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学检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刘俊芳,杜丽新,李凤莲,霍立刚
(衡水市第五人民医院,河北 衡水 053000)
0 引言
乳腺癌以及乳腺增生均属于乳腺疾病的类型范畴,而乳腺癌则是恶性肿瘤的一种, 病理学显示其发病通常和乳腺增生有关[1]。

在当前各种影响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疾病当中,乳腺癌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据统计世界范围内大概每年的发病人数为170万左右,而在国内的发病率上升速度则是世界水平的2倍左右[2]。

并且乳腺癌内乳区还可能出现淋巴转移的情况,使得乳腺癌成为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和生命的疾病[3]。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是临床上常用的诊断方式,由于目前在乳腺疾病方面的诊断效果仍然存在争议,本次研究选取232例患者,探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癌病理诊断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232例患者开展研究,纳入标准:选取的均为我院放射科开展乳腺类疾病接受诊断的患者,并且自愿参与此次研究,纳入时间:2018年6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期间,在依照单双号信封法分组,并对不同的组实施不同的诊断方式。

等分为116例对照组和116例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年龄区间为23-66岁,平均(45.8±
2.9)岁;观察组患者年龄区间为23-65岁,平均(44.7±2.4)岁。

本研究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时已将研究内容告知患者、其家属,均知情同。

研究分组依据为单双号信封法分组,组间患者除临床诊断方法存在差异之外,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的相比结果无统计学意义。

纳入标准:①全体患者均在此次研究中签署研究的知情且同意书;②患者年龄在18岁至70岁之间。

排除标准:①患者确认存在严重精神疾病或者有着语言沟通有障碍;②患者集体存在有不可逆的严重并发症;③患者存在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④患者存在肝肾功能异常;
⑤患者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心律失常;⑥患者正在接受激素和(或)免疫抑制治疗;⑦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出血倾向;⑧患者存在近1个月内参加其它临床试验情况;⑨患者存在治疗过程中提出异议,拒绝诊断方案情况。

(注:同一受试者不能重复进入同一临床试验,符合以上任何不可纳入)[4]。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通过单一的临床病理分析进行诊断,观察组患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诊断。

检测方法:免疫组化指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日立 7170S)来进行检测,CA125采用 GPO-PAP 法测定,CEA采用 CHOD-PAP 法测定,CA72-4、CA19-9采用直接一步法测定。

抽取两组的血液样本来进行检测,每次均进行校对,确保相关指标的误差在±10%以内。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的总阳性率,以及良性、恶性乳腺癌的临床诊出率。

1.4 统计学处理。

在本次研究结果的处理中,均采用SPSS 20.0对结果进行处理,检验方法如下。

计数资料检验方法:以卡方()值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检验;计量资料检验方法:以t值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检验;组间统计学差异检验方法:以P值作为评价指标进行检验,当P<0.05时,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阳性检出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中,有81例患者的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69.83%,观察组患者中,有102例患者的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检出率为87.93%,组间总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

表1 患者阳性检出率对比
组别乳腺增生乳腺癌总阳性率
对照组45(38.79)36(31.03)81(69.83)
观察组52(44.83)50(43.10)102(87.93)
χ211.4098
P0.001
2.2 患者良性、恶性检出率对比。

对照组患者共诊断出36例乳腺癌(58个病灶),其中良性22例(38个病灶),恶
(下转第215页)
摘要:目的探究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方法纳入23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纳入标准:在我院放射科接受乳腺类疾病接受诊断的患者,并且自愿参与此次研究,纳入时间:2018年6月1日
至2019年3月31日期间,依照单双号信封法等分为对照组(116例)和观察组(116例)。

对照组患者通过单一
的临床病理分析进行诊断,观察组患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进行诊断。

对比两组患者诊断的总阳性率,以及良性、恶性乳腺癌的临床诊出率。

结果对照组患者中,有81例患者的检测结果为阳性(45例乳腺增生,36例乳腺癌),阳性检出率为69.83%,观察组患者中,有102例患者的检测结果为阳性(52例乳腺增生,50例乳腺癌),
阳性检出率为87.93%,组间总阳性率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共诊断出36例乳腺癌(58个病灶),其
中良性22例(38个病灶),恶性14例(20个病灶),其中包括22个良性病灶,36个恶性病灶,恶性病灶诊出率
为55.56%(20/36),观察组患者共诊断出49例乳腺癌(86个病灶),其中良性20例(26个病灶),恶性29例(60
个病灶),其中包括34个良性病灶,52个恶性病灶,恶性病灶诊出率为86.67%(52/60),组间恶性病灶诊断率
差异显著(P<0.05)。

结论对于乳腺疾病的临床诊断来说,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诊断的方法可有效提升临床的阳性
检出率,同时在诊断恶性病灶正确率方面的提升也有着更加显著的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乳腺癌;临床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B DOI:10.19613/ki.1671-3141.2019.101.137
本文引用格式:刘俊芳,杜丽新,李凤莲,等.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在乳腺癌病理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19(101):213+215.
投稿邮箱:zuixinyixue@
3 讨论
相关数据调查结果显示,正常健康妊娠者仍有10%-15%的风险发生自然流产,并且主要发生在孕早期,而稽留流产作为流产中较为特殊的类型之一,其主要与遗传缺陷等因素有关[2]。

对于孕酮的临床研究已较为成熟,认为孕酮对妊娠早期受精卵的着床、维持妊娠具有重要作用,而妊娠期孕酮主要来源于妊娠黄体与胎盘滋养层,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细胞分泌,在13周时由于胎盘的完全形成导致孕酮的合成能力升高,血清孕酮的水平迅速升高,但孕酮水平在13周前往往相对稳定,因此临床通常将13周前的孕酮水平作为评估黄体功能与胎盘发育的重要指标,其在诊断早期异常妊娠、指导保胎治疗中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结合稽留流产的病理变化特点认为,稽留流产往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分泌水平较低,滋养层细胞发生变性坏死进而导致血清孕酮水平的降低,这与本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稽留流产组患者血清孕酮水平明显低于保胎成功组与对照组孕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血清孕酮在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先兆流产、稽留流产中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相关调查结果已证实胰岛素生长因子系统对胎儿的生长发育具有中药的影响作用,其中IGF-II在人早孕滋养细胞中具有较强的表达效果,其与IGF-I有70%左右的同源,因而其主要作用是通过对胎盘功能的影响达到调节胚胎、胎儿生长发育的作用[3]。

有研究发现IGF-II能够明显促进滋养层细胞的侵袭能力,进而在胎盘的植入过程中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4]。

在本组研究中发现具有先兆流产症状的早孕患者其IGF-II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并且稽留流产组患者IGF-II 水平明显低于保胎成功组与对照组,而保胎成功组患者IGF-II水平仍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IGF-II可作为区分宫内活胎、胚胎停止发育的重要手段,并在早期诊断稽留流产中具有重要意义[5]。

综上所述,在妊娠早期联合检测血清孕酮、胰岛素生长因子能够初步预测胚胎及胎儿早期的发育,其对不良妊娠结局的评估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但本组研究仍存在一定的缺陷与不足,如保胎成功组早孕孕妇孕酮与IGF-II的相关性较差,可能与样本容量相对较小导致缺乏代表性有关。

参考文献
[1] 李苑艳,沈旭娜,张常乐,等.孕妇血清PAPP-A和孕酮值在预
测稽留流产和异位妊娠中的诊断价值[J].生殖医学杂志,2011, 20(5):406-407.
[2] 陈永红.血清B-HCG与孕酮联合测定对早期异常妊娠的诊断价
值[J].20115,10(14):71-72.
[3] 王萍,贾小文,严谨,等.孕酮对孕早期不良妊娠史妇女妊娠结局
的影响以及预测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23):3915-3917.
[4] 吕会娟,刘玉玲,陈瑞红,等.血清孕酮、胰岛素生长因子-II在预测妊
娠早期不良结局中的作用[J].实用医学杂志,2015,31(8):1251-1253. [5] 陈大立,柴利强,彭兰.血清乳酸脱氢酶与子痫前期及妊娠不良结
局的关系[J].国际妇产科学杂志,2016,43(4):393-398.
表1 三组早孕孕妇血清P、IGF-II水平比较结果
组别n P(ng/ml)IGF-II(μg/l)对照组5030.26±2.89139.19±16.34保胎成功组4223.79±2.41123.99±16.53稽留流产组3611.42±2.64107.94±12.75表2 三组早孕孕妇血清P、IGF-II的相关性分析组别n r95%CI P
对照组500.731 1.984-2.102<0.05保胎成功组420.1980.353-0.924>0.05稽留流产组360.944 2.034-3.329<0.05
(上接第213页)
性14例(20个病灶),其中包括22个良性病灶,36个恶性病灶,恶性病灶诊出率为55.56%(20/36),观察组患者共诊断出49例乳腺癌(86个病灶),其中良性20例(26个病灶),恶性29例(60个病灶),其中包括34个良性病灶,52个恶性病灶,恶性病灶诊出率为86.67%(52/60),组间恶性病灶诊断率统计学处理结果得出=11.6148,P=0.001。

3 讨论
近年来,乳腺癌等疾病的发生率越来越高,在当前各种影响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疾病当中,乳腺癌是较为严重的一种,据统计世界范围内大概每年的发病人数为170万左右,而在国内的发病率上升速度则是世界水平的2倍左右。

患者在患病之后短期内并不存在显著的症状,几乎不会影响正常生活,非常容易忽略,但是在有所察觉时则已经进展得较为严重,治疗效果遭受折扣。

同时因为乳腺癌细胞有着较强的转移能力,使得乳腺癌成为严重威胁女性的生命健康。

临床上针对疾病的治疗,首先需要开展诊断,科学准确的诊断方式有利于及时的发现病情和确诊病情,从而为医师后期制定相应的治疗计划提供帮助[5-7]。

本次研究纳入2018年6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的232例患者利用单双号信封法实施分组研究,针对两组患者采用不同的诊断方式,进而分析不同诊断方式的总阳性率、良性、恶性乳腺癌的临床诊出率,结果显示,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诊断的方法对乳腺疾病有着较好的临床诊断效果。

综上所述,对于乳腺疾病的临床诊断来说,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诊断的方法可有效提升临床的阳性检出率,同时在诊断恶性病灶正确率方面的提升也有着更加显著的积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朱默,王希明,胡粟,等.乳腺癌中MR动态增强的TIC与DWI联
合应用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疗设备,2016,31(12):66-68.
[2] 杨瑞达,李洪义,邢健,等.磁共振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对
乳腺癌诊断的临床研究[J].牡丹江医学院学报,2017,38(1):46-47.
[3] 关岚.MR动态增强联合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疾病的诊断价值[J].
中国实用医药,2017,12(4):88-90.
[4] 胡玉贵.联合MR动态增强扫描、弥散加权成像在乳腺良恶性病变
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22):44-45. [5] 杨文涛,步宏.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指南[J].
中华病理学杂志,2015(4):237-239.
[6] 席晨辉,庄大勇,郑鲁明,等.术中冰冻切片联合快速免疫组织化
学染色检测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微转移的临床研究[J].中华乳腺病杂志(电子版),2011,05(4):10-15.
[7] 杨雪梅,李凤朝.结合乳腺癌雌、孕激素受体的检测,浅谈免疫组
织化学染色在临床应用中的体会[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 33(17):2298-2299.
投稿邮箱:zuixinyixu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