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书·刘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书·刘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刘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隋书·刘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刘方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刘方,京兆长安人也。

性刚决,有胆气。

仕周承御上士,寻以战功拜上仪同。

高祖为丞相,方从韦孝宽破尉迥于相州,以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邑八百户。

高祖受禅,进爵为公。

仁寿中,会交州俚人李佛子作乱,据越王故城,左仆射杨素言方有将帅之略,荐之,上于是诏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统二十七营而进。

方法令严肃,军容齐整,有犯禁者,造次斩之。

然仁而爱士,有疾病者,亲自抚养。

长史敬德亮从军至尹州,疾甚,不能进,留之州馆。

分别之际,方哀其危笃,流涕呜咽,感动行路。

其有威惠如此,论者称为良将。

至都隆岭,遇贼二千余人来犯官军,方遣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击破之。

进兵临佛子,先令人谕以祸福,佛子惧而降,送于京师。

其有桀黠者,恐于后为乱,皆斩之。

寻授欢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略林邑。

方遣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以步骑出越常,方亲率大军舟师趣比景。

高祖崩,炀帝即位,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

林邑王梵志遣兵守险,方击走之。

三月,师次阇黎江,贼据南岸立栅,方盛陈旗帜,击金鼓,贼惧而溃。

既渡江行三十里贼乘巨象四面而至方以弩射象象中创却蹂其阵贼军溃不可收俘馘万计。

于是济区粟,度六里,进至大缘江,贼据险为柵,又击破之。

四月,师至林邑国都。

林邑王梵志弃城奔海,方刻石纪功而还。

道远无辍,士卒脚肿,死者十四五。

方在道遇患而卒,帝甚伤惜之,乃下诏,赠上柱国、卢国公。

(选自《隋书·刘方传》有删改)
译文:
刘方,京兆长安人。

刘方性刚毅果断,有胆识气魄。

北周时任承
御上士,不久因战功拜上仪同。

高祖杨坚任丞相时,刘方随韦孝宽在相州平定了尉迟迥的叛乱。

因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邑八百户。

北周大定元年(581年)二月,高祖杨坚受禅登基,是为隋文帝,刘方进爵为公。

仁寿二年(602年),交趾(郡治宋平,今越南河内)俚人(古族名,主要分布在广东西南沿海及广西东南等隋朝地)首领李佛子叛乱,占据越王故城。

左仆射杨素知道刘方有将帅之才,在杨素的推荐下,隋文帝诏命刘方为交州道行军总管,率二十七营隋军前去平叛。

刘方军令严明整肃,军容齐整,有违犯军令的人必被斩首;同时又对士卒仁慈爱护,士兵患病他亲自抚慰关照。

时长史敬德亮随军行至尹州,病重不前行,留在州馆。

分别之时候,刘方见其病情危重而哀伤,呜咽哭泣流泪,过路之人都为之感动。

刘方有这样的官威和仁惠,议论的人都称赞他是良将。

隋军进至都隆岭,遇贼兵2000余人前来进犯,刘方派营主宋纂、何贵、严愿等击破贼兵。

隋军继续前进,逼近李佛子大营时,刘方先派人向李佛子陈述利害,李佛子因恐惧而投降,被执送长安。

其中一些桀黠之徒,刘方恐其将来叛乱,全都斩杀了。

不久,隋炀帝委任刘方为欢州道行军总管,以尚书右丞李纲为司马,经营林邑。

刘方派钦州刺史宁长真、欢州刺史李晕、上开府秦雄等率步、骑兵万余出越常(今越南宜春至海万霎间),自己亲率主力乘舟船开赴比景(今越南南部)。

高祖驾崩,炀帝即位,大业元年正月,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

林邑国国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刘方军击跑。

三月,刘方军队驻扎阇黎江,林邑军(贼兵)在南岸建立栅栏据守,刘方大张旗帜,击鼓而进,林邑军(贼兵)恐惧而溃逃。

刘方指挥部队南渡阇黎江后,行军三十里,林邑军乘巨象由四面合围。

刘方派兵用弩射大象,象中箭创伤,象返走于阵中逃窜,林邑军溃乱不可收拾,被俘万人。

于是刘方率军渡过区粟、六里,进至大缘江,林邑军据险为栅,又被刘方击破。

四月,大军来到林邑国都。

林邑国王梵志放弃国都逃入海岛,刘方刻石纪功然后班师还朝。

由于长途跋涉,连日行军,士兵肿足,死了十之四五的士兵,刘方也染疾,在途中病逝。

隋炀帝闻讯后非常悲伤,下诏书,追赠刘方为上柱国、卢国公。

《隋书·刘方传》
2、《隋书·裴矩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裴矩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也。

矩襁褓而孤,及长好学,颇爱文藻,有智数。

世父让之谓矩曰:“观汝神识,足成才士,欲求宦达,当资干世之务。

”矩始留情世事。

及高祖受禅,迁给事郎,奏舍人事。

明年,奏诏巡抚岭南,未行而高智慧、汪文进等相聚作乱,吴越道闭,上难遣矩行。

矩请速进,上许之。

行至南康,得兵数千人。

时俚帅王仲宣逼广州遣其所部将周师举围东衡州矩进击破之贼惧释东衡州据原长岭又击破之,遂斩师举,进军自南海援广州。

仲宣惧而溃散。

矩所绥集者二十余州。

及还报,上大悦,顾谓高颎、杨素曰:“有臣若此,朕亦何忧!”以功拜开府,赐爵闻喜县公,赉物二千段。

从炀帝巡于塞北,幸启民可汗帐。

时高丽遣使先通于突厥,启民不敢隐,引之见帝。

矩因奏状曰:“高丽之地,本孤竹国也。

周代以之封于箕子,汉世分为三郡,晋氏亦统辽东。

今乃不臣,别为外域,故先帝疾焉,欲征之久矣。

当陛下之时,安得不事,使此冠带之境,仍为蛮貊之乡乎?”帝曰:“如何?”矩曰:“请面诏其使,放还本国,遣语其王,令速朝观。

不然者,当率突厥,即日诛之。

”帝纳焉。

王师临辽,以本官领武贲郎将。

明年,复从至辽东。

以前后渡辽之役,进位右光禄大夫。

于时皇纲不振,人皆变节,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等用事,文武多以贿闻。

唯矩守常,无赃秽之响,以是为世所称。

宇文化及之乱,矩晨起将朝,至坊门,遇逆党数人,控矩马诣孟景所。

贼皆曰:“不关裴黄门。

”既而化及从百余骑至,矩迎拜,化及慰谕之,令矩参定仪注。

及宇文氏败,为窦建德所获,以矩隋代旧臣,遇之甚厚。

建德起自群盗,未有节文,矩为制定朝仪。

旬月之间,宪章颇备,拟于王者。

建德大悦,每谘访焉。

建德败于武牢。

群帅未知所属,曹旦长史李公淹、大唐使人魏徵等说旦及齐善行令归顺。

旦等从之,乃令矩与徵、公淹领旦及八玺,举山东之地归于大唐。

(选自《隋书·裴矩传》,有删改)
译文:
裴矩,字弘大,是河东闻喜人。

裴矩在婴儿时就失去父母,成为孤儿,到长大成人后,勤奋好学,很爱好文章,有聪明才智。

伯父裴让之对他说:“看你超凡的才识,足以成为人才,但是想要求得为官显达,还应学习一些处理世事的学问。

”裴矩开始留心世事。

等到高祖受禅得到皇位,裴矩迁升为给事郎,掌管舍人要事。

第二年,奉诏巡抚岭南,还未起程,就遇上高智慧、汪文进等聚众作乱,吴越一带道路被堵塞,皇上难以派遣裴矩前去。

裴矩请求迅速出发,皇上同意。

走到南康时,得到几千兵卒。

当时,俚人的元帅王仲宣逼近广州,并派遣部将周师举围攻东衡州。

裴矩进兵击败乱军,贼军害怕,就放弃了东衡州,占据了原长岭。

裴矩又进兵攻破原长岭,于是斩杀周师举,接着他又从南海发兵援助广州。

王仲宣因害怕就溃逃了。

裴矩安抚的地区有二十多个州。

等到回报皇上,皇上非常高兴,看着高颎、杨素,对他们说:“有像这样的臣子,我还有什么忧虑的呢!”裴矩因功被授为开府仪同三司,赐封为闻喜县公,得赏布帛二千段。

裴矩跟随炀帝到塞北巡视,炀帝驾临启民可汗的大帐。

当时,高丽已派使者与突厥相通,启民可汗不敢隐瞒,便带领高丽使者前来拜见炀帝。

裴矩于是上奏皇上说:“高丽这地方,本来是孤竹国,周代把它封给箕子,汉代又把它分为三个郡,晋代也统辖辽东。

现在竟然不向陛下称臣,另成为外域他国,所以先帝对它很憎恨,想要讨伐它也很久了。

陛下在这个时候,怎么能不成就大业,让这文明教化之地仍为蛮夷落后之乡呢?炀帝问道:“怎么办呢?”裴矩回答说:“请允许我当面告知高丽使者,放他们回到自己的国家,派他们告诉他们的国王,命令国王迅速前来朝拜进见。

如果不这样的话,就应率领突厥,马上除掉他们。

”炀帝听取了这个建议。

军队到了辽东,裴矩以本官身份兼任武贲郎将。

第二年,他又随军队来到辽东。

裴矩因为前后到辽东参战,被迁升为右光禄大夫。

当时,朝廷纲纪不振,人们都改变了节操,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内史侍郎虞世基等当权执政,文武百官也多因行贿受赂而闻名,只有裴矩还保持原来的节操,没有贪赃枉
法的名声,因此被人们称颂。

在宇文化及叛乱之时,裴矩早晨起来前去上朝,走到坊门,遇到几个叛逆党徒,他们挟持裴矩的马到孟景的住处去。

叛军们都说:“这与裴黄门无关。

”不久,宇文化及带领一百多人马来到,裴矩迎接拜见,化及安抚宽慰他,让他参与商定礼仪制度。

等到宇文化及失败,裴矩被窦建德俘获,因为裴矩是隋朝老臣,窦建德优厚地对待他。

由于窦建德出身于群盗,没有礼节,裴矩给他制定朝纲制度。

一个月之内,典章法度就已经很齐备,就像君王一样。

窦建德非常高兴,经常向裴矩询问要事。

窦建德在武牢兵败,将帅不知归从谁,曹旦的长史李公淹、大唐使者魏徵等人劝说曹旦和齐善行归顺大唐。

曹旦等人听从了他们的劝告,于是让裴矩把八枚传国玉玺,交给魏征和李公淹,将崤山以东的土地全部归于大唐。

《隋书·裴矩传》
3、《隋书·贺娄子干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贺娄子干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贺娄子干,字万寿,本代人也。

周武帝时,释褐司水上士。

大象初,进爵为伯。

及尉迟迥作乱,子干与宇文司录从韦孝宽讨之。

遇贼围怀州,子干与宇文述筹击破之。

高祖大悦,手书曰:“公受命诛讨,应机荡涤,闻以嗟赞,不易可言。

”其后每战先登,及破邺城,与崔弘度逐迥至楼上。

进位上开府,封武川县公,邑三千户。

开皇元年,进爵巨鹿郡公。

其年:吐谷浑寇凉州,子干以行军总管从上柱国元谐击之,功最优,诏褒美。

高祖虑边塞未安,即令子干镇凉到。

明年突厥寇兰州子干率众拒之至可洛峐山与贼相遇贼众甚盛子于阻川为营贼军不得水数日人马甚隐敝纵击大破之其年,突厥复犯塞,以行军总管从窦荣定击之。

子干别路破贼,斩首千馀级,高祖嘉之,遣通事舍人曾威赍优诏劳勉之。

子干请入朝,诏令驰驿奉见。

高祖以陇西频被寇掠,甚患之。

彼俗不设村坞,敕子干勒民为堡,营田积谷,以备不虞。

子干上书曰:“陇右之民以畜牧为事,若更屯聚,弥不获安。

只可严谨斥候,岂容集人聚畜?请要路之所,加其防守。

但使镇戍连接,烽候相望,
民虽散居,必谓无虑。

”高祖从之。

俄而虏寇岷、洮二州,子干勒兵赴之,贼闻而遁去。

高祖以子干晓习边事,授榆关总管十镇诸军事。

岁馀,拜云州刺史,甚为虏所惮。

后数年,突厥雍虞闾遣使请降,并献羊马。

诏以子干为行军总管,出西北道应接之。

还拜云州总管,以突厥所献马百匹、羊千口以赐之。

母忧去职。

朝廷以榆关重镇,非子干不可,寻起复视事。

十四年,以病卒官,时年六十。

高祖伤惜者久之,賻缣千匹,米麦千斛,赠怀、魏等四州刺史,谥曰怀。

(节选自《隋书•贺娄子干传》,有删改)
译文:
贺娄子干,字万寿,本是代地人。

周武帝时,他开始做官时被任命为司水上士。

大象初年,晋爵为伯爵。

到尉迟迥造反作乱时,贺娄子干与宇文司录随从韦孝宽讨伐叛军。

遇上贼人包围了怀州,贺娄子干与宇文述等人打败子叛军。

高祖很高兴,亲自写信说:“你接受命令讨伐反贼,顺应时机消灭贼寇,我听到消息十分欣喜,但不知道如何称赞。

”贺娄子干此后每次作战,必先登城,等到攻打邺城时,与崔弘度追赶尉迟迥到楼上。

贺娄子干升任为上开府,封为武川县公,食邑三千户。

开皇元年,贺娄子干晋爵为巨鹿郡公。

这年,吐谷浑进犯凉州,贺娄子干以行军总管身份随上柱国元谐攻打吐谷浑,功劳最大,皇上下诏书褒奖。

高祖担心边塞不安,就令贺娄子干镇守凉州。

次年,突厥进犯兰州,贺娄子干率部抵抗,至了可洛垓山,与突厥军相遇。

贼人很多,贺娄子干阻断河流安营扎寨,突厥军几天喝不到水,人马很疲惫,贺娄子干发兵进击,大破突厥军。

这年,突厥人又进犯边塞,贺娄子干以行军总管身份,随窦荣定反击他们。

贺娄子干从另一条路打败突厥军,斩首一千多级。

高祖嘉奖他,派通事舍人曹威送去诏书,慰劳、勉励他。

贺娄子干请求入朝,有诏让他沿驿道来见。

高祖因陇西频频被侵犯抢掠,很担忧。

那里的风俗不设村子,高祖命令贺娄子干率领百姓筑城堡,经营农事,积累粮食,以防备意外的事情发生。

贺娄子干上书说:“陇右百姓以放牧为生,如再聚居,他们会更加不安。

只能严密侦探,岂容他们聚集人马?请让我在重要路口,加强防备。

只要镇守之所相连接,烽火能够相望,百姓虽然散居,也没什么可担心
的。

”高祖听从了他的建议。

不久,胡人侵犯岷州、洮州,贺娄子干统兵赶去,贼人闻讯逃走。

高祖因贺娄子干通晓边疆的事情,授他榆关总管十镇诸军事,过了一年多,授他云州刺史,很为胡人所惧怕。

几年后,突厥的雍虞闾派人来请求投降,并献羊马。

有诏以子干为行军总管,出西北道接应他。

回来后,授贺娄子干为云州总管,把突厥人所贡献的马百匹、羊千只赐给他。

因母丧离职。

朝廷因榆关是重镇,非子干镇守不可,不久他就应召赴任官职。

开皇十四年(594),贺娄子干因病在任上去世,时年六十岁。

高祖伤心叹惜很久,赐他家人缣千匹,米麦千斛,追赠他为怀州、魏州等四州刺史。

谥号为“怀”。

《隋书·贺娄子干传》
4、《隋书·萧琮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萧琮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萧琮字温文,性宽仁,有大度,倜傥不羁,博学有文义。

兼善弓马,遣人伏地著帖,琮驰马射之,十发十中,持帖者亦不惧。

初封东阳王,寻立为梁太子。

及嗣位,上赐玺书曰:“彼之疆守,咫尺陈人,水潦之时,特宜警备。

陈氏比日虽复朝聘相寻,疆埸之间犹未清肃,唯当恃我必不可干,勿得轻人而不设备。

朕与梁国,积世相知,重以亲姻,情义弥厚。

江陵之地,朝寄非轻,为国为民,深宜抑割,恒加饘粥,以礼自存。

”又赐梁之大臣玺书,诚勉之。

时琮年号广运,有识者曰:“运之为字,军走也,吾君将奔走乎?”
其年,琮遣大将军戚昕以舟师袭陈公安,不克而还。

征琮叔父岑入朝,拜为大将军,封怀义公,因留不遣。

复置江陵总管以监之。

琮所署大将军许世武密以城召陈将宜黄侯陈纪,谋泄,琮诛之。

后二岁,上征琮入朝,率其臣下二百余人朝于京师,江陵父老莫不陨涕曰:“吾君其不反矣!”上以琮来朝,遣武乡公崔弘度将兵戍之。

军至鄀州琮叔父岩及弟瓛等惧弘度掩袭之遂引陈人至城下虏居民而叛于是废梁国。

上遣左仆射高颎安集之,曲赦江陵死罪,梁二主各给守墓十户。

拜琮为柱国,赐爵莒国公。

炀帝嗣位,以皇后之故,甚见亲重。

拜内史令,改封梁公。

琮之宗族,缌麻以上,并随才擢用,于是诸萧昆弟布列朝廷。

琮性淡雅,不以职务自婴,退朝纵酒而已。

内史令杨约与琮同列,帝令约宣旨诫励,约复以私情喻之。

琮答曰:“琮若复事事,则何异于公哉!”约笑而退。

约兄素,时为尚书令,见琮嫁从父妹于钳耳氏,因谓琮曰:“公,帝王之族,望高戚美,何乃适妹钳耳氏乎?”琮曰:“前已嫁妹于侯莫陈氏,此复何疑!”素曰:“钳耳,羌也,侯莫陈,虏也,何得相比!”素意以虏优羌劣。

琮曰:“以羌异虏,未之前闻。

”素惭而止。

琮虽羁旅,见北间豪贵,无所降下。

尝与贺若弼深相友善,弼既被诛,复有童谣曰:“萧萧亦复起。

”帝由是忌之,遂废于家,未几而卒。

赠左光禄大夫。

(选自《隋书·萧琮传》)
译文:
萧琮字温文,生性宽容仁厚,风流倜傥,放荡不羁,学识渊博,擅长写文章。

又善骑马又会射箭,令人伏在地上举起帖子,萧琮飞马而射,能十发十中,举帖的人也不害怕。

萧琮起初被封为东阳王,不久立为梁国太子。

到继承梁帝位时,隋文帝给萧琮玺书说:“你承担着栋梁之任,事关重大,虽然忧劳,也必须自我努力。

应内外和睦,亲近任用德才兼备之人,这就是我对你寄予的希望。

你的疆域,与陈国离得很近,水涨之时,应该特别警备。

陈人虽然连日反复派使节来我朝问候,但边境上还没有清平安宁,只是因为我朝的缘故陈人还不敢冒犯你们,但你们也不要小看他们而不设防备。

我和你们梁国,几代相好,加上姻亲,情义更加深厚。

为国为民,对自己要多限制,对百姓多施恩惠,用礼来治国安邦。

”当时萧琮的年号是“广运”,有见识的人说:“运字从军从走,我们的国君将逃走吗?”
这年,萧琮派遣戚昕率领水军偷袭陈国的公安县,没有攻下而归。

隋文帝征召萧琮叔父萧岑入朝,封怀义公,于是留在京都不放回。

又设置江陵总管以便监视。

又过了二年,隋文帝召萧琮上朝,萧琮率大臣二百多人到京师朝见,江陵父老百姓没有不流泪的,他们说:“我
们的国君将不会回来了!”文帝因萧琮等来朝拜,派武乡公崔弘度带兵戍守江陵,军队到鄀州,萧琮叔父萧岩和萧琮弟弟萧谳等害怕崔弘度袭击,于是引导陈国兵马到城下,掳走居民而反叛。

隋文帝于是废掉了梁国。

拜萧琮为上柱国,封为莒国公。

隋炀帝即位,因为萧皇后的缘故,萧琮很受炀帝亲近器重。

拜为内史令,后改封为梁公。

萧琮性情淡泊高雅,不被职务缠绕自己,退朝后只是放纵饮酒罢了。

内史令杨约与萧琮同居朝班,隋炀帝让杨约向萧琮转达自己告诫勉励的意思,杨约又以私人感情开导萧琮。

萧琮说:“我如果像以前那样管事,和你还有什么区别呢?”杨约笑着退出。

杨约的兄长杨素,当时是尚书令,见萧琮把堂妹嫁给钳耳氏,于是对萧琮说:“你是帝王之族,为什么嫁堂妹给钳耳氏?”萧琮回答说:“先前已经把妹子嫁给侯莫陈氏,这回儿还有什么疑问!”杨素说:“钳耳是羌族人,侯莫陈氏是胡虏,怎么能相比!”杨素心意里认为胡虏优而羌人劣。

萧琮说:“认为羌人与胡虏有什么不同,先前没有听说过这话。

”杨素惭愧得无话可说。

萧琮曾和贺若弼交情很深,贺若弼因事被杀后,民间有童谣说:“萧梁家又要兴盛了。

”隋炀帝由此忌恨他,于是废掉萧琮而为庶民,不久萧琮去世。

《隋书·萧琮传》
5、《隋书·长孙晟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长孙晟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长孙晟字季晟,性通敏,略涉__,善弹工射。

初未知名,人弗之识也,唯高祖一见,深嗟异焉,乃携其手而谓人曰:“长孙郎武艺逸群,适与其言,又多奇略。

后之名将,非此子邪?”
宣帝时,突厥摄图请婚于周,以赵王招女妻之。

然周与摄图各相夸竞,妙选骁勇以充使者,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庆送千金公主至其牙。

前后使人数十辈,摄图多不礼,见晟而独爱焉,每共游猎,留之竞岁。

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两箭与晟曰:“请射取之。

”晟乃弯弓驰往,遇雕相攫,遂一发而双贯焉。

摄图喜,命诸子弟贵人皆相亲友,冀昵近之,以学弹射。

其弟处罗侯号突利设,尤得众心。

而为
摄图所忌,密托心腹,阴与晟盟。

晟与之游猎,因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皆尽知之。

时高祖作相,晟以状白高祖。

高祖大喜,迁奉车都尉。

大业三年炀帝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突厥中指于涿郡仍恐染干惊惧,先遣晟往喻旨,称述帝意。

染干听之,因召所部诸国,奚、室韦等种落数十酋长成萃。

晟以牙中草秽,欲令染干亲自除之,示诸部落,以明威重,乃指帐前草曰:“此根大香。

”染干遽嗅之曰:“殊不香也。

”晟曰:“天子行幸所在,诸侯躬亲洒扫,耘除御路,以表至敬之。

今牙中芜秽,谓是留香草耳。

”染干乃悟曰:“奴罪过。

奴之骨肉,皆天子赐也,得效筋力,岂敢有辞?特以边人不知法耳,赖将军恩泽而教导之。

将军之惠,奴之幸也。

”遂拔所佩刀,亲自芟草,其贵人及诸部争放效之。

乃发榆林北境,至于其牙,又东达于蓟,长三千里,广百步,举国就役而开御道。

帝闻晟策,乃益嘉焉。

五年,卒。

帝深悼惜之,赂赠甚厚。

后突厥围雁门,帝叹曰:“向使长孙晟在,不令匈奴至此!”晟好奇计,务功名。

性至孝,居忧毁瘠,为朝士所称。

贞观中,追赠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曰献。

(节选自《隋书•长孙晟传》)
译文:
长孙晟,字季晟,生性通达聪明,稍稍读了些书史,善于骑射,起初没什么名声,人们还不认识他。

只有隋高祖一见他,就嗟叹不已,于是携起他的手而对人们说:“长孙郎武艺超群,刚与他交谈,他又有很多奇策。

以后的名将,难道不是他吗?”
北周宣帝时,突厥的摄图请求与北周通婚和亲,朝廷以赵王宇文招之女嫁给他为妻。

但北周与摄图各相夸耀实力,都选拔骁勇之士以作使者,北周因派长孙晟为汝南公宇文神的副使,送千金公主到摄图的牙旗之下。

前后使者数十人,摄图多不礼遇,独对长孙晟特别喜爱,每每与他一起游猎,留他在突厥到年底。

曾有二雕飞着争肉吃,摄图给长孙晟两支箭,说:“请射取它们。

”长孙晟于是弯弓奔去,遇雕相夺,于是一发而射穿两雕。

摄图欢喜,让各位子弟贵人都与他亲近,以学习弹射。

摄图的弟弟处罗侯名叫突利设,尤得众心,但被摄图忌
恨,因此密派心腹,偷偷与长孙晟结盟。

长孙晟和他一起游猎,因便考察山川形势、部众强弱,全都知道了。

当时隋高祖为北周丞相,长孙晟把情况告诉高祖。

高祖大喜,升他当奉车都尉。

大业三年,炀帝巡幸榆林,欲出塞外,陈兵耀武,经过突厥,到达涿郡。

担心染干惊恐,先派长孙晟往染干处说明此行用意,表达炀帝的意思。

染干听了,召来所辖各国,奚、靅、室韦等部落几十个酋长都来集合。

长孙晟因考虑到牙中草多而脏,想让染干亲自除草,给各部落看,以显示炀帝的威望,于是指着军帐前的草说:“这草根很香。

”染干马上去闻,说:“一点都不香。

”长孙晟说:“天子巡幸这里,诸侯应该亲自洒水扫地,清除御路,以表示至敬之心。

如今这牙中芜秽,所以我说是留的香草罢了。

”染干于是领悟说:“这是我这个奴才的罪过!我的骨肉,都是天子赐的,得以出点力气,岂敢推辞?只因边鄙之人不知法度罢了。

幸有将军施恩,教导我,将军的恩惠,是奴才我的大幸啊!”于是拔出所佩带的刀,亲自砍除杂草,那些贵人和各部落的酋长,争着仿效。

于是调发榆林北部的百姓,一直到其牙地,又东到蓟地,长三千里,宽百步,全国百姓都来割草开御道。

炀帝听了长孙晟的计策,于是更加赞赏他。

大业五年(609),长孙晟去世,时年五十八岁。

炀帝十分痛惜,赠予很多东西。

后来突厥人围困雁门,炀帝感叹说:“假使长孙晟在,不会让匈奴人猖狂到如此地步!”长孙晟爱出奇计,务求功名。

生性孝顺,居丧时身体毁坏,为朝廷人士称赞。

唐贞观中(627~649),追赠他为司空、上柱国、齐国公,谥号叫“献”。

《隋书·长孙晟传》
6、《隋书·刘方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隋书·刘方传》原文及翻译隋书
原文:
刘方,京兆长安人也。

性刚决,有胆气。

仕周承御上士,寻以战功拜上仪同。

高祖为丞相,方从韦孝宽破尉迥于相州,以功加开府,赐爵河阴县侯,邑八百户。

高祖受禅,进爵为公。

仁寿中,会交州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