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学思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学思想
第一篇: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学思想
“无为而治”的管理学思想
题目
在道家思想中,最为精炼的也是最为重要的是“无为”。
如何理解中国古代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
答:我认为,“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要遵循大千世界的规律,尊重人的个性,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无为”本是道家核心思想,但同样也是佛家与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家“无为而治”的管理思想中,就“无为”而言,我认为分三个阶段,企业管理者只有深入地去感悟这其中的道理,才能真正领略“无为”的思想魅力。
第一个阶段:有为而妄为阶段
在竞争无处不在的今天,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需要努力奋斗。
很多企业在资本积累的同时,狂妄和浮躁也在急剧增加,日本的战略学家大前研一曾批判说:“我认为中国人有点急躁。
”这话虽然我们不爱听,但也的确有道理。
中国企业后起而勃发,希望能够尽量走捷径,但往往脱离不了“妄为”,这主要是由于缺乏理想和正确的价值观。
中国的贫富差距虽然很大,但是中国的慈善事业很落后,“大款”们花天酒地,却不知为这个社会做点什么。
与比尔.盖茨、巴菲特这些世界巨富和世界最大的慈善家比起来,真是让人汗颜。
我比较欣赏国美总裁黄光裕说的话,为什么要把国美继续做大做强,因为是一种责任,是国美几万名员工的生存与发展,这才是真正的企业家。
第二个阶段: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比较容易,可要“有所不为”,就需要胆量和智慧了。
从“有所为”过渡到“有所不为”,这一种管理模式的转变,需要具备深刻的管理功底和领导魅力,它必须具备完善的管理基础,领导者
必须具备高超的领导艺术,否则很难成功。
首先,要构建完善的管理系统
如果企业是一个被各种规则管理起来的一个系统。
当你去到一个没有任何规则的地方的时候,你会意识到有规则的好处。
其次,要注意授权的节奏
授权这就如同我们放风筝一样,风筝就如同我们的下属,风是外界的环境,线就是权力。
不敢放线,风筝永远飞不高;风小了,就要把线紧一紧;风大了,就松一松。
要根据风的大小、方向,去逐步地授权给自己的下属。
第三个阶段:无为而无所不为
这是管理的最高的境界,有一些玄虚,不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和管理实践,是很难领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的。
无为而为的思想在汉朝得到艺术性的发挥,汉高祖及他的继任者都推行休养生息政策,减轻田租,鼓励农耕,提倡节俭,减轻刑罚,使汉朝的生产与经济得到极大的恢复和提高。
汉武帝凭借强大经济和技术条件,历经长达几十年的战争,彻底打败了强悍的匈奴骑兵。
“犯我天威,虽远必诛”——古往今来,只有大汉时代有如此豪言壮语。
大道无为而无所不为的道理,在汉王朝得到高超运用。
老子曰:“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无为而治要建立在规范管理的基础上,领导者要具备高超的领导艺术,要平衡集权与授权的度,有为而不妄为,有所为有所不为,无为而无所不为。
乱世靠有为,治世靠无为;创业靠有为,守业靠无为;管理靠有为,领导靠无为。
有为与无为的辨证关系,需要在实践中进行艺术化的处理,绝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第二篇:道家思想论文无为而治
道家思想论文
《老子思想解读简说:无为而治》
我个人虽然喜好老庄哲学,亦有对其进行过些许深入地探讨,然终其本末,皆是一家之言罢了。
虽然,言在心中,不吐不快,就作了这一篇文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自此语而言,大道理是不必著文说出来的,今日斗胆论道,比仙师老子我实在愧不能及。
话说老子李耳骑青牛出函谷关,关令尹喜见之紫气东来,便觉有圣人至。
遂迎之以大礼,又请老子作文阐道。
老子大笔一挥,洋洋洒洒写了五千字,其共八十一篇,上篇三十七,下篇四十四,因其上篇第一篇首句“道可道,非常道”名上篇《道经》;下篇首句“上德不德”,名下篇,《德经》。
合而称谓《道德经》,又名《老子》。
《道德经》大凡五千余字,而世界上但凡仅仅数千字就能完备的阐明一种学说的,唯有老子一人而已。
这本《道德经》竭尽阐述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思想体系,能自成一家。
于此,在春秋时代,百家争鸣的时代,诞生了道家这一流派。
道家思想的核心,我大概可以用这十六个字来概括:无为,无欲,无我;居下,清虚,自然。
精确的说,“无为”是不准确的,老子通过“无为”最终还是要达到“治”这一目的的(后人多曲解,认为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这是不正确的,是有悖于老子思想的本源的)。
所以这篇我主要想论及的就是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
无为而治的思想充斥着整个《道德经》。
老子哲学之“无为而治”思想素为中华民族所崇尚,所谓“无形胜有形,柔弱胜刚强(道经36)”、“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道经22)”、“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德经41)”,无不阐释一个道理:事物的最高境界,往往不着痕迹、不露端倪。
心目中的伟大目标,苦苦追求而不可得,当历经风雨、胸无所挂时,彩虹不期而至。
武学中有“无招胜有招”一说,意即武功至精至纯时,可以执木为剑、以柔克刚,不囿古法、不拘经典,随意挥洒处,所向披靡。
“无为”是老子哲学的一个专有名词,不能照字面直译作“没有作为”,或误解为“无所谓”。
老子主张行道,认为事物的发生与发展都有其客观性与规律性。
“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
”(道经11)这是说:“无”并不是
“真空”或“虚无主义”,老子所倡导的正是一种“无用之用”,看似“无用”而有其重要作用。
老子说“困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
是以圣人犹以为难,故终无难矣。
”(德经63)。
“圣人”遇到事情还认为其中有困难,而善于处理,所以终于没有困难。
这是说:要重视困难,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阶段,抓到有利的阶段去做,就容易成功。
老子还说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德经64)双事物的成就都是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近到远发展起来的。
这一定的步骤必须循序渐进,不可躐等。
由此可观之,老子的“无为”又不是真正的无所作为,无为是作为治的前提而实现的,无为只是一种行为的作风做法,而最终达到的目的还是“千里之行”之类的宏远目标。
老子的“无为”学说,以“道”(自然法则)和“名”(自然现象)为基础,对待自然和对待人民都要依照自然发展规律。
顺其自然,方能叫做真正的“无为而治”。
第三篇:道家思想作业
1、谈谈你对老子“自然”观的理解?(它的含义、其价值所在,如何评价等)800字
答:我们谈老子的自然观,显然是以《老子》一书为根据的。
自然也,自自然也。
无人为做作,才能自然。
《老子》一书是承接《连山》、《归藏》的,是人文社会内统治者自身的“禁令”与“行为规范”的发展,且兼而作出的理论阐述。
所以,《老子》的自然观侧重于人文社会内的自然观,是符合民心民意的自然观,是充分显示人民意志的自然观,是合乎天地大道的自然观。
故而,在《老子》一书中有5个地方涉及到“自然”。
按文章顺序依次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统治者必须“希言自然”;“人(统治者)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统治者不欲,不能自以为是,而只能“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显然,这几处的“自然”均有一个共同之处:在人文
社会之中,民心民意才是自然本色;统治者不得强奸民心民意,以自己的意志,以小集团的利益,强加在人民头上,才能是符合“自然”的。
这与我们现在所说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好像有严格意境上的不同。
但是,我们认真思考,用心去体会,将会使我们的认识有很大的提高。
现仅以“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一例而言之。
学习了<<老子他说>>的第一章,体会到老子唯物自然观的思想。
这就是无中生有周而复始的自然变化的客观规律。
文中虽然没有直观阐述宇宙万物起源初始的时空状态,以及宇宙万物形成变化的客观演变过程,但我们能从精炼的文中感受到老子无中生有,有无相生,绵绵不断的自然唯物思想。
比方我们常见的天相:水生气,气生风云,风云生雨水----;而水有时是有形,有时是无形,有时是液体,有时又是固体, 有时又是气体;气体在一定条件下又可变为动能。
说到水的功能,它又能滋养万物,是万物生命之源。
它中有我,我中有它。
他们都是同出而异名,都可以称得上神奇。
究其无名初始状态的微妙根源和有名的母体的广大无际以及有无的互相演变就更加微妙神奇了,神奇之中还有神奇,那是一切奥妙的由来。
这应当是老子的辩证唯物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一个水的变化就这么多样无常,其变化规律性又会各有不同,而地球,天体等世界万物道名的变化就更加微妙和广阔得无边无际了。
地球和天体万物的物理的化学的以及生命的莫测变化,有一些是我们无法企及的。
故在无认识时,就应从客观规律性上去感观无有相生循环往复的奥妙;
又由于人对客观自然认识的局限性,认知总是相对真实,事物的发展和人的认识也不会停留在起点,故在有所认识时,就应从物质的可变可分性去感知母体的无边无际。
为了表述,他这里引用了道的概念,并认为能表述的道和名不会是恒久不变的,因为道和名是随事物的发展和人的认识的变化而发展变化的。
其道和名,不可能是永恒的道和恒久的名。
至于老子主张的道,是天道,是神道,是人生之道,还是万物变
化之道;第一个道和第二个道又当如何解释----等等,历代的史学家们都早有解说,这里,我这个门外汉就无能谈及了,由此而导致的理解廖误就在所难免。
2、如何理解庄子的“齐物论”?(包括齐物的含义、齐物的意义、如何评价等)800字答:个人见解:世间万物本来不同,但却能相容于天地之间.人往往以自我为中心生出种种成见,由成见划分出是非彼此,为坚持是非,彼此你争我斗,互不相容,终生役役迷失自我.人的真正解放在于消除一切成见,以开放的胸怀包容万物,与天地并生,与万物同存.以上一段话深刻的说明了庄子之言的特点。
《庄子》又称《南华经》,是先秦思想家庄周及其后学者的作品,后世按郭象的编注共三十三篇。
我择其中一篇《齐物论》作评述,欲以一窥而见全貌。
《齐物论》篇是内七篇之二,有人认为是庄子早期作品,其余几篇是《内篇.逍遥游第一》《内篇.养生主第三》《内篇.人间世第四》《内篇.德充符第五》《内篇.大宗师第六》《内篇.应帝王第七》。
《齐物论》篇,词汇丰富,用词华丽,构思精巧,善用连类比喻。
它的洞察力十分深刻,行文如流水,不仅为说理文,更可作抒情散文来读。
庄子所谓的“齐物”,是指世界万物包括人的本性和情感貌似存在差异,其实是齐一的;所谓“齐论”,是指人们对世间万物的认识貌似各不相同,但世间万物既然是齐一的,人们的认识说到底也应是齐一的。
《齐物论》的开头,庄子借南郭子字的口述说他的思想。
南郭子坐着好象丧失了魂一样,颜成子问他:“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隐机者,非昔之隐机者也?”在这里南郭子已经已经悟道了,而悟道后的失落感使他不适应,自己远离了以前的世界,和别人的交流会有困难但他还是对颜成子说,你听过人籁而没听过地籁,你听过地籁而没听过天籁。
在这里,人籁是道体现在人身上的信息,地籁是道体现在在天地上的信息,天籁是道本身的信息。
而庄子追求的就是天籁。
人籁、地籁和天籁的差别其实是道的差别。
庄子追求的是广博的知识,而不是狭隘的知识,庄子描述了人与外界争斗的表现和一般生活上遭遇的不幸,点名诸多情感是什么,和歪曲道的体现。
,庄子看到了是非心会歪曲道,认为是非是小道是小智,
应用到的智慧去化解和超越。
“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道是大成,却被小成掩盖,而大言却被知识掩盖了。
庄子在这里提到了儒墨之争,认为他们到只是小成,是小智慧,庄子没有完全否定它们的理论,只是认为是不够的。
儒家鼓吹仁义,而庄子认为仁义只是小智慧,仁义掩盖了人的天性。
庄子认为,事物没有什么差别,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从某个角度讲没有绝对是非。
“以指喻指之非指,不若以非指喻指之非指也;以马喻马之非马,不若以非马喻马之非马也。
天地一指也,万物一马也。
”庄子用两手指的关系来讲,从别人的是非观来看自己的是非观。
庄子在下面举了很多例子来说明自己的看法。
无物不然,无物不可,庄子举例说,早上给三个栗子,晚上给四个栗子,与早上给四个,晚上给三个没有区别。
在庄子的理论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厚古薄今的思想,庄子写到:“古之人,其知有所至矣。
”古代的人,知道知识是有限度的,不一味求知。
庄子说:“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而不相往来。
”老子的“小国寡民”的思想被庄子发挥得淋漓尽致。
庄子渴望这样一个时代,人民生活无拘无束,自由自在,人与人之间不相争,无欲无求,而非像方孝儒所形容的人“常图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的时代。
庄子所追求的,不是现代,而是一个远古时代,一个被美化的远古时代。
庄子对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持批判态度,认为“纯朴不残,孰为牺尊!白玉不毁,孰为珪璋!道德不废,安取仁义!性情不离,安用礼乐!五色不乱,孰为文采!五声不乱,孰应六律!”
到了庄子的时代人们追求知识和区别,小成掩盖了大成,小道掩盖了大道。
昭文、师旷惠子都是当代有名的人,但是人演奏出的人籁,会将天籁掩盖了,就如人的智慧,会掩盖天的智慧一样。
有如《马蹄》篇中的马“夫加之以衡扼,齐之以月题。
而马知而马知介倪、闉、扼、鸷曼、诡衔、窃辔,故马之知而能至盗者,伯乐之罪也。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庄子追求道心,即无我之心,“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谦,大勇不忮。
”庄子认为,顺自然而生,不强求,才是道,不妨碍别人,不将自由强加于人,
平等看待万物,才是道。
以仁义来说,虽然仁义是圣人之言,但“圣人不死,大盗不止”,盗贼也要圣明、勇敢、讲义气、有智慧,也必须要讲仁义。
而这些均来自圣人之言,借于圣人之言才成就了大盗,仁义为君王用,为普通人用,也为盗贼用。
“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圣人把人的许多罪找出来,加以制止,从一方面而言难道不是教会了人们如何犯罪吗?
庄子家并不富裕,《外物》中有说“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庄子也许并不完全自食其力,但毕竟较接近劳动人民,所以对当时人民困苦生活有较多了解,使他不禁对各诸侯提倡的仁义有更多的怀疑。
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取决于他的心,平等的心,看到的事物也是平等的。
物理现象没有好坏之分,不同的是看的人的心。
庄子揭露人的理性的局限性,认为人的智慧不能达到大道,人如果区分是非好坏,那么就只是小成而已。
庄子的哲学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绝圣弃知,人们把明慧,聪慧,智慧,德性藏起来不炫耀,天下就太平安定了。
庄子要人们大智若愚,不显露智慧,事实上这是一种自我保全的方法。
庄子的思想源与老子,可是老子的哲学是“入世”的哲学,庄子的哲学则是“出世”的哲学。
帐子的思想与他所处的时代紧密相连。
当时任命生活十分困苦,战乱频频,而诸侯残暴。
“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
庄子生活在宋国,宋王偃“射天答地”荒淫无道,不得人心。
庄子看到这些世间的苦难,不自觉的产生“出世”的思想也是十分正常的。
我们还可以从庄子本人来看。
庄子属于“士人”,这是新产生的阶级,本身无田产,却又并不直接参加生产劳动。
这一类人大概分两类,一类作诸侯贵人的大臣门客,为其出谋划策,巩固其统治地位,而另一类则是不愿与世俗同流的隐者,他们看到社会的黑暗,不愿自身为人利用作争权夺利的工具,他们大多生活贫困,庄子就是属于这一类人。
史记上记载了一个小故事“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
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
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
我宁游戏污渎
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庄子的思想是消极的,他认为人生如梦,没有必要执着。
“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庄子认为,人不知自己是人还是蝶,那么蝶与人又有什么区别呢?庄子在《齐物论》中表现了他齐是非、齐彼此、齐物我、齐寿夭的观点,智慧有止而道无止,正如老子所说:“道可道,非常道”。
《庄子》的难读体现在难以捉住它的中心思想上。
而《庄子》的中心,却在肯定客观规律性,同时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上。
《庄子》让人消极适应自然,不为名利仁礼所动以求解脱,给在黑暗中的中国人民一条自我解脱逃避的道路。
但是,这种完全忽视人的智慧与努力的方法是消极的,是永远难以为主流社会所认可的。
我们读《庄子》,最重要的是把握住什么是该吸收的,什么又是该弃之不用的。
3、结合自身经验体会。
你认为道家哲学或思想在当代具有什么价值或意义。
1500字答:论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
崇尚自然,倡导无为,这是中国道家哲学最主要的思想。
道家学说是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人们所提出的哲学思想。
从古至今,无为之思想已深深的植根在人们的思想里。
早在中国一些古籍中说,崇尚自然无为的思想即已有之,就现存史料和典籍看,道家思想奠基于《道德经》一书,而《道德经》又名《老子》。
老子是道家无为思想的鼻祖,生活于春秋晚期、略早于孔子,孔子向他问过礼。
孔子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也向老子请教,由此可见老子在当时的地位,也由此可见无为思想影响的深远。
太史公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①后来庄子更是道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庄子以及其门人所著的《庄子》一书是对道家思想的一大发展。
道家在先秦各学派中,虽然没有儒家和墨家这么多的门徒,那么有名,有威望,地位也不如儒家崇高。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道家思想以其独特的领悟,在各个领域上如:宇宙、社会和人生各方面,以哲学思想的形式呈现出永恒的价值与生命力。
在人道自然无为的主张中,又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在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道家强调人与天
地万物之间与自然界的万物和谐、一体的关系,认为人应当顺着自然的发展而发展,不要以人的主观意愿去胡乱行动,从而破坏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二是在社会人际关系方面,道家主张人与人之间,人与自己内心的和谐关系。
人应当控制欲望,解放自己。
首先,来看道家在自然与人类的关系中的价值。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道家所主张的“道”,是指天地万物的本质及其自然循环的规律。
自然界万物处于经常的运动变化之中,道即是其基本法则。
老子曾在他的著作中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萧呵!寥呵!独立而不改,可以为天地母。
吾未知其名,强名之曰道”。
②今天,在人类社会物质条件高速发展的同时,我们面临一系列环境和社会问题。
我们自认为人类改造和控制自然界的力量,强大到了在某种程度上的人的力量大于一切的地步。
然而,许多科学研究者很快就发现,这种随便的地去改造自然界的结果是,人类不仅遭到了自然界日益严重的反抗和报复,使自己生存的环境急剧恶化,而且人类也越来越受到自己创造的“人工自然环境”的制约,成了它的奴隶,不得不改善自身去适应那个环境。
今天,人类有必要重新学会更好地去尊重自然。
在这方面,道家自然无为思想中的上述合理内容是很有启发的。
对于世间万物,道家主张要顺应其发展规律,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自然属性,让其自然得到发展,不去人的改造干扰。
因为道家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是互相感应的,人与物是信息相通的。
如果我们尊重自然,则自然也会尊重我们,而相反若我们一味干涉万物的自然发展,则亦会受到自然万物的报应。
佛学有因果循环,轮回转世,道家亦承认天道循环。
当然,人与自然界有很大的不同,因为人类是万物中最有灵性的一种,经常说,人是万物的主宰,但人必须依赖自然界而生存,故人当爱护尊重自然。
人与自然的关系便是个永恒的主题。
,道家的思想是一种尊重、顺应自然的思想,是一种追求自然和谐的思想。
这种思想对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环境社会问题是有其现代意义的。
道家哲学这种崇尚自然、返朴归真的思想,与我们今天所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可谓一脉相承。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
(WCED)在著名的布伦特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提出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