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香刑》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檀香刑》读后感
第一次听闻莫言的名字,是在阿城的散文集中。
阿城讲述了他与莫言在乡下当知青时的一段往事。
他提到,莫言曾在半夜于村中渡塘,水涨起,他欲趟水而过,却发现水中立起许多穿红色兜兜的小人儿,吵嚷着让他们不要吵闹。
莫言无奈,只得在塘边站立,直至天明,水退后方才过河。
阿城说,他听完莫言的故事后,便认定莫言将来必成大家。
当时,我读完这个故事,第一感觉是:莫言是否为大家,我无从知晓,但我确定他是个非常有趣的人!这个人的头脑中一定有一个梦幻绮丽而温馨美好的世界。
这个故事常常在我的脑海中浮现。
带着对莫言的这份莫名的好感,我开始阅读他的书籍,尽管当时他已声名远扬。
我读的第一本书是《檀香刑》。
我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
檀香刑究竟是什么?檀香,是一种美好而高贵的东西,为何会成为刑罚?带着这份好奇,我翻开了书本,却发现这是一个如此残忍而又令人悲伤的故事。
檀香刑,是一种刑罚。
具体做法是将一根长长的檀香木削成尖头棍状,从人的肛门塞入,使其贯穿内脏,紧贴脊骨,然后从嘴里或肩头穿出,并钉在十字木棍上。
受刑者不会即刻死去,但却生不如死。
仅是听其描述,便令人痛苦不堪,难以承受。
然而,更让人喘不过气的是,为什么要施行这种刑罚,谁是执行者,又是给谁施行,以及为谁而施。
被施行刑罚的人叫孙丙,他是高密县的猫腔鼻祖,一个中年戏子。
他与死去的前妻育有一女,孙眉娘。
年过半百的他又组建了一个幸福安定的小家庭,却不料自己的妻子在大街上被入侵东北的德国
人侵犯。
孙丙前去救妻,却失手打死了一名德国人。
德国人因此实施报复,杀害了他的妻子和一双儿女,并枪杀了高密县的二十七条人命,血洗了县城。
孙丙从此踏上了复仇之路。
他加入义和团,并将其引入高密县,召集百姓,教授武艺,扒德国人的火车,还杀死了三名德国人。
德国人以此为借口,要挟清政府镇压义和团,并要求交出孙丙,处以极刑,以儆效尤。
施行刑罚的人是赵甲,孙眉娘的公公,清朝第一刽子手。
他对自己的职业充满了崇高的敬意,认为自己是清朝法律的执行者和捍卫者。
他在职业生涯中斩杀了无数忠诚的将士。
他为能够为皇权效力、为清政府服务而感到无比荣耀。
在即将告老还乡之际,他受到慈溪的召见,并在皇帝面前被誉为砍头的“状元”。
这位刽子手眼中噙满泪水,感到无上的荣光。
然而,他并不知道,这虚假的荣耀,是慈溪为了给皇帝的变法计划制造下马威而特意安排的。
她让皇帝褒奖赵甲砍杀六君子的功绩,实际上是为了奖励皇帝的龙椅。
这一行为吓得皇帝脸色发青,而赵甲则不停地磕头。
下令施行刑罚的人是总督袁世凯。
他命令高密县知县钱丁捉拿孙丙,并确保施刑的顺利进行。
钱丁是一位体恤百姓的父母官,同时也是孙眉娘的相好。
他真心爱着孙眉娘,对捉拿自己的岳父孙丙一事犹豫不决。
除了儿女私情,他更不忍心看到高密百姓再次遭受残害。
他有意放走孙丙,并为高密县的二十七条人命四处奔走呼号。
然而,由于清政府的卖国求荣,钱丁最终失去了乌纱帽,不得不捉拿孙丙。
在对清政府的愚忠、德国人的威胁以及对百姓遭受残害的自责中,他最终选择了自己的归宿。
《檀香刑》的故事背后,是比刑罚本身更为惨烈的人间恩怨与国破家亡的屈辱。
这是莫言想要讲述的故事。
他嘲讽大清对百姓的残酷刑罚,以及对列强的谄媚求和。
他感慨忠臣的愚忠和烈士的无奈,同情百姓的苦难和人间的忠贞义胆。
他为义和团的愚昧无知和一腔热血感到心酸,也为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残酷现实感到痛心。
读完《檀香刑》,我感到压抑和沉重。
书中的故事充满了悲剧性和传奇色彩,让我久久不能释怀。
莫言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将东北特色小戏猫腔融入小说中,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
同时,他还运用了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通过孙眉娘的丈夫赵小甲的视角,将人物的特性刻画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叹世间的复杂和离奇。
然而,我认为小说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前后半部分的节奏不太匀称,前文更加流畅,而后文则显得有些拖沓。
小说的结尾也处理得较为仓促,情绪上的把握不够到位。
在人物安排上,知县夫人、孙眉娘的去向、孙眉娘腹中的孩子等与前文的伏笔存在一些出入。
如果结尾处能有一部分后记,或许可以更好地承接故事的情感走向。
《檀香刑》是一部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
莫言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语言驾驭能力,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充满荒诞和讽刺的世界。
他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勇气令人钦佩,也让我对中国文学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我相信,在莫言的带领下,中国文学将在世界文坛上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