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泊宁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夜泊宁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泊宁陵原文翻译及赏析
夜泊宁陵原文翻译及赏析1
夜泊宁陵
朝代:宋代
作者:韩驹
原文: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毶毶。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词句注释
1宁陵:今河南宁陵县。

2汴水:即汴河,在今河南境内,流入黄河。

3扁舟:小船。

4旦辞:清晨辞别。

5杞国:古国名,今河南杞县。

6窣窣(sū):象声词。

形容细小的声音。

7寒花:寒冷时节开放的花。

多指菊花。

8垂露:露珠下滴。

9毵毵(sānsān):细长的样子。

亦作“毶毶”。

10茫然:犹惘然。

失意的样子。

11不悟:不知道。

白话译文
汴水奔流,日驰三百里,我的船儿向东顺流而下,还张起了白帆。

清晨时离开杞国,刮着微微的北风;晚上泊舟宁陵,月亮正照着南边的舷窗。

一棵老树满带着清霜,凉风吹来,窣窣作响;花儿上凝聚着寒露,慢慢滴落,连绵不断。

我只觉得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身在何处,眼前的水色与天光都是蔚蓝。

作品鉴赏
韩驹是江西诗派中的一员干将。

江西诗派诗以布局严谨著称,这首诗是《陵阳集》中的名作,被宋吕居仁等人作为样板,认为“可作学诗之法”(《诗林广记》引《小园解后录》)。

诗题写夜泊,便以夜泊为中心,这就是所谓擒题。

但如果一味扣住诗题,诗便会死板呆滞,必须不即不离,眼睛觑定中心,然而不直接接触中心,在旁衬上做文章。

这首诗前两联便不写夜泊,先写夜泊以前,船走得飞快,衬映出诗人的心情,以动、行来为下面的静、泊作陪。

第三联写夜
泊,以景为主,第四联转而写情,使诗有余味。

在搭配上,前两联尽量蓄势,苍劲快捷,自然流畅,景色变化幅度很大,把动态写足;后两联转入凝重平缓,情致悠
然,景色固定不动,把静态写足。

写动态时,又配合其快,写流水、北风、明月等粗线条的大环境中的景物,间以地名,形成跳跃;写静态时,写老树、寒花、微小
的声音与下垂的露水等小景。

这样,全诗以意相贯,以气相接,浑然精到,把自己夜泊前后的景物、心情都反映了出来。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评这诗的章法说:“如梨园按乐,排比得伦。

”很形象地作了总结。

清代王士祯、纪昀等人也对这首诗交口称赞。

除布局外,这首诗在描写场景及遣词造句上也很得熔炼之功。

如第一句“汴水日驰三百里”,气势很磅礴,可与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类诗比靠。

次句“扁舟东下更开帆”,加一倍写快,方回评说:“此是诗家合当下的句,只一句中有进步,犹云‘同是行人更
分首’也。

”“旦辞杞国”一联则写得很圆活,似山谷诗法。

值得一赞的是,诗尾联融情于景,由苍茫的夜色产生迷惘沉醉的感觉,遂以“水光山色”寄托难以表达的情思,得含蓄不尽之意。

但是宋曾季狸《艇斋诗话》挑剔说结处“汴水黄浊,安得蔚蓝也?”落实了说,就失去了诗的趣味了。

再说,夜间船泊水上,月光明照,蓝天映入水中,自可蔚蓝;这时要分辨汴水是否黄浊,倒反而不是件容
易的事。

参考资料:
宋吕居仁《诗林广记》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宋曾季狸《艇斋诗话》
夜泊宁陵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汴水日驰三百里,扁舟东下更开帆。

旦辞杞国风微北,夜泊宁陵月正南。

老树挟霜鸣窣窣,寒花垂露落毶毶。

茫然不悟身何处,水色天光共蔚蓝。

译文
汴水奔流,日驰三百里,我的船儿向东顺流而下,还张起了白帆。

清晨时离开杞国,刮着微微的北风;晚上泊舟宁陵,月亮正照着南边的舷窗。

一棵老树满带着清霜,凉风吹来,窣窣作响;花儿上凝聚着寒露,慢慢滴落,连绵不断。

我只觉得心中一片茫然,不知道身在何处,眼前的水色与天光都是蔚蓝。

注释
宁陵:今河南宁陵县。

汴水:即汴河,在今河南境内,流入黄河。

扁舟:小船。

旦辞:清晨辞别。

杞国:古国名,今河南杞县。

窣窣(sū):象声词。

形容细小的声音。

寒花:寒冷时节开放的花。

多指菊花。

垂露:露珠下滴。

毵毵(sānsān):细长的样子。

亦作“毶毶”。

茫然:犹惘然。

失意的样子。

不悟:不知道。

赏析:
韩驹是江西诗派中的一员干将。

江西诗派诗以布局严谨著称,这首诗是《陵阳集》中的名作,被宋吕居仁等人作为样板,认为“可作学诗之法”(《诗林广记》引《小园解后录》)。

诗题写夜泊,便以夜泊为中心,这就是所谓擒题。

但如果一味扣住诗题,诗便会死板呆滞,必须不即不离,眼睛觑定中心,然而不直接接触中心,在旁衬上做文章。

这首诗前两联便不写夜泊,先写夜泊以前,船走得飞快,衬映出诗人的心情,以动、行来为下面的`静、泊作陪。

第三联写夜泊,以景为主,第四联转而写情,使诗有余味。

在搭配上,前两联尽量蓄势,苍劲快捷,自然流畅,景色变化幅度很大,把动态写足;后两联转入凝重平缓,情致悠然,景色固定不动,把静态写足。

写动态时,又配合其快,写流水、北风、明月等粗线条的大环境中的景物,间以地名,形成跳跃;写静态时,写老树、寒花、微小的声音与下垂的露水等小景。

这样,全诗以意相贯,以气相接,浑然精到,把自己夜泊前后的景物、心情都反映了出来。

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卷二评这诗的章法说:“如梨园按乐,排比得伦。

”很形象地作了总结。

清代王士祯、纪昀等人也对这首诗交口称赞。

除布局外,这首诗在描写场景及遣词造句上也很得熔炼之功。

如第一句“汴水日驰三百里”,气势很磅礴,可与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类诗比靠。

次句“扁舟东下更开帆”,加一倍写快,方回评说:“此是诗家合当下的句,只一句中有进步,犹云‘同是行人更分首’也。

”“旦辞杞国”一联则写得很圆活,似山谷诗法。

值得一赞的是,诗尾联融情于景,由苍茫的夜色产生迷惘沉醉的感觉,遂以“水光山色”寄托难以表达的情思,得含蓄不尽之意。

但是宋曾季狸《艇斋诗话》挑剔说结处“汴水黄浊,安得蔚蓝也?”落实了说,就失去了诗的趣味了。

再说,夜间船泊水上,月光明照,蓝天映入水中,自可蔚蓝;这时要分辨汴水是否黄浊,倒反而不是件容易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