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与古圣先贤的对话回归人文情怀的家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寻觅与古圣先贤的对话回归人文情怀的家园
摘要:笔者在近几年的大学语文教学中,感受到如今“八零后”、“九零后”的大学生,迫切地需要内心的虚静和安宁。
而这份虚静和安宁,他们在经典文化的诵读中找到了。
在经典文化诵读中,寻觅与古圣先贤的对话,可以回归人文情怀的家园。
关键词:大学语文经典文化诵读寻觅回归
在经济高度发达、社会如机器般高速运转的今天,情感上的钝化和文化上的贫瘠亦如影随形,“经济、科技的大堂,固然是中国人必须努力建造的圣殿,可是,在这座大堂的后面,还应该经营出一处后花园:让台静农先生抽烟、喝酒、写字、著述和聊天的后花园。
”(董桥《给后花园点灯》)而大学语文正肩负着营建精神后花园的使命。
一、倡导经典文化诵读寻觅与古圣先贤的对话
在经典文化诵读的教学过程中,大学生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和渴盼。
“八零后”、“九零后”大学生求知欲望强烈,个性鲜明,具有创新意识,对经典文化诵读有着强烈的潜意识渴望,只是需要教师去唤醒而已,需要教师去“传道、授业、解惑”。
政管系08级2班何彩虹:“每次清晨的诵读声,让人心灵震撼。
上课时听大家深情诵读那些优美的诗篇,心灵也再次得到净化。
”政管系08级2班刘丹:“‘晨读’是我最喜欢的一个板块,以前背东西是带有一种目的性的,而在这几个月的诵读学习中,慢慢地感
受着《论语》带来的快感,有一种口齿留香的感觉。
除此之外,《论语》也教会了我很多,从做事到做人,从对己到对人,无不从中深受启发。
语文教学是结束了,但我相信,我会继续我的《论语》生涯,继续我的语文学习。
”
政管系08级2班刘廷:“我最喜欢的就是早上的朗诵。
看着大家一起大声朗诵,比赛谁先背过,谁背得多,那种感觉很好。
”
政管系08级2班文龙:“尤其是在诵读经典的环节,让我们体会到了古人的智慧,那种意境幽深绵远,对每个人的心灵都是一种涤荡。
”
音乐系08级2班李雨庭说:“每节课之前让我们读两章《论语》,并且背下来,刚开始我就觉得这与我的性格相悖。
理解了不就好了吗?不过通过一学期的诵读与感受,我明白了背《论语》的真正意义。
在每一次的诵读中,会不由地被儒家精神所感染,也许刚开始不理解里面的意思,但多读几遍之后就知道了。
因此一向不爱背书的我变得对这些精神感兴趣了,这是大学语文赠予我的礼物。
”
音乐系08级2班万娅婕:“涧边为我们带来了一场心灵的盛宴。
她的教学是多样化的,每堂课初,总会先诵读《论语》,让我们体味经典的无限魅力,同时为这教室带来书香的气息。
”
美术系08级6班杨丹:“告别了那个只为考试而学习的岁月,我想大学语文带给我的更多的是自由。
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习惯了日常背诵一段《论语》来陶冶自己的精神;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体味
着《王风黍离》的爱国忧国之情;在老师的引导下,我欣赏着《春江花月夜》的良辰美景;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佩服那《长恨歌》里轰轰烈烈的爱情……太多的感动汇集在了胸中,让自己充实而快乐着。
”
政管系08级2班高红:“《论语》的背诵及集体诵读这点应坚持下去。
”
政管系08级2班陈冬梅:“我觉得《论语》应该继续诵读下去。
虽然刚开始我有一点不习惯,但一大群人集体背诵、朗读的感觉真的很棒!”
政管系08级5班熊晓佳:“到现在,虽然还没有背诵到半部《论语》,但我已经决定用课余时间去学习背诵它了,不只是半部,而且是全部。
我相信老师说的话,《论语》会让我受益一生,所以我会一直做下去。
活到老,读《论语》到老。
”
笔者通过对教学班经典文化诵读的实践,感受到他们的心灵已在传统文化这片丰厚的土壤上开出了灿烂的花。
在大学语文课堂重拾那久违的朗朗读书声,引导大学生在钢筋水泥的世界里和古圣先贤对话。
古圣先贤的智慧,涤荡着学生的心灵,展现着他们崇高的风范,这样快乐便会在学生心底涌现。
二、倡导经典文化诵读开启衔华佩实的人生
大学语文经过匡亚明先生的倡导在高校开课已三十余年了,值得欣慰的是,在跌跌撞撞中,大学语文毕竟作为一门课程在全国大多
数高校占有了一席之地,尽管只是渺小的一席之地,尽管这一席之地随时都有被侵占的危险。
但是,全国的大学语文老师仍然在努力地经营着这片后花园。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学语文仍然在边缘上跳舞,被边缘化的结果是大学生的母语应用能力令人担忧。
在“现代文盲”(不会电脑、不会上网、不会英语)越来越少的情况下,“传统文盲”(不能正确读写、不懂中外文化、缺乏人文素质)正重返大学校园,且人数逐渐增多。
特别是一些理工科大学生,语文能力和人文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我们的大学大多是教学功能型,主要定位在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上,没有把大学当作人文精神的发生和传承器。
由于种种原因,大学语文非但未引起学校的重视,相反,它的地位被专业课挤得越来越低,课程被砍得越来越少,它已被抛向了边缘和角落!而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却非常令人担忧!他们的精神家园荒芜的现象相当严重:精神沙漠化,信仰缺失,理想迷茫,并因此导致心理失衡,发展失调,出现诸多成长问题,甚至带来生命危机。
对此,许多高校一方面颇感忧虑,另一方面却不去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而是一味急功近利地抓招生、抓专业教育、抓考研、抓分配,忽视了最该关注的、最为重要的问题。
这是非常令人担忧的事!大学教育首先应该是人的教育、价值观的教育而不仅仅是技能的教育!没有价值观的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可言!古圣先贤教育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四书》之一《大学》)
现在的问题是把价值观、思想观教育仅仅理解成政治教育。
在大人文学科中没有充分重视爱、善、美的教育;没有注意丰富学生的情感;没有教会他们理解亲人之爱,故乡之爱;没有激发他们对自由的渴望,对道德生活的向往;没有灌输他们用勤劳的手段去获得自己幸福的生活的信念……要想真正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就必须从大学语文教改上找突破口——应帮助他们在获取专业技能的同时,通过对经典文化的诵读,进行审美熏陶,提升修养,沐仁沐义,让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开启衔华佩实的人生。
在大学生中倡导诵读经典,能够引领学生在诵读中亲近经典,在亲近中热爱经典,在热爱中弘扬民族文化,这是我们薪火相传、万世一系的历史使命,这也是中华经典诗文诵读活动的宗旨。
何为“经典”?笔者认为那浓缩着民族文化,蕴含着民族精神,浇灌着民族灵魂的作品,就是经典。
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亡国都不怕,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把自己的根本文化忘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
”同是国学大师的季羡林先生也说,“中国可以成为一个经济大国,也可以成为一个科技强国,但最根本的,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
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视是一个国家屹立千年的基石。
”经典文化不仅能够提供文学养着,而且融汇在诗文中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都将成为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怀;“羽扇纶
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自如……所有的一切,学生们都将在思想上得到启迪、情感上得到陶冶和精神上得到铸炼,于潜移默化中终身受益。
三、倡导经典文化诵读回归人文情怀的家园
在大学语文课堂重拾那久违的朗朗读书声,将会给民族文化的后花园点上一盏暖暖的灯,相思的灯。
教师利用诵读经典引导学生人文的情怀,引导学生在诵读中感受人生,感受快乐。
音乐系08级2班王芳说:“我真地很喜欢上语文课的感觉,那是一次心灵的旅行,很投入,很满足,很开心。
”
经管系08级1班刘梅同学:“大学语文就是这样淡淡的,但是足以让人为之心醉。
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不仅认识了睿智的老子,还认识了仁义的孔子;我们不仅品味了悠远宁静的诗歌,还尝遍了激扬振奋的唐诗宋词。
”
对经典文化的诵读,实际上也是对民族母语的守望。
掌握并运用母语是一个人认识世界、接触世界的基本语言能力。
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名誉会长徐中玉先生于十几年前发表的《通才教育的基础》一文,就曾指出:“实现通才教育都有公认的基础,即首先必须要求一个大学生对本国语言文学有相当广博的知识,能熟练地至少明白清楚地用本国文字进行表达的能力”,“如果连本国语文都不能运用得较好,怎么能谈得上是一个通才呢?”哈佛大学前任校长查尔
斯艾略特也曾说过:“我认为有教养的青年男女唯一应该具有的必备素养,就是精确而优雅地使用本国的语言。
”所以,经典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之果、精神之花,它承载历史、传承文明,是我们精神生活的重要资源。
大学语文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传统文化的精神滋润学生的心灵。
用儒家的仁爱,道家的平和,释家的慈善,法家的尊严来净化学生的心灵空间;用秦汉的厚重,大唐的庄严,两宋的美丽与哀婉来充盈学生的情感世界。
可以说,大学语文为学生进入这样的情感世界提供了一个平台,因为大学语文教材精选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留传下来的优美篇章,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从《论语》、《孟子》诸子散文到《左传》《史记》等传记散文,从古代神话故事到唐传奇明清小说,无不浸润着我们的民族之魂。
大学生之所以在心理上有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没有美好的东西来净化他们的心灵。
大学语文课程则可以更好地利用传统的文化来引导他们,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深有感慨,“人文文化对感情的感染,人格的熏陶,习惯的养成,环境的造就,传统的形成,太重要了!何况,对于思维、培养灵感、孕育创新能力,人文文化有着巨大的作用。
”所以,在大学语文课堂倡导经典文化诵读,可以让学生明白经典文化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是灵魂依托的东西,或者说,它是一种以无用达到有用的学问;通过诵读经典文化,可以让学生知道真、善、美,
学会善待他人、善待生命;通过诵读经典文化,可以净化学生的心灵,回归人文情怀的家园。
参考文献:
[1]南怀瑾.老子他说[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姚淦铭.老子与百姓生活[m].北京: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6.
[3]王步高.大学语文(简编本)[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何二元.大学语文研
究./eyjx/1/index.asp?depid=1.
[5]谢稚.理工科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现状调查及教学改革探
索./.
(刘艳四川省宜宾学院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 64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