期维持服用抗抑郁药。

⑵、疗效评定疗效指标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3]。

在治疗后第2、
4、8周进行疗效评定。

并在治疗期8周末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第17项对各组进行自知力评定,康复期4个月末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4]对各组进行社会功能评定,重点评定患者的自我照料、日常工作和社会交往状况。

⑶、治疗前、治疗后2、4、8周进行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检查。

⑷、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处理,计数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2检验。

二、结果
两大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4、8周HAMD评分结果见表2.联合组和单用组在治疗第2周未评分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联合组疗效比单用组疗效更佳。

并对两大组的自知力进行评定,分为自知力充分、不充分、无。

两组比较x2=8.53,P <0.001,差异有显著性,见表3。

说明心理治疗能显著地提高患者对自我、疾病评价和认知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康复期4个月末社会功能评定结果,见表4。

X2=11.51,P<0.001,两组比较有显著的差异性,说明心理治疗能显著地提高患者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存质量。

表2 两组治疗前后HAMD评分比较(X±S)
组别治疗前2周末4周末8周末单用组(150)
文(n=51)30.51±8.40 26.07±4.30 19.86±3.70 15.80±6.40 米(n=49)39.81±9.10 27.10±3.90 20.79±4.10 16.10±7.20 舍(n=50 31.02±7.80 25.80±3.72 18.93±6.41 15.91±6.92 联合组(151)
文(n=50)30.01±8.05 20.20±5.11 18.61±3.92 15.14±7.05 米(n=50)31.80±7.04 19.80±4.91 17.70±4.21 15.81±6.90 舍(n=51)29.60±8.91 18.74±4.61 18.01±4.02 15.87±7.01 t 1.01 1.02 1.03 2.58 2.49 2.37 0.91 0.92 0.89 0.81 0.82 0.80 P 0.23 0.24 0.21 0.02 0.02 0.02 0.35 0.36 0.34 0.40 0.41 0.39
表3 两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第17项(自知力)评定结果比较
组别自知力充分(0分)自知力不充分(1分)无自知力(2分)x2 p
单用组(n=150)90(60%)53(35%)7(5%)8.53 <0.001 联合组(n=151)113(75%)35(23%)3(2%)
表4 两组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定结果比较
别社会功能良好社会功能轻度受损社会功能严重受损x2 p (81-100分)(71-80分)(31-60分)
单用组(n=150)53(35.1%)60(40.2%)37(24.7%)11.51 <0.001 联合组(n=151)79(54.0%)57(36.1%)15(9.9%)
三、讨论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并不否定精神疾病的生物学属性,它不是社会文化模式的死灰复烧燃。

这个模式反对任何形式的结定论,认为生物学因素、心理冲突或行为学习、社会文化因素与精神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都具有一定的影响。

因此在理论上必须从多元、系统的、整体的角度认识精神疾病特别是抑郁症,在临床方面强调重视人的精神(心理)属性、社会属性,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社会功能康复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病人适应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提高和完善病人的社会功能。

抑郁症是一种发病原因复杂的精神疾病,生物、心理、社会等各因素在发病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事实证明,采用单一的生物学因素显然无法科学地解释抑郁症的病因。

心理学理论认为自我内部的冲突、“获的性无助”、对生活经历的消极体验、消极的自我评价也是抑郁症发病的重要因素。

临床观察发现,生活事件、环境应激与抑郁症的发生有密切的关系。

当下抑郁障碍治疗的现状是单一药物治疗为主,心理、社会方面的治疗和康复被长期忽视了。

在精神科门诊工作中,我们常常看到很大一部分患者抑郁症状或躯体症状减轻甚至消失了,医生没问几句开出药方,就把病人给打发走了,很少深入问问患者对自我、他人、周围环境的认知和评价如何,更谈不上对病人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

他们在心理、社会适应方面的功能仍然是残缺的。

这不能不说是抑郁障碍治疗领域的一大缺憾。

通过对该项目半年的实施,最后取得的成果令我们倍感欣慰。

因此,我们认为在对抑郁障碍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联合心理治疗(包括支持性心理治疗、认知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自信训练、社会交往技能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水平,正确、合理地评价自我,增强社会依从性。

对于预防复发或转相,降低自杀风险,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改善生存质量,更好地融入到正常社会群体当中,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沈渔村主篇,《精神病学第》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P96。

2、全国卫生专家委员会主篇,《心理治疗学》第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P273-307。

3、张明园主篇,《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第二版,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4:P121。

4、沈渔村主篇,《精神病学》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P27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