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脑小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全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脑小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全文)
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其临床症状隐匿且病程进展缓慢,常常被称为“小卒中(little strokes)”,但CSVD是累及全脑小血管的灾难性损害,犹如风暴过后满目狼藉,其后续的损害一直进行。

另外,认知功能下降是CSVD最常见及最重要的临床表现,约半数血管性认知障碍系CSVD所致。

因此,CSVD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重视。

在脑小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年会上,来自南京大学鼓楼医院的徐运教授带来了主题为《脑小血管病诊断和治疗》的精彩讲座,内容主要涵盖CSVD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影像学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早期诊断以及治疗,面面俱到,一起来看看吧。

一、脑小血管病简介
CSVD是指累及脑小动脉、分支小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临床表现为情绪异常、步态异常、排尿异常、血管性认知障碍等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家族史等。

▌CSVD的临床特征
60%患者隐匿起病,80%患者发病呈进展病程;
随年龄增加而增多,70岁以上人群MRI发现10%~30%存在CSVD;CSVD发病率是临床卒中的5~6倍;
CSVD造成的皮质下型血管性认碍是最常见的血管性痴呆(VCI);CSVD是血管性抑郁发生的重要原因;
VCI人群中90%存在CSVD;
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中有30%存在CSVD。

▌CSVD病理分类(欧洲)
I型:小动脉硬化,表现为纤维素样坏死、脂质透明变性、小动脉粥样硬化、微动脉瘤、小动脉节段性结构紊乱或解体(80%是I型,与高血压和年龄相关);
II型:散发性或遗传性脑淀粉样血管病(CAA);
III型:遗传性小血管病,如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合并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ADASIL)、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脑动脉病及动脉硬化伴皮质下梗死及白质脑病(CARASIL)、线粒体肌病脑病伴乳酸中毒及中风样发作(MELAS)、法布里病(Fabry病)、遗传性脑视网膜小血管病;
IV型:炎症或免疫介导小血管病,如Wegener肉芽肿、风湿病、血管炎;
V型:静脉胶原病,引起小静脉增厚、闭塞;
VI型:其他小血管病,如放射后小血管病。

▌CSVD的病理改变形式
徐运教授指出CSVD的病理改变形式主要有:1.小动脉粥样硬化;2.脂质透明样变性;3.纤维素样坏死;4.淀粉样变性;5.血管周围间隙扩大;6.微小动脉瘤;7.血脑屏障(BBB)破坏;8.血管炎。

因此在选择治疗方法的时候,可以靶向这些病理进行临床治疗。

从病理的角度整理来看,CSVD先引起脑血管损伤,血管内挤压、血管平滑肌损伤,然后引起脑皮质损伤;当平滑肌损伤引起局部缺血时,就会引起腔隙性梗死;如果是弥漫性的,就会引起脑白质损伤;如果形成动脉瘤且小出血,就是微出血;大血管破裂则是大出血。

二、CSVD的诊断
目前,CSVD的诊断主要依赖于影像学,其影像学表现主要有腔隙梗死(lacunar infarction,LI)、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s)、血管周围间隙(perivascular space,PVS)、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和脑萎缩等。

临床中,在诊断CSVD时,对于不同的临床表现应该做出不同的序列选择,徐运教授举了一些例子,比如:
急性腔隙性梗死——DWI易识别,FLAIR可选,但是DWI特异性更高;白质损伤——DWI与T2,也可以用FLAIR和T2;
纯粹的腔隙性梗死——FLAIR可以看到低信号,周围见有胶质增生;
扩大的血管间隙——FLAIR与T2;
微出血——首选SWI,也可以用T2*GRE成像。

▌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
T2可见高信号,FLAIR可见低信号,周围见有胶质增生。

▌陈旧性脑梗死
DWI低信号,FLAIR低信号,T2高信号,其中FLAIR是最明显的。

▌急性腔梗、扩大的脑血管周围间隙的鉴别
临床中,在无参照物时,扩大的周围间隙常被误诊为小的腔隙性梗死。

因此,更建议使用FLAIR相进行诊断。

红色箭头为急性腔梗,T1增强不强化,FLAIR高信号;蓝色箭头为血管周围间隙,T1增强不强化,FLAIR低信号,接近脑脊液信号。

▌陈旧性脑出血
对于陈旧性脑出血,DWI和T1W1有时候是很难鉴别。

FLAIR相更易鉴别,出血可见软化灶,缺血应该可见胶质增生。

T2W1可见高信号伴周围低信号环(含铁血黄素沉积)。

▌CSVD白质高信号特征
三、CSVD的鉴别诊断
▌与多发性硬化相鉴别
典型的多发性硬化比较容易鉴别诊断,脑和脊髓均可有病灶,多病灶,非对称性,通常有相对固定的分布模式及形态;
病灶与侧脑室垂直分布;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煎蛋状、云雾状),FLAIR高信号,急性期DWI呈高信号,增强后呈C形或开环状强化。

徐运教授将他们医院的一个急性期患者的影像进行了举例,如下影像中急性期患者的DWI可见高信号,呈云雾状,而增强后呈C形或开环状强化,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

▌与遗传性疾病相鉴别
临床上,遗传性疾病一般见于儿童、青壮年,多数脑白质弥漫性、对称性白质高信号,如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及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且和位置有关,额叶优势可能为亚历山大病,室周优势可能为异染性脑白质营养不良,顶枕优势可能为克拉伯病等等,这点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鉴别诊断,根据病史、基因检测进行确诊,下面列举一些遗传性疾病及其鉴别特征。

四、CSVD的早期诊断
▌脑白质损伤定量方法
白质损伤的动态监测有助于预测腔隙性梗死、脑出血、认知功能障碍等疾病的发生,Fazekas视觉评定量是最简单的定量方法,分级如下:
脑室周围:0=无;Ⅰ=帽状或者铅笔样薄层病变;Ⅱ=光滑晕圈;Ⅲ=不规则脑室周WMH,侵入深部脑白质。

深部(皮层下):0=无;Ⅰ=点状病变;Ⅱ=病变开始融合;Ⅲ=病变大面积融合。

徐运教授提到Ⅱ级及以上腔隙性梗死比较多见,同时提及可以用白质自动定位、提取和定量,更加精准。

▌脑白质高信号(WMH)转归——徐运教授团队研究
WMH严重程度与腔隙性梗死、脑出血、帕金森病的抑郁症状的发生均密切相关;
WMH发生后2年内发生腔隙性梗死的风险最高;
WMH的体积与认知功能的缺损相关。

同时,对于CSVD的早期诊断,徐运教授提及可以制作一些量表对影响标志物(周围血管间隙、微出血等)进行评估。

▌脑小血管病MRI总分
总CSVD评分项目包括:
腔隙灶数量≥1个;
微出血(CMBs)数量≥1个;
EPVS(EPVS-BS);
WMH脑室周围:Fazekas评分≥3分或深部。

上述项目各计1分,各项相加为总CSVD评分,得分在两分以上可能就有执行功能和语言功能障碍。

徐运教授团队研究发现只要评分在2分以上,就会有执行功能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

同时,国际上也对此颇有研究,表明该表可以预测脑出血严重程度、步态障碍及认知功能减退。

▌其他有助于早期诊断的方法
对于CSVD早期预测的临床研究,在宏观结构上,T1W1可以用于判断萎缩程度;微结构上,DTI、SWI可以看纤维改变、微出血等;功能、灌注
等可以用BOLD。

接下来徐运教授举例用BOLD来看看高血压白质损伤患者。

在默认网路(DMN)核心区域和子系统中均可见显著的功能连接(FC)上升,提示功能障碍(认知功能与DMN背侧子系统中FC呈现负相关)。

五、CSVD的治疗
目前的CSVD的治疗是非常欠缺的,依然是瓶颈,没有能够治疗CSVD的特效药物。

主要通过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来阻止进展和复发。

希望研发更多的CSVD药物,尤其是已经在临床应用的一些老药或可进一步开发。

阿司匹林可以用于腔隙性梗死类型的CSVD,对于其他类型的CSVD不主张使用,尤其是遗传、变性等类别的。

他汀类药物的争议非常多,可能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特别是CAA,希望大家在没有一级预防、二级预防指征时不要用他汀类药物,这一点非常重要。

[有依据表明,CSVD“无症状性”微出血可以转变为颅内大量出血。

SPARCL研究提示,CSVD应用大剂量他汀治疗对一级终点(致命或非致命卒中)事件有利,出血风险无显著增加。

目前认为强化他汀治疗的确能增加颅内出血的风险。

]
对于白质损伤的治疗,徐运教授提及以下3点:
1.积极降压治疗延缓或阻止脑白质高信号的进展;
2.选择降压药物时,建议首选长效钙拮抗剂(CCB)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阻断剂;
3.处理已知的血管危险因素(高血压、肥胖、糖尿病和高胆固醇血症)。

关于CSVD治疗策略的研究,虽然还没有治疗的药物,但现在的前期研究已经发现其白质损伤以及微出血、腔隙性梗死等均与血管内皮以及血管平滑肌功能损伤有关。

所以,徐运教授认为我们应该筛选临床药物来靶向脑的微小血管内皮、血脑屏障,神经炎症进行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