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知》教学设计
新蒲新区新舟镇中学马强
一、教材依据
语文版教材九年级(下)第六单元第21课。
二、设计思想
基于九年级学生所具备的文言文知识和自学能力。
我按其“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原则,采用“故事导入——学生尝试自学——尝试合作——尝试文本探究——尝试拓展练习”的模式进行设计。
让学生通过叙述杨震“拒金”?“拒为子孙开产业”的故事,学习古人廉洁自律,坚决拒贿的高尚品格。
三、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
了解范晔及其《后议书》,体会其思想的深刻含义及现实意义,理解掌握课文内容,领悟文章的寓意,准确朗读课文,能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
由故事导入新课,通过对话了解人物性格,学习对人物精练而传神的语言方法,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人物形象,学习杨震的高尚品格。
四、教学重点
1、“杨震拒贿”的故事。
2、精练而传神的语言刻画。
五、教学难点
能够理解“四知”的含义,能评价文中的人物和事件。
六、教学准备:尝试探讨题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
汉代的杨震,因为多才而且贤德被举为茂才,“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深得民众拥戴。
经过四次升迁,做了荆州日刺史,东莱太守,就在他赴仕途经昌邑,正是他举荐的秀才王密为县令,王为感恩,于深夜送金,杨震会如何处理呢?
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四知》,寻找答案吧!
(二)学生尝试合作
1、说说范晔及《后议书》,后点评
A、范晔(398-445),字蔚宗,小字博。
顺阳(今河南浙川县东)人。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文学家。
宫场多磨,后因事被杀。
撰成《后议书》,已传九十卷(十志未及完成)为我国史学名著。
B、《后议书》,纪传体断代史,记载了东汉一代的历史。
取代了《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
文章风格趋向骈体,写人叙事,简明周祥,生动感人。
2、正音
骘( )辟( )荆( )邑( )
谒( )涿( )廉( )
补充注释:
①当之郡:之,动词,去、到。
②道经昌邑:道,取道,先定去某地的路线。
③谒yè:拜见。
④以遗震:遗wèi,赠与。
3、一词多义
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 (过去)
故故人知君 (我。
汉代在门生、故史前自称)
故旧长者…… (原来、过去。
故旧,老朋友)之当之郡 (动词,去、往)
以此遗之 (代词,代子孙、他们)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 (连词,表示顺承)
而密愧而出 (连词,表顺承,相当于“就”)
而亦终不用也 (连词,表转折)
4、省略句式
①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 [省主、(王密)]
②暮夜无知者 [省主(送金这件事)]
③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 [省主(我)要让……]
5、成语
暮夜无知:原指夜里做的事情,没有人知道。
后用来比喻暗中贿赂。
6、品味
课文以对白勾勒人物形象,寥寥数语,却将人物描写得有血有肉,并以对比和衬托的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出杨震的公正廉洁、自律慎独的清官形象。
(三)尝试文本探究
1、说说范晔与《后议书》
指名学生介绍《后议书》及作者范晔,其他学生点评。
2、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个人物?所用的描写方法是什么?
(杨震) (语言描写)
3、为人处事,你怎样理解“无知、神知、我知、子知”
4、你觉得本文中杨震的故事有什么现实意义?
(四)尝试拓展练习
1、解答课后思考题一。
2、搜集有关《后议书》和范晔的资料。
3、熟读课文,能翻译课文。
附:板书设计
大将军闻其贤而辟之远近闻名侧面描写
王密夜怀金以遗震
四知“天知、神知、我知、子知”杨震拒金(详)
故旧提议“为开产业”正面描写
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清正廉洁(略)
八、教学反思
1、由“故事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了急于学习课文的动机。
2、尝试题起到了“导法”的作用,体现了教者的主导作用。
3、在文本探究过程中,既解决了疑难问题,又对文本有了一个整体把握。
4、在尝试拓展练习中,学生有了古今对比的体验,有了现实的思考,体现了人生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