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与抑制中的自我塑造——《马丁·伊登》中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6
颠覆与抑制中的自我塑造
——《马丁·伊登》中的新历史主义解读
胡娇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
摘要:在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中,美国小说家杰克·伦敦立足于自己的经历和假想,刻画了一名成功的角色。
从新历史主义的两个方面:在抑制中的自我塑造和在颠覆中的自我塑造,通过分析男主角自我意识的构建,本论文从马丁伊登在社会中自我意识的形成来表现出自我与社会多种力量之间的妥协。
关键词:自我塑造;颠覆;抑制,马丁·伊登作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文学代表,杰克·伦敦的作品十分多产,一生中有50多部作品,包括小说,诗歌,文学批评,政治文章,戏剧以及科幻小说等。
在“美国梦”的时代,他很幸运地从无到有般地取得成功。
在其作品中,他“发现如果不受控制,人性冲动的意义并且发现不论一个人是什么阶级或者遭受怎样痛苦的失
败,都会承担人的能力的悲剧。
”[1]
《马丁·伊登》被杰克·伦敦自认为是最好的一部作品,且很大程度地反应出自然主义的核心。
它是一部自传体小说,在它的第一部分主要根据伦敦的真实生活来写的,其他部分则为虚构。
在小说中,伊登跌宕起伏的生活也表现出伦敦自己的幻灭。
国内外的学者都已经对《马丁·伊登》不同角度地研究过,比如马丁的悲剧,主角的性格,通过马丁·伊登分析杰克·伦敦等等。
然而,鲜有人对这部作品更具体的方面进行研究,在这篇文章中,从新历史主义的颠覆和抑制理论,笔者通过对男主角自我的塑造来重建马丁的性格。
一、新历史主义背景及《马丁·伊登》主人公
新历史主义随着一些论著发表而始于1979-1980年,尤其是文艺复新学者格林布拉特,其广义来说,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描述道:“历史主义是指我们与过去的关系
和理解之后的纪念碑,古物及起源的可能性。
”[2]
因此,在文学研究中的新历史主义,强调与文学过去之间的新关系。
“自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作为西方文化的一个重要要素,相当于柏拉图精神或是笛卡尔《方法论》中的思考实体本质‘我’。
在新历史主义中自我的本质就是人类,只有人类不断地回到自我经历和特殊环境中,才能实现人性和自我的统一。
格林布拉特认为“人类能够将
身体和欲望合二为一,产生意识行为。
”[3]
因此,马丁的行为分析可以表现其过程中的自我塑造。
《马丁·伊登》所讲诉的是一名21岁的海员和体力劳动者,爱上一名大学女孩鲁丝,于是他不断自学写作,想以此跻身资产阶级和娶他的心上人。
然而,他的未婚妻鲁丝认为他只是一名失败者,并且觉得杂志社不会发表他的作品。
最终,马丁赢得了荣誉,然而拉斯·布里森
登的自杀以及与他的阶级的脱离,使得他投身南海。
二、马丁矛盾的自我塑造
新历史主义强调权力话语。
据格林布拉特称,通过社会的合力构建大的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文学和艺术作品不可避免地被社会现实所影响,而行使不同的颠覆和顺从功能。
新历史主义使用“颠覆”和“抑制”这两个词来强调这些功能。
《马丁·伊登》是一部杰克·伦敦和资产阶级之间妥协的产物,颠覆与顺从在小说的字里行间中流露出来。
(一)颠覆:在爱情和阶级中失去自我及美国梦的破灭
杰克·伦敦取名这部小说为“马丁·伊登”,“马丁”意为一名战士,“伊登”意为伊甸园。
在“伊甸园”中,马丁被鲁丝“引诱”去为成功而奋斗,最终,他的梦想破灭,被赶出“伊甸园”。
《马丁·伊登》中,颠覆很清楚地被呈现出来且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阶级和爱情中自我丢失,美国梦的破灭。
在小说的开篇所呈现的马丁是一名没有社会地位的穷小子,在他与鲁丝相遇时,他立即对这个这名资产阶级女士一见钟情了,并被许诺在他取得经济和社会地位后就可以与其订婚。
为了与他的心上人结婚,马丁自学成为了一名作家。
然而不幸的是,他的作品一直被出版社的编辑拒绝。
最终,鲁丝对其写作事业不抱希望,并与马丁解除婚约。
然而当马丁功成名就之后,鲁丝又主动重归于好,马丁却不再回心转意。
从伊登的角度来看,社会阶级在这部小说中也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主题。
伊登出身于自我厌恶的工人阶级,当一名海员。
但是,当他第一次见到资产阶级的莫西家庭后,内心便得到激发。
当他第一次与这家人吃晚饭时,他感到“对周围的一切都着迷,不知道自己吃的什么。
”随着他自身的提高,他发现自己不断地远离工人阶级,利兹也不再与之亲近。
最后,当伊登发现自己的教育程度已远远超过他所尊敬的资产阶级后,他便感到较之前更深的孤独。
这导致他在阶级上的迷失。
他看清了资产阶级的虚伪,他想要成为其中一员的梦想破灭了,但他又不能回到自己原来所蔑视的工人阶级。
《马丁·伊登》是一部尤其成功的教育小说,当它出版的时候,一夜之间风靡起来。
究其原因,在于它其中的一个主题讲的是自我奋斗,也就是美国梦。
工人阶级出身的海员马丁·伊登不断地通过自我奋斗获得了成功。
这与那时的社会价值相吻合:出身不好的可怜年轻人,通过努力去改变命运,最终获得了显赫的地位。
然而,伊登获得原来所追求的一切后,包括金钱,荣誉,爱情,他却意识到这些都是虚无缥缈的。
当他成名后,那些在
作者简介:胡娇(1990-),女,四川巴中人,助教,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教学,英语语言文学。
外国文学
他贫困,一无所有时拒绝他的编辑,却向他发出了邀请。
马丁把他所有的钱给了利兹,拒绝鲁丝的复合,他意识到美国梦的破灭,跳进南海,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二)抑制:顺向自我塑造
“自我塑造涉及到自我之外的绝对权力或者权威的顺从。
如果权威和异己都在自身之外的话,它们会同时作为内需来经历,这样的话,顺从和毁灭总是内在化的。
”[4]正如格林布拉特所说,颠覆性的力量注定要受到权利的遏制,也不可避免地会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尽管马丁想要尽力避免这种影响,但是还是置身其中,顺从这种权利系统,受其支配,却最后还是走向毁灭。
在这本小说中,抑制的自我塑造从两个方面来表达:处理艺术与需求之间的平衡和向主流社会妥协。
杰克·伦敦使用很多话语来探讨马丁的艺术动机:他是怎样来处理艺术与需求之间的冲突呢?从文本的阅读中,可以看出马丁采取了“两步走”的战略:首先他写那些迎合市场的故事以便挣钱来迎娶他的心上人鲁丝,然后他花足够的时间学习和写作,并写出可以真正称作艺术的作品。
这项策略也反应出马丁在这个世界上的无助。
既受制权利社会,又想寻求真是的自我。
之后,通过读布里森登的作品,他意识到诗歌是一门真正的艺术。
思想的启迪他蔑视他所追求的所有东西,但他对此却不知所措。
马丁实现他的“美国梦”,从一无所有奋斗至飞黄腾达,这激励着当时的社会人民,使他成为人民效仿的榜样。
然而,他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来达到与他所处的世界之间的妥协,在那个世界里,他追求的东西,却又是他想要逃避的东西。
对他来说,死亡仅仅是他自我塑造的一种抑制方式,并且,他乐享其中“光和辐射包围着他,侵润着他,弥漫着他”。
三、结语
杰克·伦敦的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很清晰地显示出伦敦本人的情感和信念的矛盾性。
在小说的开篇,杰克塑造出两个完美的人物形象:是以初恋为原型的鲁丝,以朋友乔治·斯特林为原型的布里森登。
马丁以鲁丝为标榜来向中产阶级靠拢,这样来看,他的命运注定是一个悲剧。
因为鲁丝不是一个完美的女性,她有着资产阶级典型的特点。
随着靠近鲁丝,马丁学会怎样成为鲁丝所能接受的那种人,并且偏离他原来的自己。
拒绝自己也便造就了他的悲剧,最终导致他对生活失去信心和自我的分裂。
马丁在爱和阶级中迷失自己,他丢失了自己的信念,经历了美国梦的破灭,以及南海自杀,这是他在颠覆和抑制的权力话语中所进行的自我塑造。
参考文献:
[1]Pizer D.Twentieth Century American Literary Naturalism:An Interpretation[M].SIU Press,1982:10.
[2]Thomas B.The new historicism:and other old-fashioned topics[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1:3.
[3]胡经之,王岳川.西方文艺理论名著教程(下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574.
[4]Greenblatt S.Renaissance self-fashioning:from More to Shakespeare[M].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2:9.
说的想象,象征着荡妇与天使的两种女性角色。
大仲马对红衣主教黎塞留的解构则呈现出平面化的倾向。
在历史上,黎塞留是手腕强硬的政治家,后世评价不一、毁誉参半:他解决了教徒、贵族的骚乱,获得了三十年战争的胜利;但渴望权力、架空国王,行事残暴。
黎塞留的复杂人性于小说《三个火枪手》并无益处,毕竟通俗小说最喜闻乐见的是绝对的正邪之分。
所以大仲马忽略了黎塞留的多面性,直接将其平面化为邪恶之人,与国王代表的正义形成鲜明对比。
论起根源,大抵是主人公火枪手必须代表正义,那么他们效力的国王就得象征着公理。
同时,英法之间渊源颇深的矛盾关系、黎塞留和白金汉复杂的牵制关系也被平面化。
他们的矛盾起源居然是因为安娜皇后——安娜和白金汉两情相悦,黎塞留表衷心但被忽略继而妒火中烧,策划了钻石项链事件。
黎塞留想让安娜在路易十四面前露馅,然由于火枪手们的鼎力相助,解除了皇后的危机,但很快,矛盾升级为历史上著名的罗塞尔之战。
关于这次战役的始末,大仲马直接解释为“对于黎塞留来说,这场战争……是对情敌进行报复……在全欧洲人面前让英国丢脸,也就是在王后面前让白金汉出丑。
从白金汉方面来讲……他所要进行的,也是一场个人的报复行为。
”②历史人物对于大仲马而言,可以按照行文线索进行随意地揉捏,从而让作品的故事性更强。
作为当时报纸的连载小说,《三个火枪手》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这才是畅销通俗小说最必备的特征。
为了尽可能地吸引读者,大仲马抛弃了宏观的历史视角和复杂的历史人物剖析,以通俗易懂来适应大众的口味,使读者在离奇畅快的情节中满足阅读快感。
大仲马小说中呈现的“去历史化”,只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人物和情节。
他对于历史背景和人物的挑选和改编,均是有裨益于小说主题或故事。
200多年前,他的通俗小说连载于报纸之上,被视为大众喜闻乐见的畅销读物。
在他诞辰200周年时,终于被迁葬在法国先贤祠。
这是“去历史化”小说的赞誉,也是通俗文学的胜利。
注释:
①《三个火枪手》大仲马著金孩译长江文艺出版社第1页
②《三个火枪手》大仲马金孩译长江文艺出版社第416页
参考文献:
[1]大仲马,金孩译.三个火枪手[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
[2]樊丽芳.《三个火枪手》——法国历史通俗小说典范之作[D].湖南:湘潭大学,2009:1-5.
[3]卢岚.大仲马,从现实到神话[J].作家,2003,1:51-56.
上接(第75页)
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