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重难点归纳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重难点归纳
单选题
1、学校食堂对师生每天的饭菜都要随机采集,部分留样,供有关部门进行检查。

其中主要运用的科学方法
是()
A.比较B.抽样调查C.普查D.生物分类
答案:B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是了解生物种类、生存环境和外部形态等常用的研究方法。

调查者以
正确的理论与思想作指导,通过访谈、问卷、测验等手段。

有计划地,广泛了解。

掌握相关资料。

在此基础上
进行分析、综合、得出结论。

A.比较法研究生物进化的基本方法,比较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
的相同和不同之处,通过对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故A不符
合题意。

BC.调查法包括抽样调查和全面调查。

选择普查还是抽样调查要根据所要考查的对象的特征灵活选用,一般来说,对于具有破坏性的调查、无法进行普查、普查的意义或价值不大时,应选择抽样调查;对于精确度要求高
的调查,事关重大的调查往往选用普查。

当调查对象特别多时常采用抽样调查法。

由题干叙述知,食堂工作人
员对学生每天的饭菜都要随机采集,部分留样,供有关部门进行食品安全检查,因此其中主要运用的科学方法
是抽样检测,故B符合题意,C不符合题意。

D.生物分类是研究生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生物分类主要是根据生物的相似程度(包括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即性状差异,把生物划分为种和属等不同的等级,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2、在校园进行植物调查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A.不要随便攀爬植物B.不要随便伤害校园中的各种生物
C.要如实地进行记录D.以上都是
答案:D
分析: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对森林资源进行清查、人口普查等都是调查。

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
的目的和调查对象,制定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
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

对校园生物进行调查前需要明确调查目的,提前规划好观察路线。

调查时不
要随便攀爬植物、损伤植物和伤害动物,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生物的生活环境,要如实记录观察到的动物。

调查后,要进行成果交流,并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科学合理的归类。

故选D。

3、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下列不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A.荒漠中生长的骆驼刺,根系发达B.蚯蚓在土壤中活动,使土壤疏松
C.沙漠中生活的骆驼,尿液非常少D.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答案:B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同时生物也影响环境,分析解答。

A.骆驼刺根系发达,可以吸收到沙漠深处的水分,适应干旱缺水的沙漠环境,A不符合题意。

B.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表明生物也能影响和改变着环境,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B符合
题意。

C.荒漠炎热少雨,缺少水分,生活在炎热荒漠中的骆驼当体温升高到40.7℃时才会出汗,并且尿液非常少,这
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C不符合题意。

D.在寒冷海域中生活的海豹,皮下脂肪很厚,有利于保温,防止热量散失,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4、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有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下列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是()A.螳螂捕蝉,黄雀在后B.一山不容二虎
C.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答案: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生态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生物。

A.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叫做捕食;螳螂以蝉为食,黄雀又以螳螂为食,体现了生物之间的相互影
响的捕食关系,体现了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

B.“一山不容二虎”的大体意思是两只老虎为争夺领地、食物、配偶等争斗,属于攻击行为,属于生物对生物的
影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B不符合题意。

C.草和豆苗相互争夺营养物质和生存空间等,因此属于竞争关系,所以“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诗句中体
现出豆苗与杂草间的生物关系是竞争关系,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C不符合题意。

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环境因素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不能体现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

D符
合题意。

故选D。

5、下列有关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叙述中,属于生物适应环境的是()
A.蚯蚓能翻耕土壤B.鲫鱼的身体呈梭形
C.夏天温度升高,细菌的繁殖速度加快D.农作物遇到干旱会减产
答案:B
分析: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受环境的影响,同时环境也影响生物。

A.蚯蚓适于穴居生活,在土里钻来钻去,蚯蚓的粪便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A错误。

B.鲫鱼的身体呈梭形利于减少水中游泳时的阻力,属于生物适应环境,B正确。

C.细菌的生活需要水分、有机物和适宜的温度,夏季温度升高细菌繁殖速度加快,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C错误。

D.农作物遇到干旱会减产,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D错误。

故选B。

6、兴趣小组的同学调查并记录了学校花园里所看到的生物及非生物(见以下调查表)。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阳光→蝗虫→食虫鸟构成一条食物链
B.水不会影响到花园里草与蝗虫的生活
C.花园中的生物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
D.各类生态系统相互关联组成了生物圈
答案:D
分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温度等,生物部分由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和分解者(细菌、真菌)组成。

A.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阳光→蝗虫→食虫鸟中,阳光属于非生物,不能构成一条食物链,A错误。

B.水属于非生物,会影响到花园里草与蝗虫的生活,B错误。

C.花园中的生物只有生物,没有非生物部分,不可看做是一个生态系统,C错误。

D.各类生态系统相互关联组成了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D正确。

故选D。

7、下列现象能体现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竹节虫的身体像竹枝B.北极熊的体色是白色
C.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D.蚯蚓在土壤中的活动使土壤疏松
答案:D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1)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2)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

(3)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

A.拟态指的是一个物种在进化过程中,获得与另一种成功物种相似的外表,以欺瞒捕猎者远离物种,或者是引
诱猎物靠近物种,有的动物形态和环境相似,如:竹节虫的身体与竹枝很相似,这说明了生物适应环境,A错误。

B.北极被冰雪覆盖,环境颜色为白色,北极能体色为白色,与环境颜色一致,不易被其他生物发现,是北极熊
对北极环境的一种适应,B错误。

C.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
适应,C错误。

D.蚯蚓在土壤中钻洞,使土壤疏松,同时,蚯蚓的粪便可使土壤肥沃,有利于根的生长,体现了生物对环境土
壤的影响,D正确。

故选D。

8、小杰有一个能简单对话、完成部分指令和会走动的智能机器人,但他却说机器人不是生物。

下列判断机器人
不是生物的理由,正确的是()
A.能自主运动B.不需要营养C.按指令做事D.会发出声音
答案:B
分析:生物的共同特征有:①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②生物能进行呼吸;③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④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⑤生物能生长和繁殖;⑥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⑦除病毒以外,生物
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智能机器人不具有生物的特征,如不能生长和繁殖、不需要营养物质等,所以不是生物。

而运动、按指令做事、发出声音都不属于生物的共同特征,不能作为判断机器人不是生物的理由,因此ACD错误,B正确。

故选B。

9、习总书记提出“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明理念,强调生态是各种自然要素相互依存统一发
展的自然系统。

关于上述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是相互联系的B.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和是生物圈
C.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是用之不尽的D.生物圈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
答案:C
分析:生物圈就是生物与环境构成的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包括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的全部环境,因此
生物圈是一个生态系统,而且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A.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不是孤立的、封闭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
物圈,正确。

B.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与其环境(即各种生态系统)的总和就叫生物圈,正确。

C.由于人类的活动的加剧,地球上的物种急剧减少,如栖息地被破坏、偷猎、环境污染、生物入侵等,这些因
素主要是人类活动造成的,严重威胁了生物的生存,某些生物面临灭绝的危险,我们应该注意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反对盲目地、掠夺式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错误。

D .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所有生物赖以生存的共同的家园,正确。

故选C。

10、图表示一条食物链中四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这条食物链可表示为:丙→丁→乙→甲
B.图中的四种生物和分解者组成了完整的生态系统
C.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和丙的数量增加
D.若图中生物的数量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答案:B
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一般来说,只有10%~20%的能量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营养级越多,能量消耗就越多。

A.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并逐渐减少。

在食物链中,营养级越低,相对数量越多;营养级越高,相对数量越少。

图中相对数量从多到少依次是丙、丁、乙、甲。

因此四种生物构成的食物链是:丙→丁→乙→甲,A正确。

B.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水分、空气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
和分解者。

图中的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若要构成生态系统还应有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B错误。

C.根据食物链“丙→丁→乙→甲”可知,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数量增加,会导致甲的数量增加,丁的数量减少、丙的数量增加,C正确。

D.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这种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
平衡是因为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所以,若图中生物的数量能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说明该生态
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D正确。

故选B。

多选题
11、下列哪些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阔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方
B.沙漠里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
C.羚羊被猎豹追捕后变得更加警觉
D.玉米需种植在光照比较充足的地方
答案:ABD
分析: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

如海拔影响阔叶林的分布,沙漠中,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光照影响玉米种植,这些
都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

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
的生物个体。

如羚羊被猎豹追捕后变得更加警觉就是反映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A.阔叶林往往分布在海拔较低的地方主要是受温度的影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故A符合题意。

B.沙漠中,靠近水源的地方出现绿洲主要是受水的影响,属于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故B符合题意。

C.羚羊被猎豹追捕后变得更加警觉就是反映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故C不符合题意。

D.玉米需种植在光照比较充足的地方说明光照影响玉米种植,是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故D符合题意。

故选ABD。

小提示: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环境因素的概念。

12、如图是草、鼠和蛇三种生物在某生态系统的数量变化曲线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食物链为:蛇→鼠→草
B.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
C.该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D.人过度捕食蛇,会造成鼠类减少
答案:BC
分析:食物链是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存在的吃与被吃的关系,起点是生产者,中间用箭头表示,箭头的方向指向吃的一方;由于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一段时间后各种生物的量处于稳定状态,据此答题。

草、鼠和蛇三种生物中,鼠吃草籽或草根,蛇吃鼠。

根据食物链的写法,食物链为:草→鼠→蛇,A错误;
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而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有关,生物的数量和种类越多,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越强。

该生态系统由于食物链简单,生物种类较少,因此自我调节能力较差,B正确;
从图中看出该生态系统中生物数量会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维持相对稳定的状态,C正确;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人过度捕食蛇,鼠的天敌大量减少,食物充足就会大量繁殖,导致鼠的数量短期内会增多,D错误。

小提示:这个生态系统鼠类取食草,而鼠被食鼠动物吃,所以影响鼠生活的生物因素有草和食鼠动物,如果大量、持续捕杀食鼠动物,短期内鼠因天敌减少而数量会增加,草的数量会减少;所以要保持该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

13、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对环境适应的实例()
A.生长在沙漠中的骆驼刺有发达的根B.河道中圆滑的鹅卵石不易被水冲走
C.大树底下好乘凉D.生长在风景区的“旗形树”
答案:BC
分析: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影响生物,生物适应环境,生物影响环境。

(1)环境影响生物是指生物的生活受生存空间或生活环境的制约。

(2)生物适应环境是指生物为了生存下去,在生活习性或者形态结构上力求与环境保持一致。

(3)生物影响和改变环境是指由于生物的存在或者某些活动,使得环境有了改观或变化。

A.在沙漠地区,极度缺水,骆驼刺地下的根比地上部分长很多,是为了减少水分的散失,是对干旱环境的一种适应,A正确。

B.河道中圆滑的鹅卵石没有生命,不属于生物。

所以,“河道中圆滑的鹅卵石不易被水冲走”不能体现生物对环境适应,B错误。

C.大树底下好乘凉,是大树的蒸腾作用可以增加大气的湿度,降低温度,同时大树遮阴,也能降低温度,大树还能进行光合作用释放氧气,使树下氧气较多,因此大树下空气凉爽、湿润、清新好乘凉,体现了生物对环境的影响,C错误。

D.“旗形树”的树冠像一面旗帜,是长期吹单一定向风形成的,是对环境的适应,D正确。

故选BC。

14、如图是一食物网的简图,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X和Y一定是植食性动物
B.X、Y和Z一定都是消费者
C.X+Y+Z的数量可能比蝗虫的数量少
D.图示的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构成
答案:AC
分析:(1)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

食物链的正确写法是: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注意起始点是生产者。

(2)能量在沿着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递减的,一般只有10%-20%的能量能够流入下一个营养级。

X直接吃草是植食性动物、Y既可以以草为食,又可以以蝗虫为食,是杂食性动物,A错误;
X、Y和Z都是直接或间接以草为食,所以一定都是消费者,B正确;
绿色植物处在第一营养级,数量应最多,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数量就越少。

Y和Z都以蝗虫为食,所以Y+Z的数量可能比蝗虫的数量少,但X和蝗虫是竞争关系,所以X+Y+Z的数量不一定比蝗虫少,C错误;
图中食物链有草→X、草→Y、草→蝗虫→Y、草→蝗虫→Z,因此图示的食物网由4条食物链组成,D正确。

小提示: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理解掌握食物链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组成、能量流动的特点。

15、如图是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戊是生产者,数量最多B.丙获得的能量最多
C.此食物网共有5条食物链D.甲和己的关系只有捕食
答案:AC
分析:各种生物之间的吃与被吃的一种联系;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即最高营养级;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
以生产者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A、戊是生产者,位于食物链的起始部位,数量最多,A正确。

B、戊是生产者,获得的能量最多,丙获得的能量最少,B错误。

C、食物链只包括生产者和消费者,该生态系统中共有5条食物链,即①戊→庚→丁→丙;②戊→己→甲→乙→丙;③戊→甲→丁→丙;④戊→己→甲→丁→丙;⑤戊→甲→乙→丙,C正确。

D、甲和己都吃戊,属于竞争关系,甲有吃己,属于捕食关系,D错误。

故选:AC。

小提示:本题以食物网为载体,考查生态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的网络结构。

16、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下以下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包括了全部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B.生物圈指的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
C.生物圈中的氧气主要是由浮游植物提供的
D.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
答案:CD
分析: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它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三个圈层。

生物圈包括了大气圈下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A错误;生物圈包含了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它们生存的环境,B错误;藻类植物大都生活在水中,或称浮游植物,是大气中氧气的主要来源,C正确;生物圈包含了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以及它们生存的环境,它们彼此联系,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D正确。

小提示:明确生物圈的概念和范围是解答此题的关键。

17、下列选项中,能正确表示一条完整食物链的是()
A.阳光→草→羊→狼B.草→鼠→蛇→鹰
C.草→昆虫→青蛙→蛇D.草→兔→狐→细菌
答案:BC
分析:食物链书写的原则是: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以生产者
开始,以最高营养级结束;食物链中的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

A.阳光属于非生物部分,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A错误。

B.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B正确。

C.该食物链正确表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C正确。

D.细菌属于分解者,食物链中只包含生产者和消费者,不包括分解者和非生物部分,D错误。

故选BC。

18、图是某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图中A~F分别表示不同的生物。

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这个生态系统中F的数量往往较少B.图中有4条食物链
C.图中D与E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D.E是肉食性动物
答案:BD
分析: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其中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制作有机物,为其他动物提供食物,属于生产者;动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靠捕食其他生物为食,属于消费者。

食物链反映的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吃与被吃这种关系的,所以食物链中不应该出现分解者。

A.能量沿食物链流动逐级递减,营养级越高,获得的能量就越少,生物的数量就越少;营养级越低,获得的能量就越多,生物数量就越多,该生态系统中的F属于最高级消费者,其数量最少,A正确。

B.食物链是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吃与被吃的关系。

每条食物链都应从生产者(绿色植物)开始,一直到该生态系统中没有其他消费者吃它为止。

此食物网中的食物链有:A→E→F,A→B→C→F,A→E→C→F,A→D→E→F,A→D→E→C→F,共5条,B错误。

C.图中D捕食E,属于捕食关系,同时D和E又同时捕食A,二者又是竞争关系,因此图中D与E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C正确。

D.图中E既可以捕食植物A,又可以捕食食草动物D,因此E是杂食性动物,D错误。

小提示: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链、物质能量的流动等知识。

19、如图为某生态系统中部分生物成分之间的关系,下列有关该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
A.图中的虫和鸟属于消费者
B.植物的枯枝落叶能被细菌和真菌分解
C.若消灭所有的虫,则更有利于原有生态平衡的维持
D.作为生态系统,图中尚缺少水分等非生物成分
答案:CD
分析:在一个生态系统中,常常有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并不是相互孤立地存在着。

由于一种消费者常常不是只吃一种食物,而同一种食物又常常被多种消费者吃掉。

这样,一个生态系统内的这许多条食物链就自然地相互交织在一起,从而构成了复杂的食物网。

虫是食草动物,直接以植物为食,鸟是食肉动物,间接以植物为食,都属于消费者,A正确;
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可把动植物遗体和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B正确;
若消灭所有的虫,将产生近期或远期效应,使生态平衡失调或破坏。

C错误;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

非生物成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生物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图中太阳是非生物成分的代表;D错误。

小提示: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20、有关农田生态系统和生态农业,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农田生态系统是人工生态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