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守敬西夏治水的历史故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郭守敬西夏治⽔的历史故事
郭守敬对我国古代科学的贡献⾮常⼤,在治⽔和天⽂历学⽅⾯都有所成就,⼩编为⼤家准备了相关的⼈物故事,接下来就让⼩编带⼤家⼀睹为快!
郭守敬西夏治⽔
西夏末年,因蒙古与西夏连年征战,⽔利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地荒芜,百姓四处逃难,久负盛名的塞北江南变得疮痍满⽬。

⾄元元年(1264年),张⽂谦以中书左丞的⾝份巡视西夏,全⾯负责西夏治⽔⼯作,时任副河渠使的郭守敬随其前往,视察⽔利。

郭守敬来西夏后沿黄河两岸勘察地势⽔情,⾛访百姓,绘制地图,并提出“因旧谋新、更⽴闸堰”的⽅案(即在疏浚旧渠故道的基础上增开新渠、在渠⾸建闸坝)。

忽必烈审批后付诸实施。

郭守敬率领民⼯开挖、疏浚原有河道,修堤建坝,在不到⼀年的时间⾥,修复了长达四百余⾥的唐来渠和长达⼆百五⼗余⾥的汉延渠以及正渠⼗余条、⼤⼩⽀渠六⼗⼋条,同时更⽴闸坝,以有效控制进渠⽔量,圆满完成了疏浚修复河渠的任务。

郭守敬坚持不懈的努⼒,使西夏河渠皆通其利,数万顷农⽥得到了及时灌溉。

西夏⼈民为了感谢郭守敬,在渠上建了郭⽒⽣祠,并⽴碑记录了此事。

⾄元⼆年(1265年),郭守敬⾃西夏返回中都途中,特地乘⾈顺河⽽下,经四昼夜⾄东胜(今内蒙古托克托),以⾃⼰亲⾝试航成功证明了此段黄河可以漕运。

同时,他还考察了查泊、兀郎海(今内蒙古乌梁素海)⼀带,认为这⾥的许多古渠修复后可以利⽤,并将此事上奏元世祖忽必烈,得到忽必烈的称赞。

⾄元四年(1267年),忽必烈采纳郭守敬的建议,下令在中兴州⾄东胜黄河段上设⽴了⼗处⽔上驿站。

此段漕运的开辟和⽔上驿站的设置,便利了西夏粮⾷外运,改善了西夏与上都、⼤都间的交通,加强了西夏故地与元朝中央的联系。

郭守敬修订历法
元世祖忽必烈即位以前,就重视吸收汉族的读书⼈,帮助筹划朝政⼤事。

他重⽤⼀个汉族谋⼠刘秉忠。

忽必烈称帝和定国号为元,都是刘秉忠的主意。

后来,刘秉忠⼜向忽必烈荐引了⼀些朋友、学⽣,也⼀个个担任了元朝初年的重要官员。

其中有⼀个是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

郭守敬是邢州(今河北邢台)⼈。

他祖⽗郭荣学识渊博,不但通晓经书,对数学、天⽂、⽔利等都有研究。

郭守敬少年时候,在祖⽗的影响下,对科学发⽣浓厚的兴趣。

那时候,刘秉忠和他的朋友张⽂谦等正在邢州西南紫⾦⼭讲学,郭荣把他孙⼦送到刘秉忠那⾥学习。

郭守敬在那⾥认识了许多爱好科学的朋友,学问就长进得更快。

忽必烈统⼀北⽅以后,为了发展农业⽣产,决定整治⽔利,征求这⽅⾯的⼈材。

张⽂谦把郭守敬推荐给忽必烈,忽必烈很快就在开平(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召见郭守敬。

郭守敬对北⽅⽔利情况⼗分熟悉,当时就提出六条整治⽔利的措施。

忽必烈听了⼗分满意,每听完⼀条,就点头赞许。

最后,他很感慨地说:“让这样的⼈去办事,才不会是摆空架⼦吃闲饭的呢。

”接见以后,就派郭守敬担任提举各路河渠的职务,经办河道⽔利的事。

过了两年,郭守敬⼜被派到西夏⼀带去整治⽔利。

那⾥经过多年战乱,河道淤塞,⼟地荒芜,⽣产遭到严重破坏。

郭守敬到了西夏,经过详细勘察以后,发动民⼯疏浚了⼀批原有的渠道、⽔坝,还开挖了⼀些新河道。

不出⼀年时间,这⼀带九百多万亩农⽥灌溉畅达,粮⾷丰收,百姓的⽣活也都改善了。

为了加强⼤都到江南的交通运输,忽必烈⼜派郭守敬去勘测⽔路交通情况。

经过郭守敬的勘测、设计,不但修通了原来的运河,还新开凿了⼀条从⼤都到通州的通惠河,这样,从江南到⼤都的⽔路运输,就畅通⽆阻了。

元世祖灭南宋以后,更加重视农业⽣产的恢复。

农业⽣产要利⽤历法。

过去,蒙古⼀直使⽤⾦朝颁布的历法,这种历法误差很⼤,连农业上常常使⽤的节⽓也算不准。

元朝征服江南以后,南⽅⽤的⼜是另⼀种历法,南北历法不⼀样,更容易造成紊乱。

元世祖决定统⼀制订⼀个新历法。

他下令成⽴了⼀个编订历法的机构,名叫太史局(后来叫太史院)。

负责太史局的是郭守敬的同学王恂。

郭守敬因为精通天⽂、历法,也被朝廷从⽔利部门调到太史局,和王恂⼀起主办改历⼯作。

修订历法⼯作⼀开始,郭守敬就提出:研究历法先要重视观测,⽽观测必须依靠仪表。

原来从开封运来的有⼀架观察天象的⼤型浑天仪,已经陈旧不堪,得不到可靠的数据。

郭守敬设计⼀套新的仪器。

他觉得原来的浑天仪结构复杂,使⽤不⽅便,还创制了⼀种结构⽐较简单、刻度精密的简仪。

他制作的仪器,精巧和准确程度都⽐旧的仪器⾼得多。

有了好的仪器,还要进⾏精确的实地观测。

公元1279年,郭守敬在向元世祖报告的时候,提出在太史院⾥建造⼀座新的司天台,同时在全国范围进⾏⼤规模的天⽂测量的打算。

这个⼤胆的计划马上得到元世祖批准。

经过王恂、郭守敬等⼀起研究,在全国各地设⽴了⼆⼗七个测点。

最北的测点是铁勒(在今西伯利亚的叶尼塞河流域),最南的测点在南海(在今西沙群岛上),选派了⼗四个监候官员分别到各地进⾏观测。

郭守敬也亲⾃带⼈到⼏个重要的观测点去观测。

各地的观测点把得到的数据全部汇总到太史局。

郭守敬根据⼤量数据,花了两年的时间,编出了⼀部新的历法,叫《授时历》。

这种新历法,⽐旧历法精确得多。

它算出⼀年有365.2425天,同地球绕太阳⼀周的时间,只相差26秒。

这部历法同现在通⾏的格⾥历(即公历)⼀年的周期相同。

但是郭守敬的《授时历》⽐欧洲⼈确⽴公历的时间要早三百零⼆年。

郭守敬的简介
郭守敬(1231年—1316年),字若思,汉族,顺德府邢台县(今河北邢台市邢台县)⼈。

元朝着名的天⽂学家、数学家、⽔利⼯程专家。

早年师从刘秉忠、张⽂谦,官⾄太史令、昭⽂馆⼤学⼠、知太史院事,世称“郭太史”。

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郭守敬逝世,享年⼋⼗六岁。

着有《推步》、《⽴成》等⼗四种天⽂历法着作。

郭守敬在天⽂、历法、⽔利和数学等⽅⾯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他⾃⾄元⼗三年(1276年)起,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了通⾏三百六⼗多年的《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种历法。

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表等⼗⼆种新仪器。

⾄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闸堰,使当地农⽥得到灌溉。

⾄元⼆⼗⼋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监,负责修治元⼤都⾄通州的运河,耗时⼀年,完成了全部⼯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

1970年,国际天⽂学会以郭守敬的名字为⽉球上的⼀座环形⼭命名为“郭守敬环形⼭”。

1977年3⽉,国际⼩⾏星中⼼将⼩⾏星2012命名为“郭守敬⼩⾏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