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下学期《定风波》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东省淄博市淄川般阳中学高中语文下学期《定风波》学案新人
教版必修4
一、【学情调查,情境导入】:
1、苏轼(1037~1101年),字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北宋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__________、弟弟__________皆以文学名世,世称“_________”。
且苏轼与唐代的_________、_________和宋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称为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合称为“宋四家”'。
苏氏四门生为:秦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苏轼词作打破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扩大题材,提高意境,形成豪迈奔放、坦率开朗的浪漫主义风格,创立了_________派,为南宋爱国词人开先河。
他是一个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
少年得志,22岁一举高中,名动京华;他仕途波宕,曾为帝王之师,也曾为阶下之囚;他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直臣,也是旷世罕见的艺术天才;他处世天真,眼中所见无一坏人;他淡泊名利,居庙堂之高时,念念于归隐渔樵,处野域蛮荒时,恬然自适于陋室粗食;他给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遗产,也成为后人心目中理想人格的典范。
他赢得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的普遍喜爱,他的魅力似乎是无穷的。
苏轼的魅力是多方面的,他的旷达胸怀影响了无数后人的人生模式,他的“自成一家”的诗词也开辟了诗歌创作的新天地。
2、这首词中,词人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回答。
二、【问题展示,合作探究】:
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
2.“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
3.“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是如何以小见大的?
4.过片到“料峭春风吹酒醒。
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三、【达标训练,巩固提升】
A1、背诵默写这首词。
B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你如何理解句中的“风雨”和“晴”的?这三句是此篇的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请谈谈是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B3、有人评价此词是“于简朴中见深意”,请联系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知识梳理,归纳总结】:
风雨没有改变苏东坡,回头看他走过的路,虽然经过一段风雨的萧瑟遭遇,但是,对他而言,“也无风雨也无晴”,晴天也好,雨天也好,他都能泰然处之,任其自然。
我们谈论苏轼,不仅要品其文,还要悟其人,以一种坦荡从容的态度面对人生的风雨
五、【学法指导,新课链接】:
1、熟读《六州歌头》,完成学案基础知识部分。
2、学习本文抒情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