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高考历史 单元复习三年高考真题演练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新人教版必修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一、选择题
1.(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A.②③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
西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
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广告未宣传博士帽的实用
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2.(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24)从古诗词中可以窥
见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娱乐活动,与下列诗句依次对应的
活动是
1弄假如真无比空,吹嘘全在一丝风 2共骇群龙
水上游,不知原是木兰舟
3双枝需组履平地,楚黄州人擅此技 4梨花风气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A.放风筝赛龙舟踩高跷踏青 B.荡秋千游泳赛跑踏青
C.荡秋千游泳踩高跷登高 D.放风筝赛龙舟赛跑登高
【答案】:A
【解析】:准确理解诗句的含义,对应搭配相应的民俗娱乐活动。
3.(2011年山东省基本能力18)生活中有许多说法抹不去的记忆,在我国供给短缺的年代,人们买粮食不仅要用钱,还要用粮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B.纸币票样上的人物形象通过木刻手法表现
C.纸币票样所示的人民币票劵采用我国多民族文字
D.粮票同人民币一样在使用,因而是一种货币
【答案】:C
【解析】:A项错在“只有全国粮票”;B项错在“木刻手法”;D项错在“粮票是货币”。
4.(2011年天津市文综历史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898~1900 B.1901~1911 C.1912~1927 D.1928~1937
一、选择题
1.(2010年上海卷历史23)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活在19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
A.唐胥铁路开通 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
C.《申报》上刊登北伐的消息 D.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的演说
【答案】:B
【解析】:A是1882年,C项是1926—1927年,D项是1918年,C项符合1913年(辛亥革命后)的情形。
2.(2010年福建卷文综24)上海是近代中国茶叶的一个外销中心。
1884年,檑建茶叶市场出现了茶叶收购价格与上海出口价格同步变动的现象。
与这一现象直接相关的近代事业是
A.电报业 B.大众报业 C.铁路交通业 D.轮船航运业
【答案】:A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了信息交流的快捷,故选A。
3.(2010年天津卷文综历史7)“盖天津(城)市发展之趋势,其初围绕旧城,继则沿河流,复次则沿铁道线,自有电气事业则沿电车道而发展。
”这反映出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显著特点是
A. 以老城区为中心不断扩展
B. 伴随交通方式的变化而发展
C. 由城市周边的不断开发而发展
D. 伴随工商业的发展而发展
【答案】:B
【解析】:由“沿河流”到沿“铁道线”再到“沿电车道”,近代天津城市化进程的特点是随交通方式变化而发展。
4.(2010山东卷基本能力测试21)19世纪后期,一位中国人从欧洲买回一种设备,他称之为“神镜”。
后来,杭州有人利用这种设备做生意,招牌上写着“第二个我”。
这种设备是
A.望远镜 B.电影放映机 C.照相机 D.电视机
【答案】:C
【解析】:从题中关键词“设备”、“神镜”、“第二个我”综合判断。
5.(2010年江苏卷历史9)徐珂《清稗类钞》记述:“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期订邀男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这反映晚清婚俗的变化是
【答案】:A
【解析】:“乘客不分男女座”体现了不分男女、等级的特点,是对封建社会男女有别的传统封建伦理道德的冲击,B、C背离材料,D项材料没有体现。
2.(2009年安徽文综15)下列图片反映了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其中具有反清革命色彩的是
【答案】:B
【解析】:这四幅图片都反映了近代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只有B 项“断发易服”具有了反清革命的色彩。
3.(2009上海文综10)服饰体现了社会风尚,并打下了深
刻的时代烙印。
中国废除服饰分贵贱的冠服制度(见右图),并
实现服饰制度根本转变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辛亥革命 C.五四运动 D.抗日战争
【答案】:B
【解析】:辛亥革命初步胜利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实现了服饰制度的根本转变。
4.(2009年广东历史11)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
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的历史知识,可知A、B、D三项都反映出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变化。
5.(2009广东理科基础63)“又是庚申元旦节,过年过得直贯冲。
见面齐声道恭喜,脱帽都行一鞠躬……祝罢再把新年贺,两手深深打一恭。
”长沙市民曾有的这些习俗,最早可能出现于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答案】:C
【解析】:民国政府颁布法令,在全国采用
国际通行的公历代替中国传统历法,并增添了国
庆、元旦等节日。
6.(2009年福建文综16)图6是一份报纸
的号外,从中可获取的准确信息是
A.开国人创办政论性报刊之先河
B.使用白话文报道新闻
C.抨击国民政府失败的外交政策
D.表明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7.(2009年江苏历史6)有学者认为中国近代社会风俗的阶段性发展特点是:洋务早期,风气初开;清朝末年,天下移风;民国初年,飙转豹变。
这一特点也可以用来描述近代中国A.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大众传媒的变迁
C.思想领域的变化 D.民主政治的发展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提供的一组时间和发展特点,可以判断出这个时间段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几个阶段吻合,特点相似。
8.(2009年江苏历史22)(12分)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材料二:我在小姊妹的帮忙下,加入了家庭妇联。
我看见姊妹们加紧生产,努力学习文化,便愈感到自己的落后,我要好好地向姊妹们学习,我也加入了学习班。
新婚姻法颁布以后,小姊妹张丽娟告诉我,说可以到家庭妇联申请向朱家离婚,婆婆没有理由阻拦我,于是我离婚了,我自由了。
——《一个童养媳的新生》(1950年9月1日《解放日报》)材料三:婚姻不是件私事;……在任何地方一个男子或女子要得到一个配偶,没有不经过一番社会规定的手续。
——费孝通《生育制度》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人们的婚姻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作为婚俗背景的经济基础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材料二中“我”的婚姻态度发生变化的社会条件是什么?(7分)(3)据材料一、三,不同学者在婚姻自由度问题上的视角分别是什么?我们应如何全面认识这一问题?(3分)
【答案】:(1)变化:从遵从父母之命到追求婚姻自由。
(2)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社会条件:社会制度的变革(新中国的成立);社团组织(家庭妇联)的支持;法律保障(新婚姻法的颁布)。
(3)视角:历史考察;社会关系考察。
认识: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当事
人越来越自由,但处于社会关系中的人,婚姻自由总是相对的。
【解析】:(1)这个变化要突出由婚姻不自主到婚姻自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