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蛇的分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宁省蛇的分布
辽宁省共有17种蛇,其中毒蛇7种,无毒蛇10种。

辽宁的蛇类有:大陆东亚腹链蛇,黄脊游蛇,赤练蛇,赤峰锦蛇,团花锦蛇,白条锦蛇,玉斑锦蛇,红点锦蛇,棕黑锦蛇,虎斑颈槽蛇,半环扁尾海蛇,青环海蛇,短尾蝮,岩栖蝮,蛇岛蝮,乌苏里蝮。

一、毒蛇7种
1、虎斑颈槽蛇:俗称野鸡脖子、竹竿青等。

体全长近1000mm,体重一般为200~400克。

体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体前段两侧有粗大的黑色与桔红色斑块相间排列,枕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黑色“八”形斑。

虎斑游蛇是一种分布较广的剧毒蛇后毒牙的达氏腺毒蛇,该蛇色彩鲜艳,受惊扰或被激怒时能昂首举颈,颈部膨扁;身体呈“S”形弯曲,形状与动作像眼镜蛇。

这蛇的脖子背后有一条突起的颈腺,毒液就保存在那里,不会喷毒。

虎斑颈槽蛇自己能分泌毒素,之所以没有致命的伤害,没有不良记录是因为这种蛇由于后沟牙十分短小,在口的后面,一般咬人不会很深,后沟牙也就咬不到人了。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虎斑是后沟牙微毒,不过敏的话一般没事。

平时一般不攻击人类,(前提是不去惹它)所以也少造成致命伤害。

2、半环扁尾海蛇:一般栖息于常栖于近海岸或海岛礁石丛或珊瑚礁中。

此蛇头小,脖子极短,身体粗扁,尾巴扁平如鱼鳍。

一般成群出没于海边,上岸下蛋繁殖。

因速度较慢,无法追捕鱼类,所以藏在珊瑚礁中,等待鱼游过冲出捕杀。

它毒性很高,麻痹受难者。

3、青环海蛇:爬行纲,海蛇科。

是生活在海洋里的爬行动物。

有毒。

长1.5-2米。

其躯干略呈圆筒形,体细长,后端及尾侧扁。

背部深灰色,腹部黄色或橄榄色。

全身具黑色环带55-80个。

生活在海洋中,善游泳,捕食鱼类。

卵胎生。

4、短尾蝮:蝰科亚洲蝮属的爬行动物,主要栖息于坟堆草丛及其附近。

全长雄性414+64 mm,雌性344+48 mm,背面浅褐色到红褐色,有两行深棕
色圆斑,左右交错或并列,圆斑中央色浅,外侧常开放呈马啼形,有的标本还有一条红棕色脊线;眼后有一呈色眉纹,其上缘镶以黄白色边;尾后段黄白色,但尾尖常为黑色。

吻棱明显;鼻间鳞外侧尖细笛向后弯;背鳞中段21行;腹鳞+尾下鳞167-196,平均180。

5、岩栖蝮:全长雄性518~748mm,雌性528~635mm。

背面黄褐色或砂黄色,有29~44个各占4~5枚鳞的暗褐或黑褐色宽横纹,有些地方可看出它们是由左右两圆斑并合形成;眼后黑褐色眉纹宽,上下缘都不镶白边。

鼻间鳞两外侧尖细;中段背鳞23行;腹鳞+尾下鳞192~212,平均198。

有颊窝,有管牙。

栖息于石山阳坡,亦见于林地边缘,溪流沿岸,常见于石缝中。

6、蛇岛蝮:蛇亚目蝰蛇科蝮亚科亚洲蝮属下的一个有毒蛇种,主要分布于中国辽东蛇岛,沈阳市及大连市等地区也有少量分布。

本蛇种是中国的特有种。

蛇岛蝮是中国著名的毒蛇之一,千山有分布。

多潜伏于灌丛下、枯草边、石板下或岩缝中,白天常爬上栾树、小叶朴、黄榆、叶底株、胡枝子等树干等候捕食。

全长可达800毫米。

体型粗壮,头略呈三角形,有颊窝,眼后斜向口角有一细窄的黑褐色眉纹,其下缘镶有一极细的灰白色线纹;躯尾背面灰褐色,有一列暗褐色的“X“形斑。

躯干中段背鳞23行,腹鳞150~164,尾下鳞32~47对,眶后鳞常为2枚,眶下鳞基本上位于眼下方。

7、乌苏里蝮:多见于平原、浅丘或低山的杂草、灌丛、林缘、田野或石堆中。

二、无毒蛇10种
1、东亚腹链蛇:
2、黄脊游蛇(中文俗名:白酱杆):黄脊游蛇属于游蛇科。

全长约1米左右。

背面褐绿色,背部中央有一条略为宽的黄白色条纹,躯体侧方亦有直条细纹。

头部近眼睛位置具有如同背中线般的黄白色横纹。

是黄河以北的优势种蛇类之一,往南可达长江下游各地,大多以蜥蜴和鼠类为食。

属无毒蛇。

3、赤链蛇:蛇目游蛇科链蛇属的一种,又称火赤链。

分布于中国各省区(除宁夏及青藏高原外)的无毒蛇。

全长约1米,体背黑褐色。

因具有60条以上的红色窄横纹而得名。

背鳞平滑,或体后段的中央少数几行微棱。

颊鳞常入眶。

头背黑色,鳞缘红色,枕部有一“∧”形红色斑,眶后有一黑纹向后达第7枚上唇鳞。

赤链蛇栖息于平原、丘陵和山区,常见于田野、山坡、路旁、竹林、村舍和水域附近,有时进入住宅内。

常卷曲成团,伏于草堆下。

多在傍晚活动。

以鱼、蛙、蟾蜍、蜥蜴、蛇、鸟等为食。

4、赤峰锦蛇(中文俗名:乌松、黑松、虎尾蛇):赤峰锦蛇是游蛇科,全长2m左右。

背面黄褐色或棕色,腹面灰白色,没有黑斑
或有不明显的黑斑。

主要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地的林边、田园、水域附近,亦可进入人住宅。

5、团花锦蛇:
团花锦蛇为游蛇科锦蛇属的爬行动物,俗名黑镶锦蛇,花长虫。

蛇体粗圆,长度约90cm左右。

体背褐色,背中央及两侧有三行镶黑边的暗褐色椭圆形斑纹,像一团花,中央的一行斑纹大小为两侧斑纹的两倍以上。

有一条不明显背中央线连接于大斑纹间。

分布于中国北方省区,数量很少。

常被误认为是毒蛇,但是较稀有的一种无毒蛇。

6、白条锦蛇:别名枕纹锦蛇、麻蛇。

中国北方广布的无毒蛇。

生活力强,耐饥渴。

性情比较温顺,行动较迟缓。

捕杀小鸟、蜥蜴昅小型鼠类为食。

它的耐饿能力很强,曾有耐饿18个月的记录。

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中。

7、玉斑锦蛇:玉斑锦蛇属于游蛇科,别名杏树根子桑根蛇美女蛇,全长可达1米左右。

背面紫灰色,头部有三道黑斑;背中央有一行几十个黑色菱形斑,菱形斑中央及边缘黄色;腹西灰白色,左右交错排列着黑横斑。

生活于丘陵山区林地,捕食蜥蜴和鼠类,卵生,无毒。

8、红点锦蛇:俗称水蛇。

全长在l 000mm以内,体重100-200克。

背鳞平滑,头有3条“^”形黑斑,一条在吻背,穿过眼沿头侧向后,另2条在额部沿枕部向后,分别延续为躯尾背面的四条黑褐色纵纹。

体前有4行杂有红棕色的黑点,渐成黑纵线达尾背;腹面密缀黑黄相间的棋格斑。

9、棕黑锦蛇:中文俗名黄花松、乌虫。

游蛇科,锦蛇属。

全长1.5 m左右,体重0.5-1.5千克。

随产地不同颜色差异较大。

东北的颜色深基本是黑色活动于平原、山区的林边、草丛、耕地,亦到人住宅附近甚至进入房内。

性情比较温和,不受威胁时,一般不咬人。

以鼠类为食,亦吃鸟类及鸟蛋。

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