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叶母亲教学反思【实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几篇__都以亲情为主题,写出亲情的真挚。

《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__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主要抓住“朗读美文”和“体味深情”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反复细读,让他们自然理解作品的情感。

实际教学中,得失兼之,反思总结如下:
一、好的方面
①准备:上课之前准备充分,认真制作课件,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教学环节也流畅。

②拓展:在理解__情感后,又阅读了冰心的诗《纸船》,加深学生对冰心作品的理解。

二、不足之处
① __借红莲的际遇,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为什么作者会想到母亲,我并没有在课题上
做拓展,如果这里插入冰心母亲在病中的事情,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中心了。

②我们课堂上学过的东西,就是希望学生学以致用。

这一课没能让他们在课堂上去仿写最后一段,也是一个遗憾。

这段借用比喻表达对母亲的热爱之情,是很好的仿写段落。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2
《荷叶母亲》选自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本单元的几篇__都以亲情为主题,写出亲情的真挚。

《荷叶母亲》,这是一篇借景写人,托荷赞母的散文。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__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按照“初读感知——品读悟情——抒写感恩”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体会浓深的母子深情。

首先,我在黑板上画了一幅荷叶荷花的简笔画图片,然后问学生由图片会想到什么诗句或者想到什么话语,从而引入课题,介绍冰心。

接着让学生听录音朗读,注意把握字音、语调、节奏、情感。

听完之后交流感受。

在学生交流感受这一环节,有一些预习比较充分的学生还谈到了对主旨句的理解,但是这只限于个别学生而已。

由于把握不准
时间,让学生天马行空扯远了。

所以导致在进入第三环节“品读美文,体悟情感”时,有些内容重复分析以至于花费了不少时间。

我是用下午的第三节课,由于担心拖堂,会造成学生的急躁不安,影响课堂效果,于是把学生读书的.时间缩短了。

这一做法,我觉得违背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应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己悟,这不仅把读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发现能力。

而我觉得本节课比较成功之处在于:
让学生在品读语言的过程中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体会诗歌中的浓浓母子深情。

明白借物写人的写法。

学以致用,课的最后环节设计让学生“抒写诗句,感恩母亲”在他们动手写一写母亲时,放音乐背景《烛光里的妈妈》渲染情境,让学生抒写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在这一环节,用不到5分钟的时间,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几句优美的诗句来歌颂母亲。

在以后的路途中,肯定还会有失误和不足,希望各位同仁能给予帮助和批评指正。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3
4月22日,在苏集镇中讲了《荷叶母亲》一文,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洗礼。

在上课前,我一直在思考:这堂课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上课时,真没想到学生竟然大多数都能参与到其中,虽然不像安呈平老师和袁永波老师那样在课堂上做到轻松自如,但对我来说,却是接受新的理念以来比较成功的一堂课。

课后的研讨与反思中发现还存在以下不足:
其一,课文未读到位
我是用中午的第四节课,由于担心拖堂,会造成学生的急躁不安,影响课堂效果,于是把学生读书的时间缩短了。

这一做法,我觉得违背了学生的学习意愿,应该让学生在读的基础上自己悟,这不仅把读的时间还给了学生,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我发现能力。

我在《再悟语文教学的基本要素》中也提到:每个教师只有理解保证学生“多读”、“多自读”的深远意义,才能改革教学,还学生自由阅读的时间和空间。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却在上课时,剥夺了学生阅读的时间。

所以,在读课文这个环节上,做得不够到位。

其二,课堂上有被遗忘的角落
在这堂课中,大部分学生能参与其中,可还有几个学生被课堂“抛弃”,我平时也一直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可到现在也是没有很理想的结果,总有一些学生在课堂上“离队”。

很多课堂都有这种现象,也包括一些公开课,老师总是忽略那些不愿参与学习的学生的存在,这是不负责任的做法。

作为老师平时就应该让全班学生参与,不能忽略任何一个人的存在。

这一堂课我也没有处理好这个问题,深感遗憾。

在以后的路途中,肯定还会有失误和不足,希望各位同仁能给予帮助和批评指正。

登高教学反思灯光教学反思倒数教学反思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4
一、成功经验
流程清晰,先整体感知,后精读赏读。

在精读环节,有教师示范,启发学生通过抓本体和喻体的相似处找到事物的特征,结合全文整理句子,理解句子深层含义。

二、失败的原因
教学是一种遗憾的艺术。

这次《荷叶母亲》的`疏漏之处就有:如(1)表达含混。

备课组长提到:在给学生提出问题时,语速缓慢些,提问两遍。

这一项作为本周亟待整改的地方。

(2)字词处理欠当。

这节课字词部分超时了。

原因在于:(1)字词较多,不但有新授,还顺带复习了上一课的部分内容;(2)第一次在课上使用磁性粘贴的田字格,经验不足。

以前都是在黑板上自己画田字格,今天为了落实集备精神,第一次在课上字词环节用上了这个新式武器。

方便倒是方便,省得画格了每次,可没意识到四个格子在一联啊!本课有四个学生容易写错的字,我自己示范写了一个,另外三个叫学生上来写,以便更好的反映学情。

没想到第一个学生写的太慢,写完不对,用手抹去,又反复改了两回才下来,第二、三个学生呢只有在后面干站着看的份儿。

耗时较多。

下次,我可以自己直接板书,或是让学生课前写好,上课我再将其贴在黑板上让其他同学纠错。

这样,即使有错,改正耗时恐怕也较之前要少得多。

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调整吧。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5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符合散文诗的文体特点,以品析为主,以对学生的语言训练为基础,教学目标完成情况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现总结如下:
一、与学生互动不够。

课前我与学生的沟通较少,因此敢于主动发言的同学不多。

而对于回答问题的.同学,我没有及时地予以鼓励,造成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二、对学生的诵读指导不够充分。

在我范读的时候,应该提示学生有意识地模仿我的语速、语调,再结合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朗读一遍,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走进文本。

__是要求背诵的篇目,课堂上应反复诵读,课文的主旨段在品析之后可要求学生背诵下来,其余段落可选背。

三、课文集美环节形式大于内容。

此环节本来是要求找出文中直接描写红莲的段落,从中选句子,形成一篇先描写后抒情的微型美文。

我提示学生可以找与环境、心情、红莲情状相关的语句,范围太大,学生反而不好把握,其实只要找出能体现__主旨也就是直接描写红莲的句子就可以了。

四、课文品析不够深入,变式较少。

我指导学生从炼字用词、修辞手法、情感表达、写作手法等方面品析课文,让他们找出自己欣赏的语句,朗读并说出其妙处。

显然,这种做法并不符合七年级学生的学情特点。

教师应给出示例,让学生掌握赏析文字的方法,也可采取替换式,让学生感受__典雅优美的意境。

同时,不要囿于单纯的文字赏析,也可从__象征手法的妙用、三条线索之美、托物言志的作用等方面入手,使学生深入文本。

课堂教学是遗憾的艺术。

这堂课虽然有不少瑕疵,但是在评课老师的批评分析中,也让我逐渐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出口,从而避免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再出现类似的问题。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6
最近听了特级教师林春曹老师的讲座,感觉那是多高的境界。

林老师把上课分为三个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海是山,看水还是水。

自问自己在何境界,自己有没有能力修炼三重而得道?
晚上发现自己备课有三个步骤,因为肤浅,谈不上什么境界。

写出来只是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与批评,贻笑大方了。

前三年我备课,都是先通过各个途径收集别人的教案,吸取精华,为我所用。

浑浑噩噩,唾沫横飞了三年。

这一学期听了一些讲座,越发对自己不满意,一直在别人的精神营养哺育下能成长成什么样子呢?就想自己的课能有一点自己的东西,渐渐地养成了备课三个步骤的习惯。

以《荷叶母亲》为例。

首先,熟读文本。

我翻开这一课,细地读,慢慢地品,每有感悟便圈出来,写出来。

一遍再一遍地读,以前早就翻参考资料了。

《荷叶母亲》这篇__读读,你就会发现这是一篇借物喻人,歌颂母爱的__。

__的重点是从第四节到最后;“我”的心情随着情节的发展也发生着变化,这些都不是很难。

稍微要揣摩的是__的1、2、3节有什么作用呢?想一想,作用似乎不大,去了也行,了不得有点铺垫作用,这也不是太难。

让我感到意外发现的是这篇重点写雨打红莲,荷叶护莲,为什么会加上第六节的第一句:“对屋的`母亲唤我,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的旁边——”经过考虑,这句话是多么的重要。

我认为有三方面的作用。

第一、“我”坐在母亲旁边与红莲在荷叶旁边是何等的形似;第二、“我”被母亲唤回来是因为外面下雨了,母亲怕我淋着,这和荷叶护花何等神似;第三、如果这句话删去,那么后文对母亲的歌颂显得太突兀了。

简单的一句话有如此作用,冰心真是独具匠心啊。

我在这里着重做了标记。

第二步骤很简单,还是和原来一样,搜集别人的成果,来消化,增强对文本的解读,学习别人好的上法。

当我对《荷叶母亲》感觉凭我的认知能力再难有新的发现时,我的同事要把这一课作为公开课,听了她对文本的解读,感到汗颜,又虚心地沉下心去学习了一下。

最后一步是取舍的阶段,__可讲的那么多,我到底讲什么?能不能够给学生留下印象。

也就是我们王主任说的“走得进去,出得来。

”《荷叶母亲》最后我就围绕夜晚看莲,“我”的心里变化及原因是什么?其中穿插了第六段第一句能不能去掉这样一个问题,然后直接过渡到最后一段,教给孩子借物喻人的方法。

以上是我现在备课的三个步骤,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7
作为一名新教师,每一次公开课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因为对冰心的喜爱所以选择了《荷叶母亲》这篇__。

荷叶,莲花的叶子。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__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教学过程中,得失兼有,下面做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在讲授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新课程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

以读带思,用朗读声贯穿
整个课堂,使学生在朗读中,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

在反复对__重点段落的反复朗读中,体味__的情感,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与此同时,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感受__的美,体会语文的美,在讲课的过程中,配和柔和动人的音乐。

如在引入新课时,教师在讲述汶川大地震时候一位母亲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牺牲自己的故事的同时,配以舒缓感人的音乐。

学生听读__的时候,也有背景音乐的伴奏,使学生在音律和文字美中,迅速进入__。

在本课结尾学生做练笔的时候,播放《烛光里的妈妈》,升华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此外,在本节课的讲述中,我试着改变语文教学中解题、了解作者、梳理情节等传统教学模式。

在适当的时候,把作者介绍引入课堂教学中,使得学习作者不只为了单纯的机械记忆,而将文学常识的讲述变为进一步推动学生兴趣,加深课文理解的一个环节。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寄情于景的写法,并且通过阅读题目巩固着一写法。

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二、不足之处:
以上对课堂的一些可取之处进行了分析,但本节课也着实存在着许多不足。

首先,在准备阶段过于急躁,一心所想的是自己想要的效果而
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实际的教学能力。

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忽略了文本重点,在组里老师的帮助下一而再再而三的进行了修改,才使得最后的教学较成功。

其次,在授课时与学生的交流及配合欠妥,对于学生的回答需要一定的时间消化,不能迅速的做以反映,并加以引导。

这也说明了我的应变组织能力有待提高,相信这一点会随着课堂经验的提高而改善。

自己通过这次的公开课,以后也会注意这方面的锻炼。

三、创新和改进
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要求尽最大可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

这堂课之后,我自己觉的轻松,学生也学的愉快。

我深切地感悟到,做为教育者,要不断探索适合的教学方式,转变教学观念,使教与学成为一种生命的活力。

未来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更加注重情感和美景的融合。

如果能把这样一篇优美的小文变成学生能够借鉴模仿的范文,更有价值,若能够多举例类似的__,更能让学生顿悟。

如史铁生的《合欢树》。

四、总结:
__的教学效果总体不错,源于有预案,工作细化。

但实践起来发现,还是有许多地方考虑不周。

知不足,而后改,希望能促成教学的一点一滴的进步。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8
从9月25日接到合肥师范学院文学院通知的那一刻,思绪就没有停止过:指导老师张登林是上海师范大学的博士、北京大学访问学者,他治学严谨,学富五车。

我的教学内容应该选什么?如芒在背、诚惶诚恐。

文言文教学易操作,流程清晰。

要不上文言文,可细想容易与其他学员“撞车”,最后还是放弃了。

前几天淮北市文明创建“省级”检查,我准备道德讲堂“六个一”流程的材料,眼前一亮,驾驭相关母爱、感恩的主题材料,不正是我的强项吗?我就从人教版七年级语文读本中选择了冰心的散文诗——《荷叶母亲》。

备课过程中几易其稿,聚焦课堂教学环节中的导入、衔接与过渡、板书设计。

自认为借班上课,也必然是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10月29日上午第二节上课完毕,才发觉有待完善与改进的地方很多。

结合上课过程中自己第一时间发现的问题,回到办公室我仔细回放课堂情景,反思如下:
一、不足之处1、入题过缓。

导入的时间在三分钟左右,时间有点偏长。

我在授课过程中为了创设情景,不惜言语铺陈,忽略了语文教学的重心——快速进入文本,让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悟!有时观课类似的问题一眼就能发现,当时就默默告诫自己,这样的缺点不要在自己的课堂上出现。

但一旦进了课堂,不敢割舍自己精心预设的华丽辞藻,忽
略了学生、忽略了课堂、忽略了有效教学。

正如余映潮老师精彩评点中所言:缓入早出。

2、问题指令发布之后,应留给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

本节课共有如下四个问题:
《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

作者由眼前的图景想到了什么?__第9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这篇散文诗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

作者是借助具体形象荷叶来歌颂的。

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
上述四个问题是步步推动、环环相扣的,我在授课过程中没有做到“闲庭信步”、“水到渠成”,有点操之过急,毕竟是一篇散文诗,没有给七年级的孩子充裕的思考时空,应让孩子深思熟虑,在语文课堂上一展风采!
二、成功之处1、衔接过渡自然
授课过程中,为了不让新内容的`出现给人突兀之感,我就特别注重每个教学环节之间的衔接与过渡。

所以精心架设桥梁,四架桥梁的有效构建,让每个教学环节无痕的跨越。

过渡一: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先来听名家范读,在听读的过程中圈点勾画,注意两点(扫除字词障碍。

注意节奏、情感。

)
过渡二:在听读的过程中,同学们时而屏气,时而凝神,时而默叹。

我想大家定是透过清丽典雅的文字,心里漾起阵阵暖意。

就让我们带着这阵阵暖意自读文本,并在读的过程中思考:《荷叶母亲》中,“我”的情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过渡三:我心中深深受了感动,其原因是什么。

文中一幅插图告诉了我们答案。

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下来,遮盖住红莲,为其遮风挡雨。

这是一幅荷叶护莲图,同学们能从文中找到对应的段落吗?
过渡四:各位同学,我们师生一道借助“听读、自读、研读”这三座桥梁,明确了这篇散文诗抒写和歌颂的对象是母亲。

作者是借助具体形象荷叶来歌颂的。

那么这种写法叫什么?请同学们小组合作完成。

2、应变、调控得当
短短的四十分钟,我精心准备的拓展阅读——《那片竹》,因为时间的关系选择了放弃,用一段富有情感的语言结束了__的学习。

3、精心设计板书
板书内容只有九个字,但浓缩了文本的核心内容——荷叶护红莲,母亲爱我。

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就埋下了伏笔,荷叶与母亲没有出现在一个水平线上。

当第四个环节——研读文本的时候,学生回答作者由荷叶护红莲想到了母亲爱我,板书内容的后半部分很自然地出现在黑板上,与教学内容同步,无画蛇添足之嫌。

而且用红色的粉笔把
九个汉字包围在“心字型”之内,与文本主题吻合。

本节课就这样恰到好处地完成了板书。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借助本次备课、课堂教学、议课活动,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教学中的短板。

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摒弃虚浮,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主,语文课上出语文味,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学生这一主体,关注生命的本真,让语文课堂变成学生的精神殿堂!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9
荷叶,莲花的叶子。

文题之所以用“荷叶母亲”,是因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叶为红莲遮风挡雨的情景书写心中的感触,抒发对母亲的感激热爱之情。

__语言清新自然,隽永淡雅,显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以前教课,我都是采用解题、了解作者、梳理情节、划分段落、归纳中心等传统教学模式,讲得多,分析细,结果往往是老师累、学生烦、效果很差。

在讲授《荷叶母亲》这节课时,我决心把课堂交给学生,按照“朗读——探究——发现”这样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去感受这篇课文的文质之美,探究诗文的构思美,使学生对诗歌的赏析上升到一定的'审美层次。

新课程强调学生要“读”,朗读、诵读、默读、精读……总之要多读。

在课堂上,我加强了对学生的朗读指导,运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借助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使诗文中所抒发的情感叩击学生的心灵,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感受到语言文字表达情意的表现力,又提高审美情趣。

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体验、感悟出荷叶对红莲的荫蔽也就是母亲对儿女的庇护,从而清楚地认识借物抒情的写法。

在课堂上学生动脑还动手,运用同类写法发表个性化的见解,抒发对母亲的爱。

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的角色转变成了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要求尽最大可能尊重学生学习的个性。

这堂课之后,我自己觉的轻松,学生也学的愉快。

我深切地感悟到,做为教育者,要跟上时代步伐,转变教学观念,使教与学成为一种生命的活力。

荷叶母亲教学反思10
《荷叶母亲》新入选教材不久,可借鉴经验甚少。

又因为其本身短小易懂,故而在教学设计的时候删繁就简,抓住“朗读美文”和“体味深情”两个关键词,引导学生反复细读,含英咀华,辅以朗读示范、美图欣赏,让他们自然理解作品的构思、语言、情感三美。

实际教学中,得失兼之,反思总结如下:
一、成功之处
①准备到位
上课之前准备充分,亲手制作课件,一张一张地慢慢充实起来,在这个过程中逐一搜集素材,甚至为了克服教室投影仪色彩失真的不利条件动手PS图片作为背景。

教案也是在参考了有限的资料后独立设计的(相关资料不多,因为__07年才进入人教版七年级上的教材)。

这样细致的备课过程使自己对教材足够熟悉,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环节清晰连贯,内容交代清楚,展开完整。

没有出现拖堂、冷场、中断这样的尴尬情景。

②多媒体运用实效和美感并重
坚持独立制作多媒体课件,兼顾实效性和对学生美的震撼,尤其是为白莲红莲命运的对比设计了一组美轮美奂的全景大图,直观展示了雨打白莲、白莲飘散、荷叶挡雨、红莲无恙这几幕在__中4、5自然段表现得的最为让人动情的画面。

此外,教参上写的祖父说家中开了三蒂莲的时候正好大家庭里面添了三个姊妹是“花瑞人祥”,这样的过于书面甚至带文言色彩的词汇实在难于让学生理解,于是笔者寻找资料,对比众多信息,查到了多条有关三蒂莲的新闻和相应的图片,择优使用。

同时,又发现有材料说三蒂莲的出现概率竟然是百万分之一,虽然难于证实,但是,这种情况出现极少应该是可以肯定的。

物以稀为贵,由此向学生说明这样的稀罕物儿出现了,在老人的眼里肯定是非常吉祥的事情,怪不得他过了多少年都记得,也就很容易说通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