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第二次费卢杰战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军第二次费卢杰战役
已经6周年了,笔者抽空找了些这场伊拉克战争最大规模战役的资料,并整理出下文,欢迎捧场和指正。
第二次费卢杰战役(2004年11月7日—12月23日,联军称为幻影狂怒行动,伊政府称为破晓行动),是2004年底美国、英国和伊拉克军队联合发起的军事行动,由美国海军陆战队为主导。
行动的目的是攻克被武装分子占据的伊拉克西部安巴尔省的费卢杰市。
美军称之为自1968年顺化战斗后美军参与的最大规模巷战。
战役背景
费卢杰市位于伊拉克安巴尔省,在首都巴格达以西约69公里处,2003年时全城总人口约为40万,绝大多数居民是逊尼派穆斯林。
该市城西毗邻幼发拉底河,河上一南一北横跨两座大桥,北桥的东端与城区相连,西端是费卢杰综合医院;南桥与贯穿全城的一条高速公路(10号公路)相连;城东是一片工业区;城北是一个火车站和一条铁路线;市中心是名为纳兹扎区的原费卢杰旧城;全城有超过200座清真寺,因此费卢杰又被称为“清真寺之城”。
在萨达姆统治时期,该市居民是萨达姆的坚定支持者,不少复兴社会党高官都在费卢杰起家;也因此费卢杰居民在萨达姆时期享有不少特权待遇,城内的基础设施也比很多其他伊拉克城市完善。
在费卢杰城外还有专为复兴社会党高官度假而建的宫殿,名为“梦幻大陆”(DreamLand)。
费卢杰:Fallujah
纳杰夫:Najaf
纳西里耶:Nasiriyah
巴士拉:Basra
萨迈拉:Samarra
库特:Kut
巴格达:Baghdad
卡尔巴拉:Karbala
摩苏尔:Mosul
2003年4月萨达姆政权被联军推翻,防守费卢杰的伊军不战而散,留下了大量的军用物资。
同时离费卢杰不远的阿布格莱布监狱由于萨达姆逃亡前下令释放全部囚犯,因此很多犯人流落到了费卢杰。
这些人和当地居民一起对包括军营、政府机构和“梦幻大陆”等地进行了洗劫。
4月底,由当地部族长老选举的亲美人士塔哈·比达维·哈曼德成为该市的新市长,美军也在同月进驻费卢杰并招募当地人成丅立“费卢杰安保队”以维持秩序。
然而好景不长,形势迅速急转直下。
2003年4月28日晚,约200人违反了宵禁命令,聚集在一所当地学校门口抗议联军在费卢杰驻军。
抗议很快升级,据报道有枪手在人群中向美军士兵开枪,美军第82空降师第325空降团第3营的士兵随即还击,导致17人死亡70人受伤,在该起事件中没有联军伤亡。
美军称开火持续了30-60秒,而有媒体称持续了约半小时。
2003年4月30日,第3装甲骑兵团的1个营替换了在费卢杰的第82空降师守军,而就在该营抵达费卢杰的当天,当地民众又涌向市政大楼等地举行抗议,结果又引发了一场导致3名抗议者死亡的冲突。
当时第3装甲骑兵团负责整个安巴尔省的驻防,很快美军就发现就凭这点兵力是远远不够的,于是不久第3步兵师的第2旅又接过了费卢杰的驻防任务。
而为了避免与城内居民再发生冲突,无论是第3装甲骑兵团还是第3步兵师的部队自2003年夏天起就没有继续待在费卢杰城内,而是转在城外的“梦幻大陆”(现已改造成了军营)内驻扎。
然而,这也给城内武装分子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便利。
2003年4月28日事件发生后费卢杰民众上街抗议的情景
2003年6月30日,费卢杰城内的一座清真寺发生爆炸,造成9人死亡。
费卢杰居民称是城外的美国驻军发射导弹或炮弹所致,而美军则称这是一起恐怖袭击,是清真寺旁的一栋建筑发生爆炸殃及了清丅真寺。
第3步兵师的部队在费卢杰驻军没多久,全师官兵就启程回国了。
于是第3装甲骑兵团重新接过了费卢杰的驻防任务,与他们一起执行任务的是来自罗德岛州的第115宪兵连,实际驻防部队合计只有大约2个连。
2003年9月,第82空降师重新回来接过了拉马迪和费卢杰两座城市的驻防任务。
美军的频繁调动使费卢杰城内更加缺乏有效的管制,更助长了武装分子的发展。
到2004年初,费卢杰城内的伊拉克警察和安保人员已经无法有效执行法律和维护正常社会秩序。
武装分子开始频繁攻击警丅察局等政丅府机构,在一次攻击中武装分子就杀死了20名伊拉克警察。
2004年3月初,费卢杰的驻军由第82空降师变为第1陆战师。
3月31日,4名美国黑水公司的保安在费卢杰附近遭到一伙武装分子的伏击,4人全被打死,尸体在被车辆拖行后遭焚烧。
武装分子还将尸体悬挂在横跨幼发拉底河的北桥上示众(北桥因此也被称为黑水桥),这一画面通过媒体迅速传遍了全世界。
2003年4月28日事件发生后费卢杰民众上街抗议的情景
2004年4月4日,在上述事件发生后仅4天,美军迅速作出回应,决定发起“警示决心”行动(即第一次费卢杰战役),旨在从武装分子手中夺回费卢杰。
但战斗刚持续了3天就遭到了伊拉克逊尼派政治人士的强烈反对。
伊拉克管理委员会也向美军施加压力,国际舆论则对战斗中的平民伤亡进行了大量报道,对美军的进攻予以谴责,尽管美军强调已经尽其所有减少平民的伤亡。
同时,伊拉克什叶派军阀萨德尔的麦赫迪军在纳杰夫、萨德尔城等地向美军发起大规模进攻,并公开表示支持费卢杰的武装分子,似乎有逊尼派和什叶派联合反抗美军的态势。
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美军在仅攻占费卢杰25%的地区和打死约300名武装分子后,便决定结束“警示行动”。
2004年4月28日,在伊管理委员会的主持下,美军结束了军事行动,费卢杰当地的部族长老向美军和伊政府保证会自发组织起来赶走城里的武装分子。
同日,由费卢杰当地人组成旨在稳定当地局势的“费卢杰旅”成立,由美军提供武器和装备,一名前复兴社会党军官穆丅罕默德·拉提夫担任该部队的指挥官。
第一次费卢杰战役时伊拉克全国的情况。
绿色箭头是什叶派的萨德尔武装进攻路线;红色的是以逊尼派武装为主的进攻路线
然而美军刚刚撤走,费卢杰的局势又急剧恶化。
“费卢杰旅”的士兵没几天便逃跑了大半,到了9月时已经完全土崩瓦解,其中很多人带着美军提供的武器直接加入了武装分子行列。
费卢杰城内的武装分子也将美军撤离视为一次重大胜利而大量宣传,一时间费卢杰成为了伊拉克反美运动的象征。
来自摩苏尔、拉马迪、提克里特、基尔库克等地的武装分子纷纷赶来加入,而叙利亚和伊拉克边境上每个月都有上百名外国人进入伊境内,其中绝大多数都进入了以费卢杰为中心的安巴尔省。
到2004年9月24日,美军向媒体称费卢杰城内已经聚集了包括扎卡维的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在内的近5000名武装分子,其中500人为核心成员,这个数字比4月时翻了一倍。
武装分子中还有大量来自沙特、利比亚、车臣、叙利亚、伊朗甚至菲律宾、意大利等地的外国人。
费卢杰已经俨然成了武装分子的聚集中心,来自各地的武装分子在这里可以获得武器、训练和指令,然后再前往伊拉克其他地区执行他们的任务。
2004年时费卢杰城内的大批武装分子
费卢杰城内武装分子的主要头目之一阿布杜拉·贾纳比。
贾纳比在费卢杰战役中逃过了美军的抓捕
为了铲除武装分子的温床,同时为2005年1月举行的伊拉克大选铺平道路,美军决定发起第二次费卢杰战役。
这一次,伊拉克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给予了鼎立支持。
这主要介于三方面的原因:一是武装分子的发展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伊临时政府的统治;二是第一次费卢杰战役时以萨德尔为首的什叶派军阀虽然曾对费卢杰的武装分子表示支持,似乎形成了逊尼派和什叶派共同反对美军的态势,然而在第一次战役结束后,由于两个宗教派别固有的敌对态度两者并没有任何结盟行动;三是什叶派宗教领袖西斯塔尼在沉默了许久后公开表态不支持萨德尔等人的暴力斗争,而西斯塔尼在伊拉克什叶派中有绝对的威望,他的表态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伊拉克临时政府总理阿拉维,2004年5月28日—2005年4月7日在位
战役前奏
2004年9月,联军开始制定作战计划。
9月10日,联军驻巴格达胜利营的高级参谋军官和美军第1陆战远征军、第4民政事务集团军等部队的指挥官召开了视频电话会议。
而后,联军最高司令部与陆战远征军的军官又召开了一次讨论会,对计划的细节进行布置。
9月13日,联军基本确定了战斗和战后重建的内容,介于在第一次费卢杰战役中战区里的平民成为一个棘手难题,联军又制定了如何安置平民的“分支计划”。
此外联军还对如何获取情报、如何孤立武装分子和如何保障部队补给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在制定每一项计划时,联军都按“四个问题”进行测试。
即:1.伊拉克人会怎么看待这一行动;2.这一行动在文化上是否可以接受;3.伊拉克人是否能承受这一行动;4.这一行动对最终联军向伊拉克人移交国家控制权是否有帮助。
9月的中下旬,联军决策者开始起草在费卢杰战斗中应受保护的目标名单以保证一些关键的基础设施如电厂、供水站、铁路、大桥等不会遭受炮火的打击。
9月25日,驻伊联军指挥部公开了第306号命令,该命令指令第1陆战远征军在伊安全部队的协助下,对盘据在费卢杰的武装分子进行彻底的清剿,行动日期被定在11月。
同日第1陆战远征军的指挥官萨特勒中将飞往巴格达与联军驻伊部队日常军事活动总指挥梅兹中将会晤,两人确定行动的代号为“幻影狂怒”。
美军第1远征军指挥官约翰·F·萨特勒中将
9月29日,第1陆战远征军的参谋人员根据萨特勒和梅兹的要求制定了一份在费卢杰战斗结束后进行重建的更详细计划,美军第4民政事务集团军的高级军官则牵头讨论了战后伊临时政府的需求、如何确保安全局势、如何将城市最终移交伊政府等问题。
自9月底起,第1陆战远征军和它的下属部队开始全面准备费卢杰战斗。
尽管同时在伊拉克西部有很多小规模的军事行动,但所有行动都将为费卢杰战斗服务。
每天早晨7:30分,第1陆战远征军的萨特勒中将和他的参谋们都会在费卢杰营开会(美军在费卢杰城外的一个军营,当时美军在城外一共有两个军营,另一个就是“梦幻大陆”,后被改名为巴哈里亚营)。
萨特勒的左右通常坐着他的副手海吉里克准将和参谋长科尔曼上校,其他就座的有情报官马库塔上校和作战主任雷格纳上校。
会议一般以讨论天气和最新情报开场,然后会迅速讨论最新的战事、下属部队动态和当天行动计划。
10月18日,作战计划细节基本完成,负责具体作战活动的陆战1师指挥官纳托斯基少将开始向他的下属军官分配作战任务。
10月21日,最终作战日期和时间确定。
D日为11月7日,而主攻时间则被定在11月8日。
参加战斗的美军、英军和伊军大约有15000人,其中1万人将攻入城内,其余5千人则在城外负责掩护。
美军的主力是两个战斗团。
第1
战斗团由陆战1团3营、陆战5团3营和陆军的第7骑兵团2营等部队组成;第7战斗团由陆战8团的1营、陆战3团的1营和陆军的第2步兵团2营等部队组成。
伊军有6个营参战。
所有攻击部队都有飞机和火炮部队支援。
在进攻前,美军有意营造将从费卢杰南面发起攻击的假象,将城内武装分子的防守重点吸引到了城南地区;并通过无人机从武装分子的流动中了解了他们的核心头目、指挥部所在、防御阵地结构等情况。
费卢杰航空图,注意城北的火车站、城西的两座大桥和医院、城中通往巴格达的高速公路
2004年10月中下旬起,美军开始在费卢杰附近集结。
武装分子也不断通过迫击炮、火箭弹、汽车炸弹等对美军发起攻击。
10月30日,一辆装满炸药的汽车冲向了正赶往费卢杰的美军第3陆战团1营的车队,造成8名陆战队员死亡,数十人受伤。
无独有偶,11月4日,在费卢杰东面的10号公路上英国“黑色观察”步兵营也遭到汽车炸弹袭击,3名英军身亡。
11月1日,美军在费卢杰营里召开了最后一次讨论会,萨特勒和梅兹与第1陆战远征军的其他高级军官互相交换了意见,除了费卢杰城内缺少伊拉克军队或警察的配合等少数不利条件外,梅兹中将对整个作战计划表示满意。
除了美军,伊拉克政府也对此次行动予以了高度重视。
为了支持这次战斗,11月3日伊拉克临时政府向费卢杰营派来了阿布杜尔·卡迪尔少将和他的副手卡西姆准将。
他们的任务不仅仅是带领伊军参与作战,还将负责在战后恢复城内的社会秩序。
卡迪尔此时已经被伊
拉克临时政府任命为整个安巴尔省的行政长官。
卡迪尔带了包括1个突击营(第36突击营)、5个干预营以及伊拉克反恐部队和快速反应部队在内的数千伊拉克官兵。
从制定计划伊始联军就确定费卢杰战役必须要有伊军参与,他们将主要负责搜查清真寺等敏感地区。
伊军到来后立即投入了和美军的磨合训练中,每一支美军部队都配有一支伊军部队,并设有相互沟通的联络官员。
这里有必要提一下伊军的第36突击营,这支部队是2003年12月由5个亲美的伊拉克政党共同组建,绝对忠诚于伊拉克新政府。
在第一次费卢杰战役等战斗中,其他伊军部队要么战斗力低下,要么阳奉阴违,要么当逃兵甚至投向武装分子,而第36突击营每次战斗都坚定地与联军并肩作战。
该部队作风硬朗、装备精良,以经常实弹演习而著称。
伊军第36突击营在训练中
费卢杰城内武装分子也没有闲着,也进行了积极备战。
他们的主要战术有:在通往城内的道路上安置大量诡雷和简易爆炸装置;城内制高点布置枪手把守;城内安设密集的地道、壕沟、蜘蛛洞、地雷场和路边炸弹,武装分子可以通过地道在各防御点和弹药库间进行转移;在城内的一些建筑物内放置大量燃烧弹和炸药,通过引线控制,一旦美军进入这些“炸弹屋”就会被一锅端;在建筑物的大门、窗户上安设诡雷和手雷,美军如果试图推门而入就会引爆炸弹;为防止美军抢占制高点,将大量建筑物的楼梯给炸毁或封死;故意开辟一条道路,两边埋伏下密集的交叉火力,吸引美军进入后予以打击等;美军的无人侦察机还发现城内的武装分子针对即将展开的巷战举行了大量的实弹演习。
除此以外,武装分子还开展了舆论宣传战,费卢杰城内的费卢杰综合医院不断播放平民伤亡的镜头。
一次武装分子使用一辆救护车运送弹药,美军发现后将其摧毁,武装分子随即公布了一辆布满弹孔的救护车和受伤平民的照片,然而,这一次美军其实是用激光制导炸弹进行攻击的。
为了防止造成大规模平民死伤和进攻时更有自由度,美军在发起行动数周前开始大量空
投宣传单,预先通知城内的平民撤离费卢杰。
联军在宣传单中对城内的平民称武装分子从他们的手里“偷走”了基础设施、饮用水和学校,只要像扎卡维这样的武装分子占据费卢杰一天,这些东西就无法得到满足;而只要清除了武装分子,电力和饮用水会立即到来,学校、公路等基础设施都会得到翻新。
在另一份宣传单中,联军对平民说如果他们不想离开家园,那么在战斗打响后要待在屋内,如果联军进入搜查,须手持宣传单躺在地板上。
截至行动发起时,美军估计全城30万居民中有大约70%-90%的人已经撤离。
武装分子的简易爆炸装置(IED)给驻伊美军造成的伤亡占其总伤亡数的70%
与此同时,美军也逐渐加强了对城内选定目标的空袭和炮击。
美军的火力支援系统由陆战队航空兵、陆军航兵、海军航空兵、美国空军、155毫米牵引炮、155毫米自走炮、81毫米迫击炮、60毫米迫击炮共同组成。
为了将平民死伤降低到最低程度,美军通常只对核对无误的目标进行攻击,绝大多数对城里的炮击和空袭都要由美军驻伊拉克最高司令长官乔治·卡希将军亲自批准。
有一次,美军发现了一名武装分子头目和他保镖的住所后没有立即展开行动,而是连续监视了数天确认他们进入房屋后再使用激光制导炸弹将这所房屋摧毁。
但尽管如此,美军的攻击仍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一些平民的伤亡。
随着D日的不断临近,联军逐渐完成了对整个费卢杰的包围。
陆战1师在陆军部队的协助下,控制了所有通往费卢杰的公路,两个主力战斗团部署在城北,一支包括伊军第36
突击营在内的轻装甲部队部署在了城西,美国陆军的第1骑兵师第2旅驻扎在城南,英军的“黑色观察”营则负责警戒一条贯穿费卢杰直通城东的高速公路。
美军和伊军还在费卢杰城外建立了数十个检查站,防止战斗爆发后任何人进城或从城内逃出。
然而此时费卢杰城内包括部分高级头目的在内的一些武装分子已经提前逃离了费卢杰。
美军估计在发起攻击时城内还有3000多名武装分子。
2004年11月,英军“黑色观察”团1营的士兵在费卢杰东面警戒
美军第1陆战远征军的编制图(这是第1陆战远征军在费卢杰战役时的编制图。
当时第1陆战远征军的部队除了进攻费卢杰,还负责拉马迪、巴比伦、纳杰夫等地的防务。
方块上三个叉的是军,两个叉的是师,三竖的是团,两竖的是营)。
战役过程
战役于2004年11月7日晚正式打响。
联军先从费卢杰的西面和南面发起佯攻。
其中美国海军陆战队第3轻装甲侦查营和伊军第36突击营在美国海军陆战预备役第23团1营、第1战斗服务支援连和第113战斗服务支援连的协助下,拿下了幼发拉底河沿岸的费卢杰综合医院和附近一些村落。
费卢杰综合医院位于“黑水桥”的西侧,美军认为这座医院是武装分子的一个重要指挥部,占领该医院不仅切断了武装分子的对外联络,还摧毁了武装分子的一个指挥中心。
随后,联军又拿下了横跨幼发拉底河的两座大桥——黑水桥和南桥(10号公路桥)。
美国陆军的第1骑兵师第2旅则在城南驻守。
至此,费卢杰的所有通道均被联军封闭。
在徉攻发起的同时,驻扎在费卢杰东北部的美军民政事务部队在伊拉克电力部门的协助下,切断了全城的电源。
11月8日晚19:00,2个主力攻击团(第1战斗团和第7战斗团)开始从费卢杰北部发起全面进攻。
战斗队形从西向东分别为:陆战1团3营、陆战5团3营、骑兵7团2营(来自骑1师)、陆战8团1营、陆战3团1营、步兵2团2营(来自大红1师)。
其中重装甲的骑7团2营和步2团2营为开路先锋。
由于美军判断武装分子主力位于费卢杰西北角的朱拉恩区,因此在作战辖区的分配上让第1战斗团负责以朱拉恩区为主的1/4城区,而第7战斗团则负责其余3/4城区。
在6个营身后紧跟着5个伊军营,再后面
是民政部队和海军工程兵,他们的任务是恢复秩序和清扫道路。
2个主力攻击团和位于城南的骑1师第2旅各有一个炮兵连直接提供火力支援,这些炮兵部署在费卢杰西南22公里处。
美军在费卢杰城外的部署情况
美军分四个步骤实行计划。
第一步骤是“伪装”,第二步骤是部队就位,第三步骤是进攻,第四步骤是重建。
上图是第一步骤,即建立检查站、封锁交通,并将武装分子的防御重点吸引到城南地区。
第二步骤,进攻部队就位
城外的美军火力支援部队在进攻开始前没有对费卢杰进行预备射击和饱和轰炸,战斗爆发后火炮和空袭都由前线火炮观察员和无人侦察机控制。
每一名火炮观察员、飞行员和行动指挥中心的军官都有同样的费卢杰地图,所有炮弹只针对确定的武装分子目标,以此尽可能减少平民的伤亡。
美军将81毫米迫击炮的威胁距离定为100米,把60毫米迫击炮的威胁距离定为50米。
由于美军的远程支援火力精确度很高,城内的美军经常敢于在距离目标不到150米的地方召唤火力支援。
而美军飞机上最新定位系统可以在8000米高空清晰展现地面情况,当地面美军号召炮火攻击时,天空的美军飞机会及时跟踪观察目标背后和附近是否有友军在危险范围内并及时告知炮火支援部队。
美军主攻部队最先遭遇的一道障碍是城北的铁路线,武装分子已经在铁路沿线及铁路和城区间的开阔地安设了大量的地雷和简易爆炸装置。
美军使用一种名为“M58地雷清除线电荷”(简称MCLC)的装置予以应对。
该装置有一个火箭牵引器,牵引器后拖带一条长100多米的引线,引线上携带有1750磅的C4炸药。
美军工程兵在烟雾弹和压制火力的掩护下,
冒着武装分子零星的迫击炮弹,开着M113装甲牵引车将装置带进战区后发射火箭,火箭拖带着引线和炸药一起飞向雷场。
当其落地后,工程兵便引爆炸药,清除目标区域的地雷和简易爆炸装置。
一个MCLC便可清理长100米、宽14米的区域。
为了防止有漏网之鱼,美军工程兵随后驾驶着M9装甲战斗推土机冲入雷场,引爆残余的地雷。
仅过了10多分钟美军便突破了武装分子设置的第一道障碍并向前推进,很快夺取了位于城北的火车站,这个火车站在后来的战斗中将被用于部队中转站。
美军的M58地雷清除线电荷
11月8日晨的态势图。
这时在城西联军已经夺取了费卢杰医院和两座大桥
美军攻进城后,发现武装分子早已用废车、砖墙、水泥袋等将道路封死,而武装分子以4-12人的小队躲在经过加固的房屋内或屋顶上,用AK47、火箭弹、机枪和迫击炮向美军射击。
由于没有夜视装备,武装分子在夜里很难对美军构成真正威胁。
美军则用推土机和挖掘机开道,一一清理前进道路上的路障。
路障清除后在阿布拉姆坦克、布莱德利战车、120毫米数字迫击炮、AC-130、眼镜蛇、阿帕奇、155毫米火炮的全力掩护下,步兵逐房进行搜索清剿,不时与藏匿在房内的武装分子爆发激战。
为了避免被悬挂在门上和墙上的诡弹杀伤,美军通常先召唤坦克推倒房屋的墙壁,或者安置炸药炸开房门,然后再冲入进行搜查。
在进行巷战时,美军的坦克和车辆会尽量靠着街道的一侧,从而可以为在街道另一侧的车辆提供火力支援。
有时侯前头的坦克由于射角过小而无法攻击武装分子的火力点,殿后的装甲车就会担起这一任务。
美军狙击手则在后方隐蔽点埋伏随时狙杀出现的武装分子。
在夜间,美军的LRAS系统(远程侦察监测系统)能在错综复杂的街区中寻找到前进的道路。
至11月9日下午,在空中和远程炮火掩护下,经过激烈的逐房争夺战,美军先头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