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时雨诗歌与诗教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薛时雨诗歌与诗教研究
摘要:薛时雨(1818—1885年)字慰农,号澎生,晚年被称为桑根老农,是安徽全椒人。

世代居住在安徽全椒复兴集。

道光23年(1843年)任举人,咸丰3年(1853年)任浙江嘉兴、嘉善知县,杭州知府兼督粮道,代行布政、按察使事,20
年后负责杭州崇文书院、南京尊经书院和惜阴书院。

他是清末著名的“循吏”
(顾云《桑根先生行状》),杰出词人。

他的话以抑塞磊落之概,写缠绵悱恻之情,万感萦回,一气旋折……扫尽时下纤佻柔曼气息”(蒋敦复《藤香馆词跋》)。

同时,他也是一位杰出的诗人,时人或誉为当代屈原、杜甫,曰:“托
兴言情,灵均之微旨耶?感时纪事,杜老之殷忧耶?不染一尘,兼及众美。

先生
之诗,其移我情乎?”(《汪鸣蜜<藤香馆诗钞跋>》)这样一位性格突出、创
作出色的作家,肯定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关键词:薛时雨;诗歌;诗教
引言
薛时雨在文学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

他的诗歌具有较强的纪实性,是晚清社
会现实的真实写照,也反映了晚清文人的精神态度,具有“诗史”和“词史”的
性质。

他的对联也很有艺术性,受到当时人们的赞扬,在几本精选书籍中被挑选
出来。

此外,他还精通八部曲的写作,当时是著名的八部曲作者。

谭献、顾云、
张謇等清末名人都是他的学生。

可以说薛时雨当时对文坛影响很大。

但是,到目
前为止,薛时雨的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他的政治和宗教经历以及《藤香馆词》,
而他的家庭、思想、朋友和诗歌成就往往被忽视。

当前,研究分散、系统化,与
薛时雨的文学成就不完全一致。

一、薛时雨家世、生平、交游研究
谭献在《粮储道杭州府知府薛先生墓志铭》提到薛时雨祖凤翥、父鑫、伯兄、仲兄、子侄、妻妾。

梁淑安出版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近代卷)简要介绍了
薛时雨的生平行时及其对他诗歌的评价。

杨大业《明清回族进士考(四)》确认
薛时雨为明清回族学者,阐明了他的民族。

证明他和哥哥薛春丽是咸丰三年二甲
进士,补充了他两兄弟的相关资料,但并不涉及他的作品。

在此基础上,马香
《清代回族人物刘智等六人著作考述》进行了分类研究,她是回族作家的代表之一。

王风丽《冯煦年谱长编》罗列了清人笔记中对其生卒年的记载、其归葬祖坟
的文献材料,以及他个别儿子和侄子的传记。

从课文中可以看出冯旭和他的老师
薛时雨关系密切,他的诗常常受到奖励和歌唱。

许承尧在《全椒县志》中详细记
载了薛家兄弟、父亲的传记,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胡中友《漫说薛时雨》从景
欧崇道,重建醉翁亭;书院经历,主讲书院20年;寻根访祖,后人还愿桑根山
这三个主要事迹粗浅地探讨了薛时雨的生平和为人。

张剑《日常生活中的薛时雨》从现有的相关日记、书籍入手,分析了薛时雨嗜于酒、深于情、懒于文、妙于联
等日常生活的另一面。

信息详细,观点新颖,呈现出对世界的全面、立体的看法。

薛时雨的形象。

薛时雨的生平经历分为三个时期:在家乡留学,多年担任公
务员,并在彭敏《薛时雨<藤香馆词>研宄》,阐述了各个阶段的经历,明确描
绘了薛时雨的人生轨迹。

关于薛时雨交游的论述,学术成就并不多。

李睿在《薛
时雨及其<藤香馆词>》中就知名词人介绍了孙融、谭献、张景祁三人,并提到
陈元鼎、秦光第、张鸣珂、陆费琅、陈钟英、钱恩榮、潘曾玮等著名诗人。

林星
垣《明清尺牍的鉴赏及其史料价值(下)》论述明清小说的欣赏及其历史价值时,在《李鸿章致薛时雨手札》中提到淞沪地区的历史价值,但没有具体论述。

对薛
时雨朋友的考察,不能局限于诗人的身份,还可以与诗人和教育工作者的身份相
结合,更好地把握他的诗歌内容和诗歌教学成就。

二、薛氏家族传统及思想特征
全椒薛家世代繁衍,甚至以科举登峰造极,都有一定的推动力。

薛在《薛氏
宗祠》中说:“我的祖先从西蜀来到这里,打开了17世纪的大门。

他们只看了就传,不敢介绍皇帝的祖先西仲。

”连正揭示了这种驱动力的本质——家庭意识。

全椒薛氏为西仲后裔,曾有“蜀薛”之称。

他的祖先不仅产生了薛汴、薛安都等
著名学者,还产生了“河东三凤”等文化名人。

追溯远祖所取得的荣耀,既能产
生自豪感,又能体现出家族感。

这种家庭意识会在家庭内部产生一种凝聚力,进
一步赋予人们振兴家庭的使命感。

另一方面,全椒的科举风气相当浓厚,科举世
家众多,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即儒家文化。

吴在他的小说《儒林外史》中描
述了这一人文现象。

受儒家文化的影响,全椒薛氏家族逐渐意识到科举可以提升
家族地位,家族意识进一步增强。

从九祖薛环年中破儒到十祖薛天诰举茂才,全
椒薛氏逐渐转变为科举世家。

作为一个科举世家,全椒薛氏家族在家族传统上有
一些共同的特点。

读书传家是薛家传统的核心部分,也是薛家向科举世家转型的
第一步。

科举考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参加考试的学生要努力学习十年甚至
几十年才有机会成名。

这需要家庭有一定的经济来源来支撑。

全椒薛家维持科举
开支的手段主要是种田:“明祖代兴,有抽丁从军之例,于是我始祖文用公遂偕
张梁袁陈诸大姓从龙至江北,授屯田长,卜居于全椒县桑根山之西,……我祖辟
蒿莱,开阡陌,筑茅其间,数世而后,逐成村落。

”薛文用通过搬整龙椒,开垦
土地,在当地经营农业,逐渐积累了一定的财富。

到了九世祖薛环,全椒薛氏在
当地有了一定的威望。

《福星薛氏家谱》曾记薛环被征为乡饮大宾一事:“征为
乡饮大宾,颁赐冠带。

年少尚侠,中岁折节为儒,乐善好施,乡里咸推重之。


侠义慈善,证明此时全椒的薛氏经济能力不错,薛氏正是从薛环这一代开始走上
科举之路的。

与文化水平相匹配的家庭婚姻也是薛氏在全椒的传统之一。

据统计,全椒共有78名女性嫁给了薛家(包括5名员工,未过门),其中至少有36名女性
父母有官位或名气。

显然,这些婚姻对象都是在家庭内部精心挑选的。

一方面,
与同级甚至更高级别的家庭结婚可以扩大家庭影响力;另一方面,嫁给书香门第
的女子,既能帮助丈夫,又能保证子女的教育,使家族在科举之路上走得更为顺利。

薛春丽的前妻郭,是训导考生郭的女儿,年仅岁,自幼随父读书。

《福星薛
氏家谱》记载“生而沈毅,遇事有识能断,读书通大义,持谕与古贤嫒暗合”。

庚申之变时,薛春黎将讦三王之罪,但他犹豫不决。

郭氏以言激之,才使得他下
定决心。

后薛春黎病逝,郭氏抚薛葆梿为嗣,“亲课之读,苦心教育垂二十年,
慕淮卒得一第”。

“亲课之读,苦心教育垂二十年,慕淮卒得一第”。

可见,建
立在文化层面上的婚姻传统确实帮助了薛向科举世家的过渡。

家族的传统当然支
撑着薛家的延续和发展,家族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家族立足的基础。

全椒薛氏家族
在家族思想传承上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

封建宗族的建立和发展依赖于宗法制度,宗法制度与儒家思想有着天然的联系,所以大多数封建家庭都以儒家思想为主导
思想。

全椒薛氏也不例外。

薛时雨曾说:“寒家读书二百年,不诒金籝诒经笥。

”正说明儒学对薛氏家族的影响之深。

然而,薛氏并没有把儒家思想看作是获得名利的必要工具,而是把儒家思想
看作是一种内在的精神需要。

在薛氏向科举制过渡的初期,如薛廷相、薛芳等人,对自己的功名并不满意,只是隐居著书,终身远离外事。

这种治学精神被后世所
继承。

比如,薛金台“邃于经史,与弟耀、鑫同治《三礼》,迄老弗倦”,薛冰
阳“经史极熟,手钞成帙,……惟《史记菁华》一部……著有《煦堂文钞》《经
史汇纂》若干卷”。

虽然他们有功名在身,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学业。

可见儒家思
想已经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毕生的追求。

对儒学的尊重导致全椒薛氏在行为始终服从儒学的伦理道德原则。

《福星薛
氏家谱旧稿序》曾坚定了第九代祖先薛环的家训:“而公暮年折节为儒,兢兢焉
以积善种福训子孙。

”“劝善戒恶”是指要求“仁义”作为行为原则,这也是儒
学的核心思想。

“仁义”的根源首先体现在“孝悌”上,所以薛氏的家庭管理严
格遵循孝道的标准。

《福星薛氏家谱》《民国全椒县志》记载了薛家多宗童贞行为,如薛金兰“事母冯太夫人至孝。

近泉公既没,太夫人卧病几一载,卒至弃养时,各房已渐分居于外,医药丧葬,公皆以穷诸生,一身任之不以烦诸昆。

尤与
长兄友爱。

近泉公没后,号痛累月,遂焚弃考,具不复入场屋”,薛暄黍“举道
光间乡试,父卒,以母老不上,计训两弟成名”,诸如此类。

以孝悌来协调家庭
内部关系为出发点,薛氏进一步将“仁义”推广到社会关系的处理上。

对待亲友
乡邻,薛氏常乐善好施,好打抱不平,《福星薛氏家谱》记薛环“年少尚侠,中
岁折节为儒,乐善好施,乡里咸推重之”,薛紱煐“好善喜施予,远近高其行谊,有不平,得片言排解,罔不折服”;对待恶势力,薛氏也能够坚贞不屈,舍生取义,《民国全椒县志》等资料记粤乱时贼兵进犯全椒,薛求曾“率乡团御之,被执,骂不绝口,遂遇害”,另薛喧黍之女二珠、三珠也在此次事件中携手投水殉难,“钦旌贞烈,奉旨建坊,崇祀贞孝节义”。

可见,无论是家庭或是社会关系,薛氏家族都能够以“仁义”作为根本原则来处理。

更难能可贵的是,薛家的孩子还是通过了科举,跨过了原来的社会阶层。


够坚守本心,善待世界。

他们中的许多人以诚实和干净而闻名。

如薛时雨曾因大
旱停征而被罢官,时称之为“循吏”;他的诗集中有诸多类似《办团练》《募乡勇》《踏灾行》等反映民瘼,反映了人们的幸福,抨击了社会的黑暗。

加冕后,
他在书院讲学,至今仍关心天下,希望通过培养人才来改变晚清衰落的局面。


的儿子薛葆楹,因擅长破案,能体恤民情而有“薛一堂”的美称。

干旱期间,他
过度劳累,因为“步祷烈日中,日恒数次”而生病。

可见儒学作为薛家的指导思想,不仅影响了薛家家庭的家庭风格形成,而且
也促进了许多家庭成员的社会理想形成,使得他们在入世后心系苍生,为百姓谋
取福祉。

三、时雨楹联成就研究
薛时雨对联集《藤香馆小品》分为上下卷。

张晓华在《风流蕴藉——读安徽
联坛翘楚薛时雨的楹联》中重申薛时雨作为安徽夫妇作家中杰出代表的地位。


景泰蓝和优雅对联为例,分析了对联的特点,并用强调其深刻学习的诗歌予以支持。

在《莫愁湖曾公坊之始末》一文中以莫愁湖上三副有名的“错联”之一即汉
中门外曾忠襄公牌坊为例,考证莫愁湖曾公坊的始末,并例举薛时雨的楹联作品
证明。

莫清华《取一文则官不值一文钱一一漫谈我国古代清官戒贪自警联》例举
几位受儒学熏陶廉洁奉公的官员,其中谈及薛时雨任杭州知府所撰的杭州府衙联,分析其清廉和戒贪的行迹,突出薛时雨为民请命的循吏形象。

黄培需在《清代官
署的清廉对联》一文中以清代官署对联对应一个清官,赞美了薛时雨的品行和节操。

四、诗教成就
薛时雨在教育事业上功绩卓著,浙人因感念其恩德在杭州西湖凤林寺建造
“薛庐”。

“薛庐”中的书房以“藤香馆”命名,文人雅士常聚会于此,饮酒
赋诗薛门弟子汪士铎、陈作霖、顾云、张謇、袁昶、谭献等作“薛庐记”祝贺,
如顾云的《薛庐记》,袁昶的《金陵薛庐图记》等。

光绪六年(1880),薛时雨
在南京?书院主讲己有十年,南京城西五龙潭山水秀丽,众弟子为:筹资在湖畔
旁建造“薛庐”,使其教育美名流传千古。

薛时雨有教无类,不论学生贫富、贵贱、长少,只要一心求学,他都会收入门下,悉心指导。

对此,有人表示质疑,
但其却坚持认为“培才宜宽、用才宜严”。

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与清军在源
州痕挪山大战,醉翁亭和丰乐亭在战争中遭到破坏,薛时雨回到家乡,重修醉翁
亭和丰乐亭,以告慰一代先贤欧阳修的丰功伟绩,为滁州历史文化的延续作出了
贡献。

薛时雨在主持崇文书院、尊经书院和惜阴书院时,培养了众多杰出人士,诚如《全椒县志》卷十记载“……主崇文书院讲席三年,继主江宁尊经书院,注弟子籍数百人。

或讽以人才宜鉴择,则曰:‘吾培才,非用才也。

用才宜严,培才宜宽。

’闻者韪之。

生平有知人鉴,冯煦、刘寿曾、顾云、张謇辈,皆于寒峻中一见决为通品。

结束语
薛时雨的文学作品清晰地记录了晚清社会的衰落和分裂的过程以及其中蕴含的深层原因,他自己的精神痛苦也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有所体现。

研究这些文学作品,感知他们的人生经历和思想,也可以揭示晚清文人悲剧命运的普遍性。

参考文献
[1]徐艳. 薛时雨诗文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20.
[2]王丽. 薛时雨诗歌与诗教研究[D].扬州大学,2019.
[3]胡中友.漫说薛时雨[J].江淮文史,2019(05):152-159.
[4]沈晓英.薛时雨联语[J].对联,2018,25(06):32.
[5]张剑.薛时雨诗歌[J].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01):18-24.
课题名称:薛时雨及《藤香馆诗钞》研究
课题编号:2020sk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