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必修一《地球上的水》课件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在干旱和半干旱区,下列措施中,使绿水中生产性绿水比例提高最多的 是( ) A.水田改旱地 C.覆膜种植农作物 B.植树造林 D.修建梯田
【解析】
第 7 题,本题考查的是绿水比例最大而非绿水量最大的流域。
气候干燥的塔里木河(内流河)流域降水后蒸发(腾)水(即绿水)的比例远大于其他 流域(外流河,径流量大、蓝水比例高),故选 A。第 8 题,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水分蒸发旺盛,非生产性绿水很多;覆膜种植农作物,植物根系获得更多的水 分,从而增加植物蒸腾量,使生产性绿水大量增加,故选 C。水田改旱地,会降 低生产性绿水比例。植树造林能提高生产性绿水比例,但比覆膜种植农作物的 作用小,况且干旱半干旱地区不适宜植树造林。修建梯田对生产性绿水比例大 小影响不大。
章末分层突破
请根据下面的体系图快速回顾本章内容 ,把各序号代表的含义填到对应的 框内, 构建出清晰的知识网络。
[自我校对]
① 陆地水 ② 海上内循环 ③ 海陆间循环 ④ 洋流 ⑤ 水资源
水循环及其地理意义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 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 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 1~3 题。
)
【解析】
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帆船一直顺西风和西风漂流,说明此
段航程充分利用了盛行风和洋流,故选 A。
【答案】 A
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 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图,完成下题。
14.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 ④暖流 A.①③ C.②③ B.①④ D.②④
A.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解析】 第 1 题,森林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作用,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一 方面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 流量增加;另一方面汛期地下水减少使其在枯水期补给河流的水量也减少,进而 导致枯水期水位下降,所以河流径流量的年内波动强烈,A 项错误,B 项正确; 降水变率主要取决于该地的气候,小范围森林植被遭破坏,对降水影响较小,C 项错误; 河道淤积是森林植被遭破坏后, 降水冲刷地面, 河水含沙量增加的结果, 而不是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的原因,D 项错误。第 2 题,森林植被恢复后, 植被覆盖率增加,植物蒸腾作用会明显加强,但是山地绿化只是小范
降水在生态系统中被分为蓝水和绿水。蓝水是形成径流的部分(包括地表径 流和地下径流);绿水是被蒸发( 腾)的部分,其中被植物蒸腾的部分称为生产性 绿水,被蒸发的部分称为非生产性绿水。据此完成 7~8 题。 7.下列流域中,绿水比例最大的是( A.塔里木河流域 C.雅鲁藏布江流域 )
B.长江流域 D.黑龙江流域
)
【解析】
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 ,首先借助的洋流是墨西哥
湾暖流,属于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答案】 B
围的植被变化,对降水影响较小,①说法错误,③说法正确;植被恢复后下渗 增加,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加,②说法错误,④说法正确。故选 C 项。 第 3 题,森林植被恢复后,下渗增加,透水岩层中含水量增加,则甲、乙两河 径流总量会减少,A、B 项错误;从图中岩层倾斜状况可知,同一岩层的海拔在 甲河流一侧高于乙河流一侧,因此降水时甲河流一侧山体的降水转化形成的地 下水就会成为乙河流的补给水源,导致甲河流径流量减少,乙河流径流量增加, C 项错误,D 项正确。
【答案】 1.B 2.C 3.D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 ,主要用于 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 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 水、厕所用水等。下图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 4~6 题。
4.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A.为植物提供养分 C.吸附雨水污染物
)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D.保持土壤水分 )
5.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6.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答案】 7.A 8.C
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黄河入海水量 1951 年大约为 500 亿立方米,2010 年大约为 140 亿立方米, 总体呈下降趋势。据材料回答 9~10 题。 9.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上游水电站增多 C.下游降水量减少 )
B.中游水土流失加剧 D.流域内用水量增多
1.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降水变率增大 D.河道淤积
)
2.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径流增加
)
③蒸发(腾)量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①② C.③④ B.②③ D.①④
3.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 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
)
D.地下径流
【解析】 第 11 题,森林火灾后,植被减少,第 1 年的森林覆盖率较低, 经过几年的恢复,到第 6 年植被覆盖率应提高。相同降雨条件下,植被覆盖率 低的时期(第 1 年),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差,河流的径流量大,流量峰值大;植 被覆盖率高的时期(第 6 年),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强,河流的径流量小,流量峰 值小。故选 D 项。第 12 题,根据上题的分析可知,森林涵养水源能力的大小影 响径流量的大小,即下渗的多少是导致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故选 B 项。
【答案】 11.D 12.B
洋流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013 年 4 月 5 日,我国帆船手驾驶“青岛号”帆船荣归青岛港,实现了中 国人首次单人不间断环球航海的壮举。下图为此次航行的航线图。据材料回答 下题。
13.此次航行中,最能利用盛行风和洋流的航程是( A.南美洲以南→非洲以南 B.非洲以南→南海 C.南海→台湾海峡 D.台湾海峡→青岛
) B.保护生物多样性 D.调节局地小气候
【解析】
第 4 题,树皮覆盖层位于最上层,远离根系,显然土层,因此树皮覆盖层不能控制雨水渗漏 速度;树皮覆盖层与其他各层都有水体净化作用,但不是其主要作用;树皮覆 盖层可以减少水分蒸发,保持土壤水分。故选 D。第 5 题,雨水下渗后,密度较 大的种植土层和砂层可对雨水起到净化过滤作用。雨水经过树皮覆盖层和砾石 层时下渗速度快,净化效果差。故选 B。第 6 题,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增加雨 水的下渗量并充分利用雨水,同时减小了地表径流,起到控制雨洪的作用。故 选 C。 【答案】 4.D 5.B 6.C
【答案】 9.D 10.B
下图为某流域森林火灾后第 1 年、第 6 年两次相同降雨条件下河流流量过 程线图。读图,回答 11~12 题。
11.关于两次径流过程,说法正确的是( A.第 6 年的流量峰值大 B.第 1 年的流速峰值小 C.第 6 年的河流含沙量大 D.第 1 年的河流径流量大 12.导致图示径流差异的关键环节是( A.蒸发 C.蒸腾 B.下渗 )
10.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三角洲土壤盐渍化减轻 B.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 C.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增加 D.河口地区的气候变干
)
【解析】 第 9 题,随着黄河流域人口数量的增加以及经济的发展,黄河 沿岸地区取水量增加,导致黄河入海水量减少。第 10 题,黄河入海水量减少会 导致河口三角洲地区土壤盐渍化加重;黄河入海水量减少导致其携带的泥沙量 减少,河口三角洲扩展速度减慢;河流的流量越大,河流的搬运作用越强,故 黄河水量减少会使其入海口河水含沙量减少;河流入海水量减少,对河口地区 的气候干湿状况基本没有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