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疏导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与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理疏导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与
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心内科护理中心理疏导的临床应用方法及效果。
方法:心内科患者取样82例,皆为2019年03月至2021年03月接诊,以41例/组为基准随机分组,行常规护理(常规组)和常规护理+心理疏导(实验组),比较抑郁度、焦虑度、QLQ评分,观察满意度情况。
结果:经护理,实验组抑郁度(6.55±2.72)分,焦虑度(6.13±3.40)分,比常规组(9.21±2.88)、(9.57±3.68)分低,满意率92.68%,比常规组75.61%高,同时,常规组QLQ 评分比试验组低,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在心内科护理中加强心理疏导可改善患者心态,提升其护理满意度和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关键词:分析效果;心内科护理;护理措施
心内科患者由于病情复杂、病程长、经济压力大、疾病认知不足,更易出现绝望、恐惧、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问题[1],影响治疗效果,需辅以针对性护理措施来进行干预,常规护理内容单一且缺乏针对性,无法有效解决患者心理问题,鉴于此,本次研究取2019年03月至2021年03月我院接诊82例心内科患者资料,观察总结了在心内科护理中心理疏导对患者心理状态、满意度、生活质量的影响意义。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心内科患者取样82例,皆为2019年03月至2021年03月接诊,以41例/组为基准随机分组,行常规护理(常规组)和常规护理+心理疏导(实验组)。
实验组最高69岁,最低41岁,平均(54.13±4.62)岁,1至12年病程,平均(6.58±1.67)年,男女分布22:19,常规组最高69岁,最低40岁,平均(54.48±4.21)岁,1至11年病程,平均(6.13±1.55)年,男女分布21:20,
P>0.05。
排除标准:严重躯体疾病,伴发偏瘫,严重精神疾病者。
入选标准:语言沟通能力正常,思维正常,神志清楚,签署知情同意书的心内科患者。
1.2方法
常规组行常规护理,包括环境护理、病情监测、用药护理等内容,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疏导,方法如下:(1)心理疏导:针对情绪抑郁者,护理人员需要鼓励、说服患者讲出内心想法,耐心倾听其抱怨;针对情绪焦虑者,可充分了解患者社会关系、家庭状况信息,积极与患者沟通,取得患者信任,构建良好护患关系,协助患者排解焦虑情绪;针对内心恐惧者,则需向患者详细介绍医院环境和主治医生信息,并通过例举成功案例的方式来减轻患者心理压力,消除其内心恐惧感。
(2)健康教育疏导:心内科患者由于对治疗流程、心内科疾病知识缺乏全面认知,故而极易形成错误观念,不愿积极配合医护人员工作,对于此,护理人员则需耐心讲解有关知识、注意事项、自护方法、现代心内科成就,引导患者客观认知疾病,排解其不良情绪。
1.3观察指标
(1)心理疏导效果:以HAMD、HAMA量表评估心理疏导效果,量表评分越低,疏导效果越越优,抑郁焦虑度越轻。
(2)生活质量:借助QLQ量表,从社会、情绪、躯体、角色、认知功能等维度对心内科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与分值呈正比。
(3)自制问卷评估满意度:90至100分视为很满意,65分以下视为不满意,65至89分视为尚可。
1.4统计学分析
资料分析用SPSS21.0,计量()、计数(%)资料以t、X2检验,P<0.05。
2.结果
2.1心理疏导效果
干预后,常规组抑郁、焦虑分值比实验组高,P<0.05,见表1。
表1 心理疏导效果(,分)
组别
例
数
抑郁度焦虑度
干预前干预后干预前干预后
实验组
4
1
14.18±2
.33
6.55±2.
72
14.26±2
.40
6.13±3.
40
常规组
4
1
14.21±2
.29
9.21±2.
88
14.42±2
.57
9.57±3.
68
T-0.059 4.3000.291 4.396 P-0.9530.0000.7720.000
2.2生活质量
护理后,常规组QLQ评分比试验组低,见表2,P<0.05。
表2 QLQ评分(,分)
组别
例
数
社会功能情绪功能躯体功能角色功能认知功能
实验组
4
1
79.25±1
1.26
81.25±1
0.68
78.25±1
1.48
80.14±1
1.62
79.16±1
1.73
常468.43±171.55±167.64±169.25±168.04±1
规组1 2.100.80 1.52 1.58 1.59 T- 4.192 4.089 4.177 4.251 4.318 P-0.0000.0000.0000.0000.000
2.3满意度
见表3,与常规组相比,实验组满意率明显更高,P<0.05。
表3满意度 n(%)
组别
例
数
很满意尚可不满意满意率
实验组
4
1
23
(56.10)
15
(36.59)
3
(7.32)
38
(92.68)
常规组
4
1
13
(31.71)
18
(43.90)
10
(24.39)
31
(75.61)
X
2
---- 4.479 P----0.034
3.讨论
心内科患者心理状态可对其病情稳定性和治疗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若未能及时解决患者绝望、恐惧、焦虑、烦躁、抑郁等心理问题,则会降低其生活质量,
减慢其疾病恢复进度。
现有研究证实[2]:在心内科护理中心理疏导工作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是稳定患者病情的有效措施,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本次研究显示:实验组护理后抑郁度、焦虑度比常规组分值低,QLQ评分和满意率则比常规组高,提示其心理状态、生活质量状态更优,推测原因:患者由于担心病情,心理压力较大,在进入陌生治疗环境时,更易出现诸多不良心理问题,心理辅导护理则能够依据患者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实施针对性应对措施,不仅能够提升护理方案的可行性[3],还可有效排解患者负性情绪,提升其治疗信心和护理满意度,继而在减轻患者心理压力的同时,有效改善其身心状态,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心内科护理中心理疏导具有提升患者满意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排解患者不良情绪的重要作用,需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 严雨花,吴洁研,殷亚静. 抑郁、心理弹性对心内科老年患者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及衰弱的调节效果[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13):5-7.
[2] 董永辉. 心理疏导在心内科护理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2020,18(7):285-286.
[3] 曹雪莉. 基于奥马哈系统的舒适护理在ICU心内科患者护理中的应用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 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4):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