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专题15 抒情性阅读(含解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年中考语文试题分项版解析汇编:(第03期)
专题15 抒情性阅读
一、【2018年中考贵州毕节卷】阅读《烘焙心情》,完成后面小题。
烘焙心情
尤今(新加坡)
①隔壁住了一户爱尔兰籍的夫妻,一住13年。
两年前移居澳洲,临走之际,我“敝自珍”地在家做了几道菜,为他们践行。
②酒酣耳热之际,夫妻俩忽然以半开玩笑的口吻说道:“这番远去,最怀念你家两样东西,我们担心,少了它们,可能短期内睡不着觉。
”
③受宠若惊,忙问是啥。
④双眸笑意闪烁的珍妮慢条斯理地说道:“约翰很习惯在你电脑打印机发岀的那种富有节奏的声音里入睡;我呢,常常在蛋糕飘出的香味里进入梦乡。
”顿了顿,又说,“不过,有时,也挺懊恼的,夜半被那诱人的香味侵袭,醒来之后,只闻其香,不见其形,怔怔仲仲,数多少绵羊去你家把蛋糕衔过来哪!”
⑤听懂了话中之话,哈哈大笑之余。
从善如流。
次日,立刻将家中24针的打印机换成作无声的激计机;但是,夜半烘焙蛋糕的老习惯却改不掉,老实说,也不想改。
⑥说是烘蛋糕,其实,烘焙的是心情。
⑦有时,心情发霉,百事无心。
坐立难安之际,索性撇下多如矮蚁的琐事,一头钻进厨房,专心致志地烘蛋糕。
烘出一个好蛋糕,绝杯利昏功拉抽等于二那般的直截了当。
把各种配料准确无误地称好备妥,像攀爬高峰那般的小心,像校对文稿那样的细心,像教导孩子那般的耐心,翻搅、、调弄、拌和,最后,满怀爱心地送进烘炉。
个性全无的面糊,白着一张令人生厌的面孔,静静地等待热气的蹂躪。
随看面糊的膨胀,那种让人口舌生津的香气,像泛滥的洪水,在夜半无人私语时,放肆地流满了天和地。
这时,背上的重压、心里的焦躁,全都像被扎了一针的气球,慢慢地消了。
烘好后,橘子蛋糕澄亮如金,香兰蛋糕翠绿似玉,香蕉蜀翩触口满月,乳蛋糕貌似丝绸。
凌晨时分,坐在桌边大快朵頤的我,好似州个苦尽甘来、事业有成的富翁,大口大口地吃着时,觉得这样实实在在的人生真是快乐,刚才究竟为了什么事烦恼,竟不复记忆了。
⑧许多时候,心情发亮,我便抱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烘焙各式蛋糕,分送亲戚、朋友、邻居、同事她们脸上的笑意,是我心情永远的釉彩。
⑨吃过蛋糕后,有人戏谑地劝我改行,哇,想到日后我家门口或将有人排起长龙抢购每天新鲜出炉而“限量供应”的蛋糕,顿觉前景灿烂,兀自微笑。
注:焙(城)用微火烘(药材、烟叶、茶叶等)
23.文中第⑤段画线句子中一的“话中之话”指的是什么?
24.指出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有时,心情发霉
..,百事无心。
(2)许多时候,心情发亮
..,我便抱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心态,烘焙各式蛋糕,分送亲戚、朋友、邻
居、同事。
25.文中第⑦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
26.联系全文,谈谈“说是烘蛋糕,其实,烘焙的是心情。
”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和作用?
【答案】
23.话中之话,指的是邻居认为“我的打印机影响了人家的休息”,我的烘焙也干扰了人家的生活。
24.答:发霉指心情郁闷、忧伤时;发亮指心情舒畅、高兴时。
25.此句用了比喻和排比修辞。
三个比喻连用,形象的表明了烘焙蛋糕的过程需要细心、耐心和技术。
读来活泼有趣,耐人寻味。
26.在文中的含义是,烘焙出好吃的蛋糕,是需要好的心情去做才行。
这句话在全文既有线索的作用,也是文章借以表达的一个中心意思所在。
【解析】
23.本题是对句子含义的理解考查。
需要考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分析句子的含义以
点睛: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
鉴赏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一般遵循“方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方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文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26.本题主要考查把握文意和作者思想情感的能力。
作者是想通过烘焙蛋糕的这一过程,享受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从而把晦暗的心情、不快的事情忘却了,说到底是自我调节、自我缓解、自我改变的过程。
另一方面通过送蛋糕,把自己成功的喜悦和快乐的心情带给他人,使别人也分享这份快乐。
这句话的作用:①承上启下,引出下文。
②点明文章中心。
二、【2018年中考贵州铜仁卷】阅读《云南的歌会》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①在昆明乡下,一年四季,早晚都可以听到各种关妙有情的歌声。
由呈贡赶火车进城,向例得骑一匹老马,慢吞吞地走十里路,有时赶车不及,还得原路退回。
这条路得通过些果树林。
柞木林,竹子林和几个大半年开满杂花的小山坡、马上一面欣赏土坎边的粉蓝色报春花,在轻和微风里不住点头,总疑心那个蓝色竟像是有意模仿天空而成的:一面就听各种山鸟呼朋唤侣,和身边前后三三五五赶马女孩子唱着各种本地悦耳好听的山歌。
有时面前三五步路旁边,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聶起头顶花冠,瞪着个油亮亮的眼睛,好像对于唱歌也
发生了兴趣,经赶马女孩子一喝,才扑着翅膀掠地飞去。
这种鸟大白天照例十分沉默,可是每在晨光熹微中,却欢喜坐在人家屋脊上,“郭公郭公”反复叫个不停。
最有意思的是云雀,时常从面前不远草丛中起飞,一面扶摇盘旋而上,一面不住唱歌。
向碧蓝天空中钻去,仿佛要一直钻透蓝空,伏在草丛中的云雀群,却带点鼓励的意思相互应和。
直到穷目力看不见后,忽然又像个小流星一样,用极快速度下坠到草丛中,和其他同伴会合,于是另外几只云雀又接着起飞。
赶马女孩子年纪多不过十四五岁,嗓子通常并没经过训练,有的还发哑带沙,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
②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丰会”。
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
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哕意味。
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
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
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
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
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
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
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
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
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作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6.用简洁的语言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
(每空不超过6个字)
昆明乡下能听到美妙歌声一进城路上_______ ______→戴胜鸟反复鸣叫一→云雀___一→环境造就女孩歌
声本色美。
17.请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18.云南的歌会与歌星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自己的特色。
请认真阅读选文第②段,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金满斗会”的特点。
19.民俗是人类文明积淀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关注民俗,可以了解民生和民间文化。
我们铜仁有哪些民俗呢?请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你所知道的一种民俗。
(不少于30字)
【答案】
16.(1)欣赏报春花(2)听各种鸟叫(3)飞行表演
17.划线句子,运用拟人、比喻修辞,表现了报春花的生动可爱和醉人的色彩。
生动活泼,富有情趣,画面感很强。
18.金满斗会是以传歌为目的,具有参与人数多,唱的时间长,参与面广的特点。
19.示例:六月六铜仁侗族过“尝新节”,这一天,将新米、瓜菜和鱼肉等品供奉祖先,然后全家共餐。
有的地方,这一天不论富户或一般人家,都曝晒衣服被褥,俗称“晒龙袍”。
族长翻晒谱牒,以防霉烂、虫蛆。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课内现代文的阅读能力,涉及的考点有梳理文章内容、品析语言、概括文章
内容和探究等。
16.本题考查对描写(叙述)内容的概括。
解答此题要善于抓住文段叙述的线索,顺着这根线逐一梳
三、【2018年中考贵州遵义卷】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天涯海角,招之即来
张佳玮
①我外婆说,我舅舅小时候性子很倔。
跟我外公吵完架,就气哼哼地出门,在门口还会吼一声:“我这就去美国!再也不回来了!"
②外婆说,每到这时,她就叹一口气,走进厨房。
打两个鸡蛋,坠在碗里的面粉上,加水,拌,加点盐,加点糖。
直到面、鸡蛋、盐、糖勾兑了感情,像鸡蛋那样能流、能坠、能在碗里滑了,就撒一把葱。
倒在油锅里,转一圈,起火。
看着葱都沉没到面里头了,将面粉碗绕着圈把调好的面粉浆倒进锅里,铺满锅底。
一会儿,等一面煎微黄、有面香了,她就翻个面儿。
两面都煎黄略黑、泛甜焦香时,她把饼起锅,再倒一点儿白糖。
糖落在热饼上,会变成甜味的云。
这时候,我舅舅准靠在门边儿站着,右手食指挠嘴角。
我外婆说:“吃吧。
”我舅舅就溜进来,捧着一碗面饼,拿双筷子,吃去了。
③我爸说,我以前在房间里看书时,就像进了螺丝壳,总是听不见叫喊我吃饭的声音。
每当这时,他就叹一口气,走进厨房。
往锅里倒油,叉着腰等油热起来,打下一个鸡蛋,叉着腰等,看着蛋白边儿被油煎得黑黄卷了,翻个面儿,往锅里点酱油、一小点糖和水,听着荷包蛋在酱油里的咕嘟咕嘟声。
等酱油和糖的香味把我抓.到厨房门口时,他关火,把荷包蛋连酱汁一起装碗,扣在我的白米饭上。
指指:吃。
④我妈说,我爸以前痴迷于麻将。
中午出门,说好下午回来吃饭,可是到天黑都不见人。
我妈说,每到这时,她就叹一口气,走进厨房。
把刚抓的花生,倒进凉油锅,起火。
拿铲子翻着炒,花生们怕烫了,开始叫疼,我妈很有同情心,就把火关了,就着油继续炒它们。
等花生发出一片嘘嘘声,我妈就把它们请出来,顺手把黄酒从瓶里倒出来,黄酒和花生的香魂半空搅着。
这时候,我爸准就开始敲门了。
⑤我以前,不开心时就去买香肠、鸡蛋、青豆、青椒、毛豆和胡萝卜。
在锅里下一遍油,把青椒倒下去,炒出一点味道,捞走;把五个鸡蛋打进青椒油里,看着它们起泡;再下一遍油,把冷饭倒下去,拿铲子切了米饭,让鸡蛋卷裹着;再下一遍油,把切好的香肠和胡萝卜,外加青豆和青椒倒下去。
我妈这时就在远方开个窗提示我:别下那么多油!鸡蛋要分块儿!我不理她,继续炒。
等鸡蛋炒得泛黄香,眼看要焦黑时,停火起锅。
把炒饭盛一大盆,花一小时吃完,一边抹嘴边的油,一边烧水煮茶。
喝一口热普洱,打一个饱满的油香十足的隔后,不好的心情就飘走了。
⑥我妈说,每当她想我回家,就去菜场买一只壮硕油头肥厚的鸡,洗干净,放水里煮。
放下锅盖慢火焖,把鸡肉里的油都熬出来,浓黄的油浮成一片一片。
又拿一个锅,加点儿水,把一块块的五花肉搁进去,煮得五花肉见灰白了,加了水,下酱油、糖和黄酒,放下锅盖慢火炯,让肉慢慢炯红。
她自己一旁继续扫地、逗狗、收拾沙发垫去。
⑦她说,这时候,我在外地,或者其他天涯海角的街上,不管走着还是坐着抑或站着,准会忽然一皱眉,一耸鼻子,抬头仰望许久,然后对身旁的某人说:“我觉得,我妈好像在炖鸡汤和红烧肉。
”
(《意林》2018第11期,有删改)8.通读全文,题目“天涯海角,招之即来”的含义有哪些?
9.试品析第③段划线句中加点字“抓”在文段中的表达效果。
10.请你说说文章为什么要按照“外婆说”“爸爸说”“妈妈说”到“我”的顺序写作?
11.全文在选择事例上有哪些共同点,试结合文本分析。
【答案】
8.是指人们不管处在什么地方,离家有多远,都会被家里的菜的美味吸引(都会想念家里的菜的美味);都会思念家和亲人。
9.“抓”字这一句用了拟人手法,细致地写出了菜的香味巨大的吸引力,与前面“我”听不到爸妈的吃饭叫喊声形成鲜明的对比。
10.一是这样写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或是事件的先后顺序;二是先写外婆,再写爸爸妈妈,最后是“我”,这样安排,写出了家的味道(爱,亲情)的传承(延续、弘扬)。
11.都选择了家里亲人做菜的事;都详写了做菜的做法和过程;都写出了菜的巨大吸引力(写出了菜给人的安慰);都运用的欲扬先抑的手法。
【解析】
8.试题分析:考查文题的含意。
通篇阅读,分出层次,梳理情节,全盘把握后再作答。
可分析文章最
从结构上讲,照应了前面“我”听不到爸妈的吃饭叫喊声并形成对比。
10.试题分析:考查文章安排材料的顺序。
通读文章后再作答。
这样安排材料有三个因素:事件的先后顺序;由长辈到小辈的顺序;味道的延续过程。
这种顺序更能突出亲情的传承的主题。
1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选择事例特点的把握。
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
全文在选择事例上的共同点很多,如写的人都是家里的亲人;写的事都是做菜的事;写出了菜都给人的安慰。
从手法上讲,都运用了欲扬先抑,这也是行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四、【2018年中考黑龙江绥化卷】阅读记文《背影》和《我的母亲》选段,回答后面小题。
【甲】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都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
穿着黑布大马褂。
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
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背影》节选【乙】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极大极深的影响。
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
在这广溪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我的母亲》节选17.请用简洁的语音概括【甲】文内容。
18.【乙】文除了体现作者的宽厚和善外。
还体现他什么性格特点?请结合本段相关词语
....具体分析。
19.试比较【甲】【乙】两文在表达方式上的异同。
20.父亲买橘一幕令作者感动泪流,而你的亲人也一定会有让你感动的一个瞬间。
请用你的真情妙笔描写出来。
(至少运用一种人物描写方法)
【答案】
17.望父买橘。
(或写了父亲过铁道买橘子。
)
18.从“如果”“混”“一丝一毫”“一点点”这些词语中,可以看出胡适先生谦逊为人低调的性格特点。
19.相同点:记叙;不同点:甲文还有描写,乙文还有议论和抒情。
20.示例:“啊!都六点半了!怎么不叫我起床?”妈妈怯怯地说:“看你睡的香,我不忍……”。
我抓起书包就往外冲,这时妈妈迅速把一盒奶和鸡蛋塞入我的书包。
叮嘱道:“路上注意安全,别忘了吃早餐。
”顿时一暖流涌上心头……
【解析】
17.试题分析:情节概括题。
通读全文,理清故事线索,抓住人物的活动,注意时间地点的变化,梳理情节,以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来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组织语言时,最好以“父亲”为陈述的主体。
概述出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事件。
1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的题目,人物性格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通过对人物的
五、【2018年中考湖北鄂州卷】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米粽之忆
雷抒雁
①一想到端午节就要到了,心里就不免浸淫出一些温馨的情绪来,一整夜一整夜都会沉进回忆里,想的都是家乡和儿时的那些事情。
②想得最多的,自然是母亲。
端午的先几天,母亲就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
又一针针用五彩丝线在那红布上刺绣一些蛤蟆、蜈蚣、蜘蛛,以及蛇蝎之类的小动物。
那时,并不知绣这些东西有什么用,只是觉得五颜六色,绣的好看;妈妈那时年轻,手巧眼也明亮,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我只是趴在一旁,不眨眼地看着,一声不吱地听着。
③接着是包粽子。
早一个月,妈妈就到远处的苇塘里打下一把把宽宽的苇叶,阴干在屋里。
又从路旁的马兰草上剪下一根根长长的草叶。
红枣大米红红白白,泡在瓷盆里;包粽时,便一张张捋平苇叶,包上糯米和红枣,菱形的粽子包好之后,再抽出泡在水里的马兰草叶一头用牙咬住,另一头去捆那米粽。
那时,妈妈年轻,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
④端午的头天晚上,开始煮粽子。
只一阵时间,满屋里都是米的清香,枣的清香,以及苇叶、马兰草甜丝丝的青草香。
从米粽一下锅,我就像只小苍蝇,总围着锅台转,怎么也轰不走。
妈妈说:睡觉去吧,粽子得煮一夜,明早吃才香哩!我说:不睡,我不困么。
⑤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经不住这歌声和香味的催促,我的眼皮开始打架。
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母亲抱到炕上,一睁眼,却天亮了。
枕头边是母亲放在碗里的一只粽子,香喷喷的味道直往鼻子里钻,也不管没有洗手洗脸,端起碗就吃。
我想我这一生再也没有吃过那么香的粽子,妈妈包的粽子。
⑥这时,父亲已站在门前,手里握着一把镰刀,要到野外割艾草去。
我便三下五除二,穿衣登鞋,要跟父亲“趟露水”去。
⑦端午时节,已是仲夏季节,草木茂盛,到处是浓密的树叶,高深的青草。
鸟儿藏在树林深处,不管有没有人走过,依旧长一声短一声地鸣叫。
麦子已一片一片黄熟,心急的人家已开始开镰割麦了。
在阡陌上行走,不一会露水就打湿了鞋袜,打湿了裤脚。
不管!那时,父亲在前边割艾草,闻着那带有苦味的草香,我便想起
了妈妈给爷爷熬药的味道来。
⑧一大捆艾草,父亲选了一些插在门楣上;剩余的,爷爷会把它拧成草绳。
夏天蚊子多,点燃草绳,闻着苦艾燃烧的味道,蚊子就不敢飞过来了。
⑨哎,一说到这些事,我就忍不住想掉眼泪。
全是60年以前的事了。
我的爷爷,那个默默劳作一生的人1962年就去世了;我的父亲去世25年了,而母亲离开我也已近10年了。
端午节其实也是个祭祀的日子,写这篇小文,想想那些逝去的亲人,也算是一个纪念吧。
⑩我面前现在正放着几个米粽,是从超市购来的。
我不想急急忙忙打开它,那形状使我想起既往的端午节,想起永远不会再有的妈妈给我煮的红枣米粽,香喷喷的,让人止不住要落泪……
(选自《今晚报》,有删除)16.文题“米粽之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7.文中作者围绕“米粽”回忆里那几件往事?
18.本文的语言富有表现力,请你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第⑤段划线句子。
咕咕嘟嘟,粽子在锅里快乐唱歌。
19.读完全文说说你对文章第⑩段划线句“让人止不住要落泪”这句话的理解。
20.请结合全文的语句分析母亲的性格特点。
【答案】
16.概括了文章所叙之事,标明文章行文线索。
17.家乡包粽插艾的端午习俗以及端午节的来历。
18.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头跳跃的情形;表达了作者对米粽的热切期盼之情。
19.表达了我对端午节和母亲的怀念之情。
20.母亲是一个勤劳能干、心灵手巧、乐观爱子的人。
比如:“母亲赶夜给我做红布肚兜”表现母亲勤劳,融入浓浓的母爱;“绣的好看”“手巧眼也明亮”“手脚灵活,干什么活儿都利索”表现母亲能干、心灵手巧;“一边绣着一边还低声唱着歌儿”表现母亲乐观的性格。
【解析】
16.试题分析:考查标题的作用。
标题是文章的眼睛,其作用是交代文章的写作对象;关联主要情节,
的
怀念。
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18.试题分析: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
结合语境,对句子进行赏析是重要的考点之一。
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色,或是修辞,或是表达方式,或是遣词造句,或表现手法,表现的情境等。
赏析
时,要结合具体语境灵活作答。
通常解题思路是:先写出句子的特点,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最后写出表达效果。
(注意作者的情感)。
本题将“粽子”赋予人的情态,运用了拟人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米粽在锅里头跳跃的情形,表达了“我”对米粽的热切企盼和欢快之情。
点睛: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句子,具体解答时可表述为:运用了XX修辞手法,(生动传神、具体准确、形象生动等),表现了(写出了)人或事物……的情感、心理、性格等(特点、特征)。
19.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点语句的理解。
这类试题,不要浮于语句的表面意思,如果简单地理解
点睛:人物形象是指人物的性格特征和精神品质,而不是指外表特征。
从人物的具体行为事件和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描写等方面进行分析;也可以描写人物所使用的正面、侧面描写、细节描写等进行分析;还可以从文章所使用的写作手法,如对比、衬托等方面分析;更要抓住文章中抒情和议论语句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2018年中考湖北宜昌卷】难得盛夏好时光,上莞下蕈忆清凉
清凉琐忆
项丽敏
(1)端午之后,盛夏的暑热如一匹金毛猛兽纵身而至,脚步所踏之地迅速蹿起灼人的热焰。
(2)人们纷纷逃入室内,关紧门窗,打开空调,以现代电器制造出的凉冷抵抗暑热的威逼。
空调供给的冷风把室内变成了幽凉的洞穴,而室外则更如热浪滾动的火炉了。
这个时候,最叫人措手不及的是突然断电。
洞穴很快变成蒸笼,从笼子里跑出来又不知该往何处,不由得怀念起那个在树荫、河水、竹床、凉席上度过的充满了趣味的夏天。
(3)在夏天使用凉席祛暑的时代得追溯到东周之前,《诗经·小雅》里的“上莞下簟,乃安斯寝”是关于凉席的最早书写。
李清照的“红藕香残玉簟秋”,则将凉席提升至艺术的审美境界,惊艳的忧伤,令读者在品咂文字时便生出凉意。
(4)玉簟是诗人冠之于凉席的美名。
在民间,凉席的称呼则是朴素和直接的,草编的凉席就叫草席,竹编的凉席就叫竹席。
草席是用马兰草、蒲草或灯芯草编织而成,质地柔软,凉度也较低,适合体质较弱的幼童和老人。
竹席则以水竹、毛竹、油竹等为原料,将竹皮劈成篾丝,经蒸煮、浸泡等工艺后以手工经纬编织而成。
竹席的优点在于透汗性好,凉度高,置身其上确有冰玉般的凉润与光滑。
(5)放暑假了,孩子们像松了绑的小猴子,迫不急待地扑入山野,在河里嬉水、捉鱼,在长满野果的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