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大帝2生于忧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康熙大帝2生于忧患
内容简介:公元1654年5月4日,在这个看似平常的一天里,大清王朝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玄烨降生了,他就是日后威名远扬的康熙皇帝。
然而这样一个日后登上大清王朝皇帝宝座的皇子,在他的身上却让人诧异的流淌着三个民族的血液。
如此奇怪的一切,究竟为什么会发生?而这个此时还贵为皇子的康熙却并非过着我们想像中的那种幸福生活。
他的生活中有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八大不幸,面临着接踵而来的八大不幸,小小年纪的康熙是怎么克服重重困难,最终登上了大清皇帝的宝座?
全文:
正文顺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1654年5月4日,在北京紫禁城景仁宫里一片喜庆之声。
顺治皇帝他的第三个儿子玄烨降生了。
这一年顺治十七岁,顺治的爱妃佟氏十五岁,注意:都是虚岁!康熙出生的这个景仁宫二百年以后又发生有关重要的事情,就是光绪帝的那个珍妃就住在这儿,演绎出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故事。
这不在我们今天讲的范围了,我只是说一下。
康熙皇帝出生以后,他贵为皇子,天潢贵胄,但是也像普通人一样,有他的家事,有他的童年。
就是玄烨小时候和普通人有共同地方,也有不同地方。
他的不同之处就是玄烨身上有三种血统。
解说:“满蒙联姻”是众所周知的事情,康熙的爷爷皇太极或多或少出于政治联姻目的,所娶的“一后四妃”都出自蒙古族。
康熙皇帝的血液中流有满族和蒙古族的血液这并不足为奇。
但令我们惊奇的确实康熙作为大清王朝的皇子身体里却非同寻常的流淌着第三个民族的血液。
那么,这不同寻常的一切究竟是因为什么呢?
一、三种血统。
其一,康熙身上的三种血统。
字幕:三种血统。
1满洲血统
2蒙古族血统
3汉族血统
康熙帝身上有着满洲血统。
他的曾祖父是太祖努尔哈赤,他的祖父是太宗皇太极,他的父亲是世祖福临,都是满洲爱新觉罗氏,所以康熙皇帝身上流淌着满洲宗室爱新觉罗的血液。
我们不是血统论者,但是文化基因对一个人的性格和品行影响很大。
康熙帝勇敢、尚武、骑射等等都同满洲血统有关。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康熙帝的勇敢性格和尚武精神含有满洲文化的基因。
其二,康熙帝身上还有蒙古的血统。
大家知道,他的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是蒙古人,是成吉思汗的黄金血胤。
孝庄太后贴身的那个侍女,就是苏麻喇姑爷是蒙古人,她们都是蒙古的血统,都信奉喇嘛教。
所以康熙小时候教他蒙古语言文字,教给他蒙古的生活习俗,所以康熙小时候就受了蒙古文化的影响和熏陶。
孝庄太后小时候生长在科尔沁草原,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还信奉喇嘛教。
这些都对康熙后来的生活有很大的影响。
这些对康熙后来了解蒙古习俗,熟悉蒙古文化,处理蒙古问题,巩固满蒙联盟,这都是重要的蒙古文化的基因。
其三,康熙帝身上也有汉人的血统。
康熙帝的母亲佟氏,后来的佟佳氏是汉人。
佟佳氏的爷爷辈的叫佟养性,是辽东的望族先是在辽宁的开原,后来迁到辽宁的抚顺。
佟养性曾经被明朝监狱关过。
出狱之后全家投奔了努尔哈赤。
皇太极的时候对佟养性很重用,著名的红衣大炮在沈阳铸造。
谁主持?就是佟养性。
佟养性有个兄弟,叫佟养正,也叫佟养真。
佟养正做过后金的官员,镇守镇江,就是今辽宁丹东市九连城。
后金打下镇江之后,就派佟养正在那儿镇守,但是事出意外,佟养正为努尔哈赤镇守镇江城,他手下一个人叫陈策,和明军里应外合,占了镇江城。
佟养正跟他儿子佟丰年等60余人全被杀害。
佟养正的儿子佟图赖袭他的官爵。
佟图赖后来随着清军入关,为清朝立下战功。
他的女儿就是康熙皇帝的母亲。
所以,康熙身上有着汉人的血统。
当然也有人提出来说佟家原来是辽东女真人。
但是我认为他家还是汉人,因为他家原来属于汉军旗,说明他是汉人。
如果是满人,女真人,就应该属于满洲八旗。
因为佟家是属于汉军八旗,所以应该
是汉人。
因为康熙的妈妈后来追封为皇后,成了太后,他们家的那个旗,汉军旗就抬旗,抬到满洲旗。
所以清朝汉人抬旗到满洲旗是从康熙这儿,佟家开始的。
康熙身上这三种血统很重要,一直影响到康熙的性格和精神。
是不是可以这么说,康熙大帝的勇武与奋进,继承了满洲人的性格;高远与大度,受到了蒙古人的熏陶;仁爱与韬略是来自汉族儒学的营养。
字幕:康熙大帝的勇武与奋进,继承了满洲人的性格;
高远与大度,受到了蒙古人的熏陶;
仁爱与韬略,是来自汉族儒学的营养。
康熙属马,如果用马来比喻康熙性格的话,他像一匹蒙古马,在草原奔驰像一匹满洲马,在战火中嘶鸣,他还像一匹中原马,在耕作中勤劳,驯顺,就是康熙小时候是个乖孩子。
他不是那么调皮捣蛋,这是跟他后来仁爱性格有很大的影响。
所以康熙说:“朕少时,天禀甚壮,从未知有疾病。
”(康熙遗诏)又说“朕自幼强健,筋力颇佳,能挽十五力弓,发十三握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
”(皆引自《清圣祖实录》康熙遗诏)。
这说明他有满族的性格,有蒙古的性格,也有汉人的性格,特别是后来的谋略和仁爱的精神受汉族文化影响很大。
因为他有三种血统,他将就具备一般人所没有的那种品格和精神,这是他成为康熙大帝的一个重要的内在的文化因素。
解说:康熙皇帝生在帝王之家,身体里同时流淌着三个民族的血液,在他的身上兼有着满族、蒙古族和汉族三个民族的优良品质和个性。
这样先天的优势让我们很容易认为康熙登上皇位是理所当然的,然而,事与愿违,小小年纪的康熙从他出生的那一天起就面临着接踵而来的八大不幸的打击,那么这八大不幸都是什么,幼小的康熙究竟怎么可以在种种磨难中挣扎着生存下来呢?
八岁的孩子有八个不幸,尽管他生在帝王之家。
第一个不幸,幼离母亲怀抱。
清朝有个规定,皇子皇女出生之后离开他妈,由保姆、乳母等喂养、侍奉,小小的孩子,本来他父亲跟他母亲就不住在一块儿,他又跟他父亲、母亲还不住在一块儿,不能享受婴儿童年时期在父母怀抱,特别在母亲怀抱当中那种天伦之乐和
幸福生活,这个对一个小孩来说是一个很大的不幸。
谁照顾他呢?一个是保姆,其中一个保姆孙氏就是曹玺的妻子。
他们家后来就出了曹雪芹。
乳母、保姆、宫女、太监等喂养他、侍奉他、照顾他。
刚生下来的小孩就离开了父母,难得一见,这是第一个不幸。
第二个不幸,宫外孤独避痘。
大约两三岁的时候,康熙就离开了皇宫,到了皇宫外,今北长街路东福佑寺那个地方,今名福佑寺那个地方避痘。
痘是什么呢?就是天花。
满洲人、蒙古人从关外到了中原地区,最忌讳的就是得天花,一个两三岁的孩子,避痘离开了父母,离开了皇宫,到这么一个小院里头,孤独,苦闷,痛苦是可想而知的。
还有第三个不幸,出痘九死一生。
康熙在避痘期间就出了天花。
大家知道出天花,发高烧,痛苦折磨,侥幸活下来,可以说是九死一生。
活下来了还有遗憾,第四,脸上留下麻子。
脸上留下麻子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是遗憾也是不幸,对于一个君王来说,他更强调自己的形象,但是脸上留下麻子。
还有呢,第五个不幸,家庭关系复杂。
大家知道,康熙的奶奶给他爸爸娶了五个蒙古后妃,第一个是孝庄太后的侄女儿,顺治不喜欢,闹矛盾,吵,后来把这皇后给废了。
又立第二位皇后,还是蒙古族,博尔济吉特氏,顺治还是不高兴,又闹又要废,还有三位蒙古的妃子,这个顺治皇帝是统统不喜欢,他喜欢谁呢?他喜欢满人的妃子,这样呢,家庭关系就很复杂,把康熙的妈妈夹在中间,家庭矛盾,家族冲突,苦恼,纠纷,这个给幼年的玄烨造成很多的心灵的不快和痛苦。
字幕:康熙童年的八个不幸:
1 幼离母亲怀抱
2 宫外孤独避痘
3出痘九死一生
4脸上留下麻子
5家庭关系复杂
6受到皇父忽视
7八岁痛失皇父
8十岁痛丧母亲
解说:现在再让我们来了解一个顺治皇帝的后宫:根据《星源集庆》(央视字幕误作“吉”)记载,顺治皇帝一生先后册立过3个皇后,16个妃子,第一位皇后出自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是顺治母亲孝庄的侄女,这位皇后聪明而又美丽,顺治八年八月,即公元1651年册立为皇后,但这两个人性格不合,经常发生争执,顺治对这个皇后很是不满,最终废掉了他的第一位皇后,降为侧妃。
直到顺治帝病重,废后请求见顺治帝一面,仍被拒绝。
第二位是孝惠章皇后,也是出自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吉特氏,顺治十一年六月,即公元1654年册立为皇后。
不久顺治对这位皇后还是不满,但是,这位皇后能委曲求全,又有太后呵护,才幸免未被废掉。
第三位是孝康章皇后佟佳氏,是都统佟图赖之女,初入宫时是顺治的皇妃,顺治十一年即公元1654年,年仅14岁的佟佳氏生下了顺治皇帝的第三个儿子玄烨,也就是日后的康熙皇帝。
生下皇子的佟佳氏并没有因此受到顺治的宠爱,因为顺治皇帝最宠爱的是董鄂妃。
在玄烨登上皇位的第二年,在宫中失火一直郁郁寡欢的佟佳氏逝去,年仅24岁。
第六个不幸,受到皇父忽视。
一般的家庭,他爸爸喜欢这个孩子,哄着弯儿,抱着,顺治不一样。
康熙他爸爸顺治他没有工夫顾上他。
因为他爸爸喜欢谁呢?喜欢那个董鄂妃。
刚喜欢董鄂妃,宠得不得了,就生个儿子,生个儿子不久就死了,这董鄂妃又哭又悲痛,顺治也不高兴,又要出家,又剃了头发,又要上吊自杀啊,他奶奶还得派人看着,哪儿有工夫照顾这个小玄烨?所以他是在这种复杂的父亲忽视这种情况下成长起来的。
更有甚者,还有第七。
第七个不幸,八岁痛失皇父。
康熙八岁的时候他父亲就死了。
周岁才合七岁多。
人生不是有几大不幸吗?第一大不幸是幼年丧父,这个玄烨赶上了。
玄烨父亲死了,对一个小孩子来说,对一个家庭来说,可以说是天塌了。
家庭最大的不幸也是一个小孩子人生最大的不幸。
玄烨碰上了。
还有呢,第八个不幸,十岁痛丧母亲。
八岁父亲死了,十岁他妈
又死了。
他爸爸死的时候是24岁,他妈妈比他爸爸小两岁,他妈妈死的时候也还是24岁,周岁都23岁。
这时候玄烨虚岁10岁,周岁才9岁。
一个9岁孩子两年期间父母双亡,形影相吊,可怜之极。
所以说康熙小时候这8个不幸,特别是出了天花,长了麻子,8岁丧父,10岁丧母。
真是像天塌地陷一样的痛苦压到幼小的康熙的心灵上,对他心灵是一个巨大的撞击。
所以我说康熙是生于忧患,在忧患当中度过了这八年。
后来康熙回忆,他说了一句话,他说,“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清圣祖实录》)就是在他父母面前8年期间没有得到一天的承欢。
欢笑和高兴,幸福。
可见康熙的童年是多么不幸,有多么悲惨和凄苦。
做家长的往往只看到一面,孩子的不幸和痛苦,而忽视另外一面,就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解说:在这八大不幸中,贵为皇子的康熙似乎承受了比我们普通人更多的痛苦。
从他所经历的如此之多的苦难之中,我们似乎看不到一点他日后能够成为皇帝的征兆。
谁又会将皇位传给一个满脸麻子、多灾多难的皇子呢?康熙究竟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至高无上的皇帝宝座的呢?
三因祸得福。
大家都知道,“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和祸是互相转化、互相依存的。
我们看看康熙怎么把这祸转化为福,怎么化忧患为欢乐。
字幕:康熙因祸得福:
1 孤独中遇到良师。
2 忽视下更加早熟。
3忧患中益加奋发。
4出痘后才有皇位
第一,孤独中遇到良师。
康熙小时候,我讲了,离开父母怀抱,孤独宫外避痘,这当然是坏事了,但是有人照顾他。
他得到良师。
这个良师之一就是他奶奶,就是孝庄太皇太后。
他奶奶照顾他,他奶奶不能经常照顾他,就派一个人叫苏麻喇姑,就是他奶奶的贴心侍女,苏麻喇姑经常关心照顾他,教给他满语,满文,蒙古语,蒙古文,教
给他人生道理等等。
康熙后来自己回忆说,他说他这个奶奶对他教育印象太深刻了,这话说的文言一点,“凡饮食、动履、言语,皆有矩度,虽平居独处,亦教以罔敢越轶,少不然即加督过,赖是以克有成。
”(《康熙御制文集》)我有点体会,就是我小时候我这个祖母是教育特严格,坐着必须坐正了,站着必须站直了,叫做“坐有坐像,站有站像”,走路必须规规矩矩走,走路不可斜视没不可东瞧西看。
她就坐在门口,放学以后瞧你走路,怎么走回来的,完了她就训你,就讲,康熙这个祖母教他什么呢?饮食,吃饭,吃饭也要教育,你筷子怎么拿,饭怎么吃,有些小孩上来,哪个好吃,就挑哪个,那怎么可以啊?那有严格家教。
就挑你跟前那个。
大人不伸筷,你乱挑可以吗?特别有客人的时候。
饮食,动履,行动,走路怎么走,站着怎么站,坐着怎么坐,怎么坐如钟,站如松,言语,怎么说话,声音该高,该低,对什么人怎么说,长辈怎么说,兄弟怎么说,皆有矩度,都有规矩。
天潢贵胄,身为皇子,他的奶奶如此严格教育他,得益匪浅。
后来他回忆说,他之所以“是以克有成”,他日后有成就,跟他奶奶的督过,严格的管教,有很大关系。
我们可以看看,皇家奶奶,父母对子女是怎么教育的。
一直到康熙晚年还感激他奶奶对他的教育。
我这里再讲一讲苏麻喇姑的故事。
苏麻喇姑是蒙古人,是孝庄的贴身的侍女。
出嫁的时候她是随嫁过来。
苏麻喇姑这个人非常聪明,非常简朴,也很懂礼貌,很有文化素养,也很懂规矩。
她能教康熙满语,满文,蒙古语,蒙古文,康熙小时候对他奶奶,对苏麻喇姑是十分崇敬,后来电视剧说,康熙怎么和苏麻喇姑谈恋爱,谈得死去活来,纯属胡说八道!苏麻喇姑大约比康熙大40多岁终生没嫁,一直在宫廷里,后来也还是照顾康熙,老奶奶辈的,就一手拉扯大的。
第二,忽视下更加早熟。
穷人孩子早当家,受到父亲,母亲的忽视,他就更容易独立发展,独立思考,更有利于他的成长。
早熟他就读书,所以康熙他自己说,回忆说“幼龄读书,即知酒色之可戒,小人之宜防,所以至老无恙”(《清圣祖实录》)小时候读书,小时候的教育,他知道酒和色要戒,小人要防备,他说一直我到晚年还注意。
康熙基本不喝酒,他对酗酒的人非常反感。
第三,忧患中益加奋发。
康熙小时候很不幸,这个时候没有颓废,没有低落,而是更加学习,读书,康熙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一段一段的念,叫诵,朗诵,每一段要诵120遍,完了再背。
要背120遍,一直到烂熟于胸,才往下背。
所以从小他就奋发有志,勤奋的学习。
康熙他妈妈从嫁给顺治之后应当说一直是一个弱势,因为她不是皇后,也不是贵妃,只是一个普通的妃子,还是个汉人妃子,所以在内廷的地位不是很高,心情始终不是很愉快的,否则不会24岁就死了。
这种忧郁,悲凉的情绪对康熙小时候有很大的影响。
但是康熙他是积极来看这个事情。
在这里面要自强自立,自立奋进,所以是不是可以这么说:
字幕:阎崇年历史感悟:
一个人小时候吃点苦,受点罪,经过坎坷,受过磨炼,可能是好事,而不是坏事。
因为吃苦与磨炼可以锤炼一个人的品质、意志、见识和勇气,可能对其以后事业的成功回收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
学了这段历史以后对做家长的来说是太有好处了。
孩子太顺利的时候要让他有点挫折,在挫折中受到教育,磨炼意志,增强品质,激励他奋进的决心。
我想康熙后来成才那个志气跟小时候磨难非常有关系。
如果康熙小时候完全是公子哥儿,完全是顺境,大概以后不会成为康熙大帝,顶多是个庸君而已。
所以做家长的一定一善于看待小孩的顺境和逆境。
解说:康熙童年所经历的这八大不幸,即便他在孤独中遇到良师,即便他在被忽视中更加成熟,即便他在忧患中益加奋发,但众所周知,康熙曾经得过天花,留下了满脸的麻子,堂堂大清王朝的皇位,怎么会传给这么一个得过重病,满脸麻子的皇子呢?
第四,出痘后才有皇位。
我说过,出痘九死一生,脸上留下麻子,这对康熙来说当然是坏事了,终生的坏事,终生的遗憾,但是“祸兮福之所倚,康熙之所以在兄弟中脱颖而出,继承皇位,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出过天花,可以终生免疫,继承了皇位。
继承皇位,才有可能做一番事业,成为后来的康熙大帝。
康熙小时候就有志向。
有一天,他父亲把他兄弟几个都叫一块儿了,就问他,你们说说将来的志愿是什么?他哥哥说愿做贤王,贤良的王爷,还有个弟弟小,不能回答,说不清楚,问玄烨,玄烨回答什么呢?大家听一听,他说:“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
”第一,我效法皇父,第二,黾勉尽力做事情,就是既尊重他父亲,又有所作为。
两面都讲到了,顺治呢就暗暗的赞许,这是他后来继承皇位的重要因素之一。
那玄烨成为一代的伟人,是不是天生就是聪明,就是天才?不是这样的。
后来他自己多次说过“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
就是他没有特殊的,不是有过人的聪明,过人的智慧,我也是普通人。
那么他就是从小磨炼学习,逐渐成长起来的。
就是他不是生而知之,是学而知之。
不是生而能之,而是学而能之。
这里面有一个故事,我刚才没讲就是康熙他妈怀孕了之后,他妈给他奶奶请安,到他奶奶屋之后呢,他奶奶一看,她这个儿媳妇怎么裙子冒一个红光,红光围绕着,很惊讶,说我当年怀顺治皇帝的时候就是这个现象,裙子周围是红光环绕,说你将来生的是个儿子的话必有大用。
这个话是谁记录下?是康熙的儿子雍正皇帝给他爸爸写实录的时候记载的。
我想,这话很可能是编的一个故事,说明皇帝降生之前就已经有灵异了,跟一般人不一样。
人康熙自己说过了,我没有特殊的,“朕之生也,并无灵异,及其长也,亦无非常”,没有特殊的,就是他后天的学习培养逐渐成长起来的。
康熙在小时候就立了志向,一个少年,一个青年从小时候立下了一个鸿鹄之志,对他后来发展是非常重要。
康熙立了一个什么志向呢?他说“立心以天下为己任,许死而后已之志”。
心什么呢?要以天下为己任,要死而后已,这是小时候就立下这么一个宏大的志向。
这个就是康熙童年时候的志向和价值观。
玄烨在治国平天下的这个志向下登上了历史舞台,再加上勤奋好学,认真勤政,终于成为一代明君,成为千年一帝。
下一讲,第三讲的题目是《少年天子》,是他登上皇位以后的事了。
今天到这儿,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