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弘治长乐县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弘治长乐县志
明弘治《长乐县志》点校本
目录
卷之一地理:沿革邑名分野疆域形胜风俗里至山川城池坊巷乡都桥渡公署(仓库铺舍等附)学校(书院乡贤祠附) 坛壝
卷之二食货:户口土田贡赋水利物产宫室(亭榭附) 祠庙(各乡土谷祠附)
卷之三寺观(庵堂等附) 丘墓(漏泽园附) 古迹祥异秩官历官
名宦
卷之四选举:进士举人岁贡荐辟
卷之五人物:道学宦绩儒林忠节孝义武功
卷之六人物:仕宦隐逸贞烈寓贤仙释恩典封赠
卷之七词翰:纪述
卷之八词翰:题咏
长乐县志卷之一
赐进士前刑部主事长乐刘则和,署儒学教谕事举人栝苍潘援同修
地理
建置沿革
长乐县禹贡扬州之域,周时为七闽地,秦置闽中郡,汉初封无诸为闽越王,都此。
武帝灭闽越徙其人于江淮间,尽虚其地,后立冶县,属会稽郡。
东汉末分冶县地为东南二部,此为南部。
三国吴属建安郡,晋析置原丰县为晋安郡治。
至隋开皇中改原丰为闽县。
唐武德六年都督王义童析闽县地置新宁县(即今之十二都敦素里,曰“古县”者是也)。
寻改为长乐县。
上元元年,防御使董介以其地卑隘迁置今所。
元和三年省入福唐,五年复置。
五代时闽(闽,系闽县之误。
)改为昌安(昌安,可能是安昌之误。
),后复为长乐,宋元仍旧。
而我朝因之初编户三十二里,今一百一十三里。
为乡者四,统二隅,二十有四都。
邑名
新宁(唐县名取《书经》:“宅新邑,宁厥止”之义);长乐(唐名。
《闽志》云:“地名长乐,居者安之。
”);安昌(五代时名)。
分野
福州在《禹贡》属扬州,为百粤之地。
按《天官书》云:“牵牛婺女属扬州。
”《天文志》以须女为粤分,《尔雅》谓须女即婺女。
福为粤地应须女,而长乐固在其域中矣!
疆域
本县东抵海,西抵闽县界,袤一百二十一里,南抵福清界,北抵海,广六十五里。
形胜
前揖平原,后负崇冈,沧海环其左,双江拱其右,而首石一山高出霄汉,登高望远,足为胜观,虽东南之边疆,实闽邦之名邑也!
风俗
地硗产薄,人多业儒,父子兄弟同登科第者有之,次则习句读为童子师。
又俗尚俭朴,虽膏粱之家皆耻服华丽。
古所谓“海滨邹鲁”,长乐近之矣。
近海者率以渔为生,在农之家妇女亦执工作。
里至
本县东至大海澳一百二十里,西至闽县界一里,水路至府城一百二十里,南至福清界五十里,北至海五里,水路至连江一百二十里。
东南至东洛水路一百三十里,西南至石尤岭福清县界六十里,东北至当田澳连江县界一百二十里,西北至苦竹溪闽县界五里。
至京师六千一百四十三里;至南京二千九百七十二里。
山川(岩石井泉附)
首石山在县治北。
山巅有石巍然,高出二十余丈,上广数十步,中有窍泉。
登之四顾见水,又名“四水石”。
相传此山鸣则出状元,故有“首石山鸣出大魁”之谶。
○四明山在县治西。
其山屹然如削,高列四峰,中有古坛生钓竹,有井泉甘如蜜。
○六平山在县治东,一县主山也!形势六折,神秀平坦,因以为名。
○南山在县治南半里。
宋有孝子邹异庐墓于此,有芝草甘露之瑞。
○登高山在县治西南半里,与南山相对。
每重九,乡人皆于此登高故名。
○龙台山在县治西北半里。
其山自六平而来,上有石台。
宋绍兴二十九年春有龙爪树而腾人,因名为龙台。
每遇岁旱祷雨辄应。
○芝山在县治东半里。
石岩中有观音像,后有芝草生覆其上,因名。
○董奉山在县治南十二都,相传为董奉炼丹之处。
按《一统志》谓上有神人裸身散发,人见之必获福,故又名福山。
○钟门山在县治东南。
昔有僧自广南载钟泛海而还,至此溺焉。
后人驾二舟,候潮退以木贯蒲牢,欲藉潮起之
而卒不可起,今潮落人犹见之,故名。
○越王山在县治南敦化里。
越王勾践七世孙无疆与楚战不利,诸族子弟散居南海,此其一焉。
○御国山在县治南二十都。
山形有捍卫中国之势,又曰卫国山,谚云“鱼骨山”。
○天池山在县治南十九都。
上有池水,大旱不竭,故名。
○五云山在县治东南崇仁里。
唐大中十四年僧道深过此,适见有五色云起。
询其山,乃居人王有成主之,欲请创寺。
有成曰:“若其年丰稔,则是云现。
”后因名五云山。
○圣娘山在县东南崇仁里,旧有天妃宫在焉,因名。
○碁山在县治北新开里,事迹见《寺观志》。
○灵山在县治北敦化里。
○牛山在县治东北十五都,为牧牛之所。
○炉峰山在县治北方乐里皇恩寺后,状若香炉,故名。
○冠峰山在县治北崇仁里,山巅有石如进贤冠。
旧有石刻“冠峰”二字。
○太常山在县治东,一名大解山。
其山左接稠岩,右连首石,高出诸峰,尊其名曰“太常”。
○柯林山在县治北永胜里。
○定山在县治东南建兴里。
其山脉分董奉如葫芦倒地形。
取其定静之义,故名。
下有古田郑氏居焉,故又谓之郑山。
○赤屿山在十一都屿头。
一乡之人皆依此以居。
○牛垄山在县治南四都。
其山最高,四面小山环抱,中有田百余亩。
登高望远,一方形胜皆在目中。
○嵩山在县治南四都洋中。
山石盘结,有济舟庙在其巅。
○三山在县治南四都。
其山尖秀状如笔架。
地理家以一县之山皆发轫于此。
○屏风山在县治南三山之西,状如屏风,故名。
○烟墩山在县治东南建兴里定山之南,上有烟墩,故名。
○仙山在县治北崇仁里,上有仙迹故名。
○郎官山在县治南,界于长乐、福清之间,巍峰峻拔,上扪列宿,因名郎官。
○七岩山在县治西南,上有七岩,故名。
○龙山、斜头山俱在县治东十五都。
○紫薇峰在县治东仁义里。
山峰奇秀,昔有紫薇生栖于其上,故名。
○翠微峰在县治东仁义里,与紫薇相对。
中有白龙潭、瀑水泉,形胜为一方之冠。
○龙翔峰在县治东北崇仁里。
宋周寺薄凿其石,曰“龙翔峰、豹变岩”。
○鹳峰在县治东北弦歌里,中有石窟贮水,虽旱不竭,鸦多浴于其中,又名“鸦池”。
○龙角峰在县治东北弦歌里。
○石人峰在县治南崇贤里,状如人形,故名。
○鳌峰在县治南崇仁里,又名鳌岭。
宋朝散大夫少卿林岊书碑,其形势如鳌,故名。
○云梯峰在县治东一十五里,上有巨石。
昔人刻“云梯”二字于其上。
○龟峰在县治东南建兴里定山上,有石状如龟,故名。
其石空中生有榕树挺拔,为一乡壮观。
昔人刻“化龙豹变”四字于其下。
○雁峰在县治东大宏里,严公湖之上。
○五峰在县治南清平里。
唐宣宗大中末,创“龙泉院”于五峰之下。
其山有五阜,一名莲花,一名云梯,一名品石,一名卧牛,一名仙官。
○松石峰在天王寺旁。
○吴宰岭在县治南二都。
龙门人吴节(宋淳熙年知县)家居其下,因名。
○泻水岭在县治南三都。
旁有岩高数丈,涧水飞瀑而下。
知县潘府立“清泉亭”于下。
○石尤岭在县治南五都,界于长乐、福清县之间。
○孝义岭在县治东十五里。
昔刘尚乐为仕人负担入京选官,尚乐代名得禄,骤然进秩。
时有望气者云:“南方有不祥之兆,宜掘尚乐祖坟后山以压之。
”兵夫日掘而夜复如故,累日而功不就。
有杜媪喻之以锹,日用而夜插之,明晨流血满堑。
后死葬之岭上,谚云“杜母岭”。
嘉祐中邑令王企改曰“孝义”。
○魁岭在县治东北三十里。
人以众山之魁,故名魁岭。
○半岭在县治东北十五都,下达于蕉山巡检司,上达于梅花城。
○斜岭在县治东北十五都,达于十四都界。
○山南岭在县治东南建兴里定山之南。
○沙岭在县治东北十七都。
○白龙岩在县治南崇贤里。
旧传唐时其地有白龙院,因名。
○德成岩在县治北四十里西石岩之旁。
○清公岩在县治南十一都龟峰之侧,智清创居,因名。
今石上刻有志。
○豹变岩在县治东北崇仁里。
闽王禁石在县治东四十里大海之际,周围十余丈,岁产紫菜,纤而希,其味珍。
闽王审知时供贡,禁民私采。
今广石澳也。
○豸石在县治南八都。
其形如豸,故名。
○中丞石在县治南十一都。
宋有御史中丞未达时过此誓曰:“不为中丞,不过此石。
”后果其志,人故名之。
○止潮石在县治十一都屿头之东。
其石能御海潮,里人凿开,其中有生成“止潮石”三字。
○双髻石在县治东北弦歌里。
山巅有二石,状如丫髻,因名。
○钓鳌石在县治南三十里。
○宏源洞在县治东北敦化里岩泉院后。
○白鹿洞在县西二里天王寺后。
石上有形迹如鹿,故名。
○归云洞在县治南良田里灵峰院之西。
○桃花洞在县治北方乐里。
○壶井江在县治东南十八都。
有山在江中,居人百余家,悉以渔为业。
潮落则四面皆平沙,潮涨则不可行。
○磁澳江在县治北十五都孤山一带,生于海中,分东西南北四岙,海舟多泊此。
多产鱼虾蛤蛎之属,居民赖之为生。
○广石江在县治东北方安里。
居民多业渔,有六奇之胜。
○梅江在县治东北新开里。
洪武二十年于此筑城,置千户所,以防倭寇。
○太平港在县治西半里许,旧名马江。
本朝永乐中遣内臣郑和使西洋,海舟皆泊此,因改名。
潮汐
本县十九都至二十四都俱濒海,及马江亦通海,皆有潮汐往来。
○苏老涧在县治南十二都敦素里法涧寺前。
庆历中宪使苏公经此临流乐之。
后人故因以为名。
○王母礁在县东南十九都。
二礁对峙于海中,东西去岸各二三里许。
西礁有二石耸立高三四丈,呼为双帆石。
舟人每望之以行舟。
○观音溪在县治东一里,泄芝山水入于浦。
○资圣溪在县治西北半里,泄龙台山之水,下入于浦。
○白龙潭在县治东一十里。
事迹见《祥异志》。
○祥云潭去县治北三十里,亦见于《祥异志》。
○抟纱潭在县治南三十二里八都界,其水深不可度。
昔有人以一抟纱测之,不至其底,因名。
○石鼓潭在县治北海中,四面皆咸潮,中一窝淡水,咸潮不能混。
岁旱祈雨于此,请水则有应。
○破石潭在抟纱潭下。
尝有蛟吞汲水之女。
迅雷击破潭水,蛟死而女尸出焉。
岁旱祷雨有应。
○杨井在县治西南二十余步。
井泉清冽,旱亦不竭。
○衙里井在县治西隅三十余步。
泉清冽,大旱不竭。
○天妃宫大井在县治西四十余步。
太监郑和造石栏。
○龙井在县治南十都龙泉院后之山。
大中末,见二龙于其中,因名。
○仙井在县治东十四都,去仙人峰一里许。
其泉出石罅中清冽,夏旱人汲不竭。
故老相传昔有仙人于此饮水,故名。
○灵井在县治南十九都,其泉清澈。
天将阴雨,水即沤沫而浑浊。
虽遇旱干,泉涌不竭。
○太史泉在县治西隅半里许,昔太史周又玄与客来饮于此,刻名曰“太史”。
○义泉在县治东二里。
元祐丁卯秋,县令袁正规凿此以饮行客人,因以名。
○瀑布泉在县南十二都竹林寺溪会亭上,其泉自岩而下高数十丈。
冬夏潺潺,望之若银河斜落、玉虹倒垂,真奇观也。
一在县之东十三都光严寺之后。
山有泉梯岩决云而下,高十余丈。
○汲古泉在县治南八都归愚洞下,其泉一泓,清洁甘冽。
城池
长乐旧无城池。
弘治庚戌,知县潘府奉例造筑,建立四门:东曰六平,西曰双江,南曰十洋,北曰首石。
各门之名因所向山川而命。
梅花城,有千户所守备,在县治东北四十里,洪武二十年筑造。
三面距海,南连沙岗,延袤三十里余。
东门至海,南门面山。
西有水门,潮至则舟航抵城下,潮退则平沙弥望。
梯岩架军寮,四面无旷土,连墙接屋,栉比鳞次,皆兵民之居。
坊市
状元坊,一在县门东。
永乐十一年为状元马铎立。
一在县门西,永乐十六年为状元李骐立。
俱知县王遵道创建。
成化乙巳知县罗叙重修。
○榜眼坊在县门正南。
成化乙巳知县罗叙为陈全立。
○解元坊在县治南。
成化乙巳知县罗叙为林赐、林乔、林谷显等立。
○登瀛坊在马江渡头。
弘治五年知县潘府立,书本县见在进士、举人姓名。
弘治十五年为飓风所坏,知县王涣重立,通书本朝历科进士、举人姓名。
规模宏丽,视昔有加,非特壮观一邑,实足激励后人。
○进士坊在县治前,为李叔玉立。
○联桂坊为李孟玉、叔玉兄弟立。
○兴贤坊在县治东隅,洪武十五年知县丘宗亮重修。
○翰林坊在县治东隅,宋元祐甲辰为翰林学士陈合立。
洪武十五年知县丘宗亮重修。
○仁泽坊在县治西隅。
洪武十五年知县丘宗亮立。
○世科坊在县治南二都,为高沂、高惟严父子立。
○龙门坊在县治南二都,为御史吴实立。
○进士坊在县治南十都,为郑序立。
○登云坊在县治东隅,为举人池鲸立。
○贞节坊在县治东南新宁里。
洪武中,为林以德妻潘氏立。
○绣衣坊在县治南十九都,知县罗叙为御史陈景隆立。
○翰林坊在十九都,为陈全、陈仲完、陈登叔侄三翰林官立。
○台宪坊在十九都,为御史陈崇德立。
○镇夷坊在县治东北二十四都梅花城。
十洋街在县治南百步,街如十字,故名。
古谶云:“首石山鸣出大魁,十洋成市状元来。
”即此处也。
○东街在县治东隅,直抵六平门外。
○西街在县治西隅,直抵双江门外。
○绿衣巷在西街南上。
○上巷在西街北,上至社稷坛。
○高隍巷在西街南,上至山川坛。
○江亭头在西街恩波亭上,西往抵山。
乡都
按旧志本县有七乡:曰善政,曰芳桂,曰二难,曰昌化,曰永泰,曰依福,曰崇丘。
宋庆历中,县令董渊并为善政、芳桂、二难、昌化四乡,统宾贤等三十二里。
元至正间又改里为隅都,国朝因之。
今以四乡统二隅,二十有四都。
为图凡一百一十有三。
善政乡(为政之道必自近始,故以附郭之乡首曰善政,凡二隅五都三十图)。
○东西隅(旧属德政里,宋元祐三年,邑人邹异经明行修中文举特奏科目,改名宾贤里,统图五。
弘治十五年知县王涣新增一图,今统六图)。
○九都(旧属逍遥、进贤二里,今统五图)。
○十都(旧属清平、崇德二里,今统四图)。
○十一都(旧属廉风、建兴二里,今统五图)。
○十二都(旧属敦素、崇贤二里,今统四图)。
○十三都(属仁义、招贤、求胜三里,今统六图)。
二难乡(旧名安时。
宋祥符元年潘循、潘衢兄弟同榜登科,因改为二难,凡七都二十一图)。
○二都(旧属崇丘里,今统四图)。
○三都(旧属信德里,今统三图)。
○四都(旧属嵩平里,今统三图)。
○五都(旧属泉元里,今统二图)。
○六都(旧属昆由里,今统二图)。
○七都(旧属昆由里,今统五图)。
○八都(旧属同荣、依福、灵石三里,今统二图)。
昌化乡(仁政陶于庶民则德泽洋溢而浸明,厥昌以其治化之盛,故名曰昌化。
凡七都三十一图)。
○十四都(旧属弦歌里,今统九图)。
○十五都(旧属弦歌里,今统四图)。
○十六都(旧属和风里,今统三图)。
○十七都(旧属崇仁里,今统七图)。
○十八都(旧属海滨、崇化二里,今统二图)。
○十九都(旧属良田里,今统二图)。
○二十都(旧属千零里,今统四图)。
芳桂乡(唐咸通中里人林慎思首中宏词科时,以为折桂,故名芳桂乡,凡二里三都,共统三十一图)。
○二十一都(旧属敦化里,今属从化里,统六图)。
○方安里(旧名,今因之,统四图)。
○大宏里(旧名钦平,因里人林慎思中宏词科,遂改大宏。
今统八图)。
○二十三都(旧属方乐里,今统七图)。
○二十四都(旧属新开里,今统六图)。
桥渡
丰泰桥在县治东半里许,旧名永泰。
上接芝山涧水,下通普照桥入于浦。
○普照桥在县治东一里,上接丰泰桥水,下通于江。
○下橹桥在县治东十余步,上接资圣溪水,下通永济桥入于浦。
○奎挢在县治南半里许。
成化癸卯为暴水冲塌。
弘治辛亥知县潘府重造,居民德之,号曰“潘公桥”。
○坞前桥在县治西半里许,上接画眉台坑尾山水,下通柿浦,入于马江。
○洋门桥在县治南二都,路通福清。
○龙首桥在县治南四都,上接鳌峰圣井水,下入白田(闽县长乐之界分于此)。
○牌头桥在县治南四都,路通福清,岁久倾圮。
弘治辛酉冬,知县王涣造。
○桃坑桥在县治南九都,其源出自董奉山桃坑,下流至桃湖。
○山南桥在县治东南十一都,上接横湖水,溉田千余亩。
○圳头桥在县治十一都,路通县治南各都。
○云龙桥在县治北方安里。
宋宣和五年造。
○锦桥在县治北十五都,上接元祐沟水,入于漳港塘,又名石梁桥,宋淳熙乙巳里人张焕章、陈弥大等造。
○闸头桥在县治东北十五都半岭,下接十七都黄埕湖,达于锦桥。
○化龙桥在县治东北二十一都坝头后,接横源里水。
○山北桥在县治南建兴里,接横湖水,流入兴龙桥,下达于新圳。
○吴航渡在县治西马江头及河南二处。
轮日渡人,一潮西北一百二十里至府;一潮西南四十里至闽县大义渡;一潮正北二十里至闽安镇,一百二十里至连江县。
○洋门渡在县治西南二都。
○洋下渡在县治西南二都。
○藤坑渡在县治南三都。
○坑田渡在县治西南四都。
(以上四渡俱西北一百二十里至福州城)。
以上数渡舟人率多夜载,或遭盗劫及遇飓风,仓卒不知所避。
弘治壬戌被劫遇害者十数人;癸亥飓风覆舟死者八十余人。
知县王涣因禁民夜渡,仍刻潮候图,示人行船时刻,以故得免二者之患。
○马头埠在恩波亭前登瀛坊下,官民泊船之处。
潮汐往来,泥泞难行。
知县王涣垒石甃砌,人皆称便。
公署(仓库铺舍等附)
县治(自五代时迁置今所,始建厅事。
宋元十年增置主簿厅事,又建知县、主簿、县尉衙宇及求诲堂、望云轩、弦歌堂、乐古堂,历年浸久,俱就倾圮。
元至元三十年达鲁花赤答失蛮仍旧制创正厅,匾曰“承宣”。
国朝洪武初改匾为“中正”,又改为“公生明”,即今之厅事是也。
后堂匾曰“公正”。
幕厅居正厅之东,库房居正厅之西。
十四年知县丘宗亮建六房,立仪门,置戒石亭。
二十六年知县杨以忠重建知县、县丞、主簿、典史等廨舍,立狱房。
至弘治三年知县潘府又改建知县、县丞廨舍,易后堂之匾曰“三事堂”。
十一年知县王涣创鼓楼于仪门之前,累石崇基,规制宏伟,足为一邑壮观)。
正厅(三间)、穿堂(一间)、后堂(三间)、幕厅(一间)。
仪门(三间)、鼓楼(三间)、库房(一间)。
土地祠(三间)、东西吏房(各六间)、狱房(内外各三间)、榜屋(在仪门外)。
知县廨舍(在仪门西,知县潘府改创)、县丞廨舍(在厅西北)、主簿廨舍(在厅西南)、典史廨舍(在厅东南)、吏舍(十四间在幕厅之东,皆知县王涣创建)。
布政分司(在县治西四十步,岁久圮坏。
弘治十七年知县王涣修理)。
正厅(三间)、穿堂(一间)、后堂(三
间)。
东西厢屋(各三间)、仪门(三间)、中门(一座)。
福宁道分司(在县治东三十步许。
国朝洪武二年建按察分司。
永乐初改为福宁道,岁久圮坏。
弘治十四年知县王涣重加修理)。
正厅(三间)、穿堂(一间)、后堂(三间)。
东西厢屋(各三间)、仪门(三间)、中门(一座)。
公馆(按旧志在县西三十步。
洪武间知县丘宗亮所建,今在县治东观音寺西廊之后。
莫究所始)。
正厅(三间)、穿堂(一间)。
税课局(在县治西半里临水渡头。
元时为务。
洪武初改为税课局。
十四年知县丘宗亮移置永宁坊西街之旁,年久废坏。
弘治十三年知县王涣重修)。
厅屋(三间)、门(三间)。
僧会司(在县治东一里,即甘泉寺是也,洪武八年设)。
医学(在县治西,洪武十八年设,今废)。
阴阳学(在县治西,洪武十八年设,今废)。
申明亭(在县外门左,知县王涣改创。
其在各都者俱洪武三年建)。
旌善亭(在县外门右亦知县王涣改创。
其在各都者俱洪武三年建)。
养济院(在县之西隅,洪武十四年设,知县丘宗亮创)。
演武场(在县南二里许,东西一十二丈,南北五十六丈。
弘治十三年知县王涣奉例创立,为民壮演习武艺所)。
际留仓(在县治内鼓楼之东五间。
弘治四年知县潘府改建)。
预备仓(凡五所。
东仓在县治内鼓楼东正厅三间,东西廒各五间,续盖西仓在县治西南山塔下,东西廒各五间,俱知县王涣重建。
西仓在县治东北十三都,正厅三间,东西廒六间。
南仓在县治东南十二都,廒三间。
北仓在县治北大宏里,廒六间俱旧建)。
蕉山巡检司(在县治东十五都石梁蕉山,旧在梅花。
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移置今所)。
厅屋(三间)、门楼(三间)、巡检廨舍(三间)。
小祉巡检司(在县治东南二十都,原在祉溪澳。
洪武二十年移置今所,巡检牟志颜创)。
厅屋(三间)、门楼(三间)、巡检廨舍(三间)。
松下巡检司(在县治东南二十都。
旧治福清县海口,洪武二十年移置今所。
巡检赵玄哲创)。
厅屋(三间)、门楼(三间)、巡检廨舍(三间)。
(右蕉山、小祉、松下三巡检司。
国初以附近编氓永充弓兵,岁久弊生,徒冒虚名,著役者少,卒有警急,官吏逃窜。
弘治十四年知县王涣考绩赴京奏请,革去旧时编户,悉以递年均徭编充,官民称便。
)河泊所(在县治东十五都。
洪武十七年创。
岁久圮变无存,官吏赁屋以居。
弘治十三年所官管瑞申、县知县王涣以帑财重建)。
厅屋(三间)、门(三间)。
同仁馆(在县治南五十里三都之地。
弘治五年知县潘府创而未就,至十二年知县王涣续而成之,以为客使驻节之所)。
堂屋(三间)、门(一间)。
铺舍
县前铺(在西隅,元时设而我朝因之,东至沙岭铺二十里,南至沙迳铺一十里,北至闽县圆屯铺五十里,西涉马头、瀛前二渡)。
沙迳铺(在县东南十都)。
沙岭铺(在县东十七都)。
巴头铺(在县南十九都)。
梅江铺(在县东十四都)。
(以上四铺俱洪武二十二年设)周桥铺(在县南四都。
弘治十六年知县王涣请于上司新设)。
梅花千户所(在县治东北十里二十四都,地名梅花,旧设巡检司。
国朝洪武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令福州右卫指挥李荣移巡检司于十五都,地名蕉山,于旧基立梅花千户所)。
公厅(三间)、东西厢屋(各三间)、仪门(三间在公厅之前)、鼓楼(在仪门之东)、镇抚司(在所西南半里)。
旗纛庙(在镇抚司之北)、公馆(在旗纛庙之前)、演武场(在南门外周围一里中立演武亭,以操练军士)。
长乐仓(在梅花城东门里。
有盈字、宇字、玄字三廒,以储军粮)。
大祉把截寨(在县治南二十都。
洪武二十二年镇东千户所拨军砌造。
周围四十二丈,高一丈五尺,垛子一百一十八个,立南北门,今俱废)。
山亭山烟墩(在南十都)、湖头烟墩(在南十一都)、甲峰烟墩(在东南十二都)、塔山烟墩(在东南十二都)、旒山烟墩(在东十四
都)、大屿烟墩(在东十四都)、蕉山烟墩(在东十五都)、牛山烟墩(在东十五都)、圣娘山烟墩(在东北十七都)、流水烟墩(在东南十八都)、湖井烟墩(在东南十八都)、江山烟墩(在东南十九都)、石门烟墩(在东南十九都)、石浓烟墩(在东南十九都)、大祉烟墩(在东南二十都)、酢烟墩(在北方安里)、文石烟墩(在东北大宏里)、浪头烟墩(在北二十三都)、魁洞烟墩(在北二十四都)、碁山烟墩(在北二十四都)、斗湖烟墩(在东北二十四都)。
(以上俱系洪武二十年设,各周围十丈,高一丈五尺)。
学校(书院附)
儒学
在县治南百步许,有宋元祐间县令袁正规议创庙学,邑人林通作县图经,命鬻之,得钱二十万。
富民相与出力,创宣圣殿。
殿后有堂,翼以两序,为斋十二。
崇宁初增置五十三区。
逮元至正壬寅庙学颓圮,儒生林文寿等相与重建,改宣圣庙额为“大成之殿”,国朝因之。
洪武壬戌知县丘宗亮复如制修建,而学之设略备。
但地址浅隘,规制隈陋,兼之圮弊相仍,几至荒落。
弘治癸亥知县王焕葺讲堂,建棂星门并学门,其戟门两庑生员号舍、教谕公廨俱以次修理。
又购东偏民地,建训导公廨二所,又建仓屋一所。
(详见陈潭《修学记》)大成殿(三间)、明伦堂(三间)、东西庑(各七间)、膳堂(一间在西斋之侧)、大成门(三间)、两斋(各一间在明伦堂东西)、神厨(三间在大成门西)、泮池、棂星门(三间)、学门(一间)、号房(东九间,西三十间)、仓房(三间在棂星门东)。
国朝颁降书籍(《五经》、《四书》、《性理大全》、《孝顺事实》、《为善阴骘》五伦书,俱各一部)。
祭器(旧俱用瓷漆,知县王涣近置铜香炉五个,花瓶二个,铜爵一百三十有七个)。
石磬(永乐间教谕林廷珍得之西园土中,叩之,音韵清越,今悬于明伦堂。
每遇礼宴则击之)。
教谕公廨(在明伦堂东)。
训导公廨(二所俱在学门内东)。
乡贤祠(旧在儒学戟门西南隅。
弘治庚戌知县潘府迁于南山书院之前,岁久倾圮,几至不屋。
至弘治癸亥知县王涣以不便守奉,复建于戟门之东南)。
合祀乡贤林慎思、陈宋霖、陈俞、郑子尚、蔡迂斋、陈祖、欧阳侊、孙天雕、刘砥、刘砺、陈夔、林安上、陈诚之、陈如晦、陈枅、张翀、朱汉奎、陈元滂、林公显、陈伯康、高应松、黄熙。
(旧祀乡贤,自林慎思以下凡二十四人。
诸贤但列姓字而不著事绩。
其有可考者,今已撰次其履历大概,登载人物矣。
其间有如郑子尚、蔡迂斋事绩无考,姑附志于此,以俟所知。
又宋郑丙、陈合、张镇旧亦与祀。
今按宋史郑丙任尚书而谮朱子伪学,陈合任枢密而匿廖敏中家财,张镇附幼主而中海潜归,皆得罪名教者也,虽有生平小善焉足赎哉!今皆黜之。
见祀者止二十二人)。
射圃(在学西南半里南山塔下,长一百步,广六十步。
洪武三十五年知县王遵道建)。
观德亭(三间)。
南山书院(在县南南山塔下。
弘治三年知县潘府因废寺为之,公余则与)。
阜林乡学(在县南二十都。
洪武间里人林文溢建)。
筹峰书院(在县北方安里。
晦庵夫子游寓、读书之处。
知县潘府名其堂曰“海天山月”)。
蓝田书院(在县治北和风里。
洪武中里人陈德所建)。
凤岐书院(在县治东北十五都,原系显应宫后堂。
弘治庚戌知县潘府改立为书院。
本地郑孔明子弟读书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