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克斯-全球视角的宏观经济学课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节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内容简介
课程内容;(1)宏观经济总量均衡的基本框架
(2)核心理论 (3)专题(自修)
图示:
宏观经济均衡基本框架 总量概念 AS-AD均衡 第 3章
第 2章
核心理论
跨时期选择理论 第4章至第7章 货币经济学 总产出决定理论 第12章至第18章
第8章至第11章
专题 政策 第19章 金融 贸易 债务 通胀
(ii)过分简化的经济模型会导出错误的结论。 (iii)每一个模型只适用于解释特定的一类经济现象或 经济生活的某个侧面。
•经济模型中的内生变量与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 模型要解释的变量, 内生变量在模型之内决定。 外生变量: 模型给出的作为既定的变量,不能由模型本身决定。
[例]:均衡价格模型(以某正常商品市场为例)
最终商品和劳务的总支出。
=>GDP=家庭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净出口
注: (i)家庭对新住宅的购买归入投资支出类
(ii)企业新增存货归入投资支出类,可视为企业对 自己产品的购买。
• 核算方法之二:增值法,即将国内生产总值视为
所有厂商对商品价值贡献的加总。 说明: 厂商 农场 面粉厂 面包厂 增值 10 10 15 售价 10 20 35
失业者: (i) 正在找工作者
(ii) 暂时下岗者
(iii) 正等待去一个新单位报到者
失业总人数 失业总人数 失 业 率 劳动力总人数 就业总人数 失业总人数
奥肯定理: 一国的失业率与其实际GDP具有负相关关系。
美国数据:GDP相对于潜在GDP每下降3%,失业率将上升1%。
第四节 宏观经济学中的流量和存量

企业总收入— 对中间商品的支出 企业增加值总和 工资+资本收入
结论: 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2. 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
定义:国内生产总值(GDP)=> 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通常为 一年)在其地理边界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服务市场价值 的总和。
• 核算方法之一:支出加总法,即将国内生产总值视为对所有
结论:微观市场失效,导致资源配置扭曲,从而造成 社会损失。 =>对宏观经济调节的缺陷: 市场经济不能通过价格制度平滑地自我调节。
例:
指标 国家
1929——1933大萧条
工业产值下降 (1929-1932)
物价下跌 (1929-1932)
平均失业率 (1930-1938)
美国 英国
50% 10%
30% 25%
•四大宏观问题:
(A)总产出(GDP) =>长期经济增长问题: 例:(1)经济增长的源泉 (2)宏观经济政策与增长之间的关系 =>商业周期,即经济短期波动问题 例 :(1)商业周期的形成原因 (2)短期生产暂时下降的原因 ( 3 )政府政策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 ( 4 )短期总产量水平的决定 (B)失业 例: (1)失业水平的决定有素 (2)总产出与失业率之间的关系 (3)通货膨胀与失业率之间关系
•流量---存量关系之三: 净国际投资头寸与经常项目
定义3: 净国际投资头寸(NIIP)是一国向他国贷款的净存量。
=>NIIP>0表明该国为净贷款方或净债权国。 NIIP<0表明该国为净借方或净债务国。 定义4: 经常项目(CA)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向他国的净贷款 =>CA>0 表明该国借出资金。 CA<0 表明该国借入资金。 两者的关系:
定义1: t期真实国内生产总值(Q)=>按基期的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价 格计算的t期国内生产总值。 定义2: t期隐式GDP价格平减指数:
名义国内生产总值( t期 ) P 实际国内生产总值( t期 )

GDP P Q
计算方法:
t期 名 义 消 费 支 出 t期 名 义 投 资 支 出 Q t期 消 费 价 格 平 减 指 数 t期 投 资 品 价 格 平 减 指 数
(C) 物价水平
例: (1)政府赤字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 (2)通货膨胀的成本
(D)国际收支与汇率
国际收支和汇率的变化怎样影响一国总产出水平、就业 水平和价格水平
第三节 宏观经济模型的微观基础 •问题: 宏观经济学如何保证宏观经济模型中的总体行为变量同
众多家庭和企业的基本行为相吻合呢?换言之, 如何为 宏观经济理论寻找微观基础?
18% 15%
德国
法国
40%
30%
30%
40%
20%
10%
结论:市场经济不能平滑地自我调节,导致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从而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凯恩斯革命: (i)由于价格(工资)粘性,经济不能自我平滑 调节。 (ii)通过政府实施稳定政策可以防止经济波动及 衰退。 =>标志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
2. 宏观经济学: 对经济中众多个体行为的总体结果的研究 •定义: 现代宏观经济学将整个经济活动视为一个整体,
P
D2
D1
S
P1
P2
Q
Q2 Q1
作为外生变量的消费者收入的减少=>市场需求曲线向左下方移动=> 内生变量价格和交易量由(P1,Q1 )变为( P2 , Q2 ).
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主要依据
[资料]: 2002年拉美经济乌云密布
据联合国拉美经济委员会最近公布的一份报告,拉美经济今年 将出现0.8% 的负增长,人均产值负增长2.4%。报告称拉美地区的经 济前景“令人沮丧”。 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的拉美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同期下降3%。 今年的失业率将超过9%,上半年的通货膨胀率将达到8%,“从80年 代以来还没出现过这样的逆境。” 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今年的出口将下降1.5%。外来资本 流入量依然很少,今年是连续第4年出现资本流出超过资本流入….. 结论:总产出,通货膨胀率,失业率以及国际收支等指标能反映 一国宏观经济的运行状况。
• GNP=GDP+来自国外的收入—向国外的要素支付 =GDP+从国外获得净要素收入(NFP) • 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
•国民收入(NI)=NNP-企业间接税 • 个人收入(PI)=NI—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个人对非居民 部门利息支付+红利+政府转移支付+个人利息收入。 • 个人可支配收入(PDI)=PI—个人所得税
(3)政府收入=直接税+间接税-转移支付 =政府净税收(TA) => GDP C S H SF TA
C S TA
3. 总产出的其他衡量指标
定义:
国民生产总值(GNP)=>一国国内居民在一定时期所 获收入的总价值。 注:(i)GDP核算一国边境内要素总收入,而不管收入 归哪国居民。 (ii)GNP核算一国居民的收入,而不管收入来自哪国。
MRS
dm dq
u u0
p
I=pq+m
=>单个消费的需求函数 P=d(q)Βιβλιοθήκη n个同一消费者需求量相加:
Q= qi nq
i 1
n
=>市场需求函数: P=D(Q)
•厂商
利润最大化选择: Max
(q)
=Max [pq-c(q)] 最优解:
d dc p 0 dq dq
=>单个厂商的供给方程:
第二节
物价水平的衡量:价格指数
定义1:名义国内生产总值=>按当年商品和服务市场价格计算 的国内生产总值。 定义2: 通货膨胀=>一国物价水平持续而普遍的上涨。 问题: 假设一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了,那么到底是由通货膨胀 引起还是商品和服务实际数量增加而带来的?
解决途径: (i) 利用价格指数的变化衡量物价水平的变化。
通过对经济系统总体行为的分析,研究一国经济 的总体趋势。换言之,它研究总量经济现象产生的 原因及其内在关系。如, 总产出、总就业水平和
平均物价水平的决定因素以及国际收支或汇率的
变化如何影响这些总量。
•宏观经济总量模型的建立:
定义
假设
假说
修正
检验
解释
预言
说明: (i)对研究对象简化是建立一个有用经济模型的前提。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1. 个体行为、价格制度与经济福利 • 局部均衡
假设:(i)完全竟争的经济系统 (ii)消费者在某种商品q与所有其他商品m之间选择 (iii)q的价格为 P (iv)m的价格为 1
•消费者
效用最大化选择: Max U (q,m)
s. t. I=pq+m
最优解:
例:
商品 数量 基年价格 T年价格
A B C
5 15 25
0.50 0.40 1.50
0.60 0.45 2.50
(5 0.6) (15 0.45) (25 2.5) CPIt 100 (5 0.5) (15 0.4) (251.5)
157
2. 隐式GDP价格平减指数和真实国内生产总值
•解决方法:(1)选择典型的企业和家庭分析其微观行为。
(2)将典型企业和家庭的行为复合为总量行为(?)
(3)利用宏观经济数据检验模型中总量行为的可靠性。
•困境:宏观经济学缺乏坚实的微观基础
[例]:典型家庭消费
Ci ci Ypi
但由于不同家庭的边际消费倾向不同,难以加总得出总消费
C ci Yp
第20章
第21章
第22章
第23章
第二章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一节 总产出的衡量:国民收入核算体系 1. 两部门经济的收入---支出流量循环模型 •模型:
收入
生产要素 家庭 商品和服务 支出 企业
• 会计规则
(i) 顾客总支出 企业总收入 (ii)顾客总支出 对最终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对中间商品的支出 (iii)企业总收入 工资+资本收入(利润+利息) +对中间商品的支出 (iv)企业增加值总和
食品店
总增值
5
40
40
结论:最终需求价值=所以企业对商品价值贡献之和。
• 核算方法之三: 三部门收入加总法,即将国内生产总值视为
所有经济主体收入的加总。 (1)居民收入=工资+租金+利息+利润 =工资+资本收入 =居民消费(C)+居民储蓄( S H )
(2)企业收入=折旧金+未分配利润 =企业储蓄 (S F)
定义1: 存量=>在一定时点上取值的经济变量
定义2: 流量=>在一定时期取值的经济变量
•流量---存量关系之一: 资本存量与投资
当期期末资本存量=上期期末资本存量+当期净投资

K K 1 ( I DN )
当期期末财富存量=上期期末财富存量+储蓄
•流量---存量关系之二: 财富与储蓄

W W1 S
P 10 , P 20 ,...,P N 0和P 1t , P 2t , ...P Nt
=>t年度的消费价格指数:
P1t P2 t PNt Pct 1 ( ) 2 ( ) ... N ( ) P10 P20 PN 0 其 中, 1 , 2 ,... N 为 权 重 ,且 Pi 0C i i P10C1 P20C 2 ... PN 0C N
t期 名 义 政 府 支 出 t期 名 义 出 口 政府支出平减指数 出口平减指数
t期 名 义 进 口 进口平减指数
C I G ( X IM )
GDP P C I G ( X IM )
第三节 失业的衡量: 失业率
定义: 失业=> 想工作而没有得到工作。
p=MC(q)=s(q)
m' 个同一厂商供给量相加:
' q m q Q= j j 1 m'
=>市场供给函数: P=S(Q)
•竞争性均衡
p
S(p)
p0
D(p)
Q0
均衡结果:
Q
p0 S (Q0 ) D(Q0 )
•什么是经济福利?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愿意支付的货币金额减去其实际支付的货币金额。
最优化:Max SW(Q)=CS(Q)+PS(Q 最优解:D(Q)=S(Q)
=> P P 0 , Q Q0 (竞争性均衡结果)
•结论: 完全竞争经济的竞争性均衡会导致社会福利
最大化。(福利经济学第一定律)
•价格制度的缺陷与社会福利损失
=>微观市场失效: (i) 垄断(包括自然垄断) (ii) 外部性 (iii) 公共产品 (iv) 不完全信息
(ii)利用真实国民生产总值衡量实际总产出水平。
1. 价格指数
定义: 利用一组不变权值,相对于基年计算 的一国当年N种商品 和服务的加权平均价格。 消费价格指数(CPI)的计算方法: 假设: (i) 有N种商品,在t年度和基年的实际消费数量均为:
C1,C2...,CN
(ii) 基年和t年度N种商品的价格分别为:
CS (Q) D( x)dx pQ
0
Q
生产者剩余: 厂商实际获得的货币金额减去实际支付的货币成本。 Q
PS(Q) pQ S ( x)dx
= (Q)
0
社会总经济福利:
SW(Q)=CS(Q)+PS(Q
D( x)dx S (x)dx
0 0
Q
Q
•社会福利最优化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