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市丰乐亭文化公园规划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以安徽省滁州市丰乐亭文化公园规划设计为例,探讨如何在具有丰富历史遗存的特殊基地上展开主题鲜明的文化景观的建构,使得历史文化与现代功能相得益彰。
关键词:文化遗存城市文化公园文化主题
Abstract:TakeplanninganddesignofCulturalParkofFengletingofChuzhouforAnhuiProvinceasanexample,itisdiscussedhowtolaunchthebuild-ingandconstructingofculturallandscapewithdis-tinctthemeonthespecialbasewithabundanthistoryremains,makehistoryandcultureandmodernfunctionbringoutthebestineachother.
Keywords:CulturallegacyCulturalParkinthecityCulturaltheme
近年来,全国各地创造出许多城市公园,起到了一定的提升城市品位,改善投资环境的作用。
在具有丰富人文遗存的历史地段上如何创造地域性的景观环境,是城市景观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本文以安徽省滁州市丰乐亭文化公园的创造构思为例,探讨景观环境的文化表达。
一、概况:
滁州是唐宋以来的历史文化名城,自然景观和人文古迹荟萃媲美,更以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与《丰乐亭记》而闻名天下。
醉翁亭因欧阳修为之作记而名,已得到适当保护与开发,成为滁州知名景区;而作为欧阳修撰记且亲力为之的景观设计--丰乐亭,却因种种原因未得到合理开发修整向市民开放。
2004年5月,滁洲市政府开始立项建设丰乐亭文化公园。
该公园位于琅琊山旅游区内,基地包括大丰山及其东麓缓坡地段,东西长约0.7Km2,南北宽约0.5Km2,
滁州市丰乐亭文化公园规划设计
APlanningofFengletingCulturalParkinChuzhouCity丁颖Dingying成玉宁Chengyuyu
化校园内部环境的关键。
在设计当中,将这些不利的“外景”按高度分成两类分别处理:对于单层的房子,通过在其视线前面布置建筑作为校内的对景直接加以遮挡,并且在个别疏漏之处设置景观小品或种植高大乔木,目的在于通过增加空间层次而达到弱化背景的效果;对于多层的房子,一方面采用减少其“观赏”视点,减短视距,使其找不到“舒适”的仰视角度的方法,另一方面通过增加立体景观,如虚空的墙、不规则的水池等,并且把这些元素处理得尽量复杂和喧嚣,甚至是刺眼和强迫的来收敛人的视野,以此达到间接屏蔽的目的。
4材质与色彩
材质与色彩的表现力和对人的知觉心理的影响力是无可否认的。
如果说私家园林里朴素的材质和黑、白、灰的色彩中弥漫着的是文雅的气息外,那么,在这个校园里,通过本色水泥和红色清水砖散发出来的应该是一种平静。
建筑造型是一种艺术形式,材质和色彩也同样是一种艺术形式,建筑和空间因感人的材质和色彩而变得更加宜人。
原先的建筑因年久而破旧,为了不影响结构安全,需重做外墙装修,平顶也需改成坡顶。
老校园的气息是令人留恋的,所以,新校园选用的大部分材料都是本色质感,以灰色水泥、深红色面砖和机制粘土瓦为主,不添加任何其它色素。
在这里,建筑和空间与材质,和色彩是共生的。
建筑设计既是创作又是一种尝试。
目前,该校园改造工程几近完工,在施工过程中逐步显现的问题说明这个项目的设计并非完美,但从整体建成效果和各方的评价来说,借用古典园林的创作手法来塑造中学校园外部空间环境已基本取得了成功。
感谢导师郑炘教授对本文的悉心指导,感谢无锡市城归设计有限公司宋凤瑞、高洪兵、邱蔺萍、陆晔等在设计过程中的通力合作。
(作者为东南大学建筑研究所研究生;收稿时间:2005.12)
参考文献
[1]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2]王建国.城市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
!!!!!!!!!!!!!!!!!!!!!!!!!!!!!!!!!!!!!!!!!!!
总用地面积为247524m2(合371亩)。
基地内现存文物有丰乐亭建筑群,其主体建筑为丰乐亭,此外还包括亭门、保丰堂、危楼、棠舍、芥舟、幽谷泉及幽谷泉亭、紫薇泉等(图1 ̄2)。
基地北侧古为著名的滁州西涧,今为滁州水库所在;西侧与在建的现代工业景观---琅琊山抽水蓄能电站风景区相邻。
二、文化背景“立意在先,
布局在后”,这是环境景观设计与规划建筑设计的不同之处。
在滁州丰乐亭文化公园的设计中,首先从文化背景的分析入手,着力进行地缘文化的挖掘。
1、欧阳修与其风景观
宋代是园林艺术的全盛时期,园林建设,尤其是公共游览区的建设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游乐之需,而是政通人和、治绩斐然和“智”、“仁”之德的一种表现。
欧阳修便是文人开发公共园林的典型代表之一。
他为人耿介峭直,坦荡磊落、不喜趋炎附势、随波逐流,面对困难和挫折,却能以苦为乐,这种达观进取的精神,不仅影响着他的文学作品,也体现在他的风景观中。
北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谪知滁州,经历过短暂的政治失意之后,很快便心胸开阔起来,施政期间勤政爱民,寄情山水。
庆历六年,他在丰山附近发现紫薇泉,“因爱其山势回换,构小亭于泉侧”,取“岁物丰成”、“与民同乐”之意,将亭命名为“丰乐亭”,并将营建经过撰为《丰乐亭记》,文中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对人民安居乐业的陶醉,对自己乐于有为的追求。
欧阳修认为风景建设是“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之事也”,丰乐亭景区的建设是欧翁崇尚自然、融于自然,推崇人本意识的风景观的系统而完整
的体现。
这种与民同乐的人本意意识始于北宋司马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之独乐园,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也有所表现。
宋代随着社会的发展文人士大夫地位的提高,一些文人科举之后没有忘本,在理学精神得倡导下,以创建的公共性游览区的形式反哺于老百姓,这种创造展现出早于欧洲的城市公共资源的开发活动,对于研究中国城市公园的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2、相关文化的发掘
众多历史人物在丰乐亭留下了足迹:如北宋进士韩琦曾赠十株芍药予欧阳修,以供美化丰乐亭;北宋诗人梅尧臣亦作诗《寄题滁州丰乐亭》,歌赞丰乐亭之胜景;北宋文学家曾巩应欧阳修之邀,撰《醒心亭记》;随后,苏轼、王安石、苏舜钦、蔡裹、杨杰及明代的朱元璋、文征明等均为丰乐亭留下诗文墨迹或足迹。
此外,《丰山志》曾记录了“丰山八景”历史景观,这些与丰乐亭相关的文化积淀都成为本次规划设计的丰富的文化源泉。
三、自然条件认知
丰乐亭文化公园设计采用电脑技术将平面数据三维化,因而使得整个三维地形的认知过程更具全面性、直观性和科学性。
1、交通条件
基地东侧、北侧毗临水库路,北靠城西湖,南与醉翁亭景区相邻,从而可延伸利用醉翁亭景区内部的交通系统,使得基地具有良好的可达性。
2、环境因子的分析(1)、植被资源
丰山因采石、伐木等原因,植被覆盖率较低,多为地被物及稀疏植被,且山顶裸地较多,生态环境亟待改造。
而丰山东麓多年来处于石油公司院内,植被保护较好,基地内植被主要为水杉、广玉兰、银杏、桂花等人工植被以及以构树、朴树、三角枫、栾树、臭椿、榆树等树种为主的次生林。
基地植被林相单一,景观单调,有待调整、充实。
(2)、地形地貌
本区域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岩溶地貌。
原本规律的高差变化因若干人为宕口的存在而使得局部地形较复杂,且地形起伏变化较大。
丘陵的最大高度为114.65m。
该区域的西部丘陵岗地大都是由基岩、宕口、微风化岩所组成,其中包括大量优质石灰岩,基岩裸露较多。
本区域东部地段多为坡度在10度以下的缓坡
图1丰乐亭区位
图
2
丰乐亭现状
和平地;东南部有少量坡度在10度和25度之间的丘陵;丘陵宕口附近地势平缓处有少量农田。
(3)、水文
地表水以丰山东坡及东北坡汇集之水为主要水源,经由山谷流经山体东麓,在平缓地段汇成丰乐亭东北侧的池塘(消防水池),此外基地的幽谷泉与紫薇泉丰富的地下水经年涌流不息。
由于原有的自然及人工水体彼此独立,缺少必要的沟通,其景观与蓄洪调节能力均难以满足公园建设需要。
因此有必要对现有水系进行整理改造,以求取得“山因水而活”的景观效果。
(4)、自然空间关系
其自然空间因山体走向自东向西构成四个空间单元。
宕口的存在使得空间的围合强弱不均,虚实相间,局部空间开合变化较大,自然空间形态丰富,景观变异性明显。
此外,为了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规划实施后基地的可持续性发展,以精确的地形图为基础,采用分析法,将所采集的关于土壤、水文、植被等数据进行矢量化处理,进一步的分析与整合、叠加,依据生态敏感性梯度与土地使用等级,决定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改善。
四、设计构思
针对丰乐亭文化公园这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和自然景观特色,在设计构思过程中,首先考虑把该地区所具有的与丰乐亭有关的历史典故、文化传统、著名人物与环境设计结合起来,凸显丰乐亭文化与再造优良的生态环境并举。
在保持并丰富丰乐亭公园自然生态景观的基础上,以欧阳修及其倡导的“崇尚自然,以人为本”的风景观为主线索,以自欧翁开始的宋明的文学家、艺
术家在此形成的与丰山相关的文化作为丰富主题的辅助要素,展开文化景观的建构。
并拓展、演绎成人们可以感受、可以记忆的建筑语言,将丰乐亭文化公园建成生态安全、景观优美、集探古访幽与休闲游憩活
动于一身的文化场所(图3)。
五、规划布局
规划将布局作为文化的支撑,本着处处将环
境与主题相配合的原则,针对园区内各地块的现状及其景观环境,将整个园区划分为文化景区、生态园区、游憩服务区三大区块(图4),其中以文化景区作为本规划设计突出文化主题的核心区:
1、文化景区:以水体为界,水体以西,包括茶室、丰乐亭建筑群以及基地东南侧的诸多宕口在内的区域为核心景区。
以保护好现有历史文化遗存为主,参照史籍还原部分单体建筑。
东南部自然条件优越,人造林条件较好,宕口与山体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
规划该地块以文化名人为主题,形成具有地带性特征的文化景区。
(1)、丰乐亭建筑群:
丰乐亭为公园的主题建筑,该建筑群历经多年的毁圮与修复,建筑单体基本复建成型,本方案在保存建筑群落的基础上对院内景观环境进行改造与整治,优化丰乐亭院落的历史风貌。
(2)、幽谷泉与紫薇泉:
保留原幽谷泉亭,疏浚溪泉,恢复中部被埋没的池塘,沟通上下,串连幽谷、紫薇两泉。
清理紫薇泉周边环境,治理水质,泉上建紫薇亭,景观以静态处理为主,凸现《丰乐亭记》所描述的“中有清泉,翁然而仰出”的意境。
规划将两泉以一溪相连,赋动于静。
视水量,辅以必要的循环系统。
溪畔注意绿化的配置与生态环境的改造,以再现欧阳修《幽谷晚饮》中所描绘境界:“一径入蒙密,已闻流水声。
行穿翠莜尽,忽见青山横”。
(3)、摩崖石刻与茶室:
利用丰乐亭北侧采石宕口所形成的特殊地形地貌,因势随形,开凿池水,活化空间,依造景需要进一步加工石壁,设摩崖题刻,以展示欧阳修关于丰山及丰乐亭的文字为主要内容,临池面壁建一组以观石刻与品茗为功能的亭榭。
建筑布局依山就水,崖下增设水池用以衬托崖壁之峭,池窄而水曲,犹如溪流绕崖
图4总体鸟瞰图
图
3
用地属性分析图
而行。
力求创造“山形面面看,山景步步移”的意境,观者在欣赏欧文与书法艺术的同时品味中国渊源流长的茶文化(图5)。
(4)、醒心亭与来远亭:
在丰乐亭东南侧两山坡依《丰山志》所载建醒心亭与来远亭,与文化名人园互借相融。
(5)、名人园:
利用现有油库区宕口加以改造,开凿洞龛磴道,借鉴传统的叠山技艺改造破损的山体,化腐朽为神奇。
一方面变废为景,塑造特色景观;另一方面以滁州历史上与丰山、丰乐亭相关的文化名人、轶事为线索,展开文化景观的建构。
部分开挖深度较浅的宕口可采取回填土恢复植被,部分相邻较近,开挖深度大的宕口可进一步依规划整饰、沟通,采取摩崖、石窟、圆雕、浮雕、线刻等多种表现形式,创造山地文化景观,表现滁州源远流长的文化历史(图6)。
2、生态园区:西部丰山山区自然生态条件较差,有待恢复及改造。
本方案将该区改造为生态园区。
西南部丰山脚下结合山地特色着重恢复自然山林,充分利用现有采石废宕口,结合地形,建设竹园及竹楼,游者可在亦步亦停中体味山石之势与竹之雅韵。
3、游憩服务区:中部北侧靠近北入口处,地势相对平坦,内、外交通条件及可达性较好,因而本规划在该段结合北入口设计一市民广场。
基地中部偏西北侧,环境较为安静,规划在此设计以简餐为主的休闲游憩场所,与市民广场一起,为市民营造幽雅的绿色休憩环境。
六、其它景观要素设计
建筑形式以明清江南建筑形式为基本格调,粉墙黛瓦,栗壳色木构架与灰瓦相结合,色彩淡雅;建筑布局因地制宜,与自然环境充分结合,曲折高下,因势随形;采用亭廊与厅堂、楼阁相结合的形式,控制单体建筑体量与规模;依据文献记载,整个丰山地区不同时
期建有亭子多处,因此在倚丰亭、醒心亭、来远亭等亭的单体设计方案中,采用歇山、攒尖、重檐等多种
形式,充分表现中国建筑中亭子这一建筑形式的灵巧与多变,从而进一步地烘托丰乐亭公园以亭取胜的景观特色(图7)。
园中的建筑可采用钢筋混凝土仿木结构,以节省投资,增强建筑使用的耐久性,降低养管费用。
此外,导示牌、庭院灯、垃圾箱、坐凳等小品的形式也应尽可能地采用传统的形式符号并加以创新,以营造和谐的景观氛围。
7、设计体会
当今社会,文化已经成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成长因素,主题文化公园的文化底蕴不仅对城市文化的发展和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成为城市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题文化公园借助其文化品牌的影响力和凝聚力,将在城市的文化领域中扮演日益重要的角色,必将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增强城市的文化辐射力、扩充城市的文化内容。
对于主题化的城市文化公园文化主题的发掘与演绎,笔者认为应坚持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要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尊重城市文脉及社会纹理;
二是明确服务对象---服务于当代,既要满足当代人们休闲、观赏、生活等感官与生理需求,又同时为人们提供感受与学习古代优秀文化传统的场所;
三是尽量保护城市原有地貌,注重地区特有历史文化与现有空间特征的有机融合;
四是追求类型学的类似的方法---类传统园林的办法处理尺度较大的自然风景,创造探古访幽的历史文化意境。
(作者为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收稿时间:2005,12)参考书目:
1.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102.杜顺宝著.中国的园林.人民出版社,1990.23.李逸安点较.欧阳修全集.中华书局,
2001图9祥云阁
图5宕口效果图
图6
名人园地下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