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主位—述位”结构在汉语结构分析中的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主位—述位”结构在汉语结构分析中的作用
一、引言
“主位”和“述位”的概念最早是由布拉格学派的创始人之一Mathesius提出的,他把句子分成前后两个部分,分别是主位和述位,主位是话语的出发点,而述位则是围绕主位所说的话,往往是话语的核心内容。
后来德国语言学家布斯特又将主位和述位称为主题和述题,主题指叙述对象,是已知信息,述题指对叙述对象的说明,代表新的信息。
例如:
(1)The boy in blue(主位)/is my brother(述位)。
(2)In the classroom(主位) /there are many students(述位).
(3)钱(主位)/我已经给你了(述位)。
(4)关于那件事情(主位)/我们恐怕无能为力(述位)。
众所周知,受结构主义理论影响,汉语语法学者曾经习惯于套用“主语-谓语”的框架来分析汉语的句子结构,而在主、述位概念提出后,中国的语言学家们也进行了借鉴,试图寻找更适合于描写汉语句子结构的框架模式。
陈承泽最早提出“标语”和“说明语”的概念,相当于现在所说的“话题-说明”或“主题-述题”。
赵元任在《汉语口语语法》中则进一步阐释说:“主语可以从字面解释成主题,谓语不过是跟主题有关的话。
”对于主述位结构研究的深入,也使人们的关注范围扩大,由句法层次转向了其他范畴,从而成为激发汉语三个平面理论产生的背景之一[1]。
近二十年来,由于国内对于系统功能语法研究的不断深入,主述位结构问题也得到了人们的更多关注,但很多文章对于“主位-述位”(Theme-Rheme)、“主语-谓语”(Subject-Predicate)、“话题-说明”(Topic-Comment)的区分仍然非常模糊,尤其是“主位-述位”、“主题-述题”与“话题-说明”这三组概念经常混用。
为了统一概念,本文将“主题-述题”与“话题-说明”归并,主题与话题同指topic。
下面我们将简单分析主述位结构的特点及其在汉语中的应用,并试图证明这三组概念在汉语中仍然有所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二、主述位结构及在汉语中的应用
(一)主位位于句首,并通常代表已知的信息,但主位不是主语,也并不等于已知信息。
1.主位不等于主语。
主述位结构属于语用范畴而不是语法范畴,并与语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它立足于具体的语境,不是静态地分析句子的语法要素,而是动态地研究句子以何种方式与上下文发生联系。
把句子分为主位和述位的方法被称作“实际切分法”,它与“形式切分”对立。
前者是指根据词语在句子中的交际功能把句子分解为两个要素:叙述的出发点和叙述的核心;后者是指把句子分解为
各种语法要素,如主语、谓语等[2]。
例如:
(5)Probably he(主位)/has gone to the library.
(主语)
(6)In May(主位)/I went to Beijing.
(主语)
(7)说不准明天(主位)/我就去上海了。
(主语)
2.主位不等于已知信息。
主位和述位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信息表达起点和信息表达核心的关系,主位一般指该语境中已知的信息,位于句首,是句子的陈述对象,而述位通常表达新的信息,是对信息起点的展开部分。
这种分析法从句子的信息结构入手,反映了信息的传递过程,所以主述结构与句子的信息结构关系密切。
但值得注意的是,主述位结构与信息结构并不构成同构关系,相反,主述结构和信息结构是句子语篇功能平面上的两个平行的部分,前者和句法形式相关,后者和语音形式相关[3]。
韩礼德在对主述位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中,就曾区分了主位结构与信息结构的不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主位并不等于已知信息。
虽然主位一般情况下是定指的,表示已知信息,但在某些情况下,有标记的新信息也可以充当主位。
例如:
(8)A:Who met Mary?
B:Jone met mary.
(二)主位的类别
1.主位可以根据本身结构的复杂程度分为单项主位(simple theme)、复项主位(multiple theme)和句项主位(clausal theme)三种[4]。
单项主位指的是主位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不可以再分成更小的功能单位,通常表现为一个名词词组、副词词组或介词短语,韩礼德称之为主题主位(Topical Theme)。
复项主位是由多种语义成分构成的主位,指在主题成分前可能会出现其他成分,如语篇成分、人际成分等,它们共同构成复项主位。
句项主位指主位由一个小句充当,传统语法所说的主从句中的主句和从句都可以成为句项主位。
例如:
(9)Slowly and quietly / he pushed the door open.(单项主位)
(10)今天的天气/ 很好。
(单项主位)
(11)Well Jone you / can come.(复项主位)
(12)或许我们/ 还是得走小路。
(复项主位)
(13)Give the present away if you don’t like it.(句项主位)
(14)你去不去他才不在乎。
(句项主位)
2.主位根据功能和意义,可以分为三类:话题主位(topical theme),人际主位(interpersonal theme)和语篇主位(textual theme)。
(韩礼德,1985)
话题主位指在句子及物结构中担任角色,表达概念功能的成分;人际主位代表说话人的语气、态度等,是体现人际关系的成分;语篇主位是指起着连贯和过渡作用的各种连接成分和关系成分。
例如:
(15)But(语篇)certainly(人际)he(话题)/ was late.
(16)要不然(语篇)也许(人际)我们(话题)/ 就没命了。
(三)汉语的主位结构
汉语的语法特点是“意合”,与印欧语的“形合”不同,一般把前者称作语义句法或语义语法,把后者称为语形语法或形态语法,所以在用印欧语的语法框架来描述汉语的句子时,往往会产生矛盾[5]。
但是,由于主述位结构不属于语法范畴,着眼于语义,因此完全可以对汉语的句子做出清晰的解释。
现代汉语课本从句型划分,一般把小句分为主谓句和非主谓句。
非主谓句由主谓短语以外的短语或单词构成,有的学者认为非主谓句属于没有主位的句子,但本文认为非主谓句更应该看做主位的省略。
首先,对于主位的界定一般有两个基本条件,即处于句首和代表已知的信息,而在非主谓句的前面基本都可以补充上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成分,如“(天空)出太阳了”、“(此处)禁止吸烟”等;有的句子虽然无法补上具体的成分,但仍然可以感知到句首已知信息的存在,而句子所代表的述位部分正是对句首省略内容的描述和展开,如“(这是)多么壮丽的山河啊”、“(这里有)蛇”等等。
也正是由于汉语是意合型语言,所以在特定情境下,主位才可以省略。
其次,一般认为,非主谓句并不等同于省略句中的省略主语类型,但这是因为,主谓结构着眼于语法,当句子成立时,而主语又不需补出或无法补出时,那么主语并不一定与谓语共存。
而主位结构着眼于语义、语用,代表了信息由已知向未知的流动,所以主位与述位是必须共存的。
和英语类似,汉语句子的主位划分,根据不同角度,同样可以分为单项主位、复项主位和句项主位,及话题主位、人际主位和语篇主位。
但汉语句子中主位的后面,往往会有一些语气词,如啊、吧、呢等等,这些语气词一般被看做是主位成分的形式标志。
例如:
(17)我们啊/ 不打算在家做饭了。
(话题主位)
(18)要我看哪/ 你比章子怡还漂亮。
(人际主位)
(19)所以呀/ 他说你一定得来捧场。
(语篇主位)
三、“主位-述位”结构与“主语-谓语”结构的区分
传统语法学认为,主语是谓语动词在句法结构上所要求与之相对应的那个成分,它出现在谓语动词之前,起到一种管制的作用。
而与英语不同,汉语缺乏形态变化,各成分之间联系松散,主语和谓语并没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某些情况下,词语的省略使主语和谓语的关系松散到了似乎是不合语法的程度,如“你(的鞋)也破了”、“我(的铅笔)比你(的)尖”[6]。
从赵元任先生的《北京口语语法》开始到目前的研究,人们已普遍认为汉语重话题,而英语重主语,因此汉语更适合于话题-说明的框架。
但在具体的分析中,主语-谓语和主位-述位、话题-说明结构又常常纠缠在一起,胡裕树版的《现代汉语》就把话题-说明看做主谓之间关系的一种。
从实质上来说,主位与主语并不在同一平面上,“主位-述位”属于语用范畴,“主语-谓语”属于语法范畴,因而在具体句子中,虽然一个成分可能同时代表主位和主语,但它们却不可能出现概念同义的问题。
具体来讲,主位与主语主要有两点不同:首先,主位作为信息的起点,必须位于句首,而主语则不受这一限制,例如在“马路上,她狠狠打了他一巴掌”这个结构中,主位是“马路上”,而主语是“她”,两者并不一致;其次,主位和述位联系松散,而主语和谓语却关系非常紧密,英语中主语和谓语就需要满足形式上的一致关系。
四、“主位-述位”结构与“话题-说明”结构的区分
话题-说明是指先提出一个话题(主题),然后对其进行论述或者展开。
赵元任的《北京口语语法》引入话题这一概念后,话题-说明结构就成为中国的语言学者们所推崇的一个分析模式,因为它是“前管后”,已知选择组配未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因此一般被认为是最适合分析汉语句子的结构框架。
话题是句子谈论的中心,是已知信息,而说明则是关于话题的新信息,是未知的。
这与主述位结构的定义基本相同,也因此,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这两个概念经常被使用者重合起来。
具体来说,主位-述位与话题-说明结构主要有两点不同:首先,它们不属于同一范畴,主位-述位着眼于语用兼顾语义,而话题-说明着眼于语义兼顾语用,虽然关系紧密,但从本质上仍然不同;其次,话题的概念的重点是句子陈述的对象,而主位的概念的重点是句子信息的起点,一般来说,两者在具体句子中都由一个成分表示,但在很多情况下也并不相同。
例如:
(20)妈妈给我洗好了衣服。
(主位和话题都是“妈妈“)
(21)在河里,一群鸭子在捕食。
(主位和话题都是“在河里”)
(22)我觉得吧,你特有才气。
(主位是“我觉得吧”,话题是“你”)
(23)其实啊,你也就是一般人。
(主位是“其实啊”,话题是“你”)
由上面例子可知,只有当一个成分处于句首,不仅是句子信息的起点,而且代表句子的陈述对象时,它才有可能同时代表主位和主语。
因此,主位的类别中只有话题主位可以充当话题,而人际主位和语篇主位则不行。
国外很多语法学家也明确表示需要区分“主位”和“主题(话题)”这两个术语,韩礼德(1985)曾明确指出:“有些语法学家不使用主位和述位而使用主题和述题这种说法。
然而,主题和述题这一对术语的含义大不相同。
‘主题’通常只是指主位中一个特殊的部分,它通常用来包括主位和已知信息这两种功能不同的概念。
”
五、结语
主位结构是系统功能语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中国现阶段的研究中并没有非常深入,尤其是与主谓结构和话题说明结构相比。
其实究其本质,主位结构侧重语用,话题说明侧重语义,主谓结构侧重句法,三者并行不悖,尤其是三个平面的理论提出以后,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句子的分析应该从语法、语义、语用三方面着眼。
因此,主位结构在汉语中应该有着更为广泛的应用。
本文只是简单分析了主位-述位结构在汉语语境中的应用和遇到的一些问题,有些观点尚不成熟,希望能在以后的研究中做出更透彻的分析和更合理的解释。
注释:
[1]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318.
[2]吴中伟.试论汉语句子的主述结构[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1,(3):14.
[3]程琪龙.系统功能语法导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43-44.
[4]朱永生.系统功能语法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3:136.
[5]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86.
[6]赵元任.汉语口语语法[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45.
(毕波,河北大学人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